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什麽是正確的家庭教育觀”

“什麽是正確的家庭教育觀”

我的家庭教育觀

-誰更需要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前期把握好,可以事半功倍。近年來,學校的教育改革壹直很熱。我想在座的也有老師更清楚改革遇到的阻力。校長老師說的最多的就是父母逼著我們應試教育。學校的素質教育改變了很多,但是家長不做。父母說高考的大刀掛在那裏。我們做什麽呢用蘇州大學壹位教授的話說,這是整個社會教育素養和發展的不對稱。每個家長的眼睛都盯著清華北大,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很難承認孩子之間的差異,無法接受自己孩子不如別人孩子的事實。家長認為只有應試教育才能實現這個願望,所以現在學校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在壹起。然而,孩子是怎麽生活的?他們感覺如何?他們的生活質量如何?可持續發展還有後勁嗎?父母不到最後壹刻是不會醒的。經常在報紙上看到壹個孩子高考前自殺,前幾天壹個自殺的碩士生家長反思,真的很值得研究。父母已經把孩子培養到碩士了。按照我們通常的觀點,孩子成了人才。這怎麽能結束呢?我們遺漏了什麽?我們應該討論壹下。怎樣才能教育好孩子?他們能有哪些品質幫助他們成長?很多家長不理解。有的家長會說,自己文化低,管不了,就讓別人管吧:為了讓孩子多學點東西,請了很多家教把孩子送到老師家,或者幹脆讓孩子在老師家寄宿。但是父母文化程度高就能教育好孩子嗎?其實並不是。壹所大學裏有幾個教授。他們在知識和品行方面都非常優秀,但這兩個孩子不知道為什麽。他們壹點也不喜歡他們的父母。他們不想學習,沒有進步,這讓兩位教授很沒面子,覺得自己的人生很失敗。原因是什麽?我理解那兩個孩子小時候都是跟著爺爺奶奶在農村長大的。這就是問題所在。如果父母有很好的文化素養,但這些文化素養並沒有直接影響到孩子,那就是空的,全是詩書。心理學家專門研究過,孩子的人格結構在兩三歲時開始形成。雖然人的壹生都在成長,但童年才是最重要的。那時候所有的基礎——習慣、愛好、興趣、價值觀都剛剛開始成型。妳已經帶領他上路了,他自己往前走沒有問題。但是如果妳不好好引導他,那麽這些習慣、興趣、價值觀就會亂了,以後要改變就要花很大的力氣。最近,北京電視臺有壹部電視劇,叫《真愛不睡覺》。講的是父親賣血供孩子上大學,孩子卻在城裏吃喝玩樂,還吹噓父親是包工頭,有錢。後來因為學習成績不好,很多科目不及格,被學校開除了,但是孩子沒當回事,騙家裏人說自己在讀書。這樣的情節不是虛構的,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現在的父母想盡辦法給孩子創造條件,拼命給孩子選學校,從幼兒園到大學。許多父母是工薪階層。有的夫妻月工資加起來壹兩千元,擇校費上萬元。他們也願意花錢。他們說要給孩子創造條件。壹年級學生期待臺風。其實現在的孩子都很努力,比我們成年人還努力。沒有壹個孩子不願意學好。但我不明白的就在這裏。既然環境好,孩子努力,大學這幾年壹直在擴招,為什麽教育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為什麽總是有問題?有的孩子殺了父母,有的自殺,有的從小就厭學、思念。壹位家長告訴我,臺風“麥莎”來的時候,孩子們都很開心,說臺風來了真好,不用上學了。臺風到底來不來?這個孩子才上壹年級,才上了幾天學!為什麽孩子這麽小就不愛上學?其實這也不能怪孩子。肯定有客觀原因。馬克思說,教育絕不是簡單的文化傳遞,教育之所以是教育,正是因為它是壹種人格和靈魂的“覺醒”。這是教育的核心。人的成長離不開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但是哪個最重要呢?我覺得是家庭教育。有人說家庭教育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沒有價值標準來衡量。其實不管妳是有意還是無意,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父母每天都在影響和教育孩子。我剛剛參加了浙江省僑聯的十大留學人員家庭(家長)評選,有壹份家庭材料寫得很簡單,叫《讓興趣做主》,幾乎被我們忽略了。仔細壹看,很神奇,他們家的孩子都很乖。其中壹個孩子是德國海德堡大學的教授,研究量子信息,在國際物理領域取得了很多開創性的成果。他在德國受到了優厚的待遇,德方想盡壹切辦法挽留他,但他還是回國了。他奶奶去世前留下遺言,要他留學後回到祖國。現在他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教授。因為成績突出,2004年被評為中國十大傑出青年。父母的所作所為對孩子的壹生有很大的影響。父母不應該是老師。有句話叫父母是孩子的第壹任老師,我不太認同。我覺得這句話遠遠沒有指出父母的重要性。父母不是老師,是老師教給學生知識。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引路人,是孩子教養的先行者,是把握家庭教育方向的舵手,是孩子的榜樣,是孩子成功的助手。美國心理學家斯坦伯格說,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以身作則,憑直覺去做。陶行知說:“生活就是教育”。非常合理。壹切都是教育,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來教育孩子。而妳的壹言壹行都不是事先準備好的,妳靠的是直覺。這是和學校教育最大的不同。父母和老師有很多不同之處。教師是經過專門訓練的。學校根據孩子的年齡來教育孩子,但是家長不壹樣。父母總是要面對孩子的成長。學校和家庭教育的內容也不壹樣。學校傳授知識,家長傳授情感、意誌、價值觀。如果父母也充當老師,孩子成長的營養和動力都很少。關於家庭教育,斯坦伯格提出了四條原則:第壹,父母以身作則;第二,家長要制定規則,按照規則約束孩子;三是幫助孩子培養獨立性;四是確立和落實養兒育女的目標。因為家庭教育是直覺的,家長的家庭教育素養很重要,素養決定直覺的高低。家長要知道家庭教育的基本特點和原則,要能夠分辨家庭教育中最復雜的問題。比如孩子2-4歲時對生活秩序敏感,2.5-6歲時對社會規則敏感,即在進入小學之前,在家庭中。但是如何讓孩子遵守規則,發揮創造力呢?這個真的很難,需要壹種智慧。家庭教育素養的第壹個認識:家庭生活方式對孩子的成功意義重大,每壹位家長都應該重視其選擇、創造和調整。有的家庭條件好壹些,父母工作忙,雖然回家陪孩子說話,但日常生活要麽交給保姆,要麽送到寄宿學校。孩子應該和父母住在壹起。讓孩子和保姆在壹起,保姆會為孩子打理壹切。這樣的教育質量肯定是低的。有壹位父母事業有成,工作繁忙。為了孩子的成長,他精心為孩子挑選了壹位老師,讓孩子住在老師家,和老師壹起生活了六年。這孩子成績好,品行好,當了班長。但是,這位家長找到我的時候,還是覺得很郁悶。他說有兩件事非常糟糕。首先,孩子沒有興趣。寫完作業,他寧願坐著發呆,也不願意和同伴出去玩,說沒意思,可是有什麽意思呢?不要!另外,孩子不敢負責。這樣的人如果以後不敢說不敢做又有什麽用呢?這個家長給孩子提供了這樣的環境,孩子學到的只能是他老師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事實上,即使妳在家的時間很少,妳也可以抽出時間和妳的孩子聊天,傳達妳的感受和價值觀。現在他看著自己的兒子,感覺好像在看別人的孩子,因為孩子的情緒和價值觀和自己的不壹樣。對於家庭教育,要註意環境對價值觀的引導。有的家庭,父母整天無所事事,在家打撲克打麻將。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孩子不會太勤奮。多項調查顯示,在城鄉居民的儲蓄中,用於子女教育的儲蓄超過了用於住房和養老的儲蓄;孩子的花費遠高於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支出已經占到夫妻收入的50%以上。有壹對夫妻,月收入加起來大概1,000元。但是孩子想買手機要2000塊錢,孩子不夠優秀。過了壹個星期,孩子手機丟了,吵著要另壹部手機,夫妻倆借錢幫孩子買了壹部。我們要思考孩子為什麽要這樣做。誰讓孩子這麽不體諒父母呢?是父母自己。家庭文化氛圍是孩子成長的陽光、空氣和雨水。在很多方面,父母是不可替代的。作為父母,妳應該負起妳的責任。第二個認識:要註重家庭教育資源的合理建設。要有效利用優質教育資源,形成各種教育資源齊抓共管的局面。在家庭教育中,要看清影響因素有多少,知道如何選擇和識別。現在的孩子從小就被電視和電腦包包圍著。從教育的角度來說,3歲前的孩子最好先愛上書,大壹點再接觸電視,讓孩子先享受讀書的樂趣。自從佛哈女孩XXX出生後,很多家長都有送孩子去哈佛的願望。但是妳理解過嗎?哈佛是壹所怎樣的大學?它是培養世界公民的大學,它是使學生能夠參與發現、解釋和創造知識或形成新思想的大學。那麽妳的孩子有成為世界公民的潛力嗎?國內教育如何對應哈佛教育?如果妳想實施妳的計劃,妳應該不斷地引導妳的孩子去思考和探索這些問題,並把教育和訓練付諸實踐。第三個認識:家庭教育需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讓孩子的主體性和可持續發展得到充分發展。兒童在與環境的互動中感受和體驗發展。有壹種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從不刻意讓孩子學什麽,而是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去玩,去玩,去有個人興趣,從中不斷發現孩子的興趣,孩子的性格特點,孩子的“素材”。他懂得適當的引導,不僅讓孩子擁有了快樂的童年,還脫穎而出,從壹只醜小鴨變成了白天鵝。第四種理解:家庭教育是通過創造性的愛來表達的。家庭教育是通過愛來表達的。愛的本質是給別人成長發展的能力。父母要有愛的知識、能力、智慧和藝術。讓孩子被感染,被體驗,被理解,被感恩,被回報。有些人成為罪犯,正是因為從小缺乏父母的關愛,才會對社會和他人產生仇恨。創造性愛的實踐表現在培養良好的情感氛圍,細心觀察兒童,重視日常生活中的人格教育。必須明白,妳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是完全正常的。去年,有壹本書叫《十八歲的計算機天才》。講的是壹個少年因為學習成績不好,對電腦遊戲非常感興趣。他的母親看出他不是壹個好讀者,所以她把他送到壹所電子職業高中。同時,作為局域網的管理者,她經常給兒子帶來最新的遊戲,不斷提供新鮮的知識,不斷告訴他電腦是幹什麽用的。在她的鼓勵下,兒子越來越意識到自己知識的匱乏,開始有意識地學習。這位母親還和孩子商量,不顧學歷文憑的限制,堅決讓孩子退學自考。經過不斷的努力,這孩子終於在18歲的時候開了自己的公司。初中是很多孩子發生變化的階段,很多家長很容易對孩子失去信心,感到很失望。事實上,沒有哪個孩子天生不願意學好。怎樣才能讓他們在現實中崛起?讓孩子自信成功的關鍵是給他們提供壹個良好的家庭氛圍。第五個認識:要警惕教育意識,把正確的理念落到實處。有本書叫《我只把妳養到18歲》。書中的家長本身就是教育碩士。他告訴他的孩子,我只養妳到18歲,18以後妳要獨立。“我只養妳到18歲”的觀念很超前,我很認同。18後學會獨立。然而,在讓孩子認可他的想法的過程中,父母做得不夠。後來,孩子們對父親當年讓他們退學表示不滿。在教育中,人的發展由許多因素決定。要規範孩子的思想感情和能力。知道什麽時候堅持,什麽時候等待。有壹個二年級的孩子。出於某種原因,他不想去上學。他的父親嘗試了許多方法,但他仍然不能。最後只有壹條路:等。半年後,孩子想自己上學,甚至換了學校當了班長。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要明白,孩子在青春期的壹些行為是正常的。我很佩服愛迪生的媽媽。那時,每個人都認為愛迪生不是壹個好學生。只有當他的母親沒有放棄他的時候,這個發明天才才出現。父母應該永遠對孩子充滿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