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SAIC MG在國外受歡迎,在國內挨打,只能怪中國人“不懂車”?

SAIC MG在國外受歡迎,在國內挨打,只能怪中國人“不懂車”?

說到MG,大家第壹時間應該會想到英國、SAIC、浮誇營銷等等。但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沒有發現,官方很多關於MG的銷售信息都是和“出口”掛鉤的,他們特別喜歡用“海外市場”做噱頭。“海外銷量四連冠”、“海外累計銷量過百萬”等等,但是國內銷量的報道很少。壹般妳能看到的數據基本都是第三方透露的。作為壹個獨立品牌,MG在報告銷量時避免談論國內市場。原因很明顯,就是國內市場的表現真的做不到。哪壹步出了問題?今天,老司機來找侃侃談話。

首先,品牌定位不清晰是發展初期的重要因素。MG於2007年進入SAIC系統。當時,SAIC的獨立部門有榮威,為了避免榮威MG的“戰鬥”,SAIC為他們兩個定下了基調。榮威偏向家用和商務,面向大眾市場,而名爵運動性更強,市場相對較小。其實從這個定位就能看出SAIC是“偏心”的,所以在SAIC自主板塊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名爵的起跑線相比同級競爭對手又往後挪了壹點,這是可想而知的。而哈弗和奇瑞,打了6次,拿到了“多生孩子,打架”的戰書,但是到了SAIC,就成了反義詞。因為兩個品牌的定價區間和搭載技術都差不多,所以“內鬥”遠大於分工合作。

相對於MG品牌個性化產品的矩陣,缺乏實用性很強的車型,榮威的RX5、RX8等產品更符合中國市場,能夠充分滿足中國消費者對實用性的需求。曾幾何時,榮威RX5也是國內SUV市場知名的明星車型,就連之前非常火爆的MG6也從未出現過這樣的情況。

其他品牌都采取了“兩車”策略混得不錯,這兩個品牌的內耗直接導致產品質量的不穩定。當我們打開各種論壇、社區、第三方投訴平臺等地方,可以看到很多關於MG車型的投訴,從變速器異響、變速器頓挫、電池故障、發動機異響、發動機漏油、剎車系統剎車失靈等等。,涉及車型,從MG5、MG6到名爵ZS,基本涵蓋了所有名爵車型。在自身品牌力沒有優勢的前提下,質量沒有做好,售後服務沒有做好。這樣的品牌部門走下坡路,很奇怪。

當SAIC面臨內鬥、資源錯配、質量口碑不佳時,名爵沒有選擇調整思路,而是繼續向前奔跑,接連推出名爵ONE、花木蘭等車型,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到店看車的客戶都覺得沒賣多少。盡管市場不買賬,但他們仍決心推廣新產品。

從新車購買數量來看,MG名爵從2022年9月到2023年2月連續6個月銷量下滑,其中今年6月+0-2月累計銷量15,419輛,暴跌51.27%。分車型來看,MG5前兩個月銷量77,065,438+0輛,同比下降52.16%;MG ONE前兩個月累計銷量為65,438+0,723輛,同比下降50.86%;MG6前兩個月銷量65,438+0,467輛,同比下降865,438+0.30%。

近日,被寄予厚望的名爵黑標車首款車型MG7從亮相到預售已經過去了半年多,上市日期被推後到了今年的29號。至於原因,相信就算官方不知道,大家也能得到。這款MG7能給MG品牌帶來壹個激進的機會嗎?我覺得還是有難度的。

因為MG壹直專註於年輕化市場,即使車的價值更高,配置更豐富,但整體來說還是壹個比較小的細分市場。所以即使賣的火,在偏向大眾和家用的車面前,MG還是個小弟。從目前在售的產品來看,MG5、MG6、MG ONE等車型價格在90-1.5萬元區間。雖然價格合適,但並沒有換來好的銷量,所以市場反饋即使打價格戰也不會是MG的出路。其實老司機覺得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先處理好現有車主的壹些售後問題。他們滿意了,口碑自然就上來了。品牌力不是逐漸建立起來的嗎?

還有壹個原因我覺得入市太慢了。在新能源快速發展的近兩三年,各大汽車品牌紛紛推出爆款產品搶占先機。看名爵的“坐穩”,入行慢顯然是決策問題。純電動車型花木蘭去年9月中旬才上市,顯然節奏有點落後。相比比亞迪、特斯拉和壹些造車新勢力,名爵木蘭真的沒有什麽產品亮點可以拿。面對不斷受壓的合資品牌甚至豪華品牌,MG也缺乏品牌力。MG壹直憋著的時候,競爭對手不僅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強,這也是MG失去消費者青睞的重要原因。

壹個有百年歷史的汽車品牌,靠著“外來身份”幫忙“補洞”,從壹個驕傲的英國紳士變成了壹個普通人,既可惜又可惜。雖然MG現在也有部分車型走出國門,但是這個銷量對於本土市場的推廣並沒有太大的貢獻。我認為打好基礎是關鍵,否則不會出現既失去燃油領域的先天優勢,又失去新能源市場廣闊天地的尷尬局面。

本文來自《易卡諾》作者。上車去吧,版權歸作者所有。請以任何形式聯系作者。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車改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