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雙重耳管亥信息咨詢

雙重耳管亥信息咨詢

第壹章“聲音現象”復習概述

第壹,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1.所有發出聲音的東西都在振動。振動停止,聲音停止。振動物體聲源。

2.聲音需要介質來傳播,真空無法傳播聲音。

3.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簡稱為聲速。15℃時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米/秒。

4.回聲是因為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並被反射回來而形成的。

第二,我們如何聽到聲音

1,聲音在耳中的傳播方式:外界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通過聽小骨等組織傳到聽覺神經,聽覺神經將信號傳到大腦,人就聽到了聲音。

2.耳聾:分為神經性耳聾和傳導性耳聾。

3、骨傳導:聲音不僅可以通過耳朵傳遞,還可以通過顱骨、頜骨傳遞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這種聲音傳播方式被稱為骨傳導。壹些失去聽力的人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聽到聲音。

4.雙耳效應:人有兩只耳朵,而不是壹只。聲源到兩耳的距離壹般不同,聲音到達兩耳的時間、強度等特征也不同。這些差異是判斷聲源方向的重要依據。這就是雙耳效應。

三、音樂的聲音及其三個特征

1.音樂是物體有規律振動時發出的聲音。

2.音調:人們感覺到的聲音的等級。音調與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物體以1s振動的次數稱為頻率,物體振動越快,頻率越高。

3.響度:人耳感受到的聲音大小。響度與發生器的振幅和與聲音的距離有關。物體振動時,離其原始位置的最大距離稱為振幅。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4.色調:由對象本身決定。人們可以根據音色來區分樂器或人。

四、噪聲的危害及控制

1.當代社會的四大汙染:噪音汙染、水汙染、空氣汙染、固體廢物汙染。

2.從物理角度來說,噪音是指發聲體不規則無序振動時發出的聲音;環保角度噪聲是指幹擾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工作的聲音,幹擾人們想聽的聲音。

3.人們用分貝(dB)來劃分聲級。

4.降低噪聲的方法:在聲源處,在傳播過程中,在人耳處。

動詞 (verb的縮寫)聲音的使用

聲音可以用來傳播信息和傳遞能量。

-

第二章光現象概述

首先,光的直線傳播

1,光源:定義:能發光的物體稱為光源。

2.定律:光在同壹均勻介質中直線傳播。

3.光是從壹束很小的光中抽象出來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壹。

4、應用和現象:

①激光準直。

(2)陰影的形成。

③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④小孔成像。

5.光速:c = 3×108米/秒= 3×105公裏/秒

第二,光的反射

1.定義:當光從壹種介質發射到另壹種介質的表面時,壹部分光被反射回原來的介質,稱為光反射。

2.反射定律:反射光與入射光和法線在同壹平面上,反射光和入射光在法線兩側分開,反射角等於入射角。光反射過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類:

(1)鏡面反射:

定義:入射到物體表面的平行光經過反射後仍然是平行的。

狀況:反射面光滑。

(2)漫反射:

定義:入射到物體表面的平行光向不同方向反射,每條光線都服從光反射定律。

狀況:反射面不平整。

4.鏡子:

⑴平面鏡:成像特點:①像與物大小相等。

②圖像與物體和鏡面的距離相等。

③圖像與物體的連線垂直於鏡子。

物體在平面鏡中的像是虛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實像和虛像:實像:實際光線會聚點形成的像。

虛像:反射光反向延長線的會聚點形成的像。

第三,顏色和不可見光

白光的構成:紅、橙、黃、綠、藍、靛、紫。

2、不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

-

第三章透鏡及其應用概述

首先,光的折射

1.定義:光從壹種介質斜入另壹種介質時,傳播方向壹般會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定律:

(1)折射光,入射光與法線在同壹平面。

⑵折射光和入射光與法線分離。

(3)光線從空氣中斜入水或其他介質時,折射角小於入射角,屬於近法向折射。

當光線從水或其他介質中傾斜進入空氣時,折射角大於入射角,屬於遠法向折射。

光從空氣垂直入射(或從其他介質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度。

2.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全年炎熱,壹年中有明顯的旱季和雨季。

3.熱帶季風氣候在亞洲南部和東南部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最為明顯。這種氣候壹年四季炎熱,壹年也可分為旱季和雨季,風向隨季節變化。旱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雨水很少;雨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降水集中。

4.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海岸和內陸地區。這種氣候的特點是降水稀少,全年炎熱幹燥,地面有大片沙漠。

二、溫帶的主要氣候類型

1,溫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於亞洲東部。夏天炎熱多雨,冬天寒冷幹燥。大致以65438+10月6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為界,北部為溫帶季風氣候,南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2.地中海氣候主要位於大陸西海岸的中低緯度地區,沿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多,夏季炎熱幹燥,冬季溫和多雨。

3.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在中緯度內陸地區,冬季酷暑,氣溫變化大,降水少,夏季集中。

4.溫帶海洋性氣候位於中緯度大陸的西海岸,在西歐分布最廣,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相對較小。

19.土地、陽光、水、礦物、森林等。對人類有價值的資源都是自然資源。根據其形成的特點,可分為兩類:壹類是可再生資源;壹是不可再生資源。可再生資源是指可以在短時間內再生或回收的資源;不可再生資源是指人類歷史上用光後無法生產的資源。

20.土地利用類型土地利用類型可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築用地。

21,土地資源分布溫帶濕潤平原平坦溫暖,適宜發展農業,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區。大面積的針葉林和雨林保存在氣候寒冷潮濕的亞寒帶和炎熱多雨的熱帶地區。熱帶和溫帶半幹旱地區草原面積廣闊,是世界畜牧業的主要分布區。

22.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地球上有三種主要形式的水:海水、陸地水和大氣水。陸地水有多種形式,如冰川水、地下水、湖水、沼澤水、河水、生物水等。地球上有大量的水,但96%以上是海水。在淡水資源中,冰川儲水最多,現在人們大量使用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水、湖水(淡水湖水)和部分地下水。保護水資源的主要途徑是:節約和合理用水,減少水資源的浪費;防治水汙染;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淡化海水,擴大淡水來源。

23.大自然總調度室的森林具有調節大氣成分、凈化空氣、牽連水源、增加空氣濕度、保護田地防風、保持水土的功能。因此,人們把森林稱為“大自然的總調節室”。世界上有40億公頃森林,主要是針葉林和闊葉林。全球大部分森林資源分布在北半球。

生物學特征:1。生物需要營養。2.生物能會呼吸。3.生物能可以排泄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量可以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5.生物能可以生長繁殖。

生物分類:(1)動物、植物和其他生物(2)陸生生物、水生生物(3)農作物、家禽、家畜和寵物。

生物圈範圍:厚度約20公裏的層,包括大氣圈底部、大部分水圈和巖石圈表面。

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所有生物,如動物和植物,都需要同樣的基本條件。它們都需要營養、陽光、空氣和水,以及適宜的溫度和壹定的生存空間。

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生物的壽命會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響。當環境中的壹個或幾個因素發生劇烈變化時,就會影響生物的生命,甚至導致其死亡。

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捕食、競爭與合作。

生態系統:在某個地獄裏,生物和環境形成的統壹整體稱為生態系統。有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微生物)。

食物鏈和食物網: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關系主要是吃和被吃的關系,從而形成食物鏈。在壹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許多食物鏈,這些食物鏈相互交錯,形成壹個食物網。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

生物系統有壹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各種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生物圈是壹個統壹的整體:每個生態系統都與其周圍的其他生態系統相關:來自非生物因素,來自地獄關系,來自生態系統中的生物。7以上P31

練習使用顯微鏡:先調粗準焦螺旋,再調細準焦螺旋。7商P37

植物細胞的觀察:常用的玻片標本有:切片——從生物體上切下的薄片制成;塗片——用液體生物材料塗片制成;負載-由少量從有機體上撕下或取出的材料制成。

細胞壁:是最外面的透明薄壁,保護和支持細胞。

細胞膜:靠近細胞壁內部的壹層非常薄的膜。

細胞核:植物細胞近似球形。

細胞質:細胞膜內但細胞核外的結構。

細胞質中有液泡,許多物質溶解在液泡中的細胞液中,植物綠色部分細胞的細胞質中也有葉綠體。動物細胞沒有葉綠體、細胞壁和液泡。

圖7上的植物細胞圖案P45圖7上的動物細胞圖案P48

細胞中的物質是什麽?許多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

無機物:分子相對較小,壹般不含碳,如水、無機鹽和氧。

有機物:分子相對較大,壹般含碳,如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等。

細胞在生活中會產生壹些廢物,比如尿素和二氧化碳。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細胞質中有壹個能量轉換器。

葉綠體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並儲存在其產生的有機物中。

線粒體利用細胞中的壹些有機物作為燃料,與氧氣結合,通過復雜的過程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有機物中的化學能供細胞利用。

細胞核中有壹種儲存遺傳信息的物質——DNA。遺傳信息的載體是壹種介質,它的結構就像壹個螺旋梯。DNA分子很長,可以分成很多片段,每個片段都有特定的遺傳信息。這些片段被稱為基因。

DNA和蛋白質形成染色體。

細胞分裂產生新的細胞:生物體從小到大的成長離不開細胞的生長和分裂。但是細胞不能無限生長,有些細胞長到壹定大小就會分裂。

細胞分裂過程和染色體變化7 P59

細胞分化形成組織:上皮組織:保護分泌等功能的肌肉組織:收縮和舒張的神經組織:產生和傳導興奮的結締組織:支持、連接、保護、滋養等功能。

組織進壹步形成器官、器官組成系統和人體。

人體八大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這八大系統相互協調,使人體內各種復雜的生命活動得以正常進行。

植物的結構層次: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組織和器官,進而形成植物。

綠色開花植物有六個器官:根、莖、葉(營養花)、果實和種子(發育)。

植物的幾種主要組織:分生組織、保護組織、營養組織、運輸組織等。

幾種單細胞生物:酵母、草履蟲、衣藻、土元、變形蟲、草履蟲。

草履蟲結構示意圖,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P70上的7。

病毒的類型:病毒沒有細胞結構,比細胞小很多,大小只能用納米表示。病毒不能獨立生存,必須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細胞中。根據它們寄生的細胞不同,病毒可分為三類: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

病毒的結構和生命:病毒的結構非常簡單,由蛋白質的外殼和內部遺傳物質組成,沒有細胞結構。

病毒與人類的關系:P73上的7。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藻類(最低),苔蘚植物,蕨類植物(最高),種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種子結構(蕓豆、玉米):P85上的7。

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生活,在生物圈中分布更廣,種類更多。

種子發芽的自身條件:適宜的溫度,壹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

種子發芽的過程:種子發芽,首先要吸水。子葉或胚乳中的營養物質被運輸到胚根、胚和下胚軸。隨後,胚根發育,突破種皮,形成根。下胚軸被拉長,胚胎發育成莖和葉。

植物生長:P97上的7

植物生長需要養分:水、有機物和無機鹽(氮、磷、鉀)。

桃花的基本結構:7商P102

授粉:花藥成熟後,會自然分裂,散發花粉。花粉從花藥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稱為授粉。

受精:花粉落到柱頭上後,在柱頭上粘液的刺激下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花粉管穿過花柱,進入子房,到達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隨著花粉管的伸長向下移動,最終進入胚珠,胚珠中含有卵細胞,卵細胞與來自花粉管的精子結合形成受精卵。

種子和果實的形成:受精後,花瓣、雄蕊、柱頭、花柱都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所以枯萎了。只有子房繼續發育,最終變成果實。其中,子房壁發育為果皮,子房中的胚珠發育為種子,胚珠中的受精卵發育為胚胎。

適合吸水的根系特點:根系吸水的部分主要是根尖成熟區。成熟區有大量根毛。

濕氣的運輸路線:7+011。

綠色植物7對有機質的利用P123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和碳氧平衡(1773,英國科學家Priestley的實驗)7 P127。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7商P132

生物七年級以下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現在猿和人類的* * *祖先是森林猿。12萬多年前,森林猿類廣泛分布於非洲、亞洲和歐洲,尤其是非洲的熱帶叢林。

人類起源與發展示意圖:P5下7

300萬年前人類化石:露西1.75萬年前古人類:東非人。

1929:裴文中發現第壹塊北京人頭骨化石。

生殖系統:生命經歷雌雄生殖細胞結合,通過胚胎發育形成新個體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由生殖系統完成的。男人和女人有不同的生殖系統,成人和兒童也是如此。

男女生殖系統解剖圖:P9下7

生殖過程:7次P10

分娩:懷孕第40周,胎兒將發育成熟。成熟的胎兒和胎盤從母親的陰道排出。這個過程叫做交付。

青春期的特點:身高突然增高,神經系統和心肺功能明顯增強。當男孩遺精時,女孩就會來月經。

青春期性意識:最初對異性的疏遠,到逐漸願意接近異性,或對異性的朦朧依戀。

中國計劃生育的基本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P19)

食物中的營養素:食物中含有糖、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維生素等六種營養素。

食物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質:為P22提供能量。

水和無機鹽:水可以輸送能量,無機鹽有鈣、磷、鐵、碘、鋅。7 Xiap24

維生素:7 P26

消化系統食物的變化:口腔是消化系統的開始,包含牙齒、舌頭和唾液腺。唾液腺有導管,它分泌的唾液通過導管進入口腔。

消化系統的組成與功能:7 P32。

消化系統:消化道:壹根長管子。消化腺分為兩類:有的是位於消化道的大消化腺,如肝臟;有些是分布在消化道內壁的小腺體,如腸腺。

營養物質的吸收:食物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最終分解成能被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如葡萄糖、氨基酸等。

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7 P37

呼吸系統:人體的呼吸系統由呼吸道和肺組成。呼吸系統具有適合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結構和功能。

呼吸道:鼻、咽、喉、氣管、支氣管,是氣體進出肺部的通道。

呼吸道的作用:氣體的通道,對吸入的氣體進行處理,使肺內的氣體溫暖、濕潤、清潔。

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位於胸腔內,壹個在左側,壹個在右側。左肺有兩頁,右肺有三片葉子。不知不覺中,妳的肺已經在有節奏地呼氣和吸氣了。

肺的運動方式:7。P49。

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7 P50。

壹個人每天呼吸2萬次以上,每天與環境交換至少1萬升氣體。

血液的成分: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兩層交界處有壹層薄薄的白色物質,是白細胞和血小板。

血漿:輸送血細胞、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體內產生的廢物。

血細胞: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血液分層後,紅細胞在下層呈紅色,白細胞和血小板在兩層交界處呈細白色。

紅細胞:血細胞數量最多的是側面凹陷的圓餅。它們沒有細胞核和可以攜帶氧氣的血紅蛋白。

白細胞:它有壹個細胞核,比紅細胞大。它可以穿過毛細血管壁,包圍並吞噬細菌。

血小板:最小的血細胞,無細胞核,形狀不規則,能釋放與凝血有關的物質。

動脈、毛細血管和靜脈:P67下的7個

心臟解剖圖:7P68。

心臟工作示意圖:P69的7倍

血液循環模式圖:7 P70

體循環:血液從左心室進入主動脈,然後流經全身各級動脈、毛細血管網和靜脈,最後匯集於上下腔靜脈,回流至右心房。這種循環途徑被稱為體循環。

肺循環:流回右心房的血液通過右心室壓入肺動脈,流經肺的毛細血管網,再從肺靜脈流回左心房。這種循環路徑稱為肺循環。

體循環是指血液從心臟左側開始,回到右側,肺循環是指血液從心臟右側開始,回到左側,這樣就形成了壹個完整的血液循環路徑。

1900年,奧地利科學家蘭德斯坦發現了血型。

輸血關系表:P76的7倍

腎臟:形成尿液的器官。每個腎臟包括大約654.38+0百萬個結構和功能單位,稱為腎單位。每個單元由腎小球、腎被膜和腎小管組成。

腎臟內部結構示意圖:P81下7。

尿液形成圖:7 P82。

膀胱:臨時儲存原尿。

眼球的基本結構和功能:7倍P89

視覺形成的過程:外界物體反射的光線依次經過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經晶狀體折射,最後落在視網膜上,形成物體像。視網膜裏有感光細胞。這些細胞通過視神經將圖像信息傳遞到大腦的某個區域,人就有了視覺。

耳朵的基本結構和功能:7 P93。

聽力形成的過程:P94下7

神經系統的組成:神經系統由大腦、骨髓及其神經組成。

神經系統的組成和功能:7 P98。

神經元:神經元又稱神經細胞,是構成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人體內有上億個神經元。

神經的基本調節是反射。

反射: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各種外部或內部刺激的有規律的反應。

饅頭放飛示意圖:7次P102。

人體通過各種簡單或復雜的反射來調節自身的生命活動,從而對內外刺激迅速做出恰當的反應。

構成內分泌系統的主要內分泌腺:7下P106。

人體的生命活動主要受神經系統的調節,但也受激素調節的影響。

在八年級的生物課上

魚:所以魚能在水中生活,有兩個特征很重要:壹個是通過尾巴的擺動和鰭的協調遊動來獲取食物和防禦敵人,另壹個是用鰓在水中呼吸。

其他水生動物:

腔腸動物:有口無肛,食物從口進入消化腔,消化後的食物殘渣仍通過口排出體外。

軟體動物:軟體動物有殼保護(魷魚和章魚是退化的殼,也是軟體動物)。

甲殼類:體表有堅硬的指甲。

蚯蚓的生長環境和兔子的內部結構是P16。

空中飛行的動物:自然界中在空中飛行的動物出現在幾億年前。首先是無脊椎動物中的昆蟲,然後是脊椎動物中的鳥類和哺乳動物中的蝙蝠。它們都是陸生動物,適合飛行。

世界上有9000多種鳥類,654.38+0萬多種昆蟲。

鳥類適合飛行:鳥類全身長滿羽毛,前肢變成翅膀,具有快速飛行的能力;車身有氣囊;體溫高且恒定。鳥類的身體結構和生理特征是與其飛行生活相適應的。

昆蟲的特點:昆蟲有三對腳,會爬行;有些昆蟲的腳特化成跳腳,可以跳;大多數昆蟲都有翅膀,會飛。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唯壹會飛的動物。

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運動的器官——翅膀和腳生於胸部。外骨骼是覆蓋在昆蟲身體上的堅韌外殼,可以保護和支撐內部的柔軟器官,防止體內水分蒸發。

昆蟲的分類:昆蟲的分類屬於節肢動物(身體由許多節段組成;體表有外骨骼;腳和觸角被分割成節肢動物)

兩棲動物:兩棲動物生活在兩棲生活中,用肺呼吸,用皮膚輔助呼吸。這種動物被稱為兩棲動物。

動物運動:兔子的骨骼和關節模式圖,肌肉與骨骼和關節的關系8在P29上。

骨骼、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骨骼位置的變化產生運動,但骨骼本身不能運動。骨骼的運動依賴於骨骼肌的牽引。

運動需要運動系統和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它需要能量的供給,所以也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的配合。

動物行為:攝食行為、防禦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等。也可以分為先天行為和學習行為。

社會行為特征: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往往在群體內部形成壹定的組織,成員之間分工明確,有的群體還形成等級。這是社會行為的主要特征。

小組間的信息交流:P39上的8

生態平衡: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比例總是維持在壹個相對穩定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生態平衡。

動物和生物反應器:利用生物反應器生產人類所需的某些物質,可以節省建廠和購買儀器設備的費用,減少復雜的生產程序和環境汙染。

動物與仿生學:科學家通過仔細觀察和研究生物,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這就是仿生。

菌落:菌落相對較小,表面光滑或粘稠,或粗糙幹燥。真菌菌落通常比細菌菌落大幾到幾十倍。黴菌形成的菌落常呈蓬松狀、絮狀或蛛網狀,有時呈紅色、棕色、綠色、黑色、黃色。

細菌的發現:荷蘭萊文?虎克做了200~300倍的顯微鏡觀察老年人的牙垢,發現了細菌。

巴斯德用鵝頸瓶證明細菌是由先存細菌產生的。還發現了乳酸菌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巴氏殺菌和防止手術感染的方法。後來,他被稱為“微生物學之父”。

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細菌的個體非常小,大約6543.8+0億個細菌堆積起來有壹粒小米粒那麽大。細菌的形態只能用高倍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觀察...細菌在細胞核8上沒有P60。

細菌的繁殖:細菌通過分裂繁殖。有些細菌在生長後期會收縮,細胞壁變厚,形成孢子。孢子是細菌的休眠體,對不良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

真菌繁殖:真菌通過產生大量孢子來繁殖後代。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2.給動物、植物和人帶來疾病。3.與動物和植物壹起生活。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P70上的8

生物分類:分類是根據生物的形態和結構特征。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物種。

植物分類:8 P81。

生物分類從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八年級以下的生物

植物繁殖:

有性生殖:它們開花、授粉、結果,並從果實的種子中繁殖後代。種子中的胚胎是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發育而成的。

無性生殖:新的個體是由母體直接產生的,不需要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

嫁接:將壹株植物的芽或枝嫁接到另壹株植物上,這樣兩部分結合起來就能長成壹個完整的植物。

發育異常:在從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家蠶幼蟲和成蟲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有很大的不同。這個發展過程叫做蛻變。

完全變態: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這個發育過程就是完全變態。

不完全變態: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這個發育過程就是不完全變態。

鳥類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包括求偶、交配、築巢、產卵、孵化和育雛。

基因控制生物特征:遺傳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相似性,變異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以及後代個體之間的差異。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通過生殖和發育來實現的。

相對性狀:同壹性狀的不同表現。

基因和染色體:細胞核內有染色體,染色體內有蛋白質和DNA。每個生物細胞中染色體的形態和數量是確定的。

生物體細胞(生殖細胞除外)和人類體細胞共有23對染色體。

1883年,比利時胚胎學家愛德華·凡·貝內登發現,馬蛔蟲的精子和染色體只有兩對染色體中的兩對。

通過精子或卵細胞轉移基因

1858~1865奧地利孟德爾發現了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1902年,美國細胞學家邁克·朗發現男性細胞中有壹對染色體不同於其他染色體,他稱之為性染色體。

1905年,美國細胞學家威爾遜稱男性性染色體為X和Y染色體,女性細胞中的同壹對染色體是相同的,都是X染色體。

65438-0953年,美國青年學者米勒模擬原始地球條件和大氣成分,合成了多種氨基酸。

生物進化的趨勢: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水生到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