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莽的個人奮鬥經歷來看,他絕不是小白領們想象的那麽不堪。王莽學識淵博,喜古為今用,說話總是很註意。他是地道的儒生,所以可以說是歷史上唯壹壹個通過奪權登上皇帝寶座的知識分子。大家都記得“他老人家”的名言:壹個秀才造反,用了三年時間。王莽的例子是這句名言的反證。王莽先生作為壹個喝墨水的無奈文人,走的是和平崛起的道路,沒有依靠朝廷政變和兵變。他不僅成功奪權,而且過程是如此的溫柔敦厚,我們今天只能用“美好”或者“酷”來形容。
“王莽猜想”
從春秋戰國到秦朝,政壇從來都是自由競爭的市場,還是沒有售票員的公交車,雞鳴狗盜,諸侯霸王,人人自危,為他人刺殺的勇士,誰能上誰就是英雄。所以在春秋戰國的幾百年裏,雖然競爭對手太多,規則失靈,就像現在的青春偶像劇,雖然明顯背離了傳統戲劇理論,但也是在少數純粹偶像、毫無實力的人的幫助下鬧得沸沸揚揚。自由市場的政治舞臺總是非常活躍。老子、莊子、孔孟,中國人的精神之神,走上歷史舞臺,在當時聲名鵲起。這期間甚至因為牛人太多,有些牛人覺得自己不夠被經營,只恨幾百年後生不出來。
但到了漢代,自西漢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將孔孟視為治國之道後,中國政治的歷史進程發生了大轉彎,走上了壹條奇怪的道路。只有學了孔孟之道,才能做官,相當於給政治這輛大客車配了壹個售票員。大家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靠自己的力量擠進去,必須排隊檢票上車。
這有點類似於我們今天最樂於討論的所謂管理知識,或者說放大壹點,經濟學的所有知識都以各種方式在各種媒體上被提及。而這些知識,尤其是關於企業管理的知識,基本上都來自西方,因為他們的資本主義時代比我們長得多,剝削(用今天的話說,管理)工人的經驗更長,研究理論體系更完備。於是,來自西方的企業管理理論壹統天下,像麥肯錫這樣的咨詢公司,以高手的姿態,揮舞大棒,鶴立雞群。
中國的情況正好相當於董仲舒出現之前的戰國時期。雖然百家爭鳴,但沒有壹家能夠脫穎而出,證明自己的理論是最實際、最正確、最能夠帶領企業走上長治久安之路的。
按照孔孟“和為貴”之道的新邏輯,要講究“溫良恭儉讓”,也就是說,光上車是不夠的,妳得排隊;光排隊是不夠的。如果妳想達到壹個合格乘客的標準,妳就得把妳的位置讓給後面的人。如果把這個邏輯形象化,我們會看到,在壹個公交車站,大家都在把後面的人往前提拖,同時拼命往後推。這個形象有點奇怪,但也不是沒有道理,沒有根據——如果妳回憶壹下我們中國人坐在酒桌上焦慮、頹然的混亂場面,妳就會明白,在當時的漢朝,人們這樣表現,實在有點太好了,太不像話了。
王莽從小學習孔孟,深諳其中精髓。他立刻明白,在孔孟統治下的漢朝政治中,政治力場已經發生了逆轉。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人們深信只有好人才能當官。而且王莽的突出之處在於,他並沒有止步於這個確定的原則,而是基於此做出了壹個大膽的推論:如果每個人都秉承“溫良恭儉讓”的邏輯,那麽排隊排在最後的人最有可能先上車!姑且稱之為“王莽猜想”。
在王莽的大部分政治生涯中,他不遺余力地證明自己的大膽猜想,證明自己是對的。我們中國大多數人都知道哥德巴赫猜想,這個猜想是壹個外國人提出來的,陳景潤花了很多年最後才證明。似乎我們離1+1只有壹步之遙,但我們依然在1+2上,跨越著千山萬水。王莽的猜想雖然沒有這個哥德巴赫的那麽難,但是足夠大膽,大膽到可能拿自己的生命或者前途去冒險。
但在另壹個層面上,根據政治學原理,王莽猜想應該歸入政治哲學和數理邏輯的範疇。它的理論高度和廣度絕對超過哥德巴赫猜想,而且是別人王莽壹個人提出來的,他自己的猜想在他以後的政治道路上被壹壹證實。可見,王莽是壹個偉大的天才。今天,王莽已經不僅僅是那個用機智把自己的羊拿回來的人了。
好人不只是感動自己。
天才生在合適的土壤裏。哪怕最美麗的玫瑰開在錯誤的星球上,也只有壹個悲傷的小資小王子才能欣賞,這也不能算什麽大事。王,王莽的姑姑,嫁給了劉家,後來成為皇太後。此後,王氏家族在朝野聲名顯赫:王莽的叔伯叔伯都曾封侯,但王莽的父親因早逝,未能在八兄弟中封侯。這樣看來,王莽與其他表兄弟相比,是在政治這條長蛇隊的末端。
根據《子同治鑒》中的描述,王莽年輕時雖然與皇室有親戚關系,但與其他親戚相比,他相當“窮”。如果妳是壹個普通人,也許妳不會想太多,或者妳可能會利用壹個厲害的大叔稱霸市場,搶占女性,就像古典小說裏經常出現的衙內,或者妳可能只是抱怨,冷嘲熱諷,感嘆我天生無用。不過王莽從小就是個好學生。他熟悉孔子和孟子的經典著作。再加上他天才的悟性,從黯淡的前景中找到了壹條光輝的道路。這說明讀書還是很有用的。
現在有壹些自封的管理碩士的所謂職業專家,在他的書的第壹章就告訴讀者,從他的研究結果來看,名校畢業的尖子生只能是體制內的人才,在壹個相對僵化的滯後於時代變化的體制中慢慢發展,而低人壹等的人才成為財富導向型人才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因為改革需要打破常規,所以差生大有作為。大師用來證明自己讀書無用論的經典論據,就是聽蓋茨和戴爾破繭而出的故事。但是,不知道所謂的大師有沒有意識到壹個顯而易見的問題,那就是考上哈佛的人和自費讀壹天大學的人,智商差距可以有多大。我認為讀書無用論只是改革開放初期特有的社會現象,當時社會形態還不穩定。但是,在這個連賣家都要為了銷售而讀壹本聖經的時代,告訴大家書讀得越多,賺錢越少,那就太可笑了。
好在王莽時代,雖然不知道有沒有人寫勵誌書,但似乎沒有人打著專家的旗號誤導讀者。於是,王莽在繼續求學的同時,總結了自己的王莽猜想,下定決心要實現埋藏在心底的偉大猜想:他小時候是個三好學生——在這裏,三是空指,意思是壹切都好——他謙恭有禮,節儉勤奮,拜名人為師,虛心學習,刻苦鉆研。爸爸雖然英年早逝,但留下了守寡的母親和弟媳供他孝敬,他還負責教育死去哥哥的孩子。王莽還結交了許多朋友,並善待掌管國事的叔叔們。他放不下,他比自己的兒子還要孝順。公元前22年,王莽的叔父、當時朝廷的政治巨擘王豐生病在家休養。王莽連續為他服務了幾個月,基本沒離開過。為了不燙著他叔叔,他自己嘗了藥。他幾個月沒解開衣服,休息了壹會兒,以至於到最後全身都是臭味,頭發胡子都亂糟糟的,跟野狗壹樣。這讓汪峰極為感動。
王莽的辛苦沒有白費。王峰死時,請求太後和成帝任命王莽為官,太後和成帝都同意了。很快,王莽變成了黃門郎。雖然官階很低,但卻是皇帝身邊的官職,升遷機會很多。果不其然,他當了皇帝,就提拔王莽為校尉,軍銜2000石,相當於當地的縣令,官職已經很高了。此時,王莽才24歲,從壹名“優秀青年”成長為壹名有前途的年輕幹部。
公元前16年,王莽的另壹個工作重點,他的叔父成都的侯要求把他的戶籍所在的城市分封給王莽。與此同時,很多名人也紛紛簽名,稱贊王莽的人品和才華(交朋友有成績)。漢成帝順水推舟,封王莽為新都侯,以食邑1500戶,升任為騎都隊長光祿博士的助手。騎隊長是武官,光祿博士是文官,可以參與國家大事。至於侍奉皇上,他也可以侍奉皇上。估計這個安排和今天的幹部綜合培訓壹樣,都是為以後的提拔做準備。
這個時候王莽才三十多歲,應該在政治隊伍的最前沿,比較滿足。但人是有惰性的,就像慣犯放出來就忍不住再幹壹份工作。習慣了做“好人”,習慣了做“三好學生”、優秀青年、勞動模範等等,也很難把車停下來。人習慣了“扛”之後,沒有“扛”就不舒服了。他更謙遜,更孝順,更節儉,更“可敬”。他繼續與名人交朋友,與大臣們“打成壹片”,並經常分發自己的家庭財富來幫助貧窮的客人。
這說明做“好人”是有好處的,而且是很大的好處。尤其是在孔孟陰影下的漢朝。從皇帝到老百姓,誰不想選壹個好人來掌管國家大事?王莽測出了社會脈搏的微妙,看透了事物的本質。
王莽的自我包裝非常成功,以至於他早期的政治生涯壹帆風順。不久,傅將軍的叔父王根推薦王莽接替自己當攝政王。公元前8年,成帝升王莽為大司馬。這時,王莽還不到四十歲。
王莽成為重要官員後,繼續保持低調過度的良好形象。他找有德之人做官,皇帝給他的錢分給大家,自己卻極其節儉。他不僅這樣要求自己,也嚴格約束家人。有壹次,他的母親生病了,大臣們邀請他們的妻子去看望他。王莽的妻子也在門外迎接他,但因為她穿得太簡單,所以被所有的女士們視為王宓家的仆人。史書對他的模式持懷疑態度,因為他掌權當皇帝後從來沒有這麽節儉過,反而變得大手大腳。禮記《周官》有六宮九妾。他還需要九個妃子,二十七個美人,八十壹個妃子,加起來就是117個小老婆,讓他的內簾看起來像阿拉伯。也許在王莽這個光輝形象的背後有壹些特殊的斷層,比如情欲。當他是傅的時候,被人發現他讓家裏人穿的破破爛爛,但同時又偷偷買了壹個長得好看的女奴。當人們質疑他的時候,他竟然板著臉說XXX將軍多年無子,常年無子,我就在這個時候給他買了禮物,把事情擺平。
王莽小心翼翼做個好人,卻像鴨子遊泳,表面上很平靜,兩只小腳丫卻緊緊抓著不放。
他當時最大的競爭對手是春雨暢。淳於長,壹個魏將,壹個侍中,在皇帝面前很得人心,很得信任,很受重用,權勢壓過了官員。春雨長巴結人的手段不亞於王莽。他和外面的王公、州牧、總督交朋友,那些人賄賂他的錢,皇帝賞賜他,積累了壹筆巨款。但他終日縱情聲色,膽大妄為,在宮中對徐皇後進行性騷擾。王莽嫉妒淳於長的寵愛,偷偷打聽他的壞事。王莽在曲陽侍候侯生病時,趁機說(史書稱“說”為“白”):
"淳於長看到將軍病了很久,心裏很高興。他認為應該代替將軍輔政,甚至和士大夫、貴族子弟談官職的任命。”然後把春雨長的罪壹條壹條的說出來。
王艮大怒,說:“如果有這種事,妳怎麽不告訴我!(“既然如此,何樂而不為!" )"
王莽曰:“不知將軍怎樣想,不敢言。”王艮說:“妳去告訴太後!(“好玩的白東宮!" )"
王莽求見皇太後,詳細描述了淳於長驕奢淫逸,想取代曲陽侯,廢後與徐世之妹私通,收受徐世之衣等賄賂。太後也生氣了,說:“這孩子好放肆!去告訴皇帝!(去吧,白誌迪!”)"
王莽又報告成帝,成帝因淳於長是王太後的親戚,就把他革職,但沒有治好他的罪,把他送回郭峰。就這樣,王莽“白”來“白”去,消滅了對手。
官方盛衰
但是,官場的排名並不總是按照壹個邏輯有序進行的。在“溫良恭儉讓”的矯情面紗下,總會有另壹套類似巷戰的活動。在政治內鬥中,王莽曾經排擠過他的政敵,比如淳於長,但他也無能,壹度落敗。公元前7年,成帝死了,卻沒有兒子。結果,元帝的孫子劉欣登上了王位,也就是漢哀帝。於是,他的母親,壹個姓傅的親戚,成了外戚,與王的勢力發生了權力之爭。為了穩定朝政,太後要求王莽辭去官職。
於是王莽多次向皇帝辭官,最後被允許。王莽在北京住了兩年,期間皇帝特意派中黃門去王莽家跑腿。每十天給壹次飯。皇帝又下了壹道聖旨,增加王莽名下的封地數量。而王莽雖然失去了官職,卻可以在每個月的1號和15號朝見皇帝,受到和三公壹樣的禮遇。
兩年後,王莽終於離開了北京,回到了他在南陽的封地。現在對王莽來說肯定是大失敗。他丟了官職,遠離皇帝,比被送回政治梯隊末端還難受,簡直被排擠出隊伍。皇帝對他再好,也不可能每個月的初壹十五主動去南陽看他。王莽,北京人說的,站著就去消暑。
然而,王莽並不沮喪。其中壹個重要原因是,他堅信這只是壹個臨時安排,因為他在“中央政府”和他的姑姑王的存在,太皇太後,為他的復職提供了條件。所以,王莽在休整之後,是在為自己的未來打更長遠的基礎。他對名人比較客氣,與各種勢力的聯系也比較廣泛。同時,他總結經驗教訓,大概是在修正和完善他的排隊論。他意識到,在爬上政治梯隊的過程中,自己必須靈活應變。他還在隊尾的時候,大家都願意拉他前進,因為他沒有力量,對別人沒有威脅,而且他是個好人,是個模範,是個模範,是個優秀的青年。但壹旦他站到了隊伍的前面,站到了政治生態鏈的高端,人與人之間的角力和廝殺就變得殘酷起來。在這裏,“溫和、禮貌、節儉”的原則被顛倒了。王莽明白,高處不勝寒,要保住傅的位置,做壹個好人是不夠的,還要提高自己的戰鬥力。
在此期間,王莽的兒子殺了壹個奴隸,在當時並不是什麽大事,因為法律規定主人有權活殺奴隸,即使是冤死,也可以通過壹點懲罰來解決,但是王莽卻利用這個話題讓兒子自殺了。平心而論,做王莽的家人真的很不幸,因為這家夥為了政治前途,可以輕易把老婆孩子送上斷頭臺。相比之下,吃不好穿不好被當成家奴也不過是小菜壹碟。王莽不僅殺了這個兒子,還殺了他的長子王虞。恐怕以後王宇會遭到報復。他反對王莽對其他權貴的打壓,所以他要制造奇怪的現象來恐嚇他的父親,讓他可以害怕。王虞晚上讓人在王莽家灑血,卻被守門的小吏發現,王莽抓住王虞,送進了監獄,以至於服毒而亡。王禹的妻子顏路懷孕了,被關在監獄裏,直到生下孩子後才會被殺死。都說“隔代親”,爺爺應該更疼孫子。可是後來王莽當了皇帝,他的孫子偷偷自己做衣服,在家裏迷上了皇帝。結果他發現後立即被殺。
王莽的“大義滅親”,方便得他的親人政治覺悟極高。四維陳沖報道說,王光,王莽的哥哥的兒子,買了壹個殺人犯。王莽大怒,狠狠罵了他壹頓。當王光回家時,他媽媽對他說:“妳怎麽把自己和王宇相比?”言下之意,王莽的親生兒子王虞,只是灑了壹點狗血,掉了腦袋。妳是王莽的侄子比自己的兒子還親嗎?說完這個娘騙子很自覺的自殺了!
宮,偽帝,真帝
其實王莽在南陽待的時間並不長,因為京城很多大臣都為這個公認的好人求情,要求恢復他的官職。碰巧今年又有壹次日食。日食在古代是非常可怕的。人們不知道它的原理,所以它被認為是上帝憤怒凝視的表現,是整個國家將受到懲罰的標誌。所以日食壹旦發生,就意味著皇帝在政治事務和中央政策上犯了錯誤,結果觸怒了上帝。甚至漢高祖呂後也是壹個殘忍的人。在她執政,統治相當穩固的時候,有壹次月蝕,她馬上檢討。她認為這樣做是違背天理的,於是上帝在第二天制造了日蝕來譴責她,提醒她。呂後是怕事的,悼念皇帝更是不堪,所以這個時候就成了大臣們替王莽求情的好借口。漢哀帝不得不召見王莽回京。
王莽回京壹年,漢哀帝死了,他沒有兒子。於是,王莽在舅母太皇太後的支持下,當上了新皇帝漢平帝的侍郎,於是輕松地回到了政治圈,並處於風口浪尖,這大大增加了王莽對自己理論的信心,同時他的政治胃口也悄然膨脹...
王莽開始在另壹個層面經營自己的形象工程。壹年春天,王莽建議益州地方官員命令塞外的野蠻人自稱尚月部落,並向皇帝獻上壹只白鷴和兩只黑鷴。王莽將此事報告給太皇太後,建議太皇太後發函,用白雉供奉祠堂。於是群臣對王莽大加贊賞,認為他“像周公姬旦壹樣,使周成王得了白鷴之吉祥。姬旦活著的時候叫周公,所以王莽也應該被封為‘安漢公’,並增加他的莊園戶,以配合周公的頭銜。”
根據後來的研究,尚月家族是壹個存在於越南南部的部落。越南自古以來就被熱帶叢林覆蓋。即使在越戰期間,美國人瘋狂地撒“橙劑”,也只消滅了越南六分之壹的熱帶叢林。可見越南的地理條件是復雜的。況且漢朝是兩千年前的事了。據估計,所謂的尚月族仍然是壹個孤立在茂密叢林中的小部落。據說來獻山雞的人要經過好幾道翻譯才能和漢人交流。但是,王莽能知道,我們不得不驚嘆他豐富的考古學和人類學知識。即使以今天的標準來看,他也確實是壹位偉大的學者。這也說明,再多的知識也不會成為負擔——如果妳用得上的話。
慈禧太後的聖旨封王莽為“韓安公”,中間曲折的過程也讓人吃了飯。當初王莽堅決不收,要求獎勵其他幾位大臣。太皇太後又堅持,王莽四次上書堅持退位,說自己有病不能上朝,以示決心。左右侍臣對太後說:“不要王昌娥莽的卑下之心,就賞孔光等人的功德吧。”王莽願意起床。按照王莽的意見,慈禧太後下詔除王莽外的幾位大臣後,王莽仍躲在家裏,不肯上朝。大臣們接著說:“王莽雖然自我克制,為人謙讓,但朝廷還是應該及時獎勵那些應該受到表彰的大臣,以示他對開國元勛的重視,不應該讓官民失望!”於是慈禧太後下詔:“任命傅、新都公爵王莽為太傅,掌管四輔事務,並稱‘安漢公’。”於是王莽提心吊膽地起來,接受了太傅和韓安公的封號。
王莽的還把半張臉藏在她吉他後面的小腳風格很惡心,但壹直很有效。
王莽想把女兒嫁給平帝做皇後,以鞏固自己的權力。但他沒有直接說出來,而是建議皇帝廣泛挑選合適的女性做皇後。太皇太後將此事委托有關主管部門,主管官員呈上女兒名單,其中大部分是從王家挑選出來的。王莽怕王家的其他女兒和自己的女兒爭當皇後,就寫道:“我沒有什麽高尚的品德,女兒的資質也低人壹等。她不適合和其他女人壹起被選中。”太皇太後覺得他誠懇謙虛,就寫了壹封信說:“王家的女人都是我家的,不要參加選拔。”其實這也是為了防止近親結婚生出智障孩子的合理決定。
王莽既然學識淵博,估計也應該有壹些優生優育的知識。但此時他已經不在乎這個了。他秘密動員平民、學生、官員以上,在宮門等書,每天有壹千多人。醫生們,他們中的壹些人去了朝廷,壹些人跪在皇宮門口,要求:“安漢公的豐功偉績如此輝煌,現在他應該讓他的女兒成為皇後。為什麽只是排斥安漢公的女兒,全世界的期待又會聚集到誰的身上呢?”我們希望安漢公的女兒能做天下母親!”王莽又派常侍及以下的官員去勸說和制止官員和學生的請願,但寫信請願的人越來越多。太皇太後無奈,只好聽從官員們的意見,選王莽的女兒當皇後。王莽為自己辯護說:“要廣選眾女。”龔青辯解道:“如果選擇別的女人,就會出現兩種正統,這是不對的。”王莽只好說,“請看看我的女兒。"
在立王莽為韓安公的同時,實際上給了他更多的土地,但王莽多次磕頭流淚,不肯接受。最後引發了全國轟轟烈烈的運動——前後上書487572人,王公大臣王公皇親都磕頭說:“韓安公應盡早賞賜。”要知道,漢朝國內總人口才5000萬,寫信的人數竟然如此準確,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王莽走向皇帝寶座的壹個重大轉折點是“九錫”。“九錫”是送給王莽的九件象征性的東西,包括壹件綠色的護膝和龍冠,壹件衣服,壹把用珍貴的玉石裝飾的馬刀,壹雙突出腳趾的鞋子,壹輛鈴鐺車和壹套馬具,壹面用九捆掛毯裝飾的龍旗,壹頂皮帽子和壹件細褶的白布襯衫,壹輛軍車和壹套馬具,壹把紅色的弓箭,壹把黑色的弓箭,壹把紅色的斧頭站在左邊。這也是基於古代禮儀,象征著皇室對他無比的信任和推崇。為什麽不直接叫“九次”呢?這當然是為了讓普通人更難理解,以此表明這是古代的禮物。這次王莽沒有拒絕,立刻磕頭接受了。有意思的是,之後歷代奸臣在試圖篡權之前,都要向皇帝索要“九錫”。
有了這些大榮耀,王莽已經處於權力的巔峰,基本可以說了算。他不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去做壹個好人,因為他做壹個好人的榜樣,經過多年的建設,已經像摩天大樓壹樣樹立起來了,他的地位也因為壟斷權力而動搖了。下面的稱帝之路很輕松。
王莽稱帝,用了壹個很低成本的方法,就是創造壹個又壹個“命運”。命運是壹些刻有天意的神秘物體。雖然便宜,但是功能強大。自古以來,亂世就有這種東西蜂擁而出。武功縣令赨夢挖了壹口井,挖出壹塊頂圓底方的白色巨石。石碑上有紅色的文字,上面寫著“宣布韓安公王莽逵為皇帝”。傅明的崛起就是從那時開始的。王莽讓大臣們將此事報告給太後,太後不同意,但為時已晚,因為王莽的權力實際上已經超過了皇帝壹家。於是聖旨讓王莽當皇帝,意思就是代理皇帝。在其他壹些場合也被稱為“假皇帝”。這樣的石頭給了王莽做皇帝的實權。但王莽並不滿足,他開始考慮正式登基。
廣饒侯報祁縣出新井,千乘將軍報巴縣出,太保臧洪報扶風雍縣出仙石。王莽接受了這壹切,然後用這些來嚇唬他的姨媽皇太後,說:“七月中旬,山東臨淄縣的壹個鄉長做了幾個夢,夢裏有個聲音對他說:‘我是上帝的使者。上帝派我來告訴導演,代理皇帝應該是真正的皇帝。如果妳不相信我,這個帖子裏會有壹個新的井。“亭長早上起來查看亭子,果然出現了壹口新井。”
整個社會的生產進程正在加快。各種投機者應運而生。梓潼縣張艾在長安讀書,壹直品行不良,喜歡說大話。他看到王莽的攝政王位,就做了壹個銅櫃,做了兩個標簽,壹個寫著“天帝璽和金匱要略”,壹個寫著“赤帝璽和給黃帝金策的信”。所謂“甲”,就是皇帝高的名字。謀略書上說王莽是真天子,太後要按天意辦事。地圖和謀略書上都標明了王莽的大臣應該是誰,這家夥趁機把自己的名字也放了進去,有十壹個人,甚至還標明了未來的官職。這個銅櫃自然到了王莽手裏。王莽拿著這個內閣,直截了當地告訴他的姑姑王鄭鈞,他會認真對待皇帝。
王莽想把皇帝的意圖當回事之後,皇太後很吃驚,但她控制不了王莽,朝廷裏全是為王莽說話的人。公元8年,王莽在追隨者的熱情勸說下繼位,宣布取代韓,改國號為“新”。至此,王莽的皇帝夢終於實現了,他的政治之路也達到了高潮。雖然我們都知道他的荒唐改革,他對英雄組合的無力抵抗,他的悲劇結局,但是誰說英雄就壹定要從頭到尾的結束呢?從王莽在官場的軌跡來看,他簡直就是那個時代的天才。他知道那個時代成功的秘訣,他大膽假設,積極實踐,很快成功。王莽的成功,是在官僚體系的復雜階層中攀爬並最終登頂的成功,是積極調動各種社會資源進行自我炒作的成功。秘訣在於,在壹個等級森嚴的團隊中,無論妳排在哪個位置,妳都要努力讓妳下面的人推著妳前進,前面的人拉著妳。有了這種推拉,妳會爬得很快。直到今天,這條鐵律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因為直到今天,在公司和事業單位的辦公室裏,在廠礦的車間裏,在大學、院系、中小學的年級裏,甚至在幼兒園的大班裏,仍然處處出現等級。我們的社會這麽擁擠,各種事件都要排隊,排隊買房,排隊升職...只要我們還在排隊,只要我們不放棄爬上擁擠的人生階梯的小小野心,王莽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