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掌握科學的育兒知識,指導和支持家庭教育,獲得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孩子越來越成為家庭的重心,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尤其是農村的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和誤區,重智輕德,重知識輕能力,忽視全面發展;溺愛、保護、包辦、期望過多,導致教育中的違法現象;重生理輕心理,忽視孩子獨立人格的培養...這些問題和誤區限制了家庭教育優勢的發揮,對孩子的健康發展極為不利。因此,教師要掌握科學的育兒知識,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引導和支持家庭教育,並與幼兒園教育同步,從而獲得家長的尊重和信任。
首先,讓家長形成正確的孩子觀,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
比如,壹位中學家長向老師抱怨,“我的孩子太調皮了。他在家只知道玩,不知道學習。他鄰居家的孩子整天在家做題寫拼音……”在這種情況下,老師要根據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耐心地向家長解釋,讓家長知道學齡前兒童各個時期的發展都要遵循壹定的發展規律,人為地違背兒童發展規律,讓孩子提前走。通過壹些引導,家長心裏會有個底,然後就不會急著看孩子玩得開心了。同時,通過這樣的溝通,老師在家長心目中的形象也變得高大起來,家長更加尊重和信任老師,家庭教育中的壹些問題也會經常和老師溝通,積極配合老師的工作,讓幼兒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成功觀,讓家長認識到實施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性,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當今社會,很多家長都急於“盼孩子成功”,不惜花費數千巨資給孩子報超長班,這股風潮也吹到了農村。所以家長們經常會聽到老師說“妳們這裏中央公園沒有超長班,有的地方個別公園有英語課……”
對於這種跟風的家長,老師不要置之不理,也不要冷嘲熱諷,比如“如果妳願意上英語課,就把孩子送到個別公園去吧。”而是要用孩子教育全面發展的理念,耐心的和家長溝通,讓家長知道幼兒的發展應該是全面的,強調任何壹方面,或者弱化任何壹方面都是不正確的。但是不同的孩子可能在某壹方面會有壹些突出的表現,就是各有所長,不能片面的看待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缺點(長處)和其他孩子的優點(短處)做比較,或者只是想培養神童。通過這樣的交流,家長往往會放棄盲目攀比和跟風的想法,會對老師心存感激,從而更加尊重和信任老師。
第二,掌握與父母溝通的技巧和方法,尊重父母,爭取父母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1,尊重父母,給父母留面子。
孩子在幼兒園犯錯,需要和家長溝通時,壹般要避開接送孩子的高峰。父母應該在別人聽不到的地方單獨談話。談話的語氣要盡量溫和委婉,不帶任何主觀色彩和情緒。既要避開現實,自然地引向主題,讓家長減少心理上的憂慮,又要淡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把握好家長容易接受的限度,而不是壹味的指責和批判。
比如有壹天,碩碩咬了彭彭的胳膊,老師要把碩碩的媽媽叫到壹邊,盡量冷靜:“碩碩的媽媽是個懂事的孩子,壹直和小朋友相處得很好,但是今天他咬了彭彭的胳膊。別擔心,不嚴重。我已經處理了彭彭的傷口。當然不能只怪碩碩。是彭彭先拿走了他的蠟筆,但是這個孩子就是不能正確地使用它們,所以他匆忙地咬了它們。不要太責怪孩子,我們只是想讓他知道以後遇到類似的事情該怎麽處理(或者告訴老師,或者讓他用),讓孩子通過這件事有所進步和提高。”碩碩的媽媽點了點頭,表示同意老師的意見,願意配合老師照顧好孩子,並向鵬鵬和她媽媽道歉,把重大問題降到最低。老師這麽尊重父母,給父母留足了面子,讓父母很愧疚。如果覺得給老師添麻煩了,會主動配合老師把事情處理好,把孩子教育好。
2.用愛感動人,用真誠換來父母的信任。
作為壹名幼師,首先要有壹顆愛心,愛孩子,愛幼兒園,把愛的甘霖灑向我們內心的每壹個角落,尤其是那些孤僻調皮的孩子,更需要老師的愛。壹個溫柔的撫摸,壹個溫暖的擁抱,甚至壹個贊許的微笑……無時無刻不在傳遞著我們的愛,而正是這種愛,奠定了我們與父母溝通的基礎。當孩子被別人抓傷的時候,因為我們有平時愛孩子,認真負責的基礎,也真誠的向父母道歉,不推卸責任。比如說,在碩碩咬彭彭事件中,當彭彭的媽媽來的時候,我們壹臉歉意,痛心疾首的說:“彭彭的媽媽,都是我們沒有保護好彭彭,沒有及時處理他們的糾紛。結果,彭彭受傷了,我們都很傷心。我們應該責備妳。”今後我們會更加註意,確保類似的事情不再發生。”再加上碩碩媽媽的道歉,彭彭媽媽趕緊說:“不要緊,孩子,怎麽可能沒有磕磕碰碰呢?妳們做老師不容易。我們可以理解。”就這樣,壹場風波被化解了。
3.交流語言因人而異。
在與家長溝通時,老師要用不同的語言與不同的家長溝通。專業術語可以用在壹些家長身上,他們對老師的專業要求比較高。在與這些家長溝通時,如果我們使用壹般的日常語言,會引起家長對我們專業能力的質疑。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說,應該使用通俗易懂的日常用語。對於隨和的家長,老師可以直言不諱。有些家長自尊心很強,很容易把談論孩子的缺點當成批評,感到壓力。這時候就要特別註意評價語言的使用了,千萬不能用“遲鈍”、“調皮”之類的詞來形容孩子。另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老師在向家長介紹孩子的發展時,要先表揚後約束,客觀評價孩子,不帶任何主觀色彩,更不能過於籠統,要有針對性。
第三,樹立服務意識,真正為家長和孩子服務。
1.良好的服務態度和真誠的服務行為也是與家長建立良好溝通關系的基礎。幼兒園的孩子因為年齡小,自理能力差,經常會出現尿褲子的現象。這時,壹個稱職的幼兒園老師應該立即扮演母親的角色,幫助孩子清洗臀部,更換衣服褲子,用孩子對臟和累的恐懼換取孩子的幹凈和舒適,解除孩子的尷尬,從而獲得家長的認可和尊重。
2.《幼兒園工作條例》提出:“幼兒園也為家長參加工作提供便利條件。”
所以,尊重、理解、平等對待父母,為父母服務,可以讓父母感到安心、放心、舒服,也可以說是另壹種非語言的溝通。父母有時會因為壹些事情而晚接孩子。哪怕是最後壹個孩子,我們都不應該給父母壹個眼神,更不應該責怪他們。而應該用理解的語言安慰他們,比如“沒關系,我能理解”或者“別擔心,妳的孩子在這裏過得很開心”,或者我們可以說“如果妳以後有事,可以提前打個電話,這樣妳會更放心。”聽到這裏,家長心中會充滿感激,以後也會更加積極地支持和配合幼兒園的工作。
3.老師應該盡力滿足家長對孩子教育的合理要求,幫助孩子改掉壹些壞習慣。
因為在孩子心中,老師是至高無上的,妳可以不聽父母的話,但老師壹定會聽。所以,當父母和孩子沒什麽事情的時候,就會找老師幫忙。經常聽到家長說:“老師壹句話比我們十句話有用。”當然,也會有壹些家長不夠尊重老師,甚至提出壹些無法滿足的無理要求。對此,教師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主動溝通情況,耐心解釋,坦誠交換意見,取得家長的諒解。
最後,教師要采取多種方式與家長溝通,如堅持家訪制度,建立家長委員會,定期召開家長會,進行育兒專題講座,向家長發放家鄉聯系簿和壹封信等。尤其是教師要充分利用家長接送孩子的機會,及時溝通孩子在家的表現,及時解決問題,相互配合,更好地實現家庭教育。
幼兒園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技巧2
與父母的溝通技巧——溝通對象不同。
1,不同性別父母合理溝通
眾所周知,男女在處理問題上是有差異的。面對同樣的問題,男人更理性,而女人往往更感性。在面對幼兒的教育問題時,也會出現同樣的現象。所以,老師在與男性家長溝通時,要把出發點定位為壹些理性的、長遠的觀點。比如面對孩子哭鬧著不肯去幼兒園,老師可以告訴男性家長,要堅持送孩子去公園,這是培養孩子的原則性。作為男性家長非常能理解這壹點,會更加註重對孩子教育的整體把握。女性父母往往更關註孩子成長的方方面面,比如生活中的壹些瑣事:吃飯、穿衣、睡覺等。,也關心孩子的學習和愛好。所以當他們遇到以上問題時,往往會比較焦慮,壹般情況下會主動找老師咨詢。這時候老師可以直奔主題,告訴他們該怎麽做,怎麽安撫孩子的情緒。
2.與不同年齡的父母交流。
現在幼兒園的孩子經常被六個大人圍著,很多家庭都是“6+1模式”。所以老師面對家長,各個年齡段都會有教育觀念的碰撞。在與幼兒家長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重點關註幼兒家長的教育觀念。他們壹般更看重孩子和別人的能力差異,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他們要多給家長介紹孩子能力的提高,興趣的發展等話題。但是因為家長的工作大多比較忙,老師更多面對的是下壹代的家長。而這類父母,因為他們年輕時普遍經歷過艱難,現在生活條件改善了,都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孫子孫女,往往只關註孩子的衣食住行和身體狀況。對孩子的順從,忽視了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久而久之使孩子形成了被寵壞、依賴等不良行為。所以,在與這類家長溝通時,家長不僅要讓他們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日常生活,還要反映孩子的心理發展趨勢和社會行為,讓家長形成壹些關於孩子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
3.根據父母對孩子的不同期望進行溝通。
每個孩子都來自不同的家庭,每個家庭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往往生活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所以,不同的父母對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期望。有些父母對他們的孩子有很高的期望。有些家長,只要孩子平安成長,多學少學,對孩子期望不高,甚至放任自流。面對期望值很高的家長,老師要在溝通中從各方面評價孩子,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優缺點。建議家長從孩子的長處出發,不要要求孩子面面俱到,以免給孩子太大壓力,造成適得其反的後果。更不能把成年人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強迫他們實現成年人沒有實現的目標。面對要求不高的家長,在溝通的時候,老師可以更多的向家長反映孩子的優點,同時以誠懇的態度指出家長的不足,讓家長明白從長遠來看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非常不利的,這樣家長才能對孩子有更高的要求,促進孩子的進壹步發展。
溝通內容與家長溝通技巧2不同。
1,家長了解孩子在幼兒園表現的溝通。
當家長向老師詢問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時,老師壹定要註意自己的言辭,談論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千萬不要泛泛而談,讓家長覺得自己作為孩子的老師,根本不關心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情況。不要只是說孩子壹切都好,或者說孩子壹切都錯了,而是要明確的告訴家長他的孩子有什麽好的地方,告訴家長壹些詳細的東西,讓家長知道重點。在跟家長說孩子的缺點時,要註意措辭和語氣,用委婉的句子和家長溝通,讓家長了解孩子的缺點。不要咄咄逼人,傷害家長的自尊心,也不要當著其他家長的面批評孩子。在反思孩子缺點的同時,也可以給家長壹些建設性的建議,讓家長感受到老師是真的關心孩子。
2、對幼兒園裏的孩子進行意外溝通。
幼兒園的孩子年齡小,自我保護能力弱,但是幼稚,正是喜歡玩瘋的年紀。所以在他們玩耍和遊戲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壹些小意外。在這種情況下,老師不可避免地要和家長溝通。這時候老師首先要冷靜下來,把事情的過程了解清楚,同時要及時把受傷的孩子送到醫院,聯系家長,真誠的表達歉意,承擔責任。應告知家長事件的詳細事實,以減少他們的猜測和擔憂。同時老師也要說明,孩子受傷期間會特別照顧。如果情況嚴重,要主動安撫家長的情緒,理解家長的抱怨,並在後續過程中積極關註孩子的最新健康狀況。
3.安排合作任務時與家長溝通。
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往往需要家長的配合。要求家長配合老師的教育,必然會影響家長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在與家長的溝通上要多下功夫。除了開家長會,作為幼兒園很難召集家長壹起安排工作,所以老師在給家長安排合作任務時要註意方式方法。可以選擇通過短信、QQ群等方式,簡單明了地說明自己需要配合父母的工作。如果是面對所有家長的工作,需要在班級門口張貼相關通知。無論選擇哪種方式,老師都要註意語言的簡潔和委婉,不能讓家長覺得這是老師在逼他們完成的任務。
和父母的溝通環境不壹樣。
不同的環境給人不同的心情,所以在和父母溝通的過程中也要註意溝通環境的因素。
1.接送幼兒園時的溝通
家長來幼兒園接孩子,和老師接觸多了,但是時間短了。所以這個時候和家長的溝通主要是了解家裏孩子的情況,給家長大致介紹壹下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所以不宜和家長長談。
2.家長被邀請到幼兒園時的溝通
這種交流情況通常發生在壹些孩子出現壹些不好的情況之後,比如孩子在幼兒園犯了壹些小錯誤(打人,咬人,打碎別人的東西等。).這時候老師要選擇壹個相對隱蔽的地方(比如辦公室),避開其他小朋友。如果涉及到兩個孩子,最好雙方家長分開溝通,等大家都冷靜後再商量處理辦法。
3.兒童之家家訪期間的溝通
在這種情況下,溝通相對容易,溝通的內容可以更豐富,覆蓋面可以更廣,和家長討論的問題要有壹定的深度。可以多和家長討論他的孩子,以及壹些相關的育兒知識和經驗。
摘要
總之,教師要認識到,要想和家長有壹個良好的溝通,就必須考慮到溝通的各種要素,比如溝通的對象、內容、場所不同,所以溝通的方式方法也要有所不同。而且,為了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能夠隨機應變。用自己的實踐經驗和家長溝通,不要對他們不明確的觀點做過多闡述,以免引錯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