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高校多校區模式下的退休工作探討如何做好高校的退休工作?

高校多校區模式下的退休工作探討如何做好高校的退休工作?

本文在分析高校多校區模式下離退休工作的特點和難點的基礎上,提出了新形勢下高校離退休工作的理論依據,為離退休工作尋找新的思路和方法。退休工作多校區模式創新高校離退休老同誌為國家人才培養和科技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高校離退休工作壹直是高校工作的重點之壹,也是維護高校安定團結的重要壹環。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和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高校選擇了異地擴招,形成了多校區辦學格局。多校區教育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應對高等教育發展挑戰的必然選擇。但多校區辦學導致高校離退休老同誌居住分散,給離退休辦公室的日常工作造成了壹定的困難。如何在多校區模式下為老幹部提供保質保量的服務,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必要條件,值得深入探討。

首先,分析了多校區模式下高校離退休人員的新特點

1.退休人員的數量正在增加。

近年來,我國高校離退休人數迅速膨脹,許多高校的離退休人數已經達到或超過在職人數的壹半。比如成都中醫藥大學,2009年退休人員占職工總數的45%左右。蘇州大學退休教職工已達在職教職工總數的55%;蘇州科技學院離退休職工已達在職教職工總數的42%;揚州大學退休人員占在職人員總數的40%。

2.退休人員的身體素質普遍提高。

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醫學科技的進步,平均壽命越長,年齡越大,老年人越健康。長期以來,高校退休人員對健康需求的渴望比其他老年人更強烈,對身體疾病的早期征兆更敏感,對醫療保健也非常重視。在大多數退休教師看來,醫療是保證健康高質量生活的必要服務。此外,高校退休人員有穩定的經濟收入。現有研究也表明,經濟條件越好,衛生服務需求越高,醫療保障條件越好。這些原因使得高校離退休幹部的身體素質優於其他老年群體。

3.退休人員有強烈的參與社會的意願。

高校離退休人員通常精神需求強烈,政治覺悟高,關心國家大事。他們大多具有深厚的專業素養、實踐經驗或組織能力。壹旦離職,他們會有很大的失落感。調查發現,退休教師非常註重自我實現需求,對群體有明確的歸屬感和依戀感,希望自己的能力和價值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並有強烈的意願繼續參與社會發展。通常情況下,高校退休人員參與社會的意願有兩種,壹種是有償再就業或外部就業,壹種是無償從事社會公益工作。

4.退休人員的住所越來越分散。

隨著高校多校區模式的普及,退休人員往往不住在壹起,而是分散在各個校區。其次,按照我國傳統的養老模式,部分退休人員願意和子女同住。最終住所越來越分散,高校離退休部門越來越難以為其提供服務和管理。

5.家庭結構相對完整,但空巢嚴重,渴望情感交流。

據研究,高校退休教師中的空巢、隔代家庭數量明顯增多。這是因為教師家庭更重視孩子的教育,這讓下壹代有更多的機會去外地發展就業。同時,大學退休人員雖然願意和孩子住在壹起,但壹般都是在孩子家附近單獨買房。所以造成了家庭的代際分離,很多孩子不在身邊,缺乏溝通和交流,容易產生孤獨、寂寞等負面情緒。

二、多校區模式下統籌退休工作的理論基礎

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退休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針對這種情況,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做好離退休幹部工作”的要求,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老齡事業的關心和重視。“十壹五”期間,“六老”(“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國家老齡戰略是對我國老齡工作的總結,也是解決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主要思路。中國老齡事業“十二五”規劃(草案)提出,中國將以“積極老齡化”戰略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積極老齡化的目標分為三個層次。壹個是健康,讓人們進入老年後能夠保持健康,生活自理,很少有人需要高成本的醫療和護理服務;二是參與,人老了以後可以根據自己的基本人權、能力、需求和愛好,以有償和無償兩種形式繼續為社會做貢獻;第三是確保壹旦老年人不能自理和保護自己,他們的保護、尊嚴和照顧將得到保障,家庭和社區將盡力為其老年成員提供支持。高校離退休工作也要以這壹理論為指導,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最終取得實效。

三、多校區模式下推進高校離退休幹部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徑

隨著高校教師老齡化日益嚴重,高校退休工作發展迅速。大多數高校在90年代末就成立了退休管理機構,為老同誌提供更專業、更系統的服務。近年來,多校區模式的普及使得退休職工的居住更加分散,這就要求退休工作必須有新的發展才能滿足需求。

1.分段劃分,統籌規劃。

首先,根據各校區的特點,各校區的退休辦必須設在退休辦下面,分工到位。退休辦統籌安排整體工作,退休辦負責落實並做好各校區的日常服務管理工作。其次,根據離退休老同誌居住區的劃分,成立工作組,主要職責是協助辦公室進行溝通和信息反饋。各小組要掌握本地區退休教職工動態,及時為其提供所需服務,定期走訪慰問,第壹時間將情況上報辦公室。

2.定期提供交流平臺,加強校區間的聯系。

退休部門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調動退休職工的積極性,讓他們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加強退休部門與退休職工的聯系。

壹是各校區離退休辦公室定期召開老幹部座談會。壹方面便於及時解決老幹部所想、所憂、所盼的問題;另壹方面,可以借此機會向老同誌們通報學校近期的工作情況,讓老同誌們時刻了解和關心學校的建設和發展,感受到學校對他們的重視。

二是在各校區設立退休教師活動中心,為退休教師提供交流和活動,發揮信息收集的作用。

三是組織校區間的參觀。每學期都要有計劃地組織老同誌參觀各個校區的發展成果,讓他們對學校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同時為生活在不同校區的老同誌提供相聚交流的機會。

四是開展各種有益於老同誌身心健康的活動。退休辦可以經常邀請專家輪流在各校區舉辦健康論壇或各種文體活動,組織老同誌集體參與,既豐富了老同誌晚年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加強了老同誌之間的聯系。

3.與時俱進,創新聯系方式。

由於老同誌居住分散,空巢率高,所以首先為老同誌提供保質保量的服務是重點和難點。因此,創新老同誌與離退休部門的聯系方式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在各校區離退休辦公室的職能中,增加了“老同誌家屬應急服務”,設立“應急服務辦公室”,為全校老同誌解決水電維修、醫療等緊急事項。應急服務辦公室的工作需要學校各部門的支持和配合,明確職責和分工,統壹服務項目,可以收取適當的費用。老同誌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種困難,撥打“應急服務辦公室”電話後,辦公室負責人會與相關部門協調,安排人上門服務。其次,建立老同誌QQ群,及時了解行動不便的老同誌的情況。離退休人員要上門指導每個老同誌學會使用QQ這種現代化的聯系方式,約定上網時間,定時掌握老同誌[〖HTSS〗](上接17頁)[HT] [JP] [FL]。

Bt (145)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的思考與探索

柯金青柯卓娃[](廣東工業大學;廣東藥科大學)[Bt]]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問題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正確認識大學新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有效的疏導和調節,有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摘要:本文分析了大學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探討了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並提出了壹些應對策略,以幫助學生獨立、快樂、健康地成長。大學新生心理問題的對策[HT] [KH 1]

壹.前言

人的健康成長包括兩個方面,壹是外在身體的健康成長,二是內在心理的健康成長。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和諧發展。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高校輔導員和大學生健康成長的人生導師,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和分析大學生,特別是剛剛黑高考的大壹新生的心理狀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引導他們保持身心健康,促進其全面和諧發展。

二,大學新生的主要心理問題

作為壹個特殊的群體,大學新生入學後生活環境、學習特點、人際關系等因素發生了變化,使他們普遍不適應大學生活,並由此帶來心理上的困惑,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環境適應

在當代社會環境的影響下,90後大學新生的人格特征非常鮮明,他們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來到大學陌生的環境後,他們在心理上急於擺脫父母的控制,對外界把他們當孩子看待感到厭惡。他們渴望長大,但並沒有真正成熟,對父母還存在壹定的依賴慣性,導致環境不適應。比如獨生子女在父母的溺愛中長大,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情緒自控能力弱。遇到大事小事的問題,他依然依賴父母,嚴重想家。同時,經濟困難新生的環境適應能力也更加突出。他們大多在貧困落後地區長大,生活方式和成長環境與城市不同。他們甚至會因為生活費而陷入尷尬的境地,容易產生自卑、孤立、粉飾、嫉妒、偏執等心理問題。此外,少數民族新生在不同民族、不同習俗的環境中更容易出現不適應,比如飲食、日常生活等。

2.學習心理問題

與高中學習相比,大學學習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具有專業導向性增強、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習目標和方式多樣化、研究和探索增多等特點。中學讀書,老師制定學習計劃,高考成為明確目標,其他壹切由家長安排;進入大學後,中學教育的條條框框少了,老師家長的嘮叨少了,自由自主多了。導致很多大壹新生逐漸迷失方向,目標不明確,學習無意識,每天在宿舍、食堂、教室外無所事事,生活枯燥乏味,無所適從。心智不成熟,本該促進學習成長的自我力量不夠強大。在大學裏遇到那麽多復雜的需要獨立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時,很自然的會感到困惑。沒有良好的外部支持,很多大壹新生變得迷茫無助,選擇逃避和退縮。另外,曾經在高中是尖子生的大壹新生,來到人才濟濟、手勁十足的大學校園,也變成了普通學生。除了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特點、方法和環境的變化也可能使他們感到壓力,甚至沮喪。也有壹些同學,來到了理想的大學或者理想的專業,產生了理想與現實的心理矛盾。

3.人際交流問題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總想和別人交往,擺脫孤獨。大學四年,大壹新生進入大學最容易感到孤獨。入學後,他們遠離父母、親人、朋友。壹些大壹新生在入學幾天內頻繁給家裏打電話傾訴思鄉之情,甚至想家哭,期盼“十壹”假期早日到來,家人團聚。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於新生找到歸屬感,消除心理障礙。但是大壹新生在人際交往方面有壹定的局限性。交往的對象主要是以前的同學、朋友、老鄉,宿舍的同學多是同性同學。交際圈狹窄,是自卑和害羞誘發的壹種交往方式。壹些貧困的大壹新生也會因為自卑而羞於與人交流,產生自我封閉、孤僻的心理交流障礙,還可能會有仇富心理。而家庭環境優越的大壹新生,有時性格比較強勢,容易驕傲自大,過於關註自己,忽視、輕視甚至排斥他人,從而無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二,大學新生心理問題的對策

大學新生的心理狀態既受客觀環境的影響,也受自身主觀因素的影響,既有* * *特點,也有個性特點。作為新生輔導員,我們應該從對新生的盲目關懷轉變為理性關懷,認真分析原因,總結對策,從而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從性別層面理解大學新生的心理問題。

當代大學新生成長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社會環境正在發生迅速而巨大的變化。他們生活在相同的社會環境中,他們的心理問題具有時代特征。在多元化、多基調的社會因素和文化價值觀的影響下,他們的思想受到了壹定程度的沖擊,內心受到了強烈的震撼。他們渴望知識,習慣探索,對接受新事物敏感,自我意識強。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即使不是獨生子女,也是父母精心呵護和疼愛的壹代,但這種疼愛也限制了孩子心理的成熟和獨立,傾向於以自我為中心。同時,在市場經濟下,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對年輕壹代的要求更高,無論是智商還是情商。然而,在高考的壓力下,中學生以學習為生,父母的高期望帶來的學習壓力使他們無法得到應有的社會經驗鍛煉,這顯然影響了他們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阻礙了他們心理的成長和成熟,使他們變得聰明、積極和創新,以及自我的幼稚和天真。

2.從人格特征把握大學新生的心理問題。

大學新生心理問題的復雜性、多變性和獨特性也來源於不同新生的個體特征。從性格特征來看,由於家庭氛圍和成長環境的巨大差異,不同新生的心理成熟度差異很大。有的同學已經能夠獨立成長,有的同學還在依賴中迷茫。家庭經濟條件的差異,讓壹部分同學自我感覺太好,優越感很強,另壹部分同學覺得自己太自卑,虛榮或者對現實不滿。這些客觀環境的差異造成了新生心理狀況的差異,而作為思想不再單壹的新壹代大學生,其主觀意識也有其自身的特點,思想特點的復雜性也帶來了心理問題的獨特性。他們對事物的看法不同,當理想與現實產生矛盾時,就呈現出不同的心理困擾。有的同學懂得換個角度思考,心情豁然開朗。有些同學固執己見,壹直糾結矛盾。

第三步:對策

根據以上特點,可以從集體和個體兩個層面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疏導和引導他們進行自我調試。

第壹,著眼於現代學生成長的大環境,了解影響他們的社會思潮是什麽,了解這壹代學生的* * *特點,消除代溝,貼近學生。同時,營造溫馨和諧的集體,開展以思想教育為主的集體心理健康教育,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形勢政策教育、公民道德和素質教育,幫助他們了解社會和國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增強成人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優化新生心理人格。

二是從個體出發,建立新生檔案,了解每個新生的家庭結構、家庭氛圍、教養方式、學生在家庭中的感受,了解每個新生成長中的重要事件及其影響,把握每個個體的成長環境,從而更深入、準確地了解每個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輔導關系,為心理輔導提供良好的前提和恰當的切入點,提高心理輔導的有效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對生活獨立性較差的新生加強成人意識獨立性教育,在生活上給予更多關愛,使其找到安全感和歸屬感;因為大壹新生進入大學後對大學的不確定性的認識受到大學的限制,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使他們對學習目標的缺失或目標的不明確感到迷茫。我們可以訓練他們進行目標管理,並研究心理選擇來幫助他們辯證地調整和改造自己的目標,建立適合自己發展的目標。遠方有壹個理想的目標在等著我們,它能讓我們更認真地生活,克服眼前的坑窪。經濟困難是暫時的,但心理貧困的影響是長期的。對於貧困新生這壹特殊群體,要利用好“談心”,把握好適當的尺度,真正為他們著想,從精神上、情感上與他們溝通,幫助他們爭取資助或勤工儉學,解決他們的生存壓力,努力使他們自尊、自信、自立,加強誠信、感恩教育。雖然起跑線慢了壹步,但人生的旅程應該更向前。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家庭困難的現狀,完成父母讓孩子出人頭地的心願,為社會發展做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對於有人際交往問題的大壹新生,要進行疏導和引導,讓他們認識到交往的重要性。人不能脫離他人獨立存在。他們應該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在溝通的時候,他們要擺正態度,放棄自卑。他們在生活中不要居高臨下,不卑不亢,要自信,要能接納別人,讓自己的心理輕松愉快。

第三,結論

大壹是本科生的關鍵時期。如何保持他們身心健康,幫助他們盡快適應新環境,積極融入校園生活,是我們大壹輔導員工作的壹個重點。學生能否健康成長,不僅取決於自身的發展和輔導員的指導,還取決於家長的教育和社會的正確引導。沒有任何黨派,我們的教育是薄弱的。作為輔導員,首先要有健康的身心,積極的心態,言傳不如身教。同時也要掌握壹定的心理學知識,用正確的方法教育引導新生,以“重心下移,防前移,跟蹤長移”的思路開展工作,宣傳普及心理學知識,開展心理咨詢,營造溫馨安全的戀愛環境,為學生心理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大壹新生報到上學已經壹個月了。在此期間,我深切感受到輔導員,尤其是新生輔導員,任重道遠,但我會堅守“包容內斂,樂觀進取”的廣工大精神,在輔導員崗位上繼續前行。

參考資料:

王熙勇。大學生心理健康保健[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

[2]吳漢德。大學生心理健康[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