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亞運會誌願者簡介

亞運會誌願者簡介

組委會在三年前開始招募誌願者。原計劃招募16000名誌願者。結果有3萬多人踴躍報名,其中包括來自25個國家的約2.5萬人通過互聯網提交申請。最後組委會面試19000人,實際招聘23700多人。據說決賽階段組委會以百米沖刺的速度每周面試600多人!

c

組委會在招募計劃中明確表示,所有參與亞運會服務的誌願者將獲得:誌願服務紀念證書壹份;針對不同服務區域的店鋪折扣卡進行專業培訓;壹套大會制服;工作期間免費零食/飲料;國際交流經驗;參加亞洲體育賽事的永久記憶;參觀亞運村的機會;開幕式彩排門票;亞運會閉幕後,所有誌願者的名字被刻在多哈體育城的誌願者紀念碑上。

在組委會的號召下,所有誌願者都熱心為亞運會做貢獻。正如阿魯拉·納伊克(印度誌願者)在亞運村開幕式上代表所有誌願者發言時所說,“這是壹次難得的人生經歷。大家壹起工作,遇到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這種工作令人興奮。”

據組委會亞運會中期統計,本屆亞運會有5648名誌願者來自卡塔爾,其余來自埃及(2865人)、印度(5537人)、約旦(1.008人)、尼泊爾(789人)、巴基斯坦(1.085人)、巴基斯坦。隨著亞運會的推進,誌願者的數量還在不斷變化。

在記者工作的主新聞中心新聞服務部,有壹群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誌願者,他們每天三班倒(07:00-15:00,15:00-23:00,23:00-07:00)。其中,來自蘇丹的阿裏·納迪姆(Ali Nadeem)是壹名土木建築師。他每天早上6點開始工作,下班後做7個小時的誌願者。Hana Frangi,五個孩子的巴勒斯坦母親。最小的女兒今年才4歲,最大的16歲。早上她忙著送孩子上學和做家務,下午3點到11點上班。對她來說,參加誌願服務極大地改變了她的日常生活。來自巴基斯坦的Afse Shahin Youssef是壹位經驗豐富的老誌願者。他參加了2005年6月5日至2月在多哈舉行的第三屆西亞運動會。他非常希望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頂級”誌願者,並已開始關註BOCOG何時開始通過互聯網招募國際誌願者。

主新聞中心的新聞工作區還有8名來自菲律賓的女性誌願者,都是家庭主婦。他們還按照組委會的安排,每天工作7個小時,主要看管工作區內提供大會即時信息的40臺電腦,隨時幫忙解決問題。但他們表示,這裏的工作並不累,因為這些包含會議信息數據庫的電腦似乎知道自己責任重大,從開業至今壹直運行良好。

此外,大批誌願者活躍在運動員村和亞運會場館。他們中的壹些人是國家奧委會的工作人員,如哈薩克斯坦奧委會的埃蘇魯·阿納別科亞,越南奧委會的助理諾科·坦恩·努延,阿聯酋奧委會誌願者委員會的成員阿巴德·薩赫布。Anna Bekkoja作為誌願者來到多哈,目的很明確——為2011哈薩克斯坦舉辦亞冬會積累經驗。她認為多哈亞運會的準備工作(多哈亞運會新聞,多哈亞運會發言)做得很好。安娜·貝可佳平時喜歡打網球(網球新聞,就說網球吧),業余時間做兼職英語老師。目前,她是國際關系與法律系的大四學生。Noko Tarn Nuyeen三次來到多哈參加誌願者培訓。她說,她特別喜歡亞運村,很高興能親自參加這麽重大的體育賽事。她喜歡運動。我是越南的全國遊泳冠軍。阿巴德·薩赫布是迪拜的壹名體育老師。他說,“服務社會的工作吸引著我。我在這裏盡壹切努力讓運動員感到舒適,就像在家裏壹樣。”

33歲的卡塔爾人Jodanian Suliman Tabit是壹名數據錄入員。通過這次為亞運會服務的經歷,他希望有機會成為壹名誌願者。“就為了這個,”他說,“希望卡塔爾未來能舉辦更多大型活動!”塔比特的同胞易蔔拉欣·拉德瓦恩是卡塔爾石油公司的化學工程師,也是亞運村住宿接待中心的誌願者。他說自己參加這個比賽是因為想“從內部接近亞運會,在不同的環境下工作,結交新朋友。”

Luke Raj Devcota是壹名來自尼泊爾的銀行職員,也是亞運村報紙《流沙》的誌願者。他自豪地說,“我很高興能和世界各地的運動員接觸,帶著我的作品采訪他們。”他的朋友奈爾·巴哈·巴拉米也是尼泊爾人,在亞運村後勤部門負責迎送。這位排球迷和足球迷喜歡這份工作的原因很簡單:“妳可以看到所有的球員。”

希德·阿裏是巴基斯坦人,也是壹名狂熱的空手道愛好者。亞運會開幕前,他被分配到亞運村禮包配送中心工作。當記者問他最喜歡哪項運動時,他毫不猶豫地回答:空手道。他說他有三個女兒,都是空手道黑帶高手,他自己也只達到茶帶水平。用他的話說,“我們是標準的空手道世家!”雖然他在亞運村工作的時間很短,但當他談到有機會和來自不同地方的人交朋友時,他非常興奮。

基於往年大型國際體育賽事,尤其是綜合性體育賽事的經驗,認真組織和管理誌願者已成為歷屆賽事主辦方的學問。現在,每年的65438+2月5日被定為“國際誌願者日”,這壹天正好是多哈亞運會開幕的第5天。世界各地有誌於誌願服務的人們將通過自己的節日,為國際體育事業服務,弘揚奧林匹克精神,以更大的熱情為世界的和平、友誼和發展服務。

願誌願服務精神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