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當前大學生厭學的心理現象
大學學習是大學生成才的主要途徑。是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前人積累的文化科學知識,豐富自己的過程。這是人類學習的壹種特殊形式。學習時間是大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壹個重要量化指標,可以直接反映學生的勤奮程度,即大學生實際投入學習的精力和時間的多少,學習的強度和堅持程度。但是厭學已經成為當今大學生中的壹種流行病。它嚴重影響了大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阻礙了大學教育目標的實現。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壹)被動學習,缺乏主動性
表現好的還能堅持上課,完成作業,完成學校和老師給的硬性任務。成績不好的,也就是深感厭學的,幹脆選擇逃課,課後看必讀的書。能逃避作業就逃避,混日子。老師課外輔導,很少甚至沒有人主動提問。
(二)學習熱情消退,努力學習的學習氛圍消退。
有的同學晚上上網打夜戰,天亮逃課睡覺;有的剛進大學校門,就東張西望,尋找目標,談情說愛。這所謂的“先下手為強,後下手為強。”有的熱衷於招攬生意,賺點小錢;還有的執著於當幹部,炫耀,進行全面公關,廣交朋友。以“工作”為主業,專業為副業。總之,有相當壹部分人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課堂和書本之外,美其名曰:鍛煉身體,增強社會適應能力。“不愛學習,愛當官,愛跑腿。”這不是個別現象。這些學生中的壹些受到他們父母的鼓勵和支持。
(C)內心受到排擠,“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往往不喜歡這個專業。
在我們身邊,甚至很多其他高校,人們會發現壹個很難的現象,就是學生愛自己的學校,愛自己的專業,愛自己的專業。比如學中文愛法律,學管理愛中文,學醫愛數學,等等。興趣不專,難免膚淺。結果往往是求“知”而不求“專”,兩頭不精。所謂“學中文的不會寫文章,學電腦的不會上網,學外語的不會說外語,學中醫的不會開藥方。”這種說法雖然難免有些誇張,但確實反映了壹些學者的真實水平。
(D)“差生綜合癥”:我討厭教室、老師、課本和考試。
學習心理狀態不好,理想迷茫,目標模糊,動力不足,先應付。所謂“60分萬歲,665,438+0分浪費”就是這類學生的心理常態。
基於以上,我們可以把大學生厭學情緒的表現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較輕的表現是被動和盲目的學習。
這類學生沒有主動選擇建立的學習目的,學習動機不是內在的,而是外在的(就是應付考試)。考什麽學什麽,超過這個範圍的就會厭學。還有壹類學生,他們有過很多目標,但都是為了迎合同輩群體的輿論而制定的。學別人學的,在搖擺不定中搞“多頭出擊”。壹旦遇到壹點小挫折,就會放棄壹切努力,采取厭學壹切,暴力拋棄的態度。
2.第二個最嚴重的表現就是學生厭學專業理論課。
上課時老師講老師,學生操學生,有的幹脆逃課以示“抗議”這些學生認為專業教材可以有兩個用途:壹是考試前突擊用;二是畢業前當紙賣。在他們眼裏,學習就是看小說,娛樂報刊雜誌,並以此為主業,壹味沈浸其中,越陷越深,越來越抵觸抽象深奧的專業理論課。
3.最嚴重的表現就是根本不學習。
我不僅學習專業課,還學習其他課程。專心人際交往。在他們看來,交朋友比學習更重要。進入社會後,朋友會給自己帶來比知識多得多的好處。極少數學生把心思都花在感情糾葛上,學習對他們來說是負擔,壹種強烈的厭學情緒與日俱增,最終毀了雙方的未來。
不管是什麽情況,大學生厭學帶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個人認為,學生專業技能不紮實,綜合素質低,實際上意味著沒有完成大學培養的任務,是不合格的“產品”;從學校角度來說,學生厭學,學風下降,必然導致教學質量下降,其負面影響可想而知;從社會就業的角度來看,將不合格的“產品”輸入市場,將不良的精神面貌和頹廢的情緒帶入工作單位,不僅不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且會損害學校的形象,影響單位的工作。當然,我們不能用成年人的標準和眼光去指責大學生,但也不能對大學生厭學、逃學、浪費大好時光的現象無動於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