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規劃第32號[2013]。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人口計生委(衛生計生委)、中醫藥管理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人口計生委,委機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及聯系單位:
為加快人口衛生信息化建設,提高衛生計生(含中醫藥,下同)服務和管理水平,現提出以下意見。
壹、充分認識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信息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驅動力。人口衛生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重點領域和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反映人民生活質量和國家綜合實力的標誌之壹。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全系統的不懈努力,我國人口衛生信息化建設全面推進,發展迅速,為提高衛生計生服務和管理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覆蓋城鄉的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網絡全面建立,以臨床應用和電子病歷建設為主要內容的醫院信息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遠程會診系統初具規模,基層醫療衛生管理信息系統應用推廣加快,居民健康卡試點效應初顯,信息標準和安全體系建設日益健全。150多項標準和安全規範,初步滿足了當前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的需求。壹些地方建立了省級信息平臺和地縣級區域信息平臺,區域內衛生信息共享和跨區域業務協作逐步深化。全國和省級人口信息資源庫覆蓋人口6543.8+03億,支撐信息采集、人口計生業務和人口決策三大應用,形成數據向上集中、應用向下延伸的服務模式,探索計劃生育服務管理信息跨部門、跨區域互動共享,推動計劃生育服務和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
但是,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仍然面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迫切需要整合現有衛生計生信息系統,擴大區域信息平臺覆蓋範圍,提高聯網水平,實現系統互聯、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提高衛生計生服務能力和水平,改善群眾就醫感受。迫切需要改變中醫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建設的薄弱狀態,促進各類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建設的均衡發展。迫切需要提高數據集成和信息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提高科學決策支持能力。迫切需要進壹步加強制度、管理、人才和資金保障,進壹步完善信息標準和保障體系,支撐信息化建設順利進行。
“十二五”時期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關鍵階段,也是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關鍵時期。2013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就深化醫改、加快人口衛生信息化作出了壹系列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面臨重大機遇,迫切需要以信息技術支撐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精細化人口健康服務,以人口健康促進全面小康。大力推進人口健康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是促進衛生計生壹體化發展、提升服務水平、創新服務模式、完善管理機制的重要手段,關系到既定醫改目標的有效實現、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有效落實和衛生計生事業的科學發展。人口衛生信息化建設對於促進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戰略和現實意義。
二。基本原則、總體框架和建設目標
(1)基本原則。按照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和國務院有關部署,堅持“系統先行、整體設計、強化應用、互聯互通、業務協同”的總原則,緊緊圍繞深化醫改、完善生育政策與衛生計生融合發展,全面推進人口健康信息化,加快業務系統應用和協同,完善績效評價和長效運維機制,切實提高科學決策、精細化管理和個性化服務水平,推動重點示範應用實現
(2)總體框架。統籌人口健康信息資源,加強制度、標準和安全體系建設,有效整合和* * *享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三大數據庫資源,實現公共衛生、計劃生育、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管理、綜合管理等六大業務應用,建設國家、省、地、縣四級人口健康信息平臺,以四級平臺為樞紐,縱橫連接六大業務應用。以居民健康卡為民眾享受各類衛生計生服務的連接媒介,形成覆蓋各級各類衛生計生機構(含中醫藥機構,下同)的高效統壹網絡,實現業務應用互聯、信息共享、有效協同。
(3)總體目標。以業務和管理需求為導向,全面建設實用、可及、安全的人口健康信息網絡系統,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有效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促進中醫藥發展、提升衛生計生服務和管理水平、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提供有力的信息技術支撐和保障。
(4)階段目標。到“十二五”末,各級各類衛生計生機構信息網絡基本實現安全互聯;完成以區域為重點的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數據庫建設,實現試點地區互聯互通;結合本地實際,合理構建四級信息平臺,實現六大業務應用,覆蓋80%的省、70%的市、50%的縣,實現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地區全覆蓋;在試點地區推廣應用居民健康卡。
“十三五”期間,深入開展適應新壹輪信息技術革命的重大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建設,全力加強示範推廣,持續深化重點業務應用,實現全部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數據庫基本覆蓋全國人口並整合共享;全面建設互聯互通的四級信息平臺,實現六大業務應用、業務協同和信息共享;普及居民健康卡應用,實現全國“壹卡通”。
三、重點任務
(壹)完善制度和統壹標準體系。結合實際,完善人口健康信息管理系統,健全居民健康卡推廣應用工作機制和管理制度,完善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工作機制,所有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數據庫的建設和運行維護管理,保障工作正常開展。
建立健全適應中西醫事業發展需要、促進衛生計生科學發展的覆蓋數據、應用、管理、安全的人口衛生信息化標準體系;修訂完善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和中西醫電子病歷的數據標準和技術規範,建立統壹的人口健康數據元範圍碼數據庫,實現與相關業務領域信息標準的協同;完善業務術語標準、各類數據集標準、統壹接口標準,完善信息標準應用管理工作機制,推進中醫藥信息標準的建立和應用,加強人口健康軟件、終端和網絡相關標準的符合性測試,實施標準應用評估,確保人口健康信息系統標準的統壹、有效互操作和可持續發展。
(2)統籌三大數據庫建設。推進全人口信息數據庫建設和應用,實現全人口信息實時動態管理,為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推進居民電子健康檔案數據庫建設和應用。完善居民電子健康檔案數據庫,支持區域內基層衛生計生機構動態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提升公共衛生和基層醫療衛生應用服務水平,滿足居民個人健康檔案信息查詢,增強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能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推進中西醫結合電子病歷建設和應用。以中西醫電子病歷為核心,實現醫院信息資源整合共享,提高醫療服務效率和質量,加強公立醫院行為監管,體現公益性。通過區域信息平臺,居民基本健康信息、檢查結果、醫學影像、用藥記錄等信息可在醫療機構間共享,實現區域內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的實時動態更新,提高數據質量。
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三個數據庫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在保證三個數據庫基礎信息壹致、準確、完整,避免多頭重復采集的基礎上,授權實現部門信息共享,有效提升內部臨床和基礎醫學科研水平,實現信息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和信息共享,支撐人口健康戰略決策和精細化服務管理。
(3)統籌六大業務應用系統建設。統籌建設和深化公共衛生、計劃生育、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管理、綜治等覆蓋衛生計生各業務領域的六大關鍵業務應用系統,充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視頻聯網、智能卡等新技術,有效提升人口健康信息服務應用水平。
加強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建設,實現分級管理、數據同步和協同應用。完善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婦幼保健、食品安全、血液管理、綜合監管、衛生應急決策信息系統,提高業務能力,加快衛生計生門戶網站和服務熱線建設,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加強計劃生育應用信息系統建設。完善出生人口信息采集、監測和預警機制,實現流動人口服務管理跨區域業務協同,加強出生人口性別比綜合治理和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政策落實,開展計劃生育依法行政和便民服務,增強家庭發展能力,加強人口計生目標管理責任制考核,推動人口計生工作轉型發展。
加強醫療服務應用信息系統建設,推進中西醫電子病歷和遠程醫療應用,優化醫療服務流程,規範醫療服務行為,以信息化手段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保障醫療安全,方便群眾就醫。
完善醫療保障信息系統在衛生計生行業的應用,推進醫療、醫保系統信息共享。加快完善新農合信息系統,提高新農合基金監管水平和使用效率,方便參合農民異地就醫和即時報告,加強全國新農合監測和信息決策支持。
完善醫療機構和公共衛生機構藥品供應保障應用信息系統,支持基本藥物管理和使用,支持藥品和醫療器械招標采購、物流配送和使用管理,加強及時監管。
完善綜合管理應用信息系統,提高人口健康信息數據采集的及時性和準確性,提高信息數據的統計分析和應用能力,實現各級各類衛生計生機構業務工作、財務管理和內部運行的精細化管理,有效支撐衛生計生戰略決策和政策規劃。
(4)合理構建四級信息平臺。建設標準統壹、集成開放、有機對接、分級管理、安全可靠的四級人口健康信息平臺。
各地要根據服務人群和區域特點,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建設地縣級區域信息平臺,連接區域內各類衛生計生機構信息系統,以服務居民為中心,支撐公共衛生、計劃生育、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管理和綜合管理等業務應用,支撐遠程會診、預約掛號、雙向轉診、健康咨詢等服務,突出傳染病防控、預防接種和健康咨詢。支持本地區醫療衛生人員績效考核、衛生計生服務監管、藥品使用監管等精細化管理。聯通省級信息平臺,滿足跨區域業務協同需求。
省級信息平臺數據同步來自轄區市縣信息平臺,形成全省(區、市)居民電子健康檔案指標數據庫,實現滿足業務需求的統計分析功能,支持綜合管理和科學決策,支持六大業務應用的跨區域信息查詢和協同。依托省級人口信息數據庫實現轄區內計劃生育服務和管理。聯通全國平臺,滿足跨省業務協同需求。
國家平臺的數據主要來自省級平臺,統籌中醫藥管理、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綜合監管、計劃生育、新農合、應急指揮等管理職能。依托信息資源數據庫和多主題數據庫,實現全國人口健康信息數據挖掘和綜合分析,支持全國人口健康管理和決策,支持跨省、跨業務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外部授權實現與相關部門信息系統的對接和信息共享。
(5)加快建設統壹共享、互聯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網絡。人口衛生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在於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實現各類衛生計生業務的相互協同,集中數據信息資源,發揮大數據應用優勢,有效提升人口衛生科學決策和服務管理水平。以國家電子政務外網為骨幹,以各類通信網絡為補充,建設與互聯網安全隔離、橫向縱向貫通、高效穩定的人口健康信息網絡,穩步擴大網絡覆蓋範圍,推進四級信息平臺和平臺與各級各類衛生計生機構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加快全行業信息交換和業務協同。
(六)加快居民健康卡的建設和應用。以居民健康卡為連接媒介,依托四級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實現所有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的有效共享。堅持居民健康卡的專屬、通用、交互、開放功能,實現居民身份識別、基本健康信息存儲、跨區域、跨機構就醫和費用結算,推進居民個人電子健康信息動態實時更新,加強個人健康和疾病監測管理,構建優化、規範、* *共享、互信的診療流程,方便居民享受持續、高效、便捷的衛生計生服務。
(七)加強信息安全保護體系建設。實施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等級保護制度和信息安全審查制度,同步規劃、設計和實施人口健康信息系統(平臺)安全建設。完善安全管理機制和制度,加強信息安全防護體系建設,加強災難恢復和備份工作,確保系統運行安全和信息安全。推進基於電子認證技術的網絡信任體系建設,建立統壹互認的CA認證體系,保障業務應用安全。完善涉及居民隱私的信息安全體系建設,實現信息共享和隱私保護同步發展。
第四,重點項目
(壹)全面推進“全民醫保信息工程”和“金人工程”。按照國家政府信息化工程建設“十二五”規劃,建設全民醫保信息化工程,實現衛生相關政府部門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重大疾病防控、食品安全、綜合監管和公共衛生保障能力,以及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高醫療衛生事業行政監督管理水平,提高遠程醫療服務能力,促進基本公共衛生。重點完善以疾病預防控制網絡為主體的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完善以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為主體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統;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衛生、醫療服務和計劃生育綜合監管信息系統;建立覆蓋基本藥物采購供應和使用管理、居民健康管理、診療導航和績效考核的基層醫療衛生管理體系;建立婦幼健康監測、婦幼健康管理、生殖健康服務等婦幼健康服務信息系統;以建立城鄉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和中西醫電子病歷為重點,建設支撐各級醫院聯動、醫保醫療服務協同、居民健康監測咨詢的醫療衛生公共服務信息系統,支持醫療機構分級協作和醫保支付、費用核定、即時結算;建設基本藥物制度管理信息系統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質量與績效評價信息系統。
推進國家和省級統籌人口管理信息系統(“金人工程”)建設。加強所有人口信息的自主采集、業務辦理采集和* * *享受采集,加強人口計生服務管理。建立和完善國家和省級全人口數據中心,形成統壹、更新、及時、真實、準確的全人口管理信息資源;推進計劃生育公共服務管理,基本實現全國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相關信息快速查詢和遠程登記;建立出生人口登記和出生醫學證明信息系統,開展出生人口信息監測,推進出生性別比綜合治理;探索發展面向家庭的信息管理,強化計劃生育的利益導向,制定和實施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強化人口政策決策支持系統,加強對人口總量、素質、結構、動態分布、家庭發展能力、人口城鎮化等關系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動態監測、分析評估和科學預測,為完善計劃生育政策提供信息支撐和科學依據。
全面推進兩個工程建設,統籌業務需求,共享基礎設施和數據,推進軟硬件匹配、信息集成和大數據應用。
(二)實施信息化工程。根據《國務院關於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幹意見》,遠程醫療和居民健康卡建設將納入信息惠民工程。壹是建設國家遠程醫療服務監管系統和省級遠程醫療服務信息系統,實現遠程醫療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整合遠程醫療服務資源,提供遠程會診、遠程影像診斷、遠程心電診斷、遠程病理診斷、遠程監護、遠程教育等遠程醫療服務。二是普及居民健康卡應用。加快大型醫療機構、新農合參合人員、新生兒、職業健康高危人群、無償獻血者等群體的發放和應用,為民惠民。將居民健康卡的發放和使用情況納入醫院等級評價指標。
(三)推進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化示範。在全國大中城市推廣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化的成功經驗,依托居民健康卡和醫療衛生人員績效考核卡(CA電子認證),推進區域內人口健康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創新資源集約、流程科學、服務規範的健康服務模式,方便居民獲得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培育居民健康管理理念,提升看病感受,完善內部管理、外部監管、績效考核和政府補償核心。
(四)加快各地現有信息化建設。繼續加強省級人口健康信息綜合建設,推進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和門診統籌管理,加快省級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和區域信息平臺建設,實現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互聯互通。推進省(區、市)統壹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實現基本藥物招標采購,構建覆蓋居民健康管理、公共衛生監測與服務、規範化診療、績效考核等基本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統,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規範化服務質量和水平。加快醫療衛生機構藥品電子監管系統建設,實現醫療機構和疾控機構藥品(疫苗)使用全過程監管。
(五)加強突發公共事件信息化建設。根據《國家應急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依托現有基礎,加強衛生應急指揮決策信息系統和移動應急指揮平臺建設,提高衛生應急準備、監測和應急處理的數據收集、分析研判能力,實現衛生應急值班、預警評估、輔助決策、現場指揮、異地會診、隊伍和物資的有效管理和調度,建成國家、省、市、縣。
(六)推進中醫藥服務信息化建設。依托四級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實現中醫藥與衛生計生合作,共享信息。建設中醫藥電子政務、綜合統計、預防保健(疾病預防)系統,加強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藥電子病歷和中西醫結合醫療信息系統建設。繼續開發中藥資源基礎數據服務和動態監測信息系統。逐步加強民族醫藥信息化能力建設。
動詞 (verb的縮寫)保護
(1)建立統籌協調機制。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要高度重視,加強領導,建立健全人口健康信息管理組織和專業機構,明確業務部門和相關機構信息化建設的責任和任務。各地要加強對信息化建設的指導、監督和評估,將信息化建設成效納入年度目標考核內容。要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爭取政策和編制上的支持,為人口健康信息化提供堅實保障。
(2)加強制度保障和人才隊伍建設。形成有效的人口健康信息化管理機制和完備的規章制度體系,確保各級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的高效控制和有序開展。重點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高端急需人才和基層實用人才培養,建立業務培訓考核和職稱評聘制度,探索建立持證上崗制度,逐步形成穩定可持續的復合型人才隊伍培養、管理和保障體系。
(3)加大投入。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要統籌安排使用信息化建設資金。會同發展改革、財政、信息管理等有關部門,加大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和科研投入,重點保障重大項目和系統運維投入,確保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持續深入發展。
(4)完善體制機制。完善信息集中管理和業務部門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探索建立政府統籌、部門主導、社會參與、便民利民、合作共贏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模式。充分利用現有信息資源,加強與專業咨詢機構、國內科研機構及相關知名企業的自主知識產權戰略合作。充分發揮信息社會協會作用,探索建立行業軟件評估和準入機制。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2013 165438+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