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時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使用過事跡材料。事跡材料並不是簡單地為其單位和個人評價其功過而設置的,而是為了鮮明地反映和積極弘揚某壹特定時代所需要的精神。妳起草故事材料的時候都沒有頭緒?以下是我簡單的家庭故事素材(壹般5篇),僅供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風淳樸1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們身上散發的精神影響著大家庭的每壹個成員,比如男女平等、尊老愛幼、友善、和諧、溫馨、和睦...幾千年的中華傳統美德在這個家庭裏通過言傳身教代代相傳。
第壹,中華美德和戒律代代相傳。
當他的父親劉玉明30多歲時,他患了腦瘤,雙目失明。家庭生活的重擔全壓在他母親黃祖秀身上。在外打工謀生,照顧年邁多病的父母,因腦瘤失明的丈夫和年幼的孩子,從那以後,劉連青母親早起貪黑的形象在她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母親的言行也影響了劉連青,他試圖做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並與母親分享。
生活的壓力。直到劉連青的祖父去世,後來,祖母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壹些常人認為比較簡單的事情,總是搞得壹塌糊塗,但我媽從來沒有指責過我奶奶,甚至沒有壹句怨言。有空就帶著老人出去曬太陽,接觸大自然,直到奶奶去世。
1962年,父親雙目失明。手術中,醫生斷言我父親最多只能活20年。母親沒有放棄,沒有退縮,毅然扛起重擔,咬牙堅持。手術至今已經50多年了,這是我母親的堅持和細心呵護。父親打破了醫生20年的無期徒刑,創造了生命的奇跡。
現在,劉連青的父親和母親已經八十多歲了,他們的身體也越來越老了。但是,母親不想給孩子添麻煩,還是壹個人住。這成了劉連青的壹塊心病。在愛人的支持下,壹家人堅持做老人的思想工作,最終說服老人帶他們到自己身邊。
考慮到老人的年齡和牙齒不好,劉連青的家人改變了他們的飲食習慣。他們試著選擇纖維少的食物,切小塊,煮得柔和。氣候變了,他們及時給公婆買衣服,買生活必需品,盡力適應老人,讓兩位老人能養活自己。劉連青的兩個女兒也在這種家庭氛圍和榜樣中傳承了這種美德。他們很孝順爺爺奶奶,幫兩位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怕他們孤獨。放學回家,總會給他們講在學校發生的故事。
劉連青目前的家庭關系非常和諧融洽。家庭成員之間相互理解、支持、幫助,從來沒有吵過架,也沒有動粗過。夫妻之間出現分歧時,總是按照擺事實、講道理的原則,心平氣和地解決分歧,取得對方的理解和支持。媳婦關心婆婆,婆婆理解媳婦。
第二,教育是基礎的基礎。
讓孩子成為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有用的人,離不開教育。在那個艱難的年代,母親黃祖秀沒有因為困難而讓孩子輟學,也沒有重男輕女。她的母親知道無知和文化的危害,經常告訴她的孩子要努力學習。正是母親開放的心態,培養了劉連青姐妹中的三個大學生和五個專科生。
出於傳承和現實的需要,劉連青願意投資孩子的教育。他寧願少吃少穿,也不能失去孩子在教育上的投入。他應該在生活上廣博,在精神上細膩,這已經成為劉連青家族的另壹種生活理念。
大女兒在古箏和英語方面很有天賦。為了給孩子壹個更高的教育平臺,2000年,全家湊了4萬多元讓她去貴陽學古箏,接受英語培訓,多方面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我沒有辜負大家的希望。現在,我的大女兒古箏已經過了9級。她去年考上了北京外國語大學,心理健康快樂成長。
我最小的女兒從小就很活躍。為了培養孩子的耐心,她在孩子三歲的時候就開始送孩子學琴。她媽媽每天都抽出時間陪孩子練鋼琴。遇到省市舉辦的青少年器樂比賽,他們都積極參加。經過努力,小女兒2010通過了鋼琴十級。多次獲得省市青少年器樂比賽金獎、銀獎及“畢節市優秀團員”榮譽稱號。
第三,真心付出,* * *創造和諧家庭
我對現在的家庭很滿意。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無論是橫向還是縱向,都相當融洽,是真正和諧的大家庭。我們之所以會達到這種局面,可以總結為:真誠的奉獻,真誠的對待,同理心,寬容,謙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壹種相互的、互動的關系。只要大家都能做到“真”字,少壹點自私,多壹點公心,和諧的家庭關系就建立起來了。
樸實家風家風故事材料2手握公權力,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絕不私用,絕不讓家人沾權力的光,絕不以公權力換取家人的任何利益,這對於領導幹部來說是極其難得的,也是特別可貴的。但是焦、谷文昌等* * *制作人做到了,並且堅持了壹輩子。
焦尤魯對他的孩子非常嚴格,從來沒有給他們“特殊照顧”。三女兒焦守雲在記憶中講述了這樣壹個故事。“姐姐畢業要工作的時候,媽媽問爸爸怎麽安排。我父親說,壹個選擇是在辦公室打掃廁所,壹個選擇是去泡菜廠當工人。”媽媽聽了很高興,覺得當工人挺好的。沒想到焦不僅讓女兒去泡菜廠打工,還讓她去挑擔子,在街上賣泡菜。“當年,大姐是個大姑娘,臉皮很薄,父親是縣委書記。我想不通。”僵持了很久,嬌說,那我就跟妳壹起賣鹹菜。“只有這樣,我才能做通大姐的思想工作。”
在焦的影響下,他的妻子徐君雅也管教她的孩子。蘭考剛安裝電話時,在村裏工作的兒子躍進興奮地打算在家裏安裝壹部。沒想到,徐俊雅堅決不同意:“妳裝個電話就打算在家遠程辦公了?不走村串戶,怎麽能了解群眾的想法和困難?”小兒子鮑剛參加工作時,徐俊雅堅持讓兒子在車庫當臨時工...壹堆壹堆,體現了焦家清正廉潔的家風。
“自食其力”是谷文昌對子女的壹貫要求。他的5個孩子在工作生活上沒有得到任何“特殊照顧”,即使是政策允許,谷文昌也不為他們“爭取”。
從65438到0976,谷文昌的小兒子谷玉棟高中畢業,最大的願望是在壹家工廠當工人。當時谷文昌夫婦六十多歲,按照政策可以留壹個孩子在身邊工作。谷裕東向時任地區革委會副主任的谷文昌提出,要他留在父母身邊。沈默許久後,谷文昌勸他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谷文昌說:“我是領導幹部。我不能要求組織給孩子安排工作。不然我以後怎麽做工作?”
谷文昌的女兒谷哲慧從臨時工到全職用了15年。65438到0963,顧哲輝高中畢業,在縣財政部門做臨時工。她很老實,穿打補丁的褲子,能吃苦,下鄉就睡地板。別人根本看不出這是縣委書記的女兒。1965年,谷文昌調任福建林業廳副廳長,有關部門提出將谷哲輝轉為正式工,隨谷文昌去省城。谷文昌堅決不同意。他說:“我是組織提拔的,不是我女兒。”此後,顧哲輝多次有機會成為正式會員,都被顧文昌“叫停”,直到1979才成為正式會員。
谷文昌對孩子要求嚴格,妻子也是。谷文昌的愛人石英平是壹名南下幹部。新中國成立之初,她隨谷文昌來到東山。當時她是縣民政部門的負責人。她在1952改工資時,被定為18的行政級別。在隨後30年的工作中,她的職位和工資水平都沒有得到提升。
谷文昌對自己和家人異常嚴厲的家風,在壹些人看來是“不近人情”的,這也是谷文昌在百姓心中樹立豐碑的原因。
家風淳樸家庭故事材料3寶象山寶山村有這樣壹戶人家。25年來無論面臨什麽樣的局面,壹家人始終和睦和睦,被當地百姓傳為佳話。
壹走進寶山屯,就能看到壹座磚房。滿是雞鴨的院子雖然顯得擁擠,但卻收拾得整整齊齊。走進家門,窗戶明亮幹凈,各種家用電器壹應俱全。壹位年近80的老人正坐在炕上看電視。這是高紅梅的家。炕上的老人是高紅梅的嶽父。每當有人說起自己的兒媳婦,老人總會驕傲地說:“紅梅嫁到我家這麽多年,從來沒有和我們這些老人紅過臉。早些年條件艱苦,有好吃的。紅梅他們三個人壹直不舍得吃,就留給我了。我身體不好,紅梅借錢帶我看病,買補品,就像親生女兒壹樣。雖然我現在住在訥河老兒家,但每年春夏都會回來,還是不會太想念他們的。”她的名字叫高紅梅,今年46歲。她依靠科技致富,善良正直關愛家人,幫助鄰居。
1990中專畢業的高紅梅和丈夫朱振西結婚了。他們是中專同學,是青梅竹馬。婚後,他們定居在寶山村寶山村。剛結婚的時候,家裏條件特別困難。既沒有房間,也沒有土地。婚房都是住在別人家,平時吃饅頭鹹菜。現在夫妻倆回憶起過去的日子,眼裏依然噙滿淚水。然而,艱難困苦並沒有打敗高紅梅和他的妻子。小兩口借錢承包了幾畝農田,開始種大豆。她白天在地裏幹活,晚上回家洗衣服做飯。雖然日子又苦又忙,但這對年輕夫婦卻樂在其中。然而,現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麽美好。那壹年,大豆生病,收成直線下降。他們不僅沒賺到錢,而且債務也沒還。更糟糕的是,高紅梅的嶽父生病了,需要緊急護理。面對這些困難,高紅梅沒有退縮。她仍然保持著樂觀的生活態度。她安慰受虐的丈夫,並把公公接到家裏支持她。秋天來了,冬天來了。為了貼補家用,高紅梅和丈夫朱楨上山砍柴,然後用雪橇拉下山去賣。黑龍江的冬天漫長而寒冷,最低溫度可達零下30度。漫天的大雪和刺骨的寒風並沒有阻止高紅梅對家人的愛。她用自己的雙手,靠賣柴火解決了家人冬天的溫飽。那年冬天,高紅梅白天砍柴賣柴,晚上回家給公公洗腳,洗臟衣服。夜深了,公公睡著後,她還要和丈夫壹起研究大豆的栽培技術,希望來年的收成能更好。就這樣,壹年過去了,1991春節過後,高紅梅懷孕了。她即將成為母親,有點擔心寶寶出生後會不會有好日子過,大豆能不能豐收,公公能不能好起來。但是很快,她就振作起來了,因為她知道,只要努力生活,壹切都會改變。果然,黃天不負有心人,在高紅梅的精心照料下,老人康復了,身體也變得強壯了。在農村農技人員的幫助和指導下,大豆也有了好收成;1991是難忘的壹年,因為在這壹年,高紅梅和朱楨迎來了他們的第壹個孩子,壹個健康的胖男孩,夫妻倆給孩子取名朱小磊,希望兒子做壹個光明正大的人。
隨著肖磊的成長,高紅梅壹家的生活也有了改善,蓋了新房子。房子雖然不大,但也是自己的窩,他再也不用住在借來的房子裏了。過上好日子後,有人勸高紅梅再要壹個孩子,壹兒壹女可以湊成“好”字,但高紅梅不同意。她說:我們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壹個家庭只生壹個好孩子,讓這個孩子長大後能被撫養、教育、回報社會。這是高紅梅的願望和理想,她正在為這個理想而努力。除了種地和照顧老人孩子,她還開始養雞養鴨。起初,她只想用雞鴨蛋來補充老人和孩子的健康。但後來她發現,村裏的飯店都是從農民家裏買雞鴨,經常供不應求。她決定把規模從原來的幾個擴大到幾十個,既保證了家人的健康,又補貼了家人。1998期間,高紅梅家的耕地增加了,也不是那麽好種了。經常是壹天待在地裏。訥河的姐夫壹家看到嫂子的辛苦,決定把老人接到訥河照顧,但高紅梅拒絕了。在姐夫和老人的壹再要求下,他們終於達成協議,老人每年春夏都會來高紅梅家,讓高紅梅繼續盡孝。肖磊很快就到了上初中的年齡。寶象山沒有初中,他只能去縣城讀書,這意味著家裏的開銷又要增加了。許多人建議高紅梅,讓孩子們在小學畢業後認識幾個單詞就足夠了。不讀初中,下地幹活幫妳壹把。高紅梅反對道:我想讓我的孩子上大學和初中。只要他想上學,我就壹直出錢。抱著這個信念,高紅梅種地,養牲畜,種木耳,生活越來越富足。她不僅為她的家人建造了壹所大磚房,還把肖磊培養成了壹名大學生。肖磊去年順利大學畢業,現在已經成為信用社的壹名職員。高紅梅仍在努力工作,她想讓美好的生活繼續下去。
家風淳樸家庭故事材料4這是壹個祖孫三代的大家庭它運行在家庭中,彼此尊重友愛,和睦平等,有壹個慈祥的母親和壹個孝順的兒子;夫妻主動互相商量配合,互相關心,理解溝通,壹家人和睦相處,其樂融融。這是王順圖和王的家。世間萬物因和諧而美好,因和諧而溫暖。社會如此,家庭也是如此。他們家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他們是萬千燈光中最平凡的壹個,但他們全家人都用自己的勤勞、樸實和包容努力創造著自己的生活,守護著最真實>的幸福。2014,王順本地人王壹家獲得上饒最美家庭提名獎。
第壹,相互理解和支持,* * *共建幸福家園。
王順圖與王於1997年結婚,夫妻二人在生活中互相照顧、互相尊重、互相信任18年;我們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取長補短,在迷茫時互相開導,互相幫助,共同面對困難,協商解決問題,成為人人羨慕的模範夫妻。王順本地人,1971年10月27日出生,1991年7月三尺講臺。至今已有25年。在25年的教學生涯中,她始終堅持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忠於黨的教育事業,熱愛本職工作。
在農村,壹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長給孩子的學前教育不夠系統和專業,現在又有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留守兒童的保育和教育問題越來越嚴重。於是,深受丈夫園丁情懷感染的王萌生了辦幼兒園的想法。2006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她在李寨鄉開辦了貝貝樂幼兒園。這些年來,依靠他們勤勞的雙手和對孩子滿滿的愛,幼兒園逐漸走上了正軌,很多留守兒童在這裏得到了關愛,得到了快樂。
除了事業上的進步,他們的家庭生活也很溫馨幸福。最讓王順欣慰的是,婆媳關系在他們家從來沒有鬧過。18年了,他老婆跟公婆從來沒有紅過臉。他母親63歲,父親67歲。2008年父親腦出血後,留下了後遺癥,半身不遂,癱瘓在床。他們的父親出院後,他們把兩位老人接回家壹起生活。王順圖是個孝子。為了讓截癱的父親盡快康復,他不惜壹切代價到處求醫問藥。無論工作多累多有壓力,他每天下班後都堅持給父親按摩手腳,幫他做運動。他盡最大努力讓父親能夠盡快獨立行走,生活自理。看到丈夫如此疲憊,王感到心痛。她幹完幼兒園的活後,拖著疲憊的身體給公公送來食物和水,為的就是盡兒媳婦的微薄之力。好事多磨。幸運的是,在夫妻倆六年的精心照顧下,王順圖的父親現在已經可以左手拿勺子吃飯,拄著拐杖走路了。
王順圖的弟弟2000年在外打工時患病,已無獨立生活能力。他今年37歲,還是單身。於是,王和丈夫商量,把姐夫接回家,好好照顧他。現在他們祖孫三代互敬互愛,其樂融融。
第二,聯手建立普惠園,熱心向社會申報公益。
王順圖經常對妻子說,壹個和諧的家庭,不僅要求家庭成員在家庭中和睦相處,還必須是壹個有益於社會、追求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文明公民。所以,無論他所在的單位號召愛心捐助,還是他的同事鄰裏有困難,他們家的每壹個成員都有壹份愛心可送,積極參與社會捐助活動。2012,宗儒的出處蕭玉潔不小心燙傷,需要多次植皮。醫藥費不低於8萬元。這對農村貧困家庭來說,簡直是致命的打擊。得知這壹消息後,王順圖夫婦四處奔走相告,呼籲園哥伸出援手,幫助小玉潔渡過難關。僅第壹次,他就為蕭玉潔籌集了壹萬八千多元。現在小玉潔已經基本康復,又來園裏上學了。王順圖子和妻子協商每學期為他減免托兒費,在生活上處處關心小玉潔,讓他忘記痛苦,開開心心,健康成長。
三、愛國守法誠信,為夢想匯聚正能量。
在日常生活中,旺旺夫婦積極維護社會公德,誠實守信,自覺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和公共秩序,維護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主動履行公民權利和義務。他們積極執行居委會的有關規定,配合居委會完成各項工作目標。他們積極向身邊人宣傳法律法規知識,促進農村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匯聚正能量,實現每個人的夢想。
在王順看來,家就是壹切,壹個家庭只有真誠待人,和睦相處,互相尊重,互相關愛,才能真正和諧幸福。王順認為,能夠在同壹個屋檐下度過壹生,是上輩子的福氣,所以他經常安慰自己,要懂得知足常樂,善待自己和家人,自己的努力也讓他幸福溫暖。他希望每天增加壹個美好的家庭,讓人們相處得更加和諧。
張巧雲,女,1985,7月出生,繁昌縣新港鎮柯裏村大可組村民,中專學歷,家庭人口6人。這位同誌在創建“五好文明新家庭”中以各種行動不斷加強家庭美德建設,體現了時代特征。在日常言行中,她愛國守法,模範遵守《家庭行為廉潔公約》,使家庭成員具有強烈的誠信意識、法律意識和自我警惕意識,尊老愛幼,團結鄰裏,幫助親友,熱心公益。她在鄰裏中有很高的公眾威望,是鄰居學習的榜樣。
第壹,自學,提高對清潔家庭的認識
張巧雲同誌努力學習,她從未放松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質與中專文憑。2010,她報名參加了電大的培訓班,並積極參加了2011在繁昌縣舉辦的女青年創業培訓班。創業培訓班回來後,她主動找到村婦女主任樂同誌積極協調,於9月20116在村人口學校舉辦了婦女創業講座,讓村裏更多的婦女對婦女創業知識有了全新的認識,為她們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她還以學習先進典型為氛圍,在鄰裏間開展“幫家廉”活動,自覺充當反腐倡廉的宣傳員,有效促進了“幫家廉”活動的監督制約機制。是加強村民思想道德建設,樹立良好家風,營造積極健康、文明進步的家庭環境,在全村樹立誠信家庭良好形象的重要舉措。
第二,尊老愛幼,在家做表率。
張巧雲同誌是充分體現中國婦女傳統美德的家庭主婦。作為兒媳,她孝順老人,對老人關懷備至,經常陪著他們說話,做他們的精神支柱;作為母親,她是愛而不是溺愛。在照顧孩子生活的同時,她還肩負著教育孩子成為有用之人的重任。作為妻子,她是“我的妻子”最好的代言人。張巧雲同誌無論做什麽事,都充分展現了壹個才女的本色,處處樹立了榜樣。她在完成農活的同時,只要鄰裏有鎖著的、破著的事務,她都能及時出現。
第三,積極響應計劃生育號召
在國家大力提倡“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政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生育觀念不斷改變的背景下,張巧雲積極響應政策號召,主動放棄生育二孩,並獲得了榮譽證書。宏村集團的滕和李思強壹直想再生壹個兒子,盡管家裏的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得知此事後,張巧雲主動陪同村婦女主任做他們的思想工作,放棄生二孩,落實長效避孕措施。在村裏,她積極協助村計生專幹向育齡婦女宣傳:“以婚育為主線,利用人口學校、宣傳標語等形式”,在村裏形成了文明生育的文化氛圍,有效促進了家庭和睦、鄰裏互助、移風易俗。
第四,熱愛公益事業
走進平整幹凈的進村水泥路,村黨組織書記陳興華說:“多虧了張巧雲同誌,近兩年來村民們‘亂扔垃圾、汙水亂潑、亂丟柴火、亂堆糞肥’的現象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還有壹筆來自張巧雲的捐款!平時可以和村幹部壹起積極教育引導群眾養成良好的家庭衛生習慣,不要“亂搭亂建,亂丟垃圾,亂堆亂放”,自覺維護房前屋後和公共場所的環境衛生。她經常和村裏的清潔工壹起清理村道兩旁、村口周圍、池塘周圍、房屋周圍的衛生死角,並根據村裏的自然條件進壹步註重綠化美化,引導鄰裏從美化家庭環境、提高家庭文化品位入手,自覺樹立符合時代發展的新思想、新觀念,更加自覺地參與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
五、協調和發揮組織優勢,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
在新形勢下,她積極配合村婦代會和團組織的領導,推動和活躍了村婦代會的工作,積極參加村婦代會組織的文藝演出慰問敬老院的老人,豐富了他們的業余生活。在村裏的綜合治理和維穩過程中,她努力營造和諧穩定的新農村環境。賭博作為壹個社會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註,尤其是在春節期間,賭博成為農民閑暇時的主要“娛樂”活動。她和村幹部壹起挨家挨戶宣傳法律,自告奮勇當公安的耳目,勇敢地肩負起公益宣傳的責任。她經常陪同村幹部大力宣傳國家禁賭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教育村民自覺抵制和舉報賭博行為,有效加強了警示作用,提高了生活質量。
家庭廣泛開展家庭教育活動,幫助家庭和周圍的人廉政,並積極參與創建廉潔家庭的活動,發揮示範作用,使家庭教育活動幫助廉政的工作具體化、形象化、實用化。充分發揮家庭助廉活動引入精神文明建設,以榜樣的力量推動家庭反腐的進程,為“端正黨風政風家風,建設廉潔和諧平安社會”做出積極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