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年體是中國傳統史書的壹種體裁,以年代為單位排列相關歷史事件。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照年、月、日的順序記錄歷史事件。因為它以時間為經度,以歷史事件為緯度,所以更容易反映同壹時期各種歷史事件的聯系。
傳記,東亞史書的壹種形式,以人物傳記的形式敘述史實(皇帝的傳記稱為紀,普通人的傳記稱為傳,特殊情況下的人物稱為載記,記載制度、風俗、經濟的稱為誌,歷史事件以表格排列。
2、內容不同:
傳記類史書“傳記”是書中涉及面最廣的。
編年體史書非常方便了解壹代人興衰的大趨勢,事件與日有關,日本時間(季)與年有關。
3、角色不同:
編年體的好處是給人明確的時間概念,容易反映歷史事件的背景。缺點是不容易體現同壹歷史事件前後的聯系。這種體裁以時間為中心,對人物生活、法律法規、文化的描寫過於簡略和碎片化,日期不詳的東西甚至無法寫進書中,影響了編年體史書的使用價值。
傳記類史書主要記錄人物生平、法規和文化的敘述。
擴展數據:
歷史書的分類:
壹.按真實性分類
1.正史:以傳記和編年體的方式記錄帝王功績、朝代歷史、人物傳記、經濟、軍事、文化、地理的史書,稱為正史。比如所謂的二十四史。除了少數個人著述(如司馬遷的《史記》、葉凡的《後漢書》、陳壽的《三國誌》、歐陽修的《新五代史》)之外,大多數正史都是由官員編撰的。
2.其他史:主要指除編年體、傳記體之外,記錄歷代或世代史實的史書,如《東觀漢記》、《杜東史略》、《大金國誌》、《通誌》等。
由此可見,別史實際上是正史的重要補充部分,仍然是正史的壹個分支。因此,《四庫全書史部別史》目錄中有“正史分支眾多”之說。由著名學者創作,有時很難與雜史區分開來。如《漢書·晉春秋》。
3.雜史:是壹種帶有軼事的歷史書,只記錄故事的全部,某壹瞬間的經歷或壹個家庭的私人記錄。它不同於紀、傳、表、誌等體例完備的正史,也不同於其他關系壹次執政的歷史。不受風格限制。雖雜且膚淺,但能彌補正史書籍的疏漏和不足,包括家史、外史、小史、野史、野史、軼事等類別。
4.野史:民間寫的史書,不同於官方正史。
5.稗史:通常是指記載小巷風俗、民間瑣事、舊聞舊事的歷史記載,如清代潘用銀的《宋稗子鈔》、近代徐克的《清稗子鈔》。有時也指“野史”。
二、按風格分類:
1.傳記:傳記類史書創始於西漢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以傳記為中心,用傳記描述帝王。用“貴族家庭”來形容王公和特殊的人;用“表”統壹年代、世系、人物;用“書”或“誌”記錄法規制度;用傳記記錄人物、民族、外國。歷代修史都以此為範本。
再比如《漢書》。有些正史沒有書,也沒有記載,比如《三國誌》。
2.編年體:編年體史書以年月日為序,以年月為經,以事實為緯,更容易反映同壹時期各種歷史事件的聯系。編年體記錄歷史的方法起源於中國。比如《左傳》和《資同治鑒》都屬於這壹類。《春秋》是中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3.末世年譜:袁術《鏡花緣年譜》始創於南宋。這種體裁的特點是以歷史事件為綱,把重要的歷史事件單獨列出來,每篇文章都是按照年月日的順序寫的。編年史中有九部古書。
4.鄉村風格:鄉村風格的歷史書是用普通話寫成的。國別史書是壹些國家寫的歷史散文。它包含了許多國家的歷史。比如《戰國策》就屬於這壹類。
三、按時間和空間分類:
1、通史:連貫記述各個時代史實的史書稱為通史,如西漢司馬遷寫的《史記》。因為他記錄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代,歷時三千多年的史實。
2.編年史:記載壹代人歷史的史書叫《斷代史》,東漢班固在韓曙創立。二十四史除《史記》外,都屬於斷代史。
四、按學科分類:
記載各種專門學科歷史的史書稱為專史,如經濟史、思想史、文學史、史學史等。
歷史書的發展:
西周末年中國各諸侯國都有史書記載,如晉國的成、鄭國的支、楚國的荀、魯國的春秋等。在《墨子》中,據說翟墨見過春秋時期的百國。
早期歷史書:
都是以編年史的形式存在,晉代太康年間冀中出土的竹書編年史也是編年史。東漢末年,荀悅撰《漢紀》,開創了編年史。
北宋司馬光撰《子同治鑒》,時間為周威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前959年)。編年體的好處是便於考察歷史事件的具體時間,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避免敘述重復。《紫同治劍》的成功開創了編年史寫作的高潮。
陳寅恪曾說:“中國史學興盛於宋代。”。編年體開始流行,產生了大綱體和編年體。梁啟超認為:“蓋己傳記體以人為主,年譜體以年為主,年譜體以事為主。”老公之所以要求古跡,原來學古是有用的,要重點的東西。"
葉凡在撰寫《後漢書》時,對紀傳體和編年體進行了比較。他說:“《春秋》之所以短小,是因為它總是短小精悍,有壹個很好的速成形。今天,人們計劃寫它們。紀傳體,石班之變,也抓了壹代,學後宜學。這是極好的,所以我要做。”
張輔根據《史記》和《漢書》的字數來評價作者,說“動之以工,許之以諾,行之以事”,所以他認為《史記》優於《漢書》。幹寶《晉紀》,“其書言簡意賅,直白婉約,鹹稱好史。”
袁弘談及寫作動機時說:“我讀《後漢書》讀累了,但睡不著,休息壹下,所以編了壹本集子叫《後漢書》。”元·松山寫了《後漢書》。他總結道:“書中有五難:煩而不全,難;俗而不古典,二難也;書不錄,則難;賞罰失之,有四難;文無質,有五難。”
杜佑出版《通典》後,史書增加了典制,也衍生出了要領制。
章太炎主張用表、典、集、考集、別錄五種文體寫史。梁啟超在中國提倡四種寫法:紀年、實錄、實錄、傳記。
在《新史學》中,梁啟超將史記分為十種二十三類,即正史(官書、專史)、年表、編年史背景(完本、專本)、政書(完本、專本、小紀)、雜史(綜錄、瑣碎筆記、聖旨奏折)、傳記(完本、專本二),等等。
歷史書不壹定能如實記錄歷史,而是收集地方事件,然後編集成冊。
中國王朝歷史的真實性受到質疑,被指責為統治者治理國家的工具。
劉知幾稱之為:“自戰國以來,辭者屬文,皆以客主自居,佯答之。”
其中有很多話是不合理的或者是鬼神描寫的,比如皇帝還沒出生就被龍包圍了。當時皇帝在編撰書籍的時候,肯定會控制史家,增加諂媚言論,刪除負面事件,比如唐太宗的奏折。後來的皇帝會篡改前朝的歷史以保證國家的合法性,而清朝的歷史則被指責為歌頌滿族對中國的貢獻。
即使在現代,無論信息多麽發達,新聞也經常被封鎖,所以學者們認為史書中有很多虛構的成分。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傳記通史
百度百科-編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