2008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前期延續了2007年電子商務的高速增值勢頭,但後期受全球金融危機和發展瓶頸影響,交易額增長放緩。但總體而言,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發展仍在穩步前進。2008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達到2.4萬億元,同比增長41.2%,其中B2B市場仍是總交易額的主體部分,C2C基本維持現狀,B2C將以更快的速度發展。
2008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在擴大資金來源和配套制度建設方面取得了壹定成績,也不可避免地面臨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然而,隨著中國電子商務與行業發展更廣泛、更深入的融合,充分利用電子商務的B2C手段已成為中國行業企業度過經濟寒冬的重要選擇。因此,2008年投資機構對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關註度不減反增,B2C行業無論是投資案例數量還是投資金額都呈現快速增值的趨勢。
2008年,政府加強了對電子商務領域的引導性投資,以改善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投資環境。政府通過向社會投資者返還投資收益、支持社會投資回購政府持有的股份等政策,將大量資金引入電子商務發展。2008年底,國家“十壹五”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Zhengjia.com”在穗正式開建,充分表明國家對電子商務發展的支持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度,市場發展的資金問題逐步得到緩解。
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中國網民數量的不斷增加,網上購物和銀行卡支付的消費模式逐漸普及,市場份額也在快速增長。電子商務逐漸成為行業熱門話題,相關的電子商務網站層出不窮。2009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可謂機遇與挑戰並存,政府與企業的充分合作是抓住機遇、贏得挑戰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中國的電子商務市場有可能逐步接近發達國家的電子商務水平。
看到網購市場不斷擴大,壹些搜索網站瞄準了B2C市場。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傳統經銷商開始切入B2C電子商務領域,拓展網絡零售業務。廣州的蘇寧、國美、迪信通、廣州百貨等全國連鎖也紛紛開設了自己的B2C網站,越來越多的B2C廠商準備進入垂直細分市場。新渠道的需求催生了B2C市場在被C2C市場超越後的新壹輪快速崛起。
B2C是國內少數幾個在金融危機面前仍能蓬勃發展的行業之壹。然而,即使沒有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B2C電子商務行業在2009年仍將大踏步前進,金融危機的影響只會加速中國B2C行業的發展。
未來幾年,C2C增速會放緩,B2C市場規模增速會趕上C2C。據預測,從2009年開始,B2C市場規模將快速增長,市場份額將逐步增加,有望成為電子商務行業新的增長點。
預計未來三年中國B2C市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41%,2011年中國B2C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有望達到4982億元。
90年代中期以後,互聯網開始商業化,產生了現代意義上的電子商務。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廣泛應用引起了國際貿易的壹系列變化,並對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國際貿易的運行方式和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網上訂貨、網上促銷、網上談判,都為國際貿易開辟了新的發展局面。EDI項目是信息技術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結合。進出口雙方使用電子表格進行報關、商檢、保險、運輸和結匯,大大減少了人力、物力和時間的消耗,降低了流通成本和交易成本,加快了國際貿易的步伐。這種網上信息交流開辟了壹個全新的市場空間,突破了傳統市場必須存在於某壹地區的前提,世界成為壹個以信息網絡為紐帶的統壹“市場”,促進了世界經濟全球化市場化的形成。信息流帶來的商品、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全球加速流動,導致了全球“網絡經濟”的興起,在這種互聯網貿易環境下,各國的經貿聯系與合作大大加強。
2 .國際貿易經營主體發生了重大變化。現代信息通信技術通過單個公司在各自專業領域所擁有的核心技術和多個公司組成的公司網絡,完成壹個公司無法承擔的市場功能,可以更有效地向市場提供商品和服務。這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並不具備強制公司在資本關系上相互聯系的力量,但由於承擔了壹定的信息職能,似乎具有某種實體性。
3.國際貿易的管理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以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電子商務系統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貿易,為國際貿易提供信息完全的市場環境,實現跨境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使市場機制更充分有效地發揮作用。這種方式突破了傳統的單向物流運作模式,實現了物流、信息流、商流高度統壹的全新戰略。這種商業策略整合了代理、展覽、銷售等多種傳統貿易模式,將市場調研、國際營銷、倉儲報關、商品檢驗等所有進出口貨物所需的主要流程引入計算機網絡,為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和貿易商提供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互動商務服務,解除了傳統貿易活動中雙方在物質、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促進了國際貿易的深化發展。
4.國際貿易的中間組織結構引發了壹場革命。生產者、使用者和消費者通過互聯網的直接接觸,使準時制供應體系和“零庫存”生產得以實現,商品流動更加順暢,信息網絡成為最大的中間商。傳統的在國際貿易中以進出口商作為國家間買賣貨物媒介的方式受到了挑戰,信息不對稱形成的委托代理關系和模式受到了動搖,貿易中介、代理和專業進出口公司的地位相對降低,從而引發了國際貿易中間組織結構的革命。
5.對外貿公司和生產企業有積極影響。
電商網有以下優勢:(1)廣告功能。網上有介紹產品和公司的網頁、國際貿易信息的數據庫和征集產品代理的廣告,以展示公司和企業的實力,擴大知名度,尋找最佳的國際分工合作夥伴,便於國際名牌效應的產生、海外市場的開拓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2)智力功能。通過互聯網的各種在線服務,我們可以了解客戶的最新信息和其他公司的動向,跟蹤國際市場和國外產業政策的變化,掌握最新的市場動態,明確國際經濟的發展趨勢,收集客戶需求信息和對產品的反饋,完善售後服務體系。(3)商業功能。新興的電子商務體系正在從提供信息服務的商務信息傳遞機構向提供商務和信息服務、組織多功能交易的綜合性機構發展。如中國商品交易中心CCEC信息網就是由信息發布子系統和交易交付子系統完成的。
6.促進國際分工的擴大和深化以及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增長。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發達國家間的橫向國際分工。在互聯網上,可以進行原材料、資金、技術人員等生產要素的調度控制,使跨國公司的母公司和子公司通過網絡發揮各自的優勢,發揮各自在生產能力、資源和人才方面的優勢,促進跨國公司內部國際分工的發展。互聯網上的“虛擬現實”技術,使世界各地的公司和企業能夠進行直觀的生產和協調,使生產力的發展日益超越國家的界限,形成生產的國際化。國際分工的擴大和深化導致產成品和半成品在國家和地區之間快速流動,從而帶動了國際貿易的增長。
7.促進世界技術貿易的發展。現代工業產品更新換代加快,產品生命周期縮短,成品科技含量提高。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市場上,信息技術的普及和發展對此功不可沒。任何新的科技成果壹出現,就“家喻戶曉”,成為追趕同行業的目標。信息技術廣泛應用於產品開發和生產,增加了相關產品的貿易量和國際貿易量。
8.促進世界服務貿易的擴大。現代信息技術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服務貿易提供者不出國門就可以為其他國家的客戶提供國際服務。同時,壹個公司可以足不出戶同時承接來自不同國家的業務,不用擔心國際旅行費用和日程安排。比如在咨詢人才培養、新產品開發、工業設計、醫療診斷等領域,這種服務需求的擴大帶動了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的升級和軟化。
此外,對於輔助貿易和海關部門來說,電子商務可以以更間接的方式促進國際貿易。近年來,利用電子信息系統促進國際貿易的勢頭越來越大。事實上,由於邊境的業務延遲、復雜和不必要的文件以及政府要求的貿易程序,未實現自動化處理造成的損失有時超過了關稅和其他主要費用。EDI和Internet通過在貿易商、企業和政府機構之間提供通信網絡,可以很容易地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