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18教育理念有哪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學過程?

18教育理念有哪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學過程?

1994年,AECT出版了Seels和Richey撰寫的專著《教育技術的定義和研究範圍》。在AECT的主持下,在許多美國教育技術專家的積極參與下,該書在壹系列專門的學術會議上被研究和討論,歷時五年,最後由西爾斯和裏奇總結。因此,該書實際上是美國電化教育界的集體研究成果。該書對教育技術給出了全新的定義,反映了美國電化教育界,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前國際電化教育界對教育技術的新看法。根據這壹定義,筆者對教育技術的研究內容進行了新的界定。《美國教育媒體與教育技術年鑒》(1994)對這本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這本書對教育技術的新定義有著廣泛的基礎,並指出這壹定義不僅通過了AECT專業協會的評審,也得到了該領域大多數專家學者和實踐工作者的認可。因此,我們認為,根據這壹新的定義來理解當代教育技術的特點和研究內容,是符合當前世界潮流的,是符合信息社會發展需要的。

這個新的定義是:“教育技術是關於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

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教育技術的研究領域應該包括學習過程的理論與實踐以及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各個領域的具體研究內容如圖1所示。

圖1。教育技術研究領域

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設計,是指為了實現給定的教學目標,首先要分析學習者的特點,制定教學策略(教學策略包括教學活動程序和教學方法等。).在此基礎上,設計優化的教學系統和教學信息(包括確定教學內容和相應知識點的排列順序、選擇教學媒體、設計教學信息和反饋信息的呈現內容和呈現方式、考慮人機交互等)。).

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開發包括視聽技術和電子出版技術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應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術(蔡和)的開發以及各種技術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整合與應用。

關於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使用,要強調新興技術(包括新媒體和各種最新信息技術手段)的使用和傳播,並盡量將其制度化、法律化,以保證教育技術手段的不斷創新。

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管理包括教學系統、教育信息、教育資源和教育研究計劃和項目的管理。

關於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評價,既要重視教育教學系統的終結性評價,也要重視作為質量控制主要手段的形成性評價。因此,要及時分析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參照《規範》的要求(標準)進行量化測量和比較。

2.“77”教育技術新舊定義的比較

在1994年確認並公布教育技術新定義之前,AECT在1977中正式公布了教育技術的定義。定義如下:“教育技術是壹個復雜而全面的過程,它包括各種各樣的人、方法、思想、設備和組織,而這些人、方法、思想、設備和機構都在分析人類的學習。

長期以來,這個定義被認為是教育技術最權威的概括,從來沒有人質疑過。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教育技術界有人指出這個定義已經過時,需要修改。對1977年舊定義的仔細分析表明,它與1994年的新定義有幾個明顯的區別:

(1)舊的定義認為教育技術只是壹個“過程”,它包含了與人類學習相關的各種因素(如人與設備、理念與方法等。);新定義認為,教育技術是從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五個方面綜合研究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理論與實踐”。

(2)舊定義中所說的“過程”,是指人們將先進的技術設備和方法應用於教育教學並加以優化的過程。這裏強調的是先進技術手段和方法的應用過程。換句話說,舊的定義只把教育技術看作是先進技術手段和方法的應用,而沒有把它看作是壹門有自己理論體系的獨立學科;新定義把教育技術作為指導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各種實踐活動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基礎,即教育技術形成了壹套指導各種實踐活動優化學習過程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體系,因此是壹門獨立的學科。

(3)舊的定義認為,教育技術是將先進的技術手段和方法應用於教育的過程,其側重點僅在於實際應用;新的定義認為,教育技術是研究如何優化學習過程的理論和實踐,因此它的重點是實際應用和理論研究。

(4)舊定義認為教育技術是壹個涉及與人類學習相關的各種因素的過程。這裏所說的“人的學習”概念比較籠統和抽象,既不能為教學設計提供明確的指導思想,也不能為教育技術的發展指明方向。新的定義認為,教育技術是關於設計、開發和應用教育技術的理論和實踐...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而“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概念在這裏是非常明確和具體的。學習過程是學習者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的認知過程;學習資源是學習過程中使用的環境和條件。可以分為人力資源和非人力資源。人力資源包括教師、輔導員、學習小組;非人力學習資源包括教學媒體和教學環境。所有的教學媒體都是物化的硬設備,而教學環境不僅包括硬設備(如教室和實驗),還包括師生之間或學生之間的某種互動所體現的教學模式(如個性化教學模式或合作教學模式)。在新的定義中,用更明確具體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概念來代替人類學習的壹般抽象概念,對教學設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說明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學生的學習過程,即認知過程;同時也要考慮學習資源。為了優化教學過程,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在學習資源的設計中,不僅要註意教學媒體的選擇和設計,還要註意教學模式的設計。忽視教學模式的教學設計是不完整的、不可取的,也不符合現代教育技術的要求。這樣,不僅為教學設計提供了全面正確的指導思想,也為教育技術的深入發展指明了方向。

從以上四個方面的比較可以看出,與77 '的舊定義相比,94 '的新定義不僅在表述上更加簡潔明了,而且更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和實質,因而更加全面深刻。這說明人們對教育技術的認識已經從膚淺到內在,從感性到理性逐漸提高,教育技術本身也從壹般的應用技術逐漸發展成為壹門有自己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的獨立學科。這種狀況反映了信息社會的客觀需要和教育技術發展的歷史必然。

3.' 94 '教育技術新定義給我們的啟示。

結合我國電化教育和教育技術發展的現狀,研究“九四”教育技術新定義可以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和教訓,對促進我國電化教育和教育技術的進壹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94 '的新定義從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兩個方面考察了教育技術的性質和研究內容。如前所述,學習過程是學習者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認知過程,因此主要涉及“人”(學習者);學習資源是學習過程中要用到的環境和條件,所以主要涉及“物”。多年來,受‘七七’舊定義的影響,我國壹些視聽工作者往往只關心物而不關心人。他們只關心學校的電教設備配置,不關心學生的學習過程。他們認為學校的教學改革和學生的學習是校長和老師的事,與音像工作者無關。少數地方的教育領導也持類似觀點,使壹些地方的電教館等同於儀器設備的補給站,未能在教學改革中發揮積極作用。學習‘94’教育技術的新定義,首先要從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兩個方面正確認識教育技術的本質和功能。結合我國實際,尤其要強調學習過程。這樣,廣大電化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從只關心事、不關心人的傳統思想束縛中解放出來,大膽投身於學校教學改革,充分關心學生的學習過程,努力幫助各科教師用好電化教育手段。這樣,我們的電化教育工作者將會越來越廣泛,在各級學校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就學習資源的設計(即主要涉及“物”)而言,由於人類的學習資源(如教師、輔導員等)是事先確定的,不可選擇的,所以學習資源的設計壹般指非人類的學習資源,即教學媒體和教學環境的設計。多年來,受“七七”教育技術舊定義的影響,我國電化教育界往往只重視教學媒體的選擇和設計,而忽視教學環境的設計。許多同誌錯誤地認為“電化教育”或“教育技術學”只是研究“媒體的理論與應用”,少數同誌簡單地認為“電化教育”就是“媒體的應用”。更有甚者,他們對媒體的理解更加狹隘,到80年代後期仍認為媒體是(或主要是)“電教媒體”,將電腦等新媒體排除在電教之外,導致壹個時期。可喜的是,近年來,從領導到群眾,這種認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而使我國的電化教育事業逐漸走上了更加健康的發展軌道。

(3)就教學環境的設計而言,由於經濟條件的限制,往往難以選擇與硬設備(如教室、實驗室)相關的環境,所以教學環境的設計壹般是指與師生或生生互動相關的教學模式的設計。多年來,受' 77 '教育技術舊定義的影響,我國電化教育領域乃至整個教育領域的很多人對教學環境的設計存在片面甚至錯誤的認識,認為教學環境的設計只是建造壹棟教學樓和壹個機房,而從來不考慮教學模式的設計。這就造成了壹個很奇怪的現象:壹方面,由於教育經費短缺,建設機房和購置設備非常困難;另壹方面,由於不重視學習過程和教學模式的設計,很多花費大量投資、花重金購置的機房和設備長期積壓,除了讓人參觀和炫耀之外,對教學的作用很小或沒有作用。遺憾的是,這種認識在很多基層領導中還是相當根深蒂固的;只重視硬件投入,不重視軟件建設;買裝備不看實際條件和需求,壹味攀比,壹味追求高檔。可悲的是,這種現象至今沒有得到糾正,而且愈演愈烈。其實從教學環境的設計要求來說,重點應該是教學模式的設計,而不是硬件設備的建設。當然需要改善硬設備的條件,但是設備是死的,而教學模式中的交互過程和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認知過程是活的。註重教學模式和學習過程的設計與開發,可以在壹定的硬設備條件下,通過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最大的效益,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這對我們相對貧窮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尤其如此。\par總之,對於我國的電化教育工作者來說,不僅要重視對媒體的理論和應用的研究,更要重視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與學習過程密切相關的教學模式的研究,這是我們學習‘94’教育技術新定義得到的最重要的啟示。

二、當代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

20世紀80年代後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科學委員會認為微型計算機的日益普及對教育技術的研究內容和發展方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計劃在這壹領域進行全面的調查和研究,並由此設立了先進教育技術特別研究項目(AET)。AET項目得到了北約科學委員會的支持和資助,並在1988中得以實施。該項目歷時6年,已組織了多達50場高級別研討會和專題討論會。來自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各成員國的數百名壹流教育技術專家多次參加這些會議,就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重大前沿課題以及這些新發展對教育教學的影響等重大問題進行了認真深入的探討,並在許多問題上達成了* * *諒解。

通過分析北大西洋公約組織AET項目的研究結論,綜合近年來國際教育技術學術會議(如美國AECT年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的亞太地區教育技術專家研討會)的主要觀點,可以看出當今教育技術的發展有以下趨勢:

1.建立工作關系網

(1)互聯網的起源與發展

教育技術網絡化最明顯的標誌是互聯網應用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實際上是全世界網絡的集合。它的前身是美國國防部開發的ARPA(高級研究計劃局)網絡。這個網絡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為軍方提供了可靠的通信,當時網絡只包括數千臺計算機。後來,非軍事系統的研究人員和科學家對網絡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為了滿足這種需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在1986中實施了壹個更加強大的新型骨幹網計劃,稱為NSFNET。同時采取更加開放的政策,讓非軍事系統的高校和企業部門的科研人員都可以接入網絡。

到了20世紀80年代後期,美國國會擔心超級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落後,於是通過了“高性能計算法案”,該法案是由當時的參議員艾伯特·戈爾(Albert.Gore)提出的,其目的是提升原有NSFNET的性能,並大大擴展其應用範圍,使包括中小學教師、鄉村醫生和圖書館員在內的人們都可以訪問互聯網。這個新的高速骨幹網實驗項目叫做NREN(Nation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 Network),是目前互聯網的主要骨幹和基礎。

1993年,為了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允許像IBM、AT&等公司;T、Sprint等公司承擔網絡管理的責任,逐步將網絡私有化。此後,這些公司宣布了大量投資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計劃(例如,Sprint及其合作夥伴承諾在未來十年內在這壹領域投資200億美元)。

就傳輸速率而言,互聯網從早期ARPA時代的56Kbps(比特每秒)提高到1992年基於NSFNET的45Mbps(增長了近1000倍),這是壹個巨大的飛躍。實際上,這樣的網絡傳輸速率相當於每秒傳輸500頁文本,或者每分鐘傳輸兩套百科全書。下壹步,基於NREN的互聯網將把傳輸速率提高1000倍,即達到幾十Gbps(每秒幾百億比特)。這個傳輸速率是極其驚人的,因為它相當於在壹分鐘內傳輸了美國國會圖書館所有書籍所包含的信息。這就是大眾傳媒廣泛宣傳的未來“信息高速公路”。

根據最近的報告,有400萬臺計算機連接到互聯網上,互聯網上的用戶數量達到3000多萬,並且用戶數量每月以65,438+00%的速度增長。專家認為,這種增長勢頭預計將持續到下世紀初,直到所有使用電腦的人都成為在線用戶。

互聯網所體現的遠程、寬帶、廣域通信網絡技術的偉大革命,必將對未來的高等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教學手段和方法的變革上,也將引起教學模式和教育體制的根本性變革。

(2)基於Internet網絡環境的教育體系和教學模式。

1994年6月,加拿大開放大學研發規劃中心A.W.Bates博士為“教育多媒體和超媒體”國際會議做了專題報告,提出了基於未來Internet網絡環境的教育體系和教學模式的具體設想,並通過實例生動描述了這種教育體系和教學模式下的教學過程。在貝茨的例子中,學習者是蘇珊小姐,她是壹名為電視臺制作動畫的藝術家。她正在設計某種動畫。為了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她需要學習和查閱,希望通過這次學習掌握制作動畫的最新技術。她根據自己最初的了解,在同事的幫助下,查到了國內某著名這方面專家的名字(假設是維納),但距離很遠,於是蘇珊通過多媒體教育網給維納打電話,向他詢問此事。維納從自己的文件中調出關於同壹話題的軟件,在網上和蘇珊討論(通過可視電話,網上這種討論就像面對面討論壹樣)。蘇珊問了維納幾個問題,在維納的指導下,她做了壹些用新技術制作動畫的功課。然後蘇珊從維納的文件中復制了具有新技術特征的軟件。當然,蘇珊和韋納應該已經提前在這個教育網註冊了。這樣,當蘇珊復制軟件時,復制軟件的版權使用費和每分鐘咨詢維納的費用都會自動顯示在蘇珊的工作站上。在剛才的教學過程中,韋納也可能會向蘇珊尋求建議或者壹些他關心的問題或信息。如果發生這種情況,蘇珊的身份將從學生變為教師,韋納將依次受到指控。當蘇珊復制所需軟件時,她不僅獲得了新技術,還可以隨時向維納詢問與軟件相關的問題。通過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壹種全新的教育體系和教學模式。這種教育體系不受時間、空間和地域的限制,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擴展到全社會甚至全世界的每壹個角落。這是壹所真正意義上的開放大學。在這種教育體制下,大家既是學生又是老師,不僅在不同的教學過程中,而且在同壹教學過程中,這才是真正的師生平等;在這種教育體制下,工作和學習完全融為壹體,上班和下班後學習的界限被打破。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隨地通過互聯網自由地學習、工作或娛樂(當妳工作或學習感到疲憊時,妳可以隨時從電影數據庫調出妳喜歡的任何電影,或從音樂數據庫調出妳喜歡的任何交響樂來欣賞),這是真正的個性自由;在這種教育體制下,每個人,無論貧富,都可以得到每壹門學科壹流老師的指導,可以“面對面”請教世界上最權威的專家,可以借到世界上最著名圖書館(如美國國會圖書館或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的書甚至可以復制,可以得到世界上任何壹個角落的最新信息和資料。因為它是基於信息高速公路的多媒體教育網絡,所有這些都可以在瞬間完成。妳需要的老師、專家、資料、信息,雖然遠在天邊,卻近在咫尺。世界上的每壹個公民,無論其家庭出身、地位和財富如何,都能享受到這種最優質的教育,這才是真正的全民教育。

在上述教育網絡環境中,既可以進行個性化教學,也可以進行協作式教學(即可以進行集體討論或辯論),還可以將個性化和協作式教學結合起來,是壹種全新的網絡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完全是根據個人需求進行的。無論是教學內容、教學時間、教學方法甚至授課教師,都可以根據學習者自己的意願或需求進行選擇。學習者可以在家或在辦公室(通過工作站)或在路上(通過便攜式多功能電腦)學習。

紐約大學校長赫伯特·蘭道(Herbert Landau)在1990預言,在校園裏度過四年時光的傳統大學將會消亡。這個預言會實現嗎?什麽時候能實現?現在還不好判斷。但是,在21世紀,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基於互聯網,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真正開放的大學會越來越普遍。

(3)澳大利亞和日本的教育網絡計劃。

由於互聯網的前景如此廣闊,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互聯網的應用。互聯網不僅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也開始進入中小學和家庭。

例如,澳大利亞國家公共資源管理局已決定於4月1995建立“澳大利亞教育網”,並計劃於1996年初開通,通過互聯網加入國際網絡。教育網絡不僅包括所有的高等院校,還包括澳大利亞所有的中小學。其主要目標有四個:

①鼓勵各類學校(包括小學、初中、高中、技校和大學)的學生和教師加入和使用互聯網;;

(2)鼓勵通過互聯網發展各種教育服務(包括信息查詢和檢索、信息發現、輔助學習、單科專業培訓、系統學習和學位授予等)。);

(3)通過網絡為各地教育培訓部門提供全國性的信息交流與合作服務中心;

④激發更多的信息技術發展機會。

日本政府通過文部科學省的合作,於今年開始實施在基礎教育領域有較大影響的“100中小學聯網”實驗研究項目。* * *日本全國有111所中小學(包括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參與實驗,所有實驗學校都要求使用在線系統加入互聯網。本項目的目標是在傳統教育體系和教學方法的框架之外探索壹種全新的教學模式,通過網絡使更理想的互動學習成為可能。他們實驗的基本出發點是深信,讓學生在全日本乃至世界範圍內進行廣泛的信息交流,將大大增強他們獲取、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從而培養出能夠適應21世紀激烈的國際競爭的具有高度創造力的全新人才。我們認為日本政府的這壹決定是有遠見的。日本戰敗後,經濟的快速振興與日本政府壹貫重視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是分不開的。其實目前日本壹般大學應用互聯網也就壹兩年的時間,只是教授們更普遍的加入了互聯網網絡,普通大學生還沒有使用。然而,在這種剛剛起步的條件下,日本政府敢於在100所中小學進行這種相當規模的實驗,這既令人欽佩,也令人驚訝。但更令人震驚的還在後面。讓我們來看看他們在這個項目中的實驗吧!這個項目不僅僅是讓學生像其他國家壹樣了解和學習使用互聯網,而是要做壹系列的科學研究和實驗。目前,在初始階段有三個實驗要做:

①南瓜生長模式研究:該項目要求全國所有實驗學校同時參與南瓜種植,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當地南瓜種子的生長情況和形態,並通過互聯網隨時對比其他地區實驗學校的觀察結果,了解超出正常氣候和地理條件的南瓜生長情況,鼓勵學生尋找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 從而大大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打破了書本的局限,為學生發散思維和創造性發揮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②酸雨研究:該項目使學生從小了解環境汙染的嚴重性,培養熱愛和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參與實驗研究的學生要在老師的指導下了解酸雨的成因和危害,並找到解決辦法。通過互聯網,學生可以獲得國內外酸雨研究的最新信息,讓學生從中學開始直接進入科研前沿,擺脫科研的神秘感,培養創新意識。

③熱點新聞論壇:計算機網絡為實驗學校全體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提供國內外最新新聞報道,同時提供開放論壇,供學生交流觀點,發表評論。目的是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表達能力。

從日本教科書壹再否認侵略、粉飾軍國主義的傾向,再看其在培養年輕壹代能力素質方面不可動搖的決心和咄咄逼人的氣勢,我們該如何看待?!我們能不震驚不擔心嗎?我們能不能想壹想:怎樣才能讓我們的下壹代適應21世紀激烈的國際競爭?同誌們,我們不能讓我們的下壹代落後於日本人,更不能被日本人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