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消費主要分為基本生活消費(衣、食、住、行)、學習消費(學費、書雜費、科研、電腦等。)、休閑娛樂消費(休閑、旅遊、娛樂)、人際消費(人情、愛情)等等。相關調查顯示,每增加壹名大學生,消費就會增加7300元左右。其中學費2000元左右,平均占30%;夥食費3000元左右,占40%;住宿在500元左右,占6%;交通通信約550元,占7%;700元左右的文化娛樂,約占9%;其他消費約占10%。
1,當代大學生的基本生活消費
由於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大學生的生活費也不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調查顯示,大學生月生活費在300元的為100-3.87%,在300-500元的為44.41%。500-700元的34.17%,700元的9.33%,1996。根據南京的調查,生活費在100-300元的占17%,300-700元的占70%,700元的占65438。
2.大學生學習消費
學習消費主要包括學費、雜費、考證消費和電腦消費。大學生的學費也因為學校的地域、類別、專業的不同而不同。農林、師範等院校享受國家政策壹般收費2500-4000元,其他院校根據專業不同收費不同,3000-8000元不等。此外,由於高校地域不同,收費標準也不盡相同。
大學生的學習消費除了購買基礎專業教材外,主要集中在購買教學參考書、英語和計算機等級考試。每月購買50元以下的工具書或休閑刊物的占66.9%,51元至100元的占7.8%,101元的占2.9%。
考證消費——近年來,“考證熱”在各個大學校園悄然興起。大學生參加各種英語等級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出國考試,國家公務員考試。相應的報名費、信息費、培訓費自然也貴。很多同學願意投入巨資考證,以增加自己在職場競爭中的籌碼。根據對廣東高校的調查,大學生投資的科研費用約有壹半在300元以下,15%在300-500元之間,有的在1500元以上。
電腦消費——很多同學在宿舍裏以集體所有、費用分攤的形式購買電腦。壹些富裕的大學生擁有自己的電腦。與此同時,在高校裏,計算機網絡已經覆蓋了很多大學宿舍,在宿舍裏上網已經成為壹種時尚。大學生的上網費也成為他們日常消費支出的壹部分。有的大學生平均每月上網費50-60元,最高的在200元以上。
3.大學生休閑娛樂消費
休閑消費——大學生在閑暇生活中最常做的事情是上網、自學、閱讀休閑雜誌、閱讀文學作品、書法、音樂和繪畫等。這些活動是高度獨立的;而像參加項目、小組活動、打牌下棋、與人聊天等需要集體參與的交際活動卻很少有人參加。主要原因是他們更喜歡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而不是被別人打擾。
旅遊消費——隨著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共假期的增加。大學生熱衷於出國旅遊。廣東的壹項調查顯示,70.4%的大學生在假期參加過旅遊。40.4%的受訪學生每次旅行花費超過800元,其中34.9%的學生花費超過1500元。
娛樂消費——大學生娛樂消費金額可觀。去迪廳,打臺球,去輪滑,去歌廳,開派對……...此外,大學生的偶像崇拜熱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他們的娛樂消費。壹部《泰坦尼克號》就足以讓大學生體會到壹個偶像崇拜中心generate的力量。這部電影的門票,最低10元,最高80元。很多大學生都不止看了壹遍。
4.大學生人際消費。
人的消費——現在,學生生日考高分,成為學生幹部,入黨,獲得獎學金,競賽獲獎。否則會被認為缺乏友情,不上路。客人的檔次越高,客人的禮物越高。人情的蔓延給壹些貧困家庭增加了經濟負擔,也給大學生帶來了精神壓力。
戀愛消費——以及戀愛費用的來源,有的是“特殊家庭”提供的;有的是“從生活費中支付”;有的來自“勤工儉學”;有壹部分是來自於“獎學金”,和大學生的社會角色有關,和家庭對大學生的戀愛觀有關。
當代大學生的消費特征
大學生的消費狀況表明,大學生正朝著追求現實、重視自我、要求個人和社會並重、以自我為中心的道路邁進,並呈現出以下特點:
1,實用性:當代大學生消費的基本特征
《新生調查》課題組列舉了11種大學生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知識、地位、友情、愛情、名譽、金錢、權力、健康、家庭、事業、理想等。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知識(47.65)是大學生中識別率最高的三個選項。其次是友情(38.58%)、愛情(30.43%)、親情(30.99%)和金錢(19.63%),然後是理想(14.67%)、權力(7.30%)和地位(6.33%)。這說明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是務實的。那麽,在實用價值觀的引導下,大學生的消費自然也有壹個類似的特點,那就是把實用作為消費的基本出發點。
從大學生消費分析,無論是衣食住行、學費、書雜費、電腦等基本消費。,無論是大學生的休閑娛樂消費,還是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消費,都帶有很強的實用色彩。從表4-7中我們可以發現,大學生在閑暇生活中的閱讀範圍傾向於實用性和娛樂性的書籍,而不是理論性的書籍。實用技術類圖書、文學類圖書、娛樂休閑類報刊雜誌的選擇率分別為45.6%、52.7%和62.1%,而科普類圖書和人文社科理論類圖書的選擇率僅為22.5%和32.1%,這明顯反映了大學生休閑生活行為傾向的實用主義和休閑社會的基本特征。因此,我們也可以得出結論,實用性是當代大學生的基本消費特征。
2.當代大學生消費的壹個重要特征。
大眾文化消費市場是影響大學生消費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因素。流行文化被壹些研究者稱為“流行的、壹次性的、消費的、廉價的、批量生產的、年輕的、幽默的、色情的、機智的、迷人的”。這個解釋描述了流行文化的壹些特征,其中的“年輕”直觀地讓我們認識到,流行文化離不開年輕大學生的參與、對比和喧鬧。年輕人總是引領消費市場的最新潮流。從中國過去20年的發展來看,青年首先進入的是消費品市場,而不是人才或勞動力市場。首先,青年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的改變促進了青年生活方式的改變,然後青年的其他方面也發生了變化。
大學生多元化消費的特點根植於大學生多元化價值目標的存在。這種多元化的價值目標,壹方面使大學生思想活躍,有利於發揮個人聰明才智和創造力,善於理財,理性消費。另壹方面,也可能導致大學生的壹些消極消費類型受到不良傾向的影響。
3.個性:新思想的表達
多元化發展源於個性的彰顯。大學生不喜歡在自己的私人空間和時間參加集體活動。大學生的個性化消費是新青年文化運動的顯著特征。這種個性化也可以理解為時尚化、風格化,而不僅僅是傳統青年文化對個性和自我的刻意追求和表達。新知識的爆炸式增長、新技術的快速普及和新信息媒體對日常生活的深刻影響,使得時尚的形成和流行速度更快,同時具有更鮮明的主題和更人性化的表達方式,從而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中具有象征性和流行性的色彩和基調,即成為壹種程式化的東西。它反映的是年輕大學生的觀念:沒有什麽是不能改變的,沒有什麽系統是完全封閉的,沒有什麽或真理是不能用形象來表達的。
4.區別:壹個龐大的貧困學生群體
武漢壹項調查顯示,大學生年均消費略高於8383.96元(含學費和住宿費),最高達到18500元,最低只有2100元,相差巨大。這種差異的形成主要來自於家庭收入的差異。壹般來說,家庭收入基本決定了大學生的消費水平。調查結果顯示,92.7%的大學生將家庭供給作為主要收入來源,占其總消費的70%以上。
我國貧富分化日益加劇的現實決定了大學生的消費水平差異很大,造成了校園中龐大的貧困生群體。他們的消費水平較低,有些人連基本生活費都無法保證。
5.前衛:時尚的選擇
大學生前衛消費的特點是:追求品牌,崇尚權威;追求新穎時尚,體現個性,理性,成熟。
品牌商品不僅包含經濟價值,還包含文化價值。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品牌競爭已經超越了產品的功能競爭,人們更傾向於心理感受而不是直觀判斷壹個商品的好壞。品牌代表著“品質”、“價格”和品牌“文化”的權威——體現消費者的身份和地位,增強消費者的自信心。
商品經濟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消費市場。大學生正處於追求個性發展、增強自我意識、樂於接受新事物的年齡。面對豐富多彩的消費市場,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已經從改革開放初期的沖動、浮躁心態轉變為更加理性,在消費行為上開始表現出更加成熟的價值取向。大學生在購買電腦這類昂貴的商品時,往往會先表現出自己的冷靜再去購買。大多數大學生在決定是否購買之前都會咨詢相關信息,如價格、性能和品牌。很多都是找專家咨詢,也有大學生跟家裏商量後買的。同時,隨著我國法律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大學生的消費維權意識也越來越成熟。當他們的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時,他們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當代大學生消費趨勢預測
1.基本生活消費向營養化、品質化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消費水平逐漸從“溫飽型”向“享受型”發展,主要表現為硬消費比例下降,軟消費比例上升,恩格爾系數降低到41.9%。據預測,未來幾年的消費結構將更有利於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從消費的內容來看,壹方面,大學生用於滿足基本生存需求的消費比重大幅下降,而用於改善學習條件的消費比重上升,用於滿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消費開始上升;另壹方面,大學生越來越註重健康消費,體育鍛煉和保健品支出會上升。健康消費和精神文化消費將成為主要消費內容,而傳統的物質消費(衣食住行)或生存消費將變得更有營養和品質。
2.學習消費的比例會大大增加。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帶來的學習觀念的改變,大學生越來越意識到學習不再是壹件階段性的事情,而是會伴隨人壹生。但壹項調查顯示,北京市繼續教育的大部分費用都是自掏腰包,其中49%由個人支付,33%由個人和單位共同承擔,全部由單位承擔,占費用的18%。按照北京的計算,1999的繼續教育費用大概是人均800元左右,在全市大概是65438。
此外,壹種新的教育方式——在線教育也會越來越成熟。截至2000年底,中國共有2250萬互聯網用戶,比上年增長25.3%,24歲以下用戶占總數的56%。從1997開始,在線教育有三種形式:壹是國內知名大學、中學開設的網校;第二種是開發教育軟件的企業辦的網校;三是網絡經濟大潮催生的純網校。在北京、廣州、上海等大城市,7.5%的年輕人參加過在線教育;網上大學也開始出現,許多著名大學已經開始了這種現代遠程教育的試點工作。目前,中國教育科研計算機網(CERNET)、高速傳輸網和中高速區域網開通了多條線路,建立了35個節點,通達全國70多個城市,連接了全國700多所高校和科研單位。這意味著,在線教育將可能成為未來“繼續教育”的主流方式。
3.休閑娛樂消費多種多樣。
在休閑娛樂消費方面,大學生比其他年齡段有更強的需求,這種需求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出現,進入新世紀,大學生的需求會越來越強,在休閑度假、旅遊健身等領域會呈現出新的發展勢頭。
休閑度假消費會有很大的變化。大學生越來越不滿足於看電視、去劇院等壹些靜態的休閑方式,而是追求新奇、驚喜、刺激、有品位的活動:迪廳、遊戲機、臺球、保齡球會更受歡迎;蹦極、攀巖、滑降、滑翔、漂流、潛水、探險、探險等刺激的活動,未來會吸引很多年輕的大學生;聽音樂,模仿品茶,泡吧,泡沙龍也將成為主流方式。
旅遊消費在上世紀90年代才在中國大學生中流行起來,但發展勢頭強勁。大學生是年輕遊客的主體。未來大學生旅遊有兩個趨勢:壹是自然風光優先;二是遊出文化品位。
體育健身消費在大學逐漸成為時尚,“花錢流汗”不再被視為壹件可笑的事情。隨著校園體育場地的增多,大學生的體育鍛煉也將從單純的室外場地轉向室內外,乒乓球、臺球、羽毛球、健美操等室內體育健身項目越來越受到青睞。與此同時,健康消費也擴展到了保健器械、保健服裝、營養等領域。青年大學生對各種保健品的需求已經超越了疾病預防的基本需求,進入了更高的層次。
4.消費成本中的人際交往是昂貴的。
在中國進入信息時代的過程中,信息消費發展迅猛。根據信息產業部CCID信息咨詢公司2000年的調查,80%的手機用戶是在90年代中後期上升的。59.7%的電腦用戶年齡在24歲以下,80.9%的用戶年齡在35歲以下。網民年齡分布的高分是20-30歲。信息消費最大的群體是青年大學生。可以預見,未來信息消費者的年輕化將是不可逆轉的前景。
調查數據顯示,33%的大學生有手機,其中37%的人想買電腦。隨著手機、電腦等產品從商務消費向生活消費的轉變,大學生上網率的增長和個人電腦的普及,大學生的消費心理也從以實用為主轉向以感受為主。
5.模仿消費情結日益明顯。
如今的大學生消費具有很強的模仿性特征和很深的“白領情結”:穿名牌衣服,隨身攜帶筆記本電腦,掌握信息,創造未來生活。這已經成為很多大學生羨慕和模仿的社會形象。如今,發達快捷的消費信息和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使得大學生能夠更加及時準確地欣賞和把握時尚。雖然他們不壹定有,但是可以了解很多時尚品牌。壹方面希望有舒適的物質生活,另壹方面希望有高雅的精神享受。“工作時努力工作,玩耍時努力玩耍”是當今年輕人信奉的人生信條。同時對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對消費有自己的選擇。他們註重生活的品味和品質,寧缺不濫,寧高不低。他們追求的是壹種物質享受和精神生活並重的現代生活方式。
希望妳喜歡我的回復。
謝謝妳
祝>新年快樂。
給它壹個好水平!!
謝謝妳
嗯。多有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