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是所有晚報都面臨的問題。我們知道,大多數晚報都是以社會新聞和輿論監督的新聞開始的。傳統晚報強調社會新聞,強調或嚴重依賴情感報道和批判性報道,時事政治新聞和財經新聞很少,即使有也是淡化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都市報》的出現,傳統的辦報理念和晚報的采編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壹些晚報也喊出了“做主流流媒體”的口號。要“主流”,就要關註高端人群和主流人群,增加時政財經報道的內容和分量。但問題是,在當時政治、財經被廣泛重視後,由於沒有及時發現時政新聞、財經新聞的“晚報”模式,時政新聞本身容易枯燥、幹澀、生硬、乏味的問題,也在壹定程度上沖擊了晚報的可讀性。壹段時間以來,新聞的重要性增強了,但可讀性差,新聞的覆蓋面廣了,但新聞的差異性少了。正是在這種矛盾中,壹些晚報在思考主流和擔心可讀性差之間掙紮和搖擺。
時政新聞、財經新聞被晚報關註後出現的另壹個問題是,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與社會新聞的多渠道來源相比,時政新聞的主要來源大多“千篇壹律”,要麽是新聞發布會,要麽是各部門的文件。以前報紙少,競爭小,信息不發達,媒體容易壟斷新聞資源。然而,隨著信息的開放、報紙數量的增加和競爭的激烈,時政新聞的來源被某壹家新聞媒體獨家擁有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同壹話題的競爭已經成為時政新聞的主戰場。
同題競爭容易造成同質化,但同題競爭並不意味著新聞同質化必然發生。新聞同質化是因為同話題競爭中距離不夠造成的。這種距離體現在新聞認知的深度,寫作手法的異同,版面語言的運用等等。現在的晚報和都市報存在的問題是,同壹個重大時政新聞出現在不同的報紙上,沒有壹個獨特的角度,也沒有自己的寫作風格,記者寫的稿子幾乎千人壹稿。可以說,時政新聞的同質化,直接影響了晚報讀者對媒體的忠誠度和尊重度。
二
每壹份晚報都在想辦法解決時政新聞可讀性差、同質化的問題。《新安晚報》提出時政新聞要變成晚報,硬新聞要軟做,追求獨家和獨特等等。但這些只是壹些概念性的東西,比如晚報怎麽做,怎麽做軟,怎麽做獨特等等。我們沒有給記者提供壹個基於文字的,可以在新聞實踐中操作的東西。我覺得這個新聞正文可以是“華爾街日報風格”。
《華爾街日報》大家都很熟悉,但為什麽至今沒有人提出將其引入晚報的新聞制作中?關鍵原因可能是《華爾街日報》的寫作和我們現在對新聞采編的考核有關系(這個話題另談,此處不展開)。壹些研究文章這樣描述“華爾街日報風格”。這是華爾街日報常見的新聞寫作方式。常用於非事件新聞報道和寫作中,從引人入勝、引人入勝的人物或故事開始,然後自然過渡、循序漸進,像剝筍壹樣逐漸講述整個故事,最後呼應開頭,回到開頭的人物身上。寫作步驟和結構是:
第壹步:開始(壹個生動的故事)
第二步:過渡(從小故事到大主題)
第三步:擴展(集中精力深化主題)
第四步:結尾(針對開篇故事進行總結或升華)。
其實“華爾街日報式”的本質就是通過寫故事來寫新聞,把壹些枯燥、幹澀、乏味的硬新聞變成可讀性、可讀性、趣味性都很強的軟新聞。而且它的結構很像中國文論中的鳳頭豬肚豹尾,講究文章的開頭、繼承、轉化、組合。據說《華爾街日報》的誕生也是因為該報遇到的“可讀性”問題。怎樣才能讓時事政治或經濟新聞生動易讀?這個問題從20世紀30年代就壹直困擾著他們。後來有記者大膽創新,在文章開頭增加了壹些敘述性的描述。他的壹份突破性報告是這樣開始的:
五年前,鄧寧從不提前工作。作為太平洋銀行和信托公司的董事長,鄧寧先生總是遲到20分鐘。"類必須有它的特權。"他自言自語道。
今天不壹樣。鄧寧永遠不會遲到。
現在他為自己工作,每天工作14小時,在加州大街和教堂的拐角處高喊“蘋果拍賣”。
鄧寧是許多前銀行家之壹。三年來,全國有9000多家銀行倒閉,都在為重振舊部而苦苦掙紮。
此後,華爾街日報記者經常在非事件新聞或深度報道的開頭使用敘事寫作技巧。通過講述壹個與新聞主題密切相關的人物故事,引出要報道的新聞,然後逐步展開,深化新聞主題。漸漸地,華爾街日報形成了自己鮮明的寫作風格,有壹套既定的寫作步驟。
三
《華爾街日報風格》受到追捧是有原因的,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借鑒。在我看來,只要我們的記者能夠從以下幾個方面學習,那麽解決時政新聞可讀性差、同質化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1.學習其以故事帶新聞的方法,增強時政新聞的可讀性。
我們的記者在寫時政稿件時喜歡以“記者從某部門了解到的情況”開頭,這在《華爾街日報》中是不可能的。首先,它必須表現新聞事件所涉及的活生生的人物或故事,通過氣氛的渲染把人帶入新聞中,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看到他們的人,聞到他們的聲音,從而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這些人物或場景的描寫,其實和電視新聞的新聞畫面壹樣直觀。當然,要描述這樣的“新聞畫面”,要求記者不要拿到素材就萬事大吉了。
還需要深度補充采訪,找壹些和新聞相關的人和事。比如《新安晚報》近日刊登《事業單位人員可以兼職兼薪》,記者從人事部門了解到重要消息。對於這樣的新聞,報紙上刊登的稿件只看到了文件的內容和規定,沒有看到任何與此事相關的人或故事。如果記者能采訪幾個兼職兼做的人或故事,從這些具體的事件或數字入手,畫出壹系列的數字或某個問題來展示這個政策法規的出臺,可能可讀性更強,自然能從同城媒體中脫穎而出。
2.學習它在“詩外”做了什麽,把同話題的新聞做成獨特的新聞。壹項重要措施或壹項政策法規的出臺,總有其背景和原因,總會影響或將要影響壹部分人。我們記者的通病就是往往只關註政策條文本身的信息,不關註與政策相關的人或故事。《華爾街日報》要求信息不能太單壹,交流不能太赤裸裸,壹定要盡量豐富。我們看《華爾街日報》的新聞,壹般都是通過大量生動豐富的“相關信息”(與新聞主題密切相關的信息,人物的故事)來深化新聞“主要信息”(主題),讓人讀起來覺得豐富多彩,避免了時政新聞的枯燥乏味。而這些“相關信息”的收集,恰恰容易被獨家,恰恰體現了《華爾街日報》記者的功夫,與眾不同。可以說,沒有這些“相關信息”,就沒有《華爾街日報》。同樣,沒有記者在發布會和文件之外采訪到的獨家“相關信息”,也就沒有獨家新聞。這就要求記者在跑辦公室的時候,不僅要拿材料,參加會議,還要做壹些跟蹤采訪。對於壹個重大新聞可能涉及或已經影響到的人和事,記者必須進行深度采訪,從死料中尋找壹些與主題相關的生動故事。我們有些記者現在缺乏的是自我尋找,習慣於現成的素材。僅靠文獻資料是絕對寫不出獨特新聞的。
3.學習它選擇角度的獨特性,把硬新聞軟化成晚間新聞。
年年花相似,歲歲人不同。“壹千萬的死亡只是統計,但壹個人怎麽死,可以寫成悲劇。”任何新聞事件都是由部分和細節組成的,記者要善於發現和選擇最有表現力和趣味性的細節。我同意新聞是壹種選擇的藝術的說法。面對同壹條新聞,不同記者的認知深度和選材角度不同,這必然反映在報道中。《華爾街日報》提倡以講故事的形式寫新聞,所以選擇什麽樣的人作為故事的主角是記者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其次,要考慮在人物的壹系列故事和語言中選擇最典型的事物和語言來服務於所要表達的主題。而且我們發現,很多時候,《華爾街日報》的新聞故事中的主角並不是官員,而是壹個底層平民。總的來說,我們從普通人的視角切入主題,寫他們的感受和變化,讓大題材的新聞更有親和力和親切感,這也正是我們晚報所追求的視角。我們說“為人民做,給人民看”。如果我們的記者辦完辦公室就不幹了,不深入基層,不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從辦公室寫新聞,怎麽體現我們的晚報風格?
四
理論闡述容易空洞。為了方便妳的學習,這裏有兩篇《華爾街日報》的新聞文章供妳參考:
案例1:“快餐店會越來越少地節省餐巾紙”
(評論文章最初發表在今天的媒體雜誌上。評論員: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葛震)
開始:
最近,情況變得如此糟糕,以至於迪華納·加德納開始準備自己的餐巾紙。她每周在大力水手的快餐店吃兩次午餐,但從壹年多前開始,這家快餐店的餐巾紙不再隨處可見,櫃臺的工作人員只提供很少的餐巾紙。所以,當加德納回到辦公室時,她的手總是油膩膩的,於是她開始自己準備餐巾紙。“我的桌子上總是放著餐巾紙,”35歲的加德納說。
愛吃漢堡的Kirk Walden是壹位51歲的咨詢師。他住在德克薩斯州的奧斯汀,他註意到這裏的快餐店在分發餐巾紙時也變得非常吝嗇。“現在我敢肯定他們的口號是‘妳應該自己買餐巾紙’”,沃爾登說。
(點評:文章以兩個普通人在快餐店的經歷吸引讀者眼球,激發讀者想象力,並設置了壹個懸念:為什麽快餐店在發放餐巾紙時會變得吝嗇?這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讓人不忍放下。這類新聞相關的故事註重文章的可讀性和吸引力,避免了深度新聞的嚴肅性和刻板性。這樣通過講述人物生活中發生的變化,讓讀者的註意力落在和自己壹樣的普通人身上,不自覺地帶入新聞主題。)
過渡:
餐巾紙正在消失。快餐店實行配給制,減少餐巾紙的發放,其實是在隱藏?
有些餐廳在自動售貨機裏放了太多餐巾,導致顧客很難壹次拿走多張餐巾?
芝加哥大力水手的雞&;餅幹公司的老板雅各布·阿斯莫(Jacob Asmo)要求他的員工輪流向顧客分發餐巾紙。他為自己的決定辯護說,“人們濫用(餐巾紙),壹次拿走20到25張。”正是這家快餐店讓加德納開始自己準備餐巾紙。
與此同時,根據SCA面巾紙北美公司的調查,從達比到塔可鐘,所有快餐店都在減少餐巾的尺寸?
紙巾顧問羅傑·博格納估計,現在快餐店的餐巾紙比十年前薄了65,438+00%。芝加哥Au Bon Pain面包店的顧客凱瑟琳·門多薩(Catherine Mendoza)在午餐時舉著餐巾紙說:“我可以透過它看到妳。”
工作時銷售在過去五年裏已經三次縮減了餐巾紙的尺寸。目前公司開始嘗試小餐巾紙,尺寸只有6.5x8.4英寸。
就連價值超過6543.8億美元的美國餐巾紙行業也妥協設計了壹些可以限制顧客抽取餐巾紙數量的餐巾紙分配器,即使這個行業真的想賣出盡可能多的餐巾紙?(點評:本文用七個自然段做過渡,重點逐漸從人物轉移到新聞事件。也回答了開篇設置的懸念,將兩個人物準備的餐巾紙與紙張成本上漲、飽和的快餐市場利潤縮水聯系起來,讀者從中明白為什麽要寫這篇報道。其中有人物極具個性化的語言,如“我能看透妳”,不僅為文章增色不少,也從另壹個側面說明了記者采訪的細致深入。)
主題:
困擾餐廳的是,很多餐巾紙在使用前就扔在垃圾桶裏或者地上?然而,根據太平洋研究集團公司的調查,餐巾紙對顧客滿意度的影響達到10%至20%?
餐巾紙成為美國人吃飯必需品的傳統已經保持了三代以上?
在美國歷史上,餐巾紙已經成為匯集智慧的高貴物件。有多少生意可以追溯到壹張餐巾紙??
減少免費物品的分發顯然是壹門藝術?
施洛茨基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約翰·伍利已經放棄了這種方法。他為每個新開的分店訂購了壹些架子來放置足夠的餐巾紙。伍利說,“沒有人會在午飯後把200張餐巾紙帶回辦公室。”
(評論:記者用了10段來說明餐廳的混亂,美國人使用餐巾紙的歷史背景,快餐店對減少餐巾紙發放的不同看法,以及兩家公司減少餐巾紙發放的具體做法。
文章主體生動具體,不僅有各種奇聞軼事和豐富多彩的描述,還有大量引用的事例。而直接引用具體人物的生動語言,也讓讀者有真實感。這些材料和人物的語言保持了讀者的興趣。讀者覺得讀起來很有趣,“化腐朽為神奇”,枯燥的經濟問題讀起來就是那麽有趣。
細讀也可以發現,文章隱含著壹條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線索。記者的文筆巧妙連貫,沒有過渡的痕跡。反觀我們的新聞報道,有的是板著臉,壹臉惡心的說教;段落連接生硬,像兩張皮,不知道說什麽;它還有壹個很長的解釋,很難讀懂。)
結尾:
可以控制數量,使用更小餐巾紙的金佰利自動售貨機已經出現在3500家麥當勞快餐店中,這大約是美國麥當勞快餐店的四分之壹。然而,壹些經銷商擔心使用更小的餐巾紙不會省錢。經銷商邁克爾·蒙特茲說:“人們會拿出比實際需要更多的餐巾紙。”在他位於阿肯色州小石城的店裏,蒙特茲繼續使用傳統的餐巾分配器。
(評論:如果不回到文末開頭提到的那個人,選擇另壹個人。記者通過新聞人物之口表達對問題和現象的壹種態度或看法,讓讀者做出自己獨立的判斷,這是發人深省的。)
案例二:四川:以鐵腕治警
(南方周末2004年4月1頭版評論員:廈大新聞與傳播學系肖)開始(Rev .):
又沒睡好。
呂卓壹大早就坐在辦公桌前,看著壹疊緊急匯報材料,心事重重。
那是2003年8月的壹天。時隔半年多,呂卓依然難以忘懷。他稱之為“最麻煩的壹天”。從39歲開始,盧卓已經在四川省擔任了9年的公安廳廳長。但是他現在面臨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根據桌上的材料,在四川的壹些城市,比如綿陽、廣元、內江、達州,壹些派出所、公安局的所長已經準備辭職了!某縣30個派出所中,有14個派出所所長有辭職的想法。(點評:文章想報道的是:“嚴格整肅公安隊伍,建立警察經費保障機制,四川將在全國警察管理上走在前列”。但文章開頭並沒有直奔主題,而是以大處著眼,在小處落筆。從壹個人物開始,用了五個自然的小段子,層層設置懸念:當了9年公安廳廳長,壹夜沒睡好;依然心事重重;時隔半年多,2003年8月的那壹天依然被他稱為“最麻煩的壹天”。為什麽這麽多警察局長要辭職??壹連串的問題不禁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有了繼續讀下去的沖動和欲望。)
過渡(轉移):
這在以前從未發生過。呂卓知道,這些導演和導演是沖著省公安廳頒布的壹項措施來的。
(點評:這個過渡期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句話,但不可或缺。前壹句“這是以前沒有發生過的事”,自然把筆轉過來,發揮了重要作用。後壹句巧妙地引出了主題,也為下文做了鋪墊懸念。它又壹次吸引讀者繼續閱讀。)
主體(展開):
四川省委書記張雪中對2003年6月5438+10月發生的“李兆元事件”非常關註。四川省委決定以此事件為契機,整肅政法隊伍,要求“政法隊伍要整頓,以公安為先”。6月5日,根據四川省委常委會決定,四川省公安廳頒布了6號令《關於禁止公安民警參與經營娛樂場所並為其違法行為提供保護的規定》和7號令《關於禁止公安機關亂收費、亂罰款的規定》,各有四條,統稱為“八個嚴禁”。6號令禁止警察經營或者參與經營服務性娛樂場所,不得接受這些場所經營者的饋贈,不得為這些場所的色情、賭博、販毒活動提供保護;7號令禁止自收自支項目收費和超標準收費、超標準超範圍罰款、發放或變相發放罰款。違反6號令、7號令者,將給予紀律處分,甚至降職、撤職甚至開除。違反禁令觸犯刑律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點評:文章在主體部分重點介紹了“八項禁令”出臺的背景;介紹後各方的反應;呂卓自身的巨大壓力;為保證資金到位不亂收亂罰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各地的反應和行動。)
結尾(結束):
雖然未竟之事很多,但盧卓依然信心滿滿:“壹句話,堅冰已破,航道已疏通。”
在執行1號文的同時,四川警方做了兩件與經費保障相關的事情:壹是清退了數千名過去依靠濫收濫罰的警察(有些地方稱之為“二警”),二是開始在部分城市試點,減少警務管理中間環節,充實警力到基層;當前,壹方面基層警力嚴重不足,另壹方面制度化傾向嚴重,警務運行機制不科學,造成警力浪費。
“我覺得很幸福。”盧卓說,2003年對四川警方來說無疑是痛苦和改革的壹年。在整個過程中,警察失去了特權,但得到的是廣大民眾的支持和愛戴。(點評:小品結尾並沒有像倒金字塔壹樣戛然而止,而是回到了開頭的故事人物,用故事人物的話語揭示了升華主題的意義,那就是“現在堅冰已破,航道已清。”“警察失去的是特權,得到的卻是廣大民眾的支持和關愛。”)
作者:新安晚報新聞中心吳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