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轉型期公益性地質工作體制機制不順。
長期以來,地質工作壹直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運行,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這種運行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新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還在探索過程中。近年來,地質工作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有了較大改革,取得了壹些成績,但總體上看,現有的地質工作管理體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相適應,具體表現在:①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地質工作並存,中央和地方投入的公益性地質工作仍然是混合的;(2)由於地勘單位改革不到位,缺乏完善的市場環境,商業性地質工作沒有全面開展;(3)公益性地質工作缺乏固定的經費支持渠道,投入分散;④公益性地質工作成果沒有完全實現社會化服務。
(1)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質工作職責不清。
首先,中央財政對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壹刀切”,影響了地方財政投入公益性地質工作的積極性。其次,在公益性地質工作的投入上,中央和地方的公益性地質工作沒有明確的分工,往往導致重復投入,浪費國家財政資金。
(2)公益性地質工作缺乏統壹組織和部署。
據2001不完全統計,中央財政支持的國家地質工作專項資金約為6543.8+0.5億至6543.8+0.6億元,包括國土資源部地質調查專項、財政部與國土資源部共同管理的礦產資源補償費、財政部直接管理的地質專項資金以及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其他國家財政項目。中央財政支持的公益性地質工作由上述三個部門分別組織實施,尚未實現統壹組織部署,工作重復嚴重,效率低下。
計劃經濟時期,我國的地質工作是單獨進行的,形成了地礦、石油、冶金、有色、煤炭、化工、建材、武警黃金部隊等多個地質勘探隊伍。這些隊伍自成體系,不僅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給市場經濟條件下開展公益性地質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難。部門之間的平衡導致資金大量分散,地質工作的統壹部署遇到很大困難,工作成果的享受也成為老大難問題。
(3)公益性地質工作投入缺乏長效機制。
目前中央對國家公益性地質工作實施的專項項目管理措施不符合地質工作運行規律。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缺乏經常性的工作經費、基本建設經費和設備經費,缺乏定期更新機制,不利於地質工作的長期穩定發展。
由於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經常性支出嚴重不足,收入分配過於依賴項目資金,直接影響公益性地質調查成果向社會公開服務的動力機制;設備陳舊,退休人員負擔重,醫療費用不足,影響了地質調查的正常運行。這些問題有些可以靠我們自己的努力解決,但很多問題的解決受到國家和機構改革進程的限制,需要壹個長期的改革和調整過程。
2.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建設和人才問題日益突出。
自1999中國地勘隊屬地化以來,屬地化省級公益性地質調查隊與中國地質調查局就處於這樣壹種特殊的關系中,即處於項目聯系、業務指導、相互隸屬、合同制約。從近年來運行的實際效果來看,公益性地質工作的管理機構與主要實施單位相分離,暴露出許多制度性弱點。由於項目的管理和實際承擔者互不隸屬,部門之間的競爭和平衡沖擊了統籌安排,損害了公益性地質工作體系。在項目管理上,體制機制不暢,增加了管理成本;論工作質量,應付工作的心理沖淡了責任心和誠信,省地勘院成了唯利是圖,很難考慮適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的公益性地質工作,更談不上國家重大問題;中國地質調查局作為地質調查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實際地位離國家地質調查研究實體越來越遠。
由於我國地質工作正處於體制轉軌時期,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隊是在原地質礦產部科研單位基礎上合並機構而成。隊伍規模過小,專業結構不盡合理,特別是從事野外區域地質調查的人員缺乏,難以滿足當前的需要。
雖然省級公益性地質隊伍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但進展不均衡。這支隊伍大部分是從地方地勘單位分離出來的,隊伍建設受地勘單位企業改革進程、產業結構調整等多種因素影響。由於各地實際情況不同,壹些省級地質調查機構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但大部分沒有落實。我國三分之二的地勘單位處於實體或半實體狀態。其次,團隊管理關系復雜。雖然地勘局下屬的非營利性地勘單位可以在省局範圍內調配資源,利用之前積累的數據、技術和人才,但目前實際上很難獨立運作。在資料報送和非盈利成果共享方面,只利於地勘局自身的局部利益,不利於大調查成果的整體利益;組建獨立的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需要較長時間,受地勘單位企業化進程影響較大。省級國土資源部門所屬的非營利性地質調查單位在壹定程度上是獨立的,但目前的機構也存在壹些問題,同時在成果和數據、技術傳承上也遭受壹定損失。由於改革沒有完全到位,地方化的地勘隊伍壹方面承擔著公益性地質調查任務,另壹方面又面臨著企業化的挑戰,即地勘隊伍面臨著事業和企業改革的雙重壓力,難以真正用公益性地質調查成果服務社會。由此,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雖然在投資主體上相互分離,但在工作內容和隊伍建設上並沒有完全分離。省級公益性地質調查隊組建的現狀表明,現階段將地質隊完全分離為公益性和商業性地質隊的難度很大。
從近幾年地質調查實施情況來看,實際承擔國家公益性地質調查的單位是中國地質調查局27個直屬單位、行業地質調查機構和地方地質調查機構(地質調查院)。據統計,目前每年約有2萬人參與公益地質調查。在這2萬人中,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只有6500人,其中從事地質調查研究的只有3500人(實際從事野外工作的就更少了),其余主要從事科研、技術和服務工作。僅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總人數的12.5%承擔大型調查任務;然而,80%的地質調查院和7.5%的地質勘探工業部門承擔著大規模的調查任務。因此,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隊並沒有真正成為公益性地質調查的主體。大多數省級公益性地質調查隊具有雙重特征,既承擔公益性地質工作,又面臨企業化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很難享受到成果。
我們進壹步分析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的隊伍結構,其中人才結構問題十分突出。截至2002年9月,地質調查所及其下屬單位* * *共有在冊職工6413人。其中,1057人從事管理工作,占17%;3160人從事專業技術工作,占49%;1115人從事商業開發,占比17%;從事後勤服務的有1081人,占比17%。學歷方面,博士學歷315人,占比5%;碩士學歷498人,占8%;本科學歷1962人,占31%;大專及以下學歷3658人,占56%。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有2077人,占33%;中級技術職稱的有1671人,占26%;初級技術職稱的有915人,占14%;沒有技術職稱的有1750人,占27%。人才結構分布呈倒金字塔狀,極不合理。
從年齡結構來看,30歲以下的有620人,占10%;0至40歲365438+2172人,占34%;0 ~ 50歲465438+2405人,占37%;50歲以上的有1216人,占19%。
從專業結構看,從事固體礦產地質調查206人,從事區域地質調查152人,從事物化探522人,從事水利工程434人,從事探礦工程26人,從事海洋石油44人,從事基礎地質研究194人,從事實驗測試459人,從事信息網絡技術109人,圖書資料65438人。
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地質工作的需求相比,我國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人才總量相對不足,缺乏從事野外地質調查研究的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和拔尖中青年人才,缺乏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地質調查專家。
公益地質隊“老齡化”問題更嚴重。目前從事野外工作的35歲以下人員嚴重不足,存在斷層。專業技術人員相對較少,管理、運營、後勤服務人員相對較多。在專業技術人員中,既能從事研究又能勝任野外調查的人很少,野外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短缺。
3.地質工作水平較低,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地質工作的本質是收集、處理和解釋地質資料,包括調查和研究。壹個國家地質工作的水平,不是壹兩項科研成果或壹張地質圖的質量所能反映的,而必須由這個國家的地質資料積累(工作水平)、資料質量和研究水平來綜合反映。美國地質調查局成立於1879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在100年間,美國地質調查局進行了大量的地質調查,中國地質填圖的基本比例尺達到了1:24000(個別州為1:100000),遠遠大於中國。目前,美國地質調查局正在整合地質、礦產、水、生物、測繪、地震等專業的數據,形成國家層面的電子“地圖集”,向社會提供更高層次的信息服務。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我國地學信息數字化和數據庫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編制了各種比例尺的數字地質圖。在國家科技項目的支持下,我們的基礎地質研究成果也在大量國際期刊上發表,有的甚至發表在《科學》《自然》等頂級期刊上。我們的野外地質調查數字采集系統已經推廣,情況令人振奮。但壹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是,地學不同於其他行業,它的發展不能采取跨越式的模式。畢竟地學基礎建設沒有完成,基礎地質調查工作水平低,質量沒有保證。在這種條件下,盡快補課,完成基礎地質調查工作的“原始積累”勢在必行。當然,信息技術和勘探技術的發展加速了這種原始積累的進程。
除地球化學填圖外,我國大部分勘查技術領域處於世界壹般落後水平,地球物理、遙感等關鍵技術需要從國外引進,難以達到壹流水平。中國從來沒有產生過壹個國際上普遍接受的重要地質理論。根據中國科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信息中心對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9月1發表的數據分析,1995年9月65438-10月1-2005年6月30日,在地球科學領域,全球SCI論文為* * *。中國學者發表論文數10404篇,世界排名第九,總被引頻次42897篇,排名12,所有論文被引頻次4.12,排名72。這在壹定程度上說明中國地質科技存在很多“泡沫文章”,是壹種“虛假繁榮”,是急功近利的表現。
表7-11993 ~ 2003國際固體地球科學領域論文總被引頻次最高的前20家科研機構
(引自肖先濤、孫成全,2005)
最近國際地球科學界評選出200多位傑出科學家,中國學者無壹入選。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2001發表的研究成果顯示,近20年來在國際地學領域產生重要影響的246位著名科學家主要分布在以美國為主的10個西方發達國家,其中美國占70%。在環境/生態領域有重要影響的246位著名科學家主要分布在以美國為主的19個國家,其中美國占67%。ISI公布的2003年6月5438+065438+10月1的引文數據顯示,從2003年6月5438+0993+10月1到8月30日,地學領域有326個研究機構的引文頻次最高,為1%。其中,發表文章(產出)最多的前40家機構中,美國占28家,法國3家,英國和澳大利亞各2家,瑞士、俄羅斯、加拿大、德國和日本各1。其中最值得註意的是美國地質調查局在國際地學中的地位(表7-1),其論文從1993年到2003年被引用次數高達46303次,在全球地學機構中排名第五。
在環境/生態學領域,有369個研究機構,被引頻次最高,為1%。其中,論文數量最多的40所院校中,美國26所,加拿大4所,瑞典2所,荷蘭、西班牙、澳大利亞、俄羅斯、英國、法國、中國(中科院)、芬蘭1。在國際地球科學、環境/生態領域,美國是著名研究人員和著名研究機構占絕對多數的國家。與美國等先進國家相比,我國在著名科學家數量、著名科學機構數量、著名機構科學產出及其成果影響力等方面存在明顯差距。
受前蘇聯地質工作和科技工作管理體制的影響,我國地質調查和地質科研長期以來分別由地質勘探單位和科研單位承擔,科研與調查相結合也因此成為長期存在的問題。雖然多年來壹直呼籲解決這壹問題,但由於制度不合理等原始困難,目前這壹問題仍然非常嚴重。
事實上,這種科研與調查的分離固然與前蘇聯管理模式的影響有關,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多年來管理模式沒有根據形勢的變化進行調整。目前,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隊伍之間專業分布不合理,特色不突出,定位不準確,人員結構不平衡,高素質人才匱乏,地質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缺乏有效形式和機制,壹定程度上影響了科研與調查相結合的推進。省級地勘單位屬地管理後,中國地質調查局與他們的關系是“項目聯系、業務指導”。這種情況在壹定程度上加劇了地質調查與科學研究的脫節。在歐美國家,地質調查機構壹般定位為國家級科研機構,科研包含在調查工作中,是科學工作的組成部分。在這些國家,科研和調查的結合很少被提及,因為科研和調查已經在體制內融為壹體,需要解決的只是專業之間的配合和工作方法。
4.地質調查成果服務水平不高。
調查是公益性地質工作的過程,服務是公益性地質工作的最終目的。地質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是公益性地質工作的主要任務之壹。
目前,國家地質檔案館擁有9萬多份地質資料。在地質調查框架內,經過幾年的努力,已初步建成八個基礎地質數據庫。壹個是1: 50萬數字地質圖國家空間數據庫;二、1: 20萬的國家地質圖空間數據庫;三、1: 5萬數字地質圖空間數據庫;第四,國家區域重力數據庫;第五,原地礦系統的礦產數據庫;六、1:250萬地質圖空間數據庫;第七,電法勘探數據庫;八是專題地圖空間數據庫。
根據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2005年全年,* * *提供了12375次數據服務,按365天計算,日均服務量為34次。提供15200圖幅(換算成1: 20萬圖幅)的各類基礎地學數據和數字地圖服務。
在相關法律法規框架內,該數據庫已為政府部門、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地質調查項目承擔單位等提供服務。如已向政府相關部門和單位提供1: 50萬國家地質圖數據庫240余套;1: 20萬國家地質圖空間數據庫已向社會提供370多張數據光盤。區域重力數據庫根據需要多次提供數據處理產品。從以往地質調查成果服務對象的統計結果來看,主要用戶仍然是專業的地質調查工作人員,與社會需求和發達國家的情況相比,對其他行業部門和公眾的服務還遠遠不夠。
地質調查成果不能完全實現社會化服務的主要原因有:壹是在地質工作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壹些單位和個人觀念陳舊,通過壟斷成果數據維持學術地位。二是法律法規的矛盾成為地質成果社會化服務的嚴重障礙。相關保密規定與相關公益性地質成果信息服務規定存在矛盾,地質資料涉及地理底圖保密,導致相關規定確定的公益性地質資料難以向社會提供廣泛服務。同時,地質資料保密規定不具體,在實際工作中難以把握,使得保密問題成為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壹大制約和障礙。第三,由於壹些承擔公益性地質工作的省級地質調查隊既是公益隊又是商業隊,不僅在調查成果的使用上有優先權,而且往往通過各種手段設置重重障礙,將信息據為己有,不願公開。四是技術手段落後,軟硬件不適應公益性地質工作成果最大化開放和數據服務社會化的需要。這與發達國家地質調查機構的信息服務形成鮮明對比(方框7-1)。
專欄7-1澳大利亞地質調查局2002年在線免費產品目錄
(1)部分小比例尺地形數據和專題地圖產品(光盤也有,但需要固定價格購買);
(2) 1: 25萬地質圖(線上產品為紙質地圖掃描圖像,采用壓縮JPEG格式;主要渠道是紙質彩印地圖,需要固定價格購買);
(3)國家航空地球物理數據庫;
(4)國家重力數據庫(出售光盤);
(5)澳大利亞OZCHEM國家巖石地球化學數據庫(出售光盤);
(6)OZMIN Oracle相關數據庫(包含澳大利亞的礦床地質和資源信息,涉及60種礦物的1000多個礦床;另壹張光盤出售);
(7)MINLOC數據庫(包含超過73,000個事件的簡要信息;另售光盤)、OZCHRON國家地質年代數據庫(另售光盤);
(8)陸地深層地震反射剖面圖(包括陸地地震反射剖面的位置和選定地震剖面的掃描圖像);
(9)海洋調查船的深地震調查軌跡;
(10)地質災害風險等值線圖;
(11)地震數據庫空間展示圖;
(12)澳大利亞滑坡數據庫。
公益性地質工作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其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必須得到社會和政府管理部門的認可。提供優質、及時、可靠的地質信息產品和服務是獲得這種認可的最重要途徑。因此,公益性地質工作成果社會化服務是關系到地質工作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
5.公益性和商業性地質工作沒有有效銜接。
目前,我國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地質工作有相當大的重疊。如何看待這種重疊關系?公益性地質工作做到什麽程度?這仍然是壹個有爭議的問題。雖然公益性和商業性地質工作與規模有關,但地質調查工作的規模並不是區分公益性和商業性地質工作的標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商業性地質工作成熟度的不同,公益性地質工作的範圍可能需要適當調整。
從實際情況看,公益性和商業性地質工作的運行機制尚未完全分離,形成了壹定的混亂局面,主要表現在成果處置上。比如國家出資的地質調查,屬於公益性工作,但是對於調查產生的礦權卻沒有明確的管理機制。壹方面,地勘中產生的礦業權僅作為成果上報,國家並未將其作為產權對待,往往由承擔者占有,不承認國家投資與企業投資或社會投資的區別;另壹方面,壹些地方政府將礦權全部沒收用於招標、拍賣、拍賣,不承認地勘單位的知識和勞動價值,極大地打擊了地勘隊伍的積極性。此外,對商業性礦產勘查主體完成的基礎地質調查資料如何保護和移交也沒有規定,往往任其自生自滅。因此,要實現地方公益隊伍所持有的公共地質調查成果的共享是非常困難的。
由於礦業市場化程度低,商業性礦產勘查投資主體處於初級狀態,表現在:壹是沒有強大的實力投入風險勘查;二是難以支撐社會對礦業的需求;第三,缺乏良好的投資環境和政策。商業性礦產勘查處於初級階段,缺乏公益性地質工作發展的驅動力。
從商業地質工作的角度來看,地勘隊本地化已經五年了。由於礦業要素市場啟動緩慢,地勘單位試圖通過放慢轉企步伐來爭取生存空間,企業基本格局不變,從而使地勘隊伍面臨國企改革和事業單位改革的雙重壓力。地勘單位進退兩難,保留業務系統必然降低市場競爭力,部分企業經營無法開展;完全轉制為企業,人均經營性資產很低,歷史遺留問題太多,沒有地勘成本很難支撐。因此,目前中國需要不同規模、不同專業分工的礦業公司、勘探公司和技術咨詢機構來推動商業性地質工作的發展。
表7-2中國不同經濟類型企業勘查許可證分布
從近幾年的勘查許可證發放情況來看(表7-2),國有企業取得勘查許可證的比例逐年下降,從2000年的81.1%下降到2003年的59.74%;有限責任公司、股份公司和私營企業取得勘查許可證的比例逐年上升。如有限責任公司取得勘查許可證的比例從2000年的2.72%上升到2003年的12.62%,股份公司從2000年的1.18%上升到2003年的6.37%。但是,進入我國礦產勘查領域的非國有經濟企業總量仍然很少。
由於商業性礦產勘查市場不發達,地勘單位在改革過程中持“觀望”態度,很多隊伍想方設法加入公益隊伍。即使不能加入公益隊伍,也要盡力承擔公益地質調查任務。壹些隊伍具有“公益性”和“商業性”的雙重身份,不願意公開調查結果並據為己有,極大地影響了公益性地質工作的開展。
客觀地說,商業性地質工作的發展比公益性地質工作更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應優先理順公益性地質工作的相關問題,主動與商業性地質工作對接,為商業性地質工作做好準備。商業性地質工作和公益性地質工作最重要的邊界問題是礦權。目前,公益性地質工作的礦權沒有明確的處置辦法,極大地影響了商業性地質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