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運輸道路建於東漢末年。那是魏武帝曹操為了自己的軍事需要,專門修建的壹條地下軍事作戰道路。因為最初是用來運兵的,所以被稱為“曹操的運兵之路”。唐宋時期多次修繕,仍作為軍事戰爭使用。因為部隊運輸道路是用於作戰的軍事設施,具有軍事機密的性質。此外,曹操出於戰略戰術需要,並未記載運糧道的修建,後人在維護時也未記載。史書上只有曹操用地道打仗。
地下戰的使用自古就有。據史料記載,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正宗的戰術。《左傳》中有“夜忽入城”的記載。所謂“突”,就是從地下穿透,所以古代的“隧道”就叫“突”。到東漢時期,地道戰已經發展成為壹種常用的戰術,曹操靈活運用地道戰,不僅使其軍事思想和戰略得到充分實踐和不斷完善,而且創造了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
在與英雄作戰的過程中,曹操多次運用地道的戰術,化被動為主動,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這部史書中曾有多處記載,如《三國誌·舒威》說:建安三年(198),“春正月,公(曹操)猶許,先設軍師獻酒。三月,被大眾包圍(今河南鄧縣)。五月夏,劉表出兵救繡。軍敗後,眾將引之而回,繡兵來追。公軍不得入,連營略前。龔和荀?書上說:‘賊必追妳,雖日行數裏,我必防之,到安中,必破繡!’到了安中,繡和表兵壹起守險,公軍前後夾擊。龔正在夜間挖壹條危險的坑道,知道了壕溝的情況,設下了壹支奇兵。很明顯,小偷說公眾在逃跑,軍隊在追他。這是襲擊者的攻擊,他們打破了它。“再比如,建安五年(200年)八月,官渡之戰,袁紹林到了官渡,曹操也響應了,最終打敗了當時最大的強大割據勢力袁,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偉大勝利。
亳州是曹操的故鄉,也是他屯兵、儲糧、制兵器、休養生息的後方軍事基地。自古以來,亳州就有曹操修建地下運兵隧道的傳說。直到抗日戰爭時期,群眾只是在挖防空洞躲避日軍時才偶爾發現它。因為當時戰亂,並沒有引起人們的註意。1969年,為響應毛澤東主席“挖深洞積糧”的號召,全市人民廣泛動員,挖掘地下防空洞,在老城區人民東、人民西、人民南、人民北四條街道(原司門街)發現了古代地下坑道,現已發現長度近6公裏。亳州地下古地道的發現,不僅證實了史書中地道戰的記載,也為研究曹操修建地下運兵地道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亳州古地道於2006年7月1986+00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
東漢末年,宦官與外戚交替掌權,政治極度腐敗,豪強地主吞並大量土地,農民破產流亡,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日益激化,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從董卓造反開始,就形成了強大割據勢力的大混戰,給勞動人民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浩劫,對社會生產力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在這種混亂的局勢下,刺殺董卓未遂後,曹操回到東部老家,舉著“興義兵,懲暴”的大旗,分散家財,招兵買馬求董卓。
由於曹操出發時寡不敵眾,難以正面迎擊強敵。為了不在小夜曲中暴露自己的軟肋,也為了顯示兵源之廣,以迷惑敵人,達到出其不意的目的,曹操成功地將“其實是虛的,但虛是實”的軍事戰略思想運用到地道戰中。曹操在亳州城內司門街沿線挖了壹條地下隧道,壹直挖到城外,作為運送士兵的交通通道。在與敵人交戰之前,曹操先從城內秘密派出少數士兵通過地道出城,然後從城外浩浩蕩蕩地進入城內,往返數次,以示兵威,以“示情”,使敵人不知道曹操的意圖,誤以為援軍已從四面八方趕來,不敢貿然進攻。達到“攻其空,避其防,出其不意”的目的,為曹操迅速擴充隊伍,保存有生力量,抓住戰爭時機,有效打擊敵人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曹操歷來非常重視戰略的作用,指出:“欲攻其敵,必先謀”,也就是說,在向敵人發動進攻之前,必須先制定戰略。他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戰而屈人之兵,必勝於不戰而屈人之兵”,也就是說,如果敵人能不戰而屈人之兵,特別是整個國家不戰而屈人之兵,軍事實力不受損,最好能達到硬攻所不能達到的目的。曹操也認為“勢必衰,貌必衰,因敵之變而可能勝。”他把這壹思想靈活地運用到具體的戰鬥中。在敵強我弱時,他根據變化的形勢隨時制定相應的策略,做到“兵不可測,以欺為道”,及時修建和使用地下運輸道路,利用各種手段迷惑敵人,創造不被敵人打敗的條件。
從清理過的古地道來看,所有的古地道都在臨街房屋後面的地下。現存的古道不是壹個朝代修建和使用的,所以結構不同,寬度不同,高度不同。古隧道距離地表的深度壹般在2-3米之間,最深處在拐彎處的頭部,有6米多。
古代隧道結構有四種:
首先是土木結構,也就是土路的木屋頂。這種隧道修建於早期,達到東漢末年。道路寬1.3米,高2米,位於人民南街北端。先挖好隧道,然後在隧道壁上端水平密集排列木棒,在木棒上鋪設磚塊。有的還用兩根直徑10 cm以上的木柱,在開挖的隧道內每隔2-3米對稱豎立在土壁兩側,柱上放壹根水平的木棒,木棒上鋪木板,然後覆土。由於年代久遠,這種結構的木柱和木板已經全部腐爛,只看到鋸末和柱孔。
第二種是磚土結構,也就是土路的磚屋頂,主要分布在人民西路。這種隧道利用原有土建結構的土路,經過簡單修整,在土路墻上端用單塊磚砌幾層,然後用磚砌屋頂。路面屋頂多為拱形屋頂,屋頂壹般建有同口。
第三種是磚木結構,也就是磚路的木屋頂。這種結構往往與磚土結構交織在壹起,磚、土、木不規則共存。磚木結構的砌築方法是用青磚砌墻,路的上面密密麻麻地鋪橫木棒,木棒上鋪磚。有的地方還有石板,在磚路墻上每隔1米橫放壹根木棒,木棒上鋪木板,再用磚鋪木板。下面還有壹個土墻,是磚砌的,上面用棍子或木板。磚木結構的磚砌隧道壁自下而上向外傾斜,在隧道內形成底窄頂寬的階梯形。
第四種是磚結構,即全部用磚建造。這種結構在現存的古代隧道中最為常見,可分為磚券、磚墻和磚丘三部分。磚券是隧道頂,壹般是拱形券,也有人字形券。拱形券頂采用直口砌築法和咬口砌築法兩種方式,網重復。磚墻就是隧道墻,壹般都是單磚砌的,有的單磚,有的單磚立著,有的三層壹站,有的五層壹站。大部分都是整面墻鋪的。磚梃多采用單層磚十字花紋,第壹個轉角的指揮室地面梃上鋪磚手帕,還有壹個磚墊。
漢代古地道用磚極少,多為細粗繩條磚,長28-29厘米,寬14厘米,厚4厘米。還有壹些大型條紋磚,長36厘米,寬18厘米,厚8厘米。
古代隧道有單行道、平行雙行道、上下雙行道、立交道四種形式。
單行道是運送士兵的主要通道。道路的高度壹般在1.7米到2.1米之間,道路的寬度在0.6米到0.9米之間,古老的隧道在地下蜿蜒,看似壹望無際,宛如壹座地下長城,十分壯觀。每隔壹定距離,在路壁上端有方形或垂直的長方形壁龕,用於放置油燈。壁龕壹般高25厘米,寬20厘米,深25厘米。票頂正上方有壹個方形通氣孔。通風孔的內徑通常與隧道的內徑相同。通氣孔的上開口略小,用石板覆蓋,也有磚圓頂。通氣孔之間的距離不同,有的相對集中,有的分散在壹起。這種通氣孔在緊急情況下也可以作為臨時入口。大有壽指揮室壹側的地下坑道墻壁不是垂直的,而是從坑道墻壁的下端延伸出壹個磚寬的臺階,形成壹個兩層的平臺,位於坑道墻壁的兩側,功能是供人休息和使用。
平行雙車道是指相距3米左右,向同壹方向延伸的兩條單向車道,兩條車道可以同時使用。為了便於兩個車道相互溝通,傳遞信息,在相鄰的車道墻上留有壹個方形的消息孔,以便兩個車道相互溝通。留言孔的高度正好在壹人的高度,用磚塊砌成正方形,每邊長37厘米,使用方便,傳聲效果好。
上下兩層隧道是指用磚券分成上下兩層的隧道。壹般上隧道較短,在1.4-1.6米之間,下隧道高於上隧道,但不超過單行道高度,在1.6-1.8米之間。
有些上層隧道和下層隧道在同壹斷面上不是相互平面的,而是相交的,或者人行橫道在上面,縱向隧道在下面,或者縱向隧道在上面,橫向隧道在下面,形成立體交叉。
以上四類隧道縱橫交錯,相互連接,道路之間的交叉路口均為T型,部分T型分叉較短,形成支路。
古隧道內有戰鬥痕跡,有貓耳洞、障礙票、障礙墻、陷阱、絆板、指揮室等多處軍事設施。
貓耳洞主要分布在兩條單行道,或大或小,沒有統壹規劃。大貓耳洞可以容納5-6人,小貓耳洞只能藏1人。它的主要作用是在被敵兵追擊時躲在貓耳洞裏不被發現,有效保存自己。同時也可以根據情況對被追擊的單個敵兵進行防禦攻擊,從而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貓耳洞還有壹個作用,就是士兵相遇時,壹邊躲在洞裏讓路,另壹邊順利通過,避免堵車。
障礙票是古代隧道中常見的障礙之壹。它們主要設置在單行道上,車票頂部會突然降低。障礙票比單程票低40-50厘米,人要彎腰才能通過。不熟悉道中環境的人,在那裏被打腦袋都是威脅。如果他們不小心,他們會被擊中頭部。
障壁位於隧道內“T”型轉彎處,隧道壹端建有底寬頂窄的磚墻。墻的高度約為1.6米,墻下部的寬度占坑道寬度的四分之三,只留有不到20厘米的空隙,使不熟悉坑道布局的人的活動被限制在這裏,從而創造了攻擊敵人的機會。
陷阱位於單向脊下方,采用突然降地的方法。落差超過50厘米。陌生人走在這裏,壹不小心就會摔倒,或者摔斷皮肉,或者扭傷骨頭。
絆腿板位於拐角處的東西向單行道上。路壁下端對稱留有寬10cm、深15cm、高約80 cm的豎槽。木板水平卡在凹槽裏,這樣木板就踢不到了,起到了絆倒的作用。如果人們走在這裏,他們會絆倒,用嘴咀嚼泥土。
指揮室位於大沽頭西側地下通道以北20米處。它由磚和木頭制成,平面上呈“串”字形,南北走向。每端為八角形主室,長約1米。指揮室南北兩側的門與地下通道相連,東西兩側設磚造假門,高2.8米。磚墻上東西兩個方向密密麻麻排列著木柱,柱徑65438+。指揮室的中間由壹條梯形通道相連。連接通道上口寬2.4m,下口寬1.6m,長7m。
曹操運兵路出土文物相當多,主要是東漢、三國、唐宋時期的文物。有直接用於作戰的鐵刀、鐵劍、彈丸、鐵釘、街件等軍事裝備,也有生活中使用的銅鏡、鐵燈、瓷燈、陶瓷,還有娛樂用的圍棋、購物用的銅錢。
綜上所述,曹操的軍運道路結構復雜,布局神秘,設置靈活,功能突出。雖然在唐宋時期得到了加固和利用,但仍是曹操留給後人的寶貴軍事文化遺產。從中可以看出曹操“欲攻敵必先謀”的傑出軍事才能。
曹操出發去討董卓的時候,兵弱人少,不足以對抗強大的董卓。對此,曹操進行了細致深入的觀察和思考。他在掌握和分析敵情的前提下,根據敵情的變化,制定和改變自己的作戰部署和方法,從實際出發,及時修建地下運兵通道,利用各種手段迷惑敵人,成功運用地道戰術,創造敵不可敗的條件,等待敵人暴露自己的弱點,從而為戰勝董表贏得了時間和靈活性。這是曹操強調戰略運用,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原則的具體體現。
曹操壹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軍中度過。在長期的戰爭實踐中,他積累了極其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善於選擇敵人和指揮戰鬥。他“依勢設奇,勝敵,變如神”,以弱勝強,置強敵於死地。同時,他博覽群書,特別喜愛兵法,非常註重向以孫吳為代表的先秦兵家學習。他在認真研讀大量軍事家著作的基礎上,結合個人經歷,整理註釋了《孫子兵法》十三篇,撰寫了大量軍事著作,“作《自辯書》十余萬字”(可惜現在大多已經去世),從而成為壹位軍事才能卓越的統帥。曹操為《孫子》作註時,首先闡述了他對建軍等問題的看法。他認為必須有足夠的武裝力量,而且軍隊必須是公正的。如果軍隊是正義的,指揮官將是幸運的,戰爭將會勝利。曹操的這些思想涉及到軍事與政治、經濟、國家和人民利益的關系。他用兵有明確的政治目的。他起兵時打出“興義兵懲暴”的旗號,正是為了結束戰爭,實現統壹,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社會生產力,順應民心和歷史潮流。曹操用他的軍事思想指導戰爭,取得了統壹北方的勝利,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軍事思想遺產。特別是他修建的地下運兵公路,成為我國歷史上“雙方實力不同,弱者先走壹步,然後先發制人,從而戰勝”(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的物證,對後世影響深遠。
現存的曹操運輸路線縱橫交錯,經緯交織;形式多樣,結構復雜;設定靈活,變化深刻;布局神秘莫測;規模宏大,工程浩大;歷史悠久,全國罕見。是中國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地下大型軍事設施。也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古代坑道戰術的總匯。“遠遠超過了地面上保存的壹座完整古城的價值”,當之無愧的“地下長城”。它被稱為地下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