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犯最怕什麽?隨著社會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詐騙分子的詐騙手段也在“與時俱進”。貸款、冒名頂替、招聘是犯罪分子最常用、最容易的三種詐騙手段。我們來看看詐騙犯最怕什麽?
詐騙犯最怕什麽?1浪費時間。
最浪費時間的就是和當事人見面,因為他們的專業就是用嘴騙人。不見面的時候用微信和電話騙人很容易,但是當面對質的話,壹言不合就不敢打,也怕當事人帶著警察整天和他講道理,因為騙子最大的成本就是時間。如果和警察呆在壹起,他就沒有時間去欺騙別人,收入也會大打折扣。
所以,不要通過電話、微信聯系騙子。他們最擅長通過電話或者微信和妳打交道。直接去找騙子報警。讓他天天跟妳和警察打交道。當他覺得這樣太不劃算的時候,他會和妳商量退點錢,讓妳不要再找他。
詐騙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通過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2021 7月14日,防騙預警短信12381正式上線,首次實現了對潛在詐騙受害人的實時短信預警。系統可以根據公安機關提供的涉案號碼,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自動分析發現潛在受害者!如果收到12381的消息,請高度警惕!
主要形式
關系欺詐
這些騙子經常冒充騙子或老鄉或朋友行騙。受害者往往因為面子或者“熱心”而上當受騙
以中介的名義詐騙
目前,此類詐騙案件呈上升趨勢。這種騙子利用學生急於找到好的兼職和家教的心理,以招聘積分、兼職家教中介等名義進行詐騙。或者利用學生作為自己的兼職勞動力,從中大賺壹筆。
特殊地位
這些騙子大多以“能人”的名義行騙,比如謊稱自己是局長、公安人員、氣功大師、醫生等。,並表示“完全有能力”解決找工作等困難的事情。這種詐騙相對簡單,容易被識破。
急需幫助。
近年來,這類騙子急需他人的幫助,以防發生某種災難。多以走失或走失學生、災區群眾、災民名義行騙。其實這種詐騙多是原始的,大家稍加思考就能識破。
以小利益取信,為真相行騙。
這種騙子非常狡猾,所以采取“欲擒故縱”的方法,先兌現承諾的好處,讓妳覺得這個人做的事情是可信的,取得妳的信任後,再狠狠的敲打妳,讓妳在絕對信任和不知不覺中遭受巨大的損失。這種詐騙策劃周密,不易發現,危害大。
流量欺詐
以流為名實施的電信詐騙案件。“流量造假”的警情有所增加,幹擾了正常的流量調整工作。
詐騙犯最怕什麽?揭露四種常見的詐騙方法。
壹、兼職刷單詐騙
生活中,騙子會打著刷單成功的幌子,練習刷單的業務流程,購物本金和刷單的傭金可以很快返還。受害者壹旦嘗到甜頭,壹旦上鉤,就需要完成壹個連續的任務,而且數額達到壹定規模。騙子會以系統故障、賬戶凍結等各種理由誘導他再次向詐騙賬戶匯款。很多受害者直到被騙子拉黑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最糟糕的是,詐騙團夥在已經騙取受害人現金的情況下,還會誘導受害人通過各大銀行、網絡金融平臺進行小額貸款,進壹步榨取受害人的錢財。
二、冒充熟人引電話詐騙
生活中,聽口音這種詐騙類型,有很強的地域特征。犯罪嫌疑人普遍帶有濃重的南方口音。收到這樣的口音,要警惕對方已經獲得了壹些受害者的信息,但信息有限。我們可以問對方是不是我們身邊能看到的人。如果對方回復順利,可以確認是騙子。如果不能確定對方身份,可以詳細確認。如果對方說單位領導不方便直接問,可以向同事了解領導的情況,仔細核實。
三、冒充網購客服退款詐騙
生活中,遇到自稱賣家的電話說需要退款或重新付款,要親自登錄官方購物網站查詢,或者打正規客服。不要輕易點擊所謂店家提供的網站,在這些網頁上也無法填寫相關信息。各種購物平臺的客服人員不會要求用戶提供個人銀行卡信息和轉賬。銀行卡號和驗證碼信息壹定要妥善保管,不要輕易泄露。
第四,殺豬詐騙
生活中,網絡上的帥哥美女,陌生人加妳好友壹定要小心。詐騙分子往往通過甜言蜜語或求愛來贏得好感和信任,然後向妳推薦利潤穩定、成本低、回報高的所謂網絡投資平臺。當妳扔的越來越多的時候,它會把妳黑掉。從壹開始的壹見鐘情,到最後參與網絡賭博或投資詐騙,直到受害人血本無歸,甚至背負巨額債務,這就是殺豬詐騙。
詐騙犯最怕什麽?3 12種詐騙套路。
案例1:新冠肺炎特效藥詐騙案。
劉爺爺接到壹個陌生電話。對方自稱是當地防控中心的工作人員,聲稱劉爺爺的健康碼和檢測報告都有異常,可能會感染新冠肺炎,但目前還在潛伏期,情況不太嚴重。對方說有特效藥,三個療程要5000元。堅持每天服用,就會康復。劉大爺很害怕,馬上給對方提供的賬戶轉了錢。但他並沒有收到接受治療的通知。這時,劉大爺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風險警告
防疫人員不會直接推銷產品,不會擅自收費,不要相信陌生電話!
案例二:騙取“防疫補助”
康爺爺在家隔離期間,收到短信說“接到社保部門通知後,國家將發放補貼。請幫助收到郵件的居民認真填寫表格,以免按時記錄補貼。”短信附有二維碼鏈接,提示掃碼自助。康爺爺掃碼進入網頁,輸入銀行卡號、姓名和收到的短信驗證碼。後來康爺爺收到銀行的壹條扣款短信,654.38元+0.3萬。康爺爺趕緊打電話到社區核實,被告知沒有這筆補助,這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風險警告
收到類似“領取處理疫情補助”的消息時,要通過官方渠道核實確認。
案例三:冒充移動工作人員詐騙
李奶奶接到壹個自稱劉刁的電話,問他是不是去過超市,時空重合的人應該是被隔離的。李奶奶說他從未去過那裏,所以對方說李奶奶的健康密碼可能被盜了。據“調查”,李奶奶不僅去了那裏,還參加了在超市用銀行卡收雞蛋的活動。目前,銀行卡涉嫌詐騙,壹份包含李奶奶詳細身份信息的執行文書送來,李奶奶慌了。
對方表示,李奶奶要把保證金打到指定的“安全賬戶”,資金流向調查清楚後再把錢退回。李奶奶按照對方要求轉賬65438+萬元,但再次聯系時被對方拉黑,這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風險警告
轉賬工作人員和公安機關不會以任何理由讓轉賬對象轉賬,進行所謂的“資金核實”,也不存在所謂的“安全賬戶”!
案例四:刷單返利詐騙
鄒奶奶想在退休後找壹份輕松的兼職賺點外快。經過網上查詢,她找到了壹份兼職。壹開始她試著支付1.9元,馬上從4.9元開始返現。鄒奶奶看到資金進入賬戶後,放松了警惕,按照招募人的指示下載了指定的App,並少量返現。後來金額越來越大,返現卻沒有了。鄒奶奶想退出,要求對方退款。結果對方以驗證賬戶安全等各種理由騙取7萬余元。醒來後,鄒奶奶報了警。
風險警告
騙子以兼職刷單為名,先以小額返利為誘餌,誘騙其投入大量資金,然後被拉黑。切記,不要被蠅頭小利所迷惑,不要為票據支付任何押金或保證金。
案例五:冒充“公檢法”詐騙
薛爺爺接到壹個自稱是警察的陌生電話。對方告訴薛大爺,自己涉嫌壹起洗錢案,讓他加壹個QQ號。加好友後,對方發來壹張警官證和壹張包含薛爺爺身份信息的刑事逮捕令,要求薛爺爺找個安靜的地方遠程偵查,不要掛電話。後來對方聲稱需要核實自己的經濟能力和信用能力來證明自己的清白,讓其在網絡平臺和銀行貸款後匯款到壹個賬戶,說等結案後再還。薛大爺給對方提供的賬戶轉了62萬元,才發現被騙,報警。
風險警告
公安機關會向涉案人員出示證件或法律文書,不會要求異地轉賬匯款或核實經濟能力。
案例6:虛假投資和金融詐騙
老張的社交賬號收到了壹個陌生好友的申請,添加後向他推薦了壹個股票交流群。老張入群後,看到群友在群內客服的指導下有了不少“收入”,老張便心動了,安裝了“理財軟件”,充值6萬元,壹周獲利7800元,提現。看到賺錢這麽容易,老張把自己654.38+0萬元的積蓄全部投入充值。但很快,老張發現賬號無法登錄。至此,老張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風險警告
投資理財請選擇銀行、證券公司等正規渠道!不要盲目相信所謂的“股票專家”和“投資導師”。
案例7:充值優惠詐騙
小李的社交賬號收到壹個陌生好友的申請,對方聲稱提供手機充值服務,支付80元即可獲得壹張價值100元的‘充值卡’。小李先試著交了80元,第二天充值金額到賬。看到這,小李想大筆壹揮,壹次性轉賬5000元,但是第二天查詢手機卡余額發現賬戶裏沒有金額,對方的賬戶也把他拉黑了,這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風險警告
陌生人在社交賬號添加好友時,壹定要確認對方的真實身份。對方談錢,要提高防範意識,不能貪小便宜。
案例八:假票詐騙
趕上寒暑假,小張就會出去旅遊。因為臨近旺季,小張這次沒能訂到心儀的機票。最後,他通過搜索引擎找到了壹個小網站。它的機票很便宜,但是庫存很緊張。小張急忙去訂票,付款成功後,頁面顯示“出票失敗”,建議購買更高級別的艙位。小張看他的建議賣價還是低於市場價,就又付款了。但還是顯示“車票故障”。這時小張才意識到不對,想要退款,卻發現沒有退款渠道,這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風險警告
請務必通過正規渠道購買汽車(飛機)票。不要輕易點擊和掃描任何來歷不明的網址鏈接和二維碼,防止手機中毒和銀行賬戶被盜!
案例九:“殺豬板”詐騙
小李在社交軟件上認識了壹個自稱是國外軍醫的人。經過壹段時間的聊天和接觸,他們的感情逐漸升溫。有壹天,“外國軍醫”聲稱收到了65438美元+0萬美元的特派任務津貼。放在他那裏不太安全,想快遞給小李,小李同意了。隨後,“外國軍醫”開始以運費、保險、被海關扣留等各種理由向小李索要28萬余元。之後“外國軍醫”突然失聯,此時小李才恍然大悟。
風險警告
素不相識的網友和網戀愛好者推薦網上投資理財、數字貨幣投機(虛擬貨幣)、網上彩票、抽獎賺錢或通過各種借口直接要錢。小心,謹防被騙!
案例10:網絡貸款詐騙
肖旭最近花了很多錢度過難關,想到了微信上壹個自稱可以幫忙貸款的朋友。聯系後,朋友說可以幫肖旭貸款,但要先交30%的手續費,後期手續費會隨貸款壹並返還。肖旭分兩次向對方提供的賬戶轉賬* * * 5000元,隨後對方告知審計失敗,需要再次繳納“審計費”,肖旭再次轉賬6000元。第二天,對方要求再次轉賬解凍資金。這時,小徐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並報了警。
風險警告
妳必須去正規的金融機構申請貸款。凡是在放款前以“手續費、存款、解凍費”為名要求轉賬、核實還款能力的,都是詐騙。
案例11:冒充客服詐騙
小姜接到壹個陌生電話,對方自稱是售後客服,說小姜在平臺上購買的商品不符合國家檢測標準,現在按照商品價格的三倍把金額退還到小姜的賬戶上。對方準確說出了購買物品和時間,小姜信以為真。在對方的指引下,他將自己的銀行卡號、短信驗證碼等信息告知了對方,直到銀行卡裏的錢被轉走,小姜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風險警告
電商平臺退款通常是通過原途徑返還到購物者的銀行賬戶或支付賬戶,不需要購物者在其他軟件中操作,也不會通過掃碼、點擊鏈接、提供銀行卡密碼、短信驗證碼等方式要求購物者退款。
案例12:快遞索賠欺詐
經常網購的小王接到壹個自稱是快遞公司工作人員的電話,被告知他的快遞在新冠肺炎檢測呈陽性,需要銷毀。公司會賠償王女士。王女士按照指引掃描了對方提供的二維碼,並向對方提供了自己的身份證號、銀行卡號、短信驗證碼等壹系列信息。後來王女士發現自己賬戶裏的4萬多元被轉走了,這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風險警告
網購商品如有問題,應通過官方App或網站聯系。不要掃描不明二維碼或下載來源不明的軟件和應用。不要隨意泄露個人隱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