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老虎”趙崇德
夜襲陽明堡機場在抗戰史上很有名!相比之下,我們要找的英雄似乎默默無聞。然而,正是這位趙崇德是我軍最高指揮官,也是唯壹留下照片的烈士。
所以,這張普普通通的標準照片,成了我們尋找這段戰爭歷史的起點。
細節構成歷史,英雄不是神話,而是以血為墨書寫了人民軍隊壯麗史詩的具體人。尋找趙崇德,我們贊嘆的是被時間塵埃覆蓋的英雄足跡和英雄傳奇折射出的波瀾壯闊的人生。
照片背後的說明:簡史紀念國民革命軍第18軍第385旅第三步兵營營長、八路軍第769團趙同誌遺像。
德宗是河南商城縣人。他25歲(疑似虛歲)。他出身於農業。1932年入伍,為國捐軀,為革命事業嘔心瀝血,忠誠勇敢,屢立大功。執行命令,執行領導,支持下屬。七七事變後,奉命參加華北抗日戰爭。原平之戰,陽明堡敵機場遭突襲,24架敵機被燒毀,數百人陣亡。零點時分,他與寇軍數次肉搏,保家衛國,服務戰場。這種英雄的犧牲精神,偉大,重於泰山。先烈的精神永垂不朽,所有為全國抗戰勝利奠定基礎的音樂專輯,都為全世界人民所感動,所歌頌,為全國軍民所振奮。七七紀念周悼念德宗烈士,浴血前進,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而戰鬥到底。(註:括號內的文字和標點符號是編者添加的。)
陽明堡機場
這裏的千年堡壘積澱了“戰鬥性”,以及鐫刻在這片土地深處的歷史風霜和英雄氣質。代縣地勢險要,南有五臺山山脈,北有恒山山系,中有雁門關,北有長城高原,南有丁鑫盆地。它以雄偉的山脈和軍事重要性而聞名。
唐代詩人李賀曾在此留下名句《雁門的太守行》:“烏雲壓城欲摧,光耀日。秋天,嘹亮的軍號響起;士兵的血在黑夜中變得漆黑。紅旗半滾,援軍沖向易水;夜霜重,鼓聲陰沈。在黃金臺報妳的願,帶玉龍赴妳的死。”多麽慷慨,依然回蕩,像是英雄傳奇的註解。作為古長城關隘中的第壹州,這裏自古以來戰亂連綿不絕,史書記載的戰爭有1700余次,尤其是抗日戰爭中的幾次激戰,人們至今記憶猶新。響徹千年的鼓聲,如今只在各處留下歷史痕跡,供後人憑吊和緬懷。
壹路跟進,感受這片土地的博大精深。在蘆荻澗村的楊忠武廟裏,到處流傳著楊家將精忠報國的故事。登上縣城十字街中心的汴京樓,北望雁門,南望傾瀉,豪情油然而生——“威鎮三關”不是虛張聲勢的口號,而是壹幅名為英雄豪氣的男人畫像。
我們已經有很長壹段時間沒有找到趙崇德了,但是我們確信我們還沒有走遠。在這片古今充滿英雄足跡的土地上,壹定有趙崇德踩過的痕跡——年輕的八路軍指揮員跨過這條路,奔向前方,英勇犧牲。
王金山(李雲龍)和陳錫聯
王近山和陳錫聯都是黃人,都是1915出生,都在紅四方面軍4軍。
他們在蘇家埠戰役第壹次見面後,就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後來他們經常在壹起作戰,有時在同壹個師,有時不在同壹個師,但他們互相配合。在長期的生死與* * *的戰爭中,兩人親如兄弟。
長征途中,陳錫聯任紅10師師長,王近山任副師長。他們壹起經歷了許多危險而殘酷的戰鬥。後來陳錫聯受了重傷,坐在擔架上跟著部隊走。王金山代理他指揮部隊。陳錫聯的傷勢和安危,他關心。
抗戰初期,兩人都在129師。王金山是386旅772團副團長;陳錫聯是385旅769團團長。後來王近山在李四村戰鬥中負傷。陳錫聯抗擊敵人“掃蕩”玉女山沒多久。子彈從他嘴裏射入,從他的脖子射出。巧合的是,兩人住在129野戰醫院的壹個病房。
兩個人互相照顧。有時候,醫院改善生活,自己燒雞。因為陳錫聯嘴裏受了傷,連牙齒都被打掉了,只能喝湯,所以王金山吃肉。
壹天,王金山壹邊嚼著嘴裏的雞肉,壹邊興高采烈地說:“陳老師,妳看,我們已經形成了壹種自然合理的分工。”
正在喝湯的陳錫聯停下來,不解地問:“什麽分工?”
“就這樣……”王金山拿起壹只大雞腿,喝了壹口陳錫聯的雞湯,逗得陳錫聯哈哈大笑。
出院後,陳錫聯被調到385旅任旅長,不久王近山也從386旅調到385旅,先擔任旅長,不久又成為旅副政委。兩人在同壹個大隊,經常在壹起聊天,親如兄弟。
對此,王近山說:“我和陳錫聯是兄弟,他是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