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教師來說,使用語文教材的首要問題是如何讓語文教材可教。”(1)很多教學問題的發生,是因為壹些教師在“教什麽”和“怎麽教”的定位上犯了錯誤。王榮生先生在《語文課程論基礎》壹書中提出了選文的四個概念:定文、例文、樣本、實用文,讓我們豁然開朗:“定文”是指語文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中規定的文章,多為世界和民族文化文學的優秀作品;以“例”為例,說明“* * *的規律和* * *”的風格,服務於外界關於詩歌及其寫作和閱讀的事實、觀念、原則、技巧、策略和態度。“樣本”可以用其他材料代替,都是讀寫的方式;“平時”不是學文學,主要是用所選文學中的核心東西或者從事與之相關的語文學習活動。“常”包括語文知識文獻、話題引發文獻、提供信息文獻三種類型。
王先生從中外比較的多角度分析的角度,主要闡述了四類文選。下面筆者結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高中語文教材選文,談談如何對選文進行識別和分類,以及相應的四類選文的教學實踐。
(壹)如何識別壹篇短文的類型。
首先,對選文的整體觀感,參考王先生對四類選文的上述描述,給出壹個定位。
其次,識別時要突破傳統的教學定勢。曹禺《雷雨》的傳統教學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個性語言、環境的作用、尖銳的戲劇沖突等。這種圍繞人物、環境、戲劇沖突的教學,顯然是以《雷雨》為例的。這樣,它作為“經典”的獨特魅力就完全消失了,就像壹個美人,妖嬈的聲音被摧毀,失去了皮膚。有些老師雖然口頭上定位為“經典”,但實際操作還是要歸功於“榜樣”。
第三,就單篇文章而言,有時似乎可以分為兩類。這時候就要把這篇文章放在整個單元環境中來看,因為教材的編寫主觀上盡量考慮學生的學習心理順序和學科邏輯順序。我們可以借助單元提示或課後提問來捕捉編寫這篇精選文章的意圖。比如魯迅的《拿來主義》,這是歷次教科書改革中壹直保留的標題,說它是“定型文章”壹點也不為過。但人教版要求4把它和“親子之愛”、“語言生活的歷史過程”、“兩篇短文”放在壹個單元裏,後三篇都是“樣本”。
這裏筆者區分了人教版必修1 ~必修5的選文類型,統計如下:
定稿:必選1:《沁園春·長沙》《雨巷》《永別康橋》《大雁河——我的保姆》《中外短詩五首》《蘭亭集序》《紅墻賦》《山與裴秀才壹書》《寶蟾山遊記》。
必修二:《離騷》二首,《孔雀東南飛》三首,《燭之爭》打敗秦老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召公謗李》。
必修三:林黛玉進賈府,祝福,十八歲出門,老人與海,蜀道難,杜甫三首,琵琶行,李商隱兩首,我在鄉下,勸學,論渡秦,李商隱的詩。
必修四:《袁》、《雷雨》、《別了長汀》、《哈姆雷特》、柳永的兩首詩、蘇軾的兩首詩、辛棄疾的兩首詩、李清照的兩首詩。
必修五:林的《雪山神廟》、《套子裏的人》、《邊城》、《哦,香雪》、《回眸與來》、《王騰亭序》、《流浪與》等。
例:必修1:紀念劉和珍君、鮑迪、梁仁功先生演講、金嶽霖先生兩篇新聞短文、合同工、尋找石傳祥——重訪精神高原、太空航行。
必修二:《荷塘月色》、《故都之秋》、《監獄綠》、《瓦爾登湖》、《作為北大校長的演講》、《我有壹個夢想》、《在馬克思墓前的演講》、《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展望》。
必修4:《廉頗藺相如傳》、《蘇武傳》、《張衡傳傳》、《李賀傳》。
樣本:必修3:動物遊戲之謎,宇宙前沿,蝴蝶與蝴蝶的傳說,壹個物理學家的教育課程。
必修四:Takeism,親子之愛,語言生活的歷史過程,三篇隨筆。
必修5:中國的建築特色、作為生命體的社會、指紋和宇宙的未來。
組件:必修5:嚼字,孟浩然,談木葉,談中國的詩。
從上面的識別可以看出,必修1 ~必修5***80選文。“固定文章”***44篇,占55%;“例子”***20個,占25%;“樣本”***12,占15%;“使用”***4篇,占5%。
從四類選文的比例可以看出,高中語文宏觀教學的重點傾向是“固定文”占1/2,意味著增加學生閱讀鑒賞的深度、廣度和難度,因為“固定文”是名家名作,內涵豐富,往往壹部作品涉及多個方面。以《孔雀東南飛》為例,可以從多個角度解讀:生和死的愛情母題、婚姻雙方的等級歧視、女性道德的綜合觀、人物的多角度解讀、對悲劇結尾亮色處理的審美批判、中國傳統的愛情追求觀,如“願做天上的比翼鳥,願同生地上,壹樹兩枝。”。“定篇”教學是在學生已有文學文化積累的基礎上,為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創造壹定的空間。
與初中相比,高中的“範文”比例大大降低,體現了從知識到能力的轉變。高中的“例文”除了延續初中涉及的山水散文的讀寫發展外,主要從新聞、報告文學、演講、古代傳記四種文體增加讀寫訓練。
“樣本”評選有兩個單元,都是解釋性文章,比較適合當代信息社會的信息需求。
“用法”只涉及壹種“語文知識”,緊扣語文學科特點,培養學生深入開展語文研究的能力。
(B)確定四種類型的選定文本是為了更好地教學。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怎樣教每壹種類型的課文?
壹,“定篇”選課教學
“定篇”的教學目的是學習“經”的豐富意蘊,理解和欣賞“經”的選文。
“文學的文本解讀可以是公理化的、合理的、自由的,產生不同的閱讀效果,自然構成了壹部閱讀效果史。”②這種“有效歷史”是普通讀者可以理解的。問題是這種“有效的歷史”能否讓它主導課堂?答案是否定的,課堂上講的是正義,女人講的是道理。經過幾年寶貴的時間,學生的能力能提高多少?學生來教室是為了走捷徑。“經典”學習就是讓學生沈浸在這些詩歌中,內化(理解和欣賞)那些按照權威的指示解釋過的詩歌。這就是A.C. Purves定義的“模仿結構”,“根據既定的歷史文化優秀標準,掌握優秀文化和文學作品的深層結構。”(3)“經典”,哪怕是壹首短詩,也有著幾乎無限的寓意。卞斷章:妳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站在橋上看妳/明月裝飾了妳的窗戶/妳裝飾了別人的夢。短短兩句話就可以解讀愛情詩、單戀詩、單戀審美傾向(柏拉圖的愛情)和相對的哲學概念詩,不僅如此,它的生成意義還會隨著解讀角度的變化而不斷再生。經典和很多無限內涵壹樣,絕對不是壹個老師、壹些教材編寫者、教師參考開發者認為的,也不是學生認為理所當然的。它們應該是由文化、文學等專家和研究者挑選出來的“經典”的權威解釋,教師用這些權威解釋來“熏陶”學生。當然,我們不否認,壹些教師、教材編寫者、教師參考資料開發者、文學文化功底深厚的學生,會對“經典”有學術前沿的理解,但這些要被視為“經典”,首先要得到學術界的認可。
我們老師就是帶領學生走捷徑的人,就是搭建最有利於學生和專家學者解讀“定稿文章”的平臺那麽如何得到專家學者的權威解釋呢?教師可以采用兩種方法:壹是查閱相關書籍,二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尤其是從網上的學術期刊中獲取,這也需要教師具備相當的文學素養才能識別。在收集數據時,要註意兩點:壹是權威解讀與發表時間沒有必然聯系;第二,文本可以有多種解讀,學術界有大量的論證,教師也必須給學生看。第三,權威解讀是有時間限制的。壹旦這方面有了更權威的解讀,教師就不應該墨守成規,而應該拘泥於學術前言,教師的專業素質也應該與時俱進。
那麽老師只是把這些專家學者的權威解讀資料發給學生嗎?不是的,老師要把相關的資料進行歸納整理,才能“教”。教師首先要深入學習這些解釋,並有效地結合其精華,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展示給學生。在展示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講解、引導、交流和解惑功能。課後,老師還可以給學生發參考資料,開闊他們的視野。隨著學生對經典學習的積累,他們的文學文化素養會不斷提高,解讀經典的水平也會不斷提高。老師可以不定期組織學生自己解讀經典,老師壹定要做好點評和評價。
二、樣文教學就是從“樣文”中找出“* * *相似規律”和“* * *交際風格”。“範文”應該給學生什麽?教師在備課時必須擺好位置。除了學習課文本身,還可以參考單元提示和課後題中的有效信息。比如必修的unit 1課後題是圍繞景物描寫來設置的,這樣我們就可以確定這個單元的大方向。“例點”就是景物描寫,每壹篇具體的文章都各有側重。《荷塘月色》呼喚多種感情,用多變的修辭寫風景。古都的秋天,用真情呵護生活;《獄綠》從生活的角度審視風景和物體;瓦爾登湖生動細致的風景。其次,在選文教學中,也可以根據“例點”呈放射狀展開。可以適當補充壹些類似的材料:新聞報告文學單元最好選擇即時材料,古代傳記單元最好選擇學生熟悉的歷史人物。還可以圍繞“實例”組織相關活動:有了演講單元,學生可以觀看壹些國內外著名的演講,自己寫演講稿,組織演講比賽。
三、“樣本”選擇的教學重點是借用“樣本”選擇所包含的外在知識,重點是閱讀和寫作方法。因為是外在的,所以是成立的,但是知識必須通過文本來實現,所以是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產生的,所以教學的重點是這些新產生的知識,而不是已經掌握的知識和經驗。說明性文章選自高中《樣本》。它們被選入教材不是為了讓學生研究動物、宇宙、蝴蝶、建築等。,而是如何閱讀和撰寫說明性文章,不是去理解簡單的說明方法和作用,而是有效準確地從說明性文章中提取信息。在“樣本”選取的教學中,如果老師認為教材提供的“樣本”選取不合適,也可以找其他文章來代替這個樣本,同樣可以達到教學目的。
四、《實用零件》選材的教學《實用零件》選材的核心內容是教學重點,教學環節的設計要始終體現在“用”上。也可以“利用其他文章和其他媒體,讓知識更清晰、易懂、有效。”④教咀嚼單詞,可以設置鑒賞單詞、推敲研磨、解釋單詞、作文修改單詞、知道有多少單詞誤用等環節。教授孟浩然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孟浩然的生平,欣賞孟浩然的部分詩作,閱讀王惠賓的《孟浩然研究》和王士元的《孟浩然集序》。講授《說木也》不僅可以充分理解所選課文中有關“木”和“也”的詩詞和句子,還可以激勵學生去尋找其他含有“木”和“也”的句子,真正體會它們不同的審美感受。在學習談論中國詩歌時,有無數個環節可以圍繞中國詩歌展開,學生還可以閱讀的《從西方文論看中國詞學》和徐的《中西漂泊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