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拼貼畫
白鹿洞書院可以說是中國第壹所講座式學校,位於廬山五老峰東南,遠離廬山中心景區。開車可以從觀音橋往北開。如果妳住在牯嶺鎮,妳可以沿著路線壹直走到三疊泉,開車大約需要半個小時。
道路兩旁的樹木蒼翠可愛,還有很多參天大樹,更顯古樸幽靜。因書院位於山溝中間,四周青山拱門,俯瞰洞天,唐代李伯曾在此“洞”隱居讀書,並養了壹只白鹿,名為白鹿原先生,故取名白鹿洞。在這麽深的地方,還有壹條流著清水的小溪,叫官道溪。溪水可聞,更顯清雅淡泊。這真是壹個學習的好地方。
南宋著名教育家朱在江西為官時,為了弘揚他所堅持的理學,兩個申請在此建書院,並在書中寫道:“...至於學校,壹縣壹市只設壹個區,沒有縣隸屬……”由此可見他當時的苦心教育。得到批準後,他親自當了洞主,集資建房,藏書,聘請名師,收學生,親自講課。他制定的《白鹿洞規》成為後世700年的教育宗旨,“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信”這五大法則壹直到現在都是讀書的金科玉律。
白鹿洞書院現存建築有紫陽書院、書院門樓、白鹿洞書院和馮春樓,均沿官道溪而建。走進書院的門樓,有壹座小橋叫枕橋,橋名是朱親筆題寫的。在書院裏,可以看看朱魯講學豎立的紀念碑。出了書院,是嚴斌樓,主樓是馮春樓,好名字。相傳是朱在白鹿洞書院的住處。在大廈前,矗立著朱的銅像。作為壹位偉大的教育家,他值得我們銘記。
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位於湖南長沙南嶽最後壹座山峰嶽麓山下,故名。嶽麓書院的雛形可以追溯到晚唐五代,但也興盛於宋代。北宋時,潭州刺史朱東正式創辦嶽麓書院。到1926,湖南大學就是在此基礎上建成的,號稱世界“千年學府”。所以廣義的嶽麓書院是湖南大學,狹義的嶽麓書院是大學校園裏的老書院。想去老院看看,找湖南大學就行了。
順著指示牌,穿過湖南大學校園,依稀可以看到高樓旁邊的壹棟老樓。沿著池塘邊的壹條小路拐,突然會看到“嶽麓書院”四個字。大門兩側的對聯是“唯楚有才,興於斯”,頌揚了湘楚有才的興盛,同時也贊揚了嶽麓書院造就了眾多的人才。
書院由花園、學校和帝國書店三部分組成。園子不大,幾個景點,如“曲劍全明”、“碧波觀魚”、“冬菜竹林”等,都是雅號,特別是在細微的安排上,如石墩、碑刻、紀念碑、石刻等,都是滿滿的書。“會說話”是嶽麓書院獨具特色的講座活動。經常被嶽麓書院不同流派或不同學術觀點的人討論,分析異同,使學術研究與教學活動相結合,不僅對學生大有啟發,對教師自身也有收獲。過了講堂和後屏,豁然開朗,禦書樓就建在這裏。這座曾經收藏帝王書籍的古圖書館,歷經劫難,屢毀屢建,現藏有五萬余冊,供海內外學子教學科研之用。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位於嵩山南麓,太史山腳下,因地處嵩山之陽而得名。嵩陽書院始建於北魏,但直到北宋著名儒生司馬光、範仲淹、程頤、程顥等相繼在此講學,才使書院聲名鵲起。
從登封坐2路公交車到嵩陽書院。書院的建立簡單大方,沿中軸線有五個院落。先後為山門、祠堂、講堂、道觀、藏經樓。
壹座9米高的唐代紀念碑豎立在學院的大門外。它是河南省現存最大的紀念碑,被譽為“嵩山碑王”。碑文是當時的大書法家徐浩所寫。喜歡書法的可以仔細看。但因為碑文是奸臣李所寫,所以被後人唾罵,真是讓這座好碑苦不堪言。進入書院,面對大門,有兩株巨柏,分別名為“將軍”和“二將軍”。將軍柏高12米,周長5.4米,斜倚樹。第二棵壹般柏樹高18.2米,粗12.54米。樹幹下部有個洞,像個門道。這個洞裏可以容納五六個人。據研究,這棵樹的樹齡超過4000年。趙樸初先生曾留下贊美詩“松陽有柏,三千年矣。”
講堂後有壹個形似“人民幣”的外國池塘,所有通過優秀人才考試的人都將在池塘周圍舉行儀式。據說孔子故居在濱水,池塘圈起來紀念孔子,說明要吸取前車之鑒,國泰民安才會征服世界,這是儒家的壹個道德要求基礎。
應天府書院
應天府書院,又稱睢陽書院,位於商丘縣南部。創建於晉代後期,北宋時獲得了極大的知名度。
另壹個讓應天府書院成名的人物是範仲淹,他唱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在這裏讀書的時候是壹個有遠大抱負的人。雖然他窮到很長壹段時間只能吃鹹菜和粥(劃槳切粥的故事講的是範仲淹),但他壹年四季都在刻苦讀書,春夏秋冬的淩晨聞雞起舞,然後苦讀詩書到半夜。既然應天府書院是免費的,這也是範仲淹選擇這個書院的最大原因,那麽書院裏應該有很多像範仲淹這樣的讀書人。從這壹方面也可以看出應天府書院的學風是非常艱苦和嚴謹的。
範仲淹也是壹個手把手的老師。每當他給各種生活問題布置作業時,都要先寫壹個,掌握問題的難度和寫作的重點,讓學生快速提高寫作水平。這種做法。比起今天很多教授講課時口若懸河,真正應用到社會上卻並不出彩的現象,真的是天壤之別,真的值得後人學習。
應天府書院原址在商丘老城區,完整的書院已不在。我們只能看壹些殘存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