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采用的競品分析報告的撰寫方法就是我在目錄中提到的第三種撰寫方法:以需求為主要分析對象,然後根據這種需求來看市場上競品解決這種需求的方式和能力。分析不同產品如何針對同壹個用戶需求,用自己的產品邏輯解決問題,如何降低用戶解決問題的難度,如何提升用戶體驗,從而分析各自產品和運營策略的優劣。
信息內容產品是壹類利用新聞信息讓用戶了解自己的世界最近發生的新鮮事的產品。隨著互聯網的加劇,新聞更新速度越來越快,信息不對稱程度大大降低,但也造成了內容過載,用戶每天能接觸到的信息量已經遠遠超過了原來報紙所能覆蓋的量。所以,隨著算法的升級,現在的資訊產品已經不僅僅考慮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更關註用戶對自己生活的世界的好奇心。他越關心越好奇,這些都是用戶會看的內容。
信息產品首先是內容產品,其次才是新聞產品。
因為是基於內容的產品,按照我對這類產品的壹貫思路,需要考慮內容生產者、分發渠道、消費者三部分,以及將他們連接在壹起的元素:信息流(見我很久以前的另壹篇文章《關於基於內容的產品的壹些思考》)。因為是新聞產品,指出了要解決的問題和內容本身的特點,但同時新聞也是我認為難度更大的壹類內容產品,因為它觸及的內容在內容差異化的競爭中要麽不明顯,要麽差異很大,無論如何都很難建立這種優勢,產品設計本身在這種競爭中的作用也不多(因為看新聞資源更重要),這就給產品分析帶來了困難。
資訊內容產品的主要定位是通過實時、真實、廣泛的新聞資訊,幫助用戶了解ta在自己的世界裏感興趣的內容。今天的資訊內容產品更廣義地定義為泛資訊產品,因為與傳統資訊不同,今天的資訊已經遠遠超出了新聞的範疇,更多內容生產者的更多內容以各種呈現形式被納入了資訊產品的範疇。
在這種定位下,原來的媒體世界催生了五類信息產品:
艾瑞咨詢的研究報告顯示,移動新聞資訊用戶增長迅速,滲透率僅次於音視頻、遊戲和生活服務。
由於不同的信息渠道各有利弊,針對的新聞內容也不盡相同,用戶往往通過各種信息渠道獲取新聞:
易觀2016年數據顯示,騰訊依靠微信等產品引流,活躍用戶數排名第壹。不過,雖然今日頭條的月活躍用戶數大幅落後於騰訊,但投放數量和平均使用市場卻遠超騰訊新聞。不得不說,這是壹個值得註意的現象。也可以說,騰訊的優勢在於用戶基數,而今日頭條的優勢在於巨大的流量。
另壹個值得註意的是,鳳凰新聞以超過4000萬的月活躍用戶,獲得了僅次於騰訊新聞的啟動次數和使用時間。我個人認為這兩個現象可以驅動我們對此類產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可見,內容的即時性、普適性、個性化以及操作的便捷性,都是驅動用戶持續使用壹款信息產品的重要因素。
可見,在移動端瀏覽信息時,用戶的需求是多樣化的,對內容的需求不僅在於內容,還在於表現形式。
用戶閱讀信息內容主要出於以下需求:
我看過壹句話,我深表贊同:
尤其是看了《權力的遊戲》之後,守望者這個詞給人壹些真實的感受。
在《思考,快與慢》這本書裏,作者提到了壹個觀點,大意是:在這個信息量巨大、高度不對稱的世界裏,我們對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知之甚少,我們所知道的很大壹部分是由媒體塑造的。我們只知道別人告訴我們的(我記得作者稱之為暴露理論),這可能是真的,但可能只是部分真相。幸存者偏差也是例子之壹。所以如果妳想知道所有的事實,妳必須要麽依靠個人調查,要麽依靠客觀中立的媒體。羅胖在2016.12.31的跨年演講中提到的,不是沒有道理的。人們有時並不關心真相是什麽。他們在選擇立場的時候,往往會忽略原著故事中沒有講出來的部分。
當人們為了娛樂而閱讀信息的時候,沒有人會無聊到自己去做研究去驗證某個東西的真實性,而這個時候人們會更加依賴於Pondo觸手可及的媒體。
我認為信息產品的核心要素是獲取符合自身產品定位的內容源。用內容源這個詞代替內容生產者,是因為信息產品提供的部分內容不是生產者在自己的平臺上生產的,而是從其他地方獲取的。
比如,門戶網站的定位是綜合新聞,所以他們的首要目標是即時、準確地報道全球各行各業近期發生的重要事件,而重要這個詞的定義就是他們的受眾(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所關心的;
垂直資訊,以36Kr為例,定位為“成為創業者可以依賴的創業服務平臺,為創業者提供最好的產品和服務”,因此需要關註其核心受眾(即。創業者)最關心的,自己市場的行業前景,競爭對手的動態等。在信息的內容來源上;
聚合新聞旨在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內容推薦,因此需要在信息的內容來源上覆蓋多元化的內容,讓用戶在自己喜歡的範圍內獲得足夠的內容。
和任何其他產品壹樣,信息產品在定位時必須考慮其目標用戶的需求,從而推斷出需要提供的內容或服務。但與其他產品不同的是,媒體傳遞的內容並不總是妳想看的。很多時候,作為壹個社會守望者面對這類受眾,媒體會認為xxx值得關註。
36Kr的文章《千萬個不能交流的自媒體的鮮活深度報道,還有誰在乎》中提到:
信息行業的內容生產者獲得了歷史上第壹次與大量資本直接結合的機會,這讓他們有機會提供高價值的內容輸出。在《內容創業與流量變現:媒體融合時代內容與廣告將如何發展?》,作者提到了有價值的壹點:
但同時也存在另壹種觀點,即當人們願意為高質量的內容付費時,新聞內容的生產者將獲得真正的自由,他們將有足夠的權力決定其新聞產品的價值取向。
此外,在談到內容產品所展現的內容時,總有壹種觀點認為,當壹個內容產品的用戶不多時,產品展現的是優質內容,但當它擁有1億用戶10萬天的生命時,就要考慮最廣泛用戶群體的關註點,迎合受眾的口味,這樣才能保證產品生命的延續。很多人從這個角度解釋了BBS和知乎大量用戶湧入後的水化現象,不無道理。這是內容來源中值得思考的問題,但更多的討論不會放在優先項下,之後再具體討論。
但這也引出了我的第二個重點:分銷渠道。
在壹個成熟的內容型產品中,或許內容的分發渠道才是重中之重,因為此時的產品已經擁有了足夠數量的內容生產者和龐大的受眾群體,而決定產品質量的是優質的內容能否得到足夠的關註和良性的反饋,給予內容生產者足夠的動力來持續生產內容。但是,對於資訊產品,我認為任何時候內容來源都是最高優先級的。因為優質有價值的內容是不會缺少受眾的,劣質的內容應該沒有出現的機會。
內容的分發效率是這個優先級的重要部分。對於新聞資訊類產品,app本身的分發效率要比門戶、報紙等傳統媒體快很多,所以關註新聞的人對這類產品有很強的粘性,這也是新聞即時性的體現。
維護顯性內容是第二個重要環節,這是用戶瀏覽時會看到的最明顯的內容。如果用戶看到的都是他不感興趣的內容,他會離開;如果用戶看到的都是劣質內容,他就會離開。如何讓優質的內容浮起來,讓劣質的內容沈下去,讓用戶關心的內容優先,讓用戶不關心的內容占據很小但合理的比例,是這個環節主要考慮的問題。
個性化或定制化是第三個方面。個性化是通過算法挖掘和判斷用戶的喜好,然後根據用戶的喜好提供符合其關註的內容。定制就是讓用戶自己選擇關註點,也就是內容來源。這樣既能降低信息噪音,又能增加信息在人與人之間的有效流動,而且生產者生成內容後,產品也能知道信息應該流向哪裏才能發揮價值。所以產品可以從自身和用戶的角度同時發力,最大化內容分發的效率。另壹方面,用戶更喜歡個性化/定制化的產品是因為這些產品過濾掉了大部分自己肯定不感興趣的內容,同時降低了用戶可能感興趣的內容的曝光概率,所以並沒有真正了解用戶的喜好,這也是分發渠道需要考慮的壹點。
傳統資訊(如騰訊新聞、網易新聞、鳳凰新聞)和聚合新聞(如今日頭條、壹點資訊、每日快報)更傾向於解決用戶在個人愛好和生活中對信息的需求,如對與自己生活相關的事件的知情權,對自己感興趣的信息了解更多的願望,以及與朋友分享更多信息的願望。這類產品面向更廣泛的用戶群。所以選擇的信息大多是綜合信息,以此來迎合受眾的口味。但是在面對用戶的工作需求時,傳統信息類在這方面相對較弱,而垂直信息類很好的解決了這樣的需求,傳統信息類傾向於讓用戶了解壹個消息,而垂直信息類為了更好的服務於工作場景,會對事件進行解釋。
在內容來源上,無論是傳統信息還是垂直信息,都是由專業人士創作,然後由專業的內容團隊負責內容的編輯、發布和推薦,所以用戶看到的是劣質信息被過濾掉之後的內容。
但是,衡量高質量的內容有兩個標準。壹個是新聞質量,傳統信息在這方面自然有保障,壹個是內容偏好,即質量好的新聞不壹定會被用戶喜歡,所以對於不喜歡這類信息的用戶來說,這種“高質量”的新聞也是信息噪音。所以,雖然內容生產和聚合新聞有本質區別,但如果說聚合新聞面臨的問題之壹是內容源的內容質量參差不齊,那麽傳統資訊產品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更好地解決用戶的內容偏好問題。這也是內容分發的問題。
在內容分發方面,優質信息的揭示和劣質信息的下沈已經由內容團隊完成,那麽剩下的基本上就是如何處理用戶喜歡的內容和用戶不喜歡的內容。對於用戶喜歡的內容,據我觀察,騰訊新聞和網易新聞也加入了推薦算法,讓用戶喜歡的信息類型出現的更多,但如何看待用戶不喜歡的內容是個大問題。我覺得用戶不喜歡的,不重要的信息也可以沈下來。對於用戶不喜歡但很重要的信息,我認為產品應該幫助用戶“圈出重點”。騰訊新聞的騰訊話題、24小時必讀、網易的“集錦”都是圈重點的功能體現。在內容之間的聯系方面,傳統的信息應用大多采用多樣化的內容表現形式,但大多使形式相互獨立。網易的產品設計體現的是基本需求,用多種形式滿足相同的需求,所以不僅設計了“問”和“話題”兩個功能,以新的形式滿足用戶“了解報道的某件事對自己的實際影響”的需求,還允許不同的形式相互交叉。用戶可以在圖文頁面看到視頻或直播信息,還可以看到“問我”的專業推薦,以及用戶關心的“話題”相關的近期新聞跟進。
雖然我覺得網易新聞在產品設計上最值得借鑒,但在市場表現上並不是最好的,所以或許在傳統資訊產品的背後,專業內容制作團隊之間的競爭才是關鍵。
相比於傳統的、註重新聞質量的垂直資訊產品,聚合產品提供了另壹種思維方式,利用媒體產生的大量內容結合個性化推薦算法,讓用戶持續閱讀自己喜歡的內容,從而獲得良好的市場表現(如啟動次數更多、使用時間更長)。聚合產品壹般面臨兩個問題,壹是新聞質量,二是如何精準把握用戶喜好。
就新聞質量而言,聚合產品主要依靠內容池中內容的質量。各家積極收集自己媒體團隊制作的優質內容,也廣泛與傳統信息媒體合作,豐富自己的優質新聞資源。
在對用戶偏好的把握上,聚合產品主要依靠對用戶行為的觀察和分析:瀏覽、收藏、搜索、訂閱/關註等。用戶瀏覽內容會觸發相應內容的標簽,收藏無疑是表達喜好最直接的方式,而搜索意味著用戶對該信息有特定需求,訂閱/關註意味著用戶願意持續接收關於該類信息的信息,這也是表達喜好的直接方式。
在訂閱/關註方面,我分析的三個應用(今日頭條、壹點資訊、天天快報)的產品設計都有自己適用的邏輯;
在搜索方面,今日頭條的內容形式分類最清晰,形式也最豐富(它甚至加入了相關的網頁搜索結果,並開發了自己的問答社區);搜索頁面上的壹點資訊不僅會給出與用戶輸入的關鍵詞直接相關的詞條,還會向用戶推薦內容上與關鍵詞相似的詞條。搜索結果的內容形式也非常豐富,問答機制與知乎關聯,更容易導入信息,關註後的內容直接顯示在首頁,方便檢索;每日快報在搜索頁面輸入關鍵詞時不會關聯用戶鍵入的文字,但可以關註歷史搜索對應的詞條。個人認為這在產品設計上稍微差壹點,因為它用壹個更瑣碎的功能代替了用戶可能更關心的信息。
訂閱資訊產品屬於定制化資訊,用戶想關註什麽就可以推送什麽,所以新聞質量和內容偏好都是用戶自己選擇的,所以信息噪音相對最小,用戶也最關心它的內容動態。這種模式下的Instant也被戲稱為“用戶最願意打開消息推送的產品”。但是缺點是用戶只關註自己看到的東西。如何讓用戶看到更廣闊的信息,發現更多的可能性,是這類應用面臨的問題。直接的辦法就是訂閱細分的話題,這樣通過向用戶展示更多值得關註的小話題,並在用戶已經關註的話題下展示相關推薦,讓用戶更加了解自己可以關註的內容。同時,在內容分發效率上,相比青芒、Flipboard等訂閱產品,即時訂閱的話題劃分更加精細。所以,不是像另外兩個產品壹樣,訂閱某個內容源下的所有內容,而是像RSS閱讀器壹樣,對內容源下的內容進行重新篩選,讓更細分的訂閱機制像篩子壹樣過濾掉內容源下最好的內容,過濾掉噪音。
石英是壹種新的碎片化新聞互動形式,展示的內容較少單壹,互動時間較長。所以如果用於新聞報道,不適合深度報道,適合短新聞或者即時新聞。但這種功能可以增加產品與用戶的互動,讓用戶覺得這款產品懂我,所以使用起來會更有粘性,尤其是在系統已經明確判斷出用戶喜好的情況下,通過私信功能時不時以這種方式呈現系統認為用戶可能喜歡的內容,往往能給用戶帶來驚喜。
總之,資訊產品最終追求的是優秀的新聞質量和分發機制,以滿足用戶的內容偏好。不同的產品邏輯有各自的弱點和問題。通過對幾類產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傳統資訊類雖然在整體新聞質量上優於聚合類,但在內容偏好上卻不如後者。雖然訂閱產品的質量和內容偏好滿足了用戶的需求,但如何找到更多好的內容是個問題。所以我覺得這種產品設計起來特別難,但是值得認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