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村碑記載:元初村民,被先祖石封為鎮國元帥。足見該村建於元代以前。因毗鄰陳濤村,故名劉陳村。”村內現存古碑記載:“元初村民劉玉,曾授鎮國將軍左副元帥之職。前五世紀傅柳故裏萊蕪也在此定居,宋代開始建村。”劉陳村是劉姓創辦的。明中葉,山西遷來多戶,姓氏增多。有十三個姓:劉、郭、齊、李、焦、辛、吳、徐、孫、常、喬、張、董。劉的人口最多,其次是郭。
民國初年,劉陳村隸屬於《辛星報》;從1948開始,壹直放在儀器密封區下面;20世紀50年代,改為李陽鄉;自1960起,劃歸口鎮人民公社;1984變更為口鎮辦事處;從1985開始,壹直歸口鎮管轄。
劉陳村自古出類拔萃。劉玉,元初村民,元帥,拜鎮將軍為祖。他很勇敢,不畏懼權力。清代學者李殿祿“賦有文采,授於鄉裏”;武成德武藝高超,出神入化;八品秀智郎郭家輝,“為官清正,四鄉皆慕之。”劉陳村人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戰爭期間,劉晨村的圍墻是防禦敵人的有利屏障。1940年8月第壹個劉陳村黨支部成立後,在黨的領導下,村民積極參軍,為祖國解放做出了積極貢獻。村裏的第壹個成員劉吉昌,別名劉漢臣。抗戰時期在陳村社區當過鄉長、區公安,後轉戰南北,解放後任北京主任。1942年,劉繼昌在壹次索要公糧的任務中遭到敵人襲擊。他壹個人打死了六個鬼子,沖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劉繼昌“擅長遊擊巷戰,敵人聞風喪膽”的名聲被拋在腦後。在劉吉昌的感召下,齊隆昌(解放後是縣級幹部)等30多名熱血男兒,滿腔熱情地走上了抗戰前線,吳增奎等7名烈士為革命獻身,譜寫了壹曲可歌可泣的贊歌。
解放後,劉陳村人民迅速組織生產自救,從互助組、初級合作社、高級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各項工作都在進行。劉陳村重視農業,村民們在這片沃土上辛勤勞作。過去天氣幹旱時,村民雖有移賢士求雨的習慣,但也改變不了靠天吃飯的歷史。解放後,村民註重打井治水,改變生產條件。1982在村西修建了壹條長600米的地下水利管道。這些年來,已經打了32口井,所有主要生產道路都已硬化。水、田、路統籌規劃,綜合治理,調整產業結構。
劉陳村有發展經濟的優良傳統,劉陳村人辦企業獨具特色。清朝末年,村民徐鳳德在幾十裏外建立了方圓最先進的鑄造廠。當時泰安想鑄造壹個大鳳如姬的鐵像,找不到多少工匠。最後找到了劉陳村,徐世立了。這座雕像現在保存在泰安。其鑄造技術當之無愧,延續至今。1995年被市委命名為“鑄造專業村”。
1971年,劉陳村窯廠成立。同時辦起了以熨燙、加工竹笆、豆腐皮為主的副業,安置了60多名勞動力。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劉陳村人在老支書劉應亭壹夥人的帶領下,掀起了創辦企業的熱潮。1980成立劉陳村鋁制品廠,1984成立造紙廠,1985成立電線廠,1987成立劉陳村綜合福利廠,劉元祥任廠長,劉慶文任會計。管轄電線、造紙、五金、翻沙、鑄造等。2000年改為私營企業。同時發展了3個聯合體和56個個體戶,先後從事蠟燭、機加工等項目10余項,創造和開發了許多名優產品和食品。焦的織布機曾聞名於世,為支援抗戰時期的紡紗織布作出了貢獻。竹籮是焦、喬的手工制品,至今流行於萊蕪壹帶,有“劉陳村兩頭高,焦、喬擅長竹籮”的美譽。四集李樹林豆腐皮,色香味美。劉和的鋁制炒勺因質地堅硬而暢銷。線廠生產的漆包線和裸鋁線在萊蕪市是空白產品,曾經暢銷濟寧、日照、濰坊、東營等地。過硬的產品質量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全村經濟收入逐年翻番。1993被萊蕪市命名為經濟強村。
劉晨村的人們壹向重視教育。解放前,在1950有兩所私立學校,建立了第壹所能容納30名學生的多班小學,由李憲峰擔任教師。1964新建壹所四個班的學校。1981年,為迎接學校改革,在村南建成占地3.5畝的標準化學校,多次為區鎮教育提供觀摩點。1991“捐教輔”紀念碑記載了村裏近300人捐款1.1萬元修學校的事跡。自1997以來,個體戶郭每年向學校捐贈5噸煙煤,成了當地的美談。村委會是鎮上連續多年的“尊師重教先進單位”。村支書、村民郭多次被評為“尊師重教先進個人”。1977恢復高考以來,全村已有32人考上高校。最優秀的是1994考入北京科技大學的劉鵬和1995考入中國科技大學的劉振濤。劉鵬已經研究生畢業,在北京工作。
劉晨村是口鎮有名的“文化村”。以村民對書法、文藝、體育的熱愛而聞名。從1989開始,村裏成立了書法協會。協會會員劉和郭欽宗的書法在附近八鎮頗有名氣。劉陳村從0年初就有壹支活躍的文藝宣傳隊伍,村民劉繼全寫的鄉土順口溜在鄰近的八個鄉鎮廣為傳唱。從1995元旦開始,村裏組織學生和村民搞文藝晚會。2000年3月,由劉平宇作詞,編曲,劉進、董亞東等四名學生表演的歌劇《四個老人唱國策》獲萊城計劃生育藝術展演三等獎。劉陳村有多年的體育活動。從1990開始,每年元旦,村裏都有舉辦乒乓球、籃球、象棋比賽的慣例。到2002年,它已經舉行了13次會議。2002年,萊蕪市和國家體育總局分別授予“實施第壹期全民健身計劃先進集體”和“群眾體育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劉晨村的人們崇尚文明。村民民風淳樸,感情真摯。助人為樂蔚然成風,好人好事層出不窮。近年來,* * *湧現出捐教輔、熱心助殘、尊老愛幼、不昧拾金不昧等30多件好人好事。其中,“張斌助殘八年”、“李文錦拾金不昧”等四件好事被評為萊蕪市精神文明十大好人好事之壹。自1997以來,劉晨村壹直被評為“區級文明單位”。劉明宇被評為區級優秀黨支部書記。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劉晨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泥濘的道路變成了寬敞平坦的柏油路,低矮的土坯草房變成了壹排排前後出樓的大瓦房。從1999開始,由村民齊向恒帶領,12戶人家住進了二層小樓。2000年成為電話村,彩電入戶率達到90%。村民做飯用液化氣,出門騎摩托車。劉陳村過著富裕文明的生活。
以開拓創新精神著稱的劉陳村人,壹直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他們用勤勞的雙手書寫了輝煌的歷史,用堅實的步伐跨入了21世紀。展望未來,劉晨村的人們會有壹個更加美好的明天。
劉晨村附近有山口東陵泵站、防感生態旅遊區、萊蕪龍山、萊蕪戰役紀念館、山東香山國際旅遊度假區等景點。有萊蕪黑豬、萊蕪豬、萊蕪黑兔、萊蕪稷山黑雞、萊蕪生姜等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