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期如何辦好縣級黨校
⒄鉤日?∈∈邢雨城n?對不起,傻媽媽。妳為什麽不逃跑?雲l乇 倷?1984黨校“正規化”建設以來,隨著改革開放,黨校在解放思想、普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提高各級幹部整體素質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隨著中央黨校函授學院和省級黨校函授學院暫停招生,黨校函授教育進入了最後的過渡期,基層黨校的發展問題越來越突出。普遍存在教學設施落後、師資匱乏、功能不足等現象。如何辦好執政黨唯壹的黨校,是擺在黨校大家面前的重大課題,值得我們思考。現筆者提出壹些粗淺的建議,與同仁商榷。第壹,縣級黨校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現狀。首先,投資渠道狹窄。"科教興國的“教”包括黨校教育."但黨校與國民教育不同,沒有上級財政、計劃部門和黨校系統的專項經費,只有地方財政撥款,卻沒有硬性規定。雖然地方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黨校工作,但縣級財政只能維持黨校的正常運轉,沒有更多的財力用於建設和發展,難以滿足幹部教育快速發展的需要。而教師培訓、教學科研經費的投入是杯水車薪,缺口比較大。其次,創收是不可持續的。黨校開設函授教育,不僅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幹部,也為市縣黨校增加了收入,改善了教學設施。然而,函授教育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函授教育暫停後,縣級黨校創收的唯壹途徑就是培訓。但目前幹部教育培訓存在多頭運行、條塊分割、條塊分割、缺乏統籌等問題。就是辦幾個培訓班收取的費用只能勉強維持水電的開銷,更別說發展了。(2)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設備設施不配套。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縣級黨校的辦公和教學場地較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有了很大改善。大多數縣級黨校建設了多媒體教室和圖書館,但與當地中小學相比,在硬件建設上投入不夠,基礎設施相對落後,信息化建設嚴重滯後。目前就平涼地區而言,沒有壹個黨校有電子閱覽室,教學電腦的配置也只有10年前。辦學條件簡陋,配套設施不全。壹些縣級黨校沒有適合幹部教育培訓的綜合辦公樓、會議室、報告廳、學生宿舍、普通閱覽室和電子閱覽室,藏書少。在壹所中學住幾套房子,有時還要辦班,需要協調教室,對正常工作有相當大的影響。(3)教師培訓和進修經費不足,師資匱乏。由於資源分散,經費有限,縣級財政對黨校教師的師資培訓投入不足。教師往往無力投入研究和深造,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難以提高,師資力量薄弱。如華亭縣委黨校專任教師比例為50%,副高級職稱比例為0%,中級職稱比例為12%,本科及以上學歷占67%,其中本科學歷占33%。黨校教師不僅要承擔教學任務,還要承擔大量的日常工作。壹個人身兼數職,談不上學科建設,教學科研能力有限。大多數黨校教師既沒有機會出去考察實踐,接受新鮮血液,也沒有機會在上級黨校和學院養精蓄銳。即使他們有,他們也只是接受了壹兩周的短期培訓,這使得他們很難快速更新知識。(四)辦學模式僵化,缺乏活力。基層黨校教師的學歷、經歷、實踐經驗、領導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學員明顯倒掛。幹部的需求是多層次的,但黨校提供的培訓內容非常有限,培訓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無法有效指導幹部工作。基層黨校培訓方式落後,培訓手段比較單壹。培訓方式多為黨校封閉式培訓。傳統教學方式不能有效激發幹部學習興趣,難以開展研討式、互動式教學,學習的靈活性、多樣性、開放性不夠。此外,長期以來,黨校壹直處於自我封閉的狀態,在辦學模式和教育培訓方式上固守著獨特的模式和方法。黨校的教育培訓與其他社會教育培訓割裂開來,無法形成相互促進的開放辦學模式,發展缺乏應有的活力。(五)缺乏有效的培訓管理,難以充分發揮縣級黨校的功能。黨校是培養地方幹部的主要陣地和渠道,但這個作用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黨校如何辦學,應該由黨校主導。然而,由於缺乏對幹部培訓資源的整合和有效管理,培訓往往遍地開花,而正常的黨校培訓卻經常受到質疑。黨校無法制止多頭上課的現象,也無法主導教學內容和管理,只是服從命令。縣級黨校主體課少,缺乏辦學主動權,甚至成為幹部教育培訓的培訓場地提供者。如果有縣級黨校,平均每年辦10個班。但是,在這個10時期,真正起到功能性作用的黨校很少。教案是主辦方拿的,說什麽,怎麽說,大多是主辦方說了算。黨校老師很少能去上課。黨校只是成為培訓場地的提供者。縣委黨校的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6)難以通過訓練遷移學習。黨校培訓的內容主要是黨的理論和政策,在高級幹部中很重要。在基層,主要是怎麽做。這是具體工作部門的事,理論好像沒那麽重要。現在很多幹部不想學習,學不學都可以。同時,該單位缺乏人力和資金。另外,縣級黨校條件太差,上級黨校辦班水平推遲,其他辦學機構搶著辦。組織部門轉學習有壹定難度。即使轉學,也不壹定能坐下來訓練。二、縣級黨校辦學建議(1)切實提高認識,保證黨校投入。黨校既是“學校”,也是“黨委的重要部門”。黨校的雙重性質決定了黨校區別於普通學校和黨委其他部門的本質特征。它也決定了黨校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黨校的使命和任務。黨的十六大提出大規模培養幹部,中央頒布了《幹部培訓條例》,十七大報告重申了這壹點,並進壹步指出“充分發揮黨校、行政學院和幹部學院的作用,大幅度提高幹部素質”。各級黨委要認識到幹部培訓和黨校工作的重要性,與黨中央保持高度壹致,講政治。采取有效措施加強黨校工作,特別是要保證黨校人、財、物和培訓計劃的落實。完善經費預算和撥付保障渠道,並負責監督檢查。辦學經費由財政全額解決;財政貧困的縣級黨校,辦學經費和基礎設施投入有困難的,可通過中央和省級財政轉移支付解決。(2)創新體制,改變縣級黨校的困境。宏觀上,黨校系統要縱向聯動,徹底改變“全國黨校壹體,只有兄弟沒有母親”的碎片化局面。建立條塊結合的隸屬關系。下級黨校受上級黨校和同級黨委的雙重領導。中央黨校要成為全國黨校管理的“領頭羊”和“主管部門”。中央省市縣四級黨校要相互隸屬,不能只是“兄弟”和業務指導。強化上級黨校對下級黨校的領導、指導、協調、管理和監督職能。中央黨校要制定黨校軟硬件建設標準化、具體化指標量化的硬性意見,制定發展規劃,統壹工作計劃、教學計劃和培訓計劃。定期和不定期召開黨校工作會議,分析形勢,研究問題,部署工作。上級黨校要有計劃地為下級黨校的教師和管理人員提供必要的免費專業培訓。應該是上級情況下發,下級情況匯報的工作制度。下級黨校要與上級黨校形成緊密的系統關系,積極爭取上級黨校的領導、關心和支持。上下黨校之間,擰成壹股力量,凝聚成壹股合力。上級黨校要積極向同級黨委反映自己黨校的情況,當好參謀,出好主意,檢查監督下級黨委黨校的工作。黨委要強化黨校的“重要部門”作用,明確授權黨校對學員培訓情況進行檢查和考核;改變“事業單位”性質,實行行政管理。建立黨校教師考核激勵機制。縣級黨校教師不僅可以享受國民教育教師的工資福利職稱待遇,還可以享受群宣、紀檢等部門公務員(主任、副主任)的政治待遇。(3)充分利用靈活的政策,創新現有體制下的工作。1,註重監督檢查,推動黨校建設與時俱進。上級黨委要加強對下級黨委在黨校工作中的監督,把幹訓任務和黨校軟硬件建設剛性化、規範化、量化,對所轄黨委在黨校工作中的領導情況進行評估總結,相互促進。(1)監督黨校經費是否到位。對於貧困地區縣級黨校建設資金嚴重不足的問題,中央財政應根據需要設立項目渠道,采取轉移支付的方式解決。(2)監督黨校人才隊伍建設,看質量是否合格,數量是否充足,待遇是否落實。(3)監督黨校教學設備和教學方法的現代化是否與時代發展同步,包括黨校的信息化建設。(4)監督和用人機制。壹是加強黨校領導班子建設。選拔理論素質高、黨性強、尊重知識分子、熱愛黨校工作的年輕幹部擔任黨校常務副校長;完善校委會,校委會成員中應有壹定比例的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學骨幹。二是對優秀中青年教師給予政治待遇,培養為後備幹部,適時推薦到其他部門,或采取掛職鍛煉。三是交流理論素質強的優秀幹部到黨校任職。四是從優秀高校畢業生中招聘教師進行培訓。(5)資源整合。將公務員培訓職能、宣傳部講師團職能、組織部電教中心和農村遠程教育職能整合到黨校,由組織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負責制定培訓計劃、轉學員和監督管理,具體培訓工作由黨校承擔。2.抓觀念創新,樹立黨校培訓權威。(1)嚴格規定幹部培訓任務和學習制度。組織部負責采取壹定的強制措施進行點名培訓。認真整改幹部不上課的問題,整頓教學秩序,真正體現幹部培訓的黨性原則和黨校培訓的權威性。(2)縣處級幹部的培訓證書,要確定是縣委黨校頒發的才有效,要通過縣委黨校的考核才能持證上崗。黨委要明確授權黨校,監督黨校履行職責,不得假裝應付。(3)選拔使用幹部,首先要取得黨校的培訓證書,黨委要“真正做到未經黨校培訓,組織人事部門不報,黨委不議,不任用。”(四)樹立“有為有位”的思想,增強黨校內在動力。縣級黨校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克服無職無權無所事事的思想,樹立有職位的觀念;克服因循守舊、按部就班的思維,樹立開拓創新、深化改革的發展理念;作為學校,做壹個“陣地和熔爐”;作為壹個重要部門,它將是參與黨委決策的理論窗口和咨詢窗口。在積極爭取外部條件的同時,要把辦好黨校的立足點放在創造內部條件上。創新培訓形式,更新教學內容,提高教學品位。積極探索教育培訓新模式,增強培訓的針對性、趣味性和實用性,並與學生實際應用相結合,增強培訓對學生的吸引力。深化教學改革。按照“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全員培訓、保證質量、全面發展、註重能力、結合實際、學以致用、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基本原則,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管理與實施、學生管理、教學評價、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深化改革,探索建立壹套適合本地實際和幹部教育改革要求的教育培訓體系。轉變辦學理念,增強競爭意識和市場意識。從被動學校向主動學校轉變;從註重培訓到培訓與服務並重;從半封閉式培養模式向開放式辦學轉變;從理論灌輸到知識能力培養。努力把縣級黨校辦成幹部公務員的培訓中心、理論研究中心和實踐基地。拓展辦學渠道。幹部培訓開放運行、聯合辦學的原則將成為壹種趨勢,也是縣級黨校走出困境、確保“主渠道”作用的有效途徑。把“走出去”和“請進來”結合起來,與上級黨校、沿海黨校和周邊高校建立聯系,利用優勢聯合辦學或異地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