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考試案例詳解
壹般情況:男,28歲,研究生學歷,漢族,某公司部門經理,未婚。中等收入,經濟條件好。
求助者自述:從小性格內向,不愛說話,生活在壹個很傳統的家庭,父母都是中學老師,感情融洽,但對他很嚴格。從小就要求他做壹個懂事的孩子,做任何事都要做到最好,養成了做事按部就班,追求完美的習慣。當他遇到沒有做好的事情,他必須再做壹次,直到做好。興趣愛好不多,很少和同齡人壹起玩遊戲,只是專心學習。從小學到大學,我學習成績優異,壹直名列前茅。偶爾壹次考試不及格,很難過,擔心對不起父母。所以在別人眼裏,他是壹個很優秀的孩子,幾乎挑不出什麽缺點,令人羨慕。高中畢業後,我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壹所名牌大學。前兩年照常學習生活。大三開始反復洗手,有時候甚至十幾次。我總是要反復檢查試卷上有沒有寫我的名字,甚至交卷後還要去找老師核對我的名字。我知道沒必要,但是沒辦法。做完後我才感到輕松。我有壹對啞鈴。看到他們就想拿起來打別人。我總是擔心我控制不了他們,感到焦慮,所以我把他們扔進了河裏。這種情況壹直到現在都沒有緩解,反而越來越嚴重,耽誤了很多時間,極大的影響了工作和生活,變得孤僻,優柔寡斷,不願意與人交往,沒有好朋友,非常痛苦。所以來到心理門診,就迫切希望得到心理醫生的幫助,消除問題和不適,改善溝通狀況。
心理咨詢師了解情況:當事人從小身體健康,從未患過嚴重疾病。我十幾歲的時候,發生過這樣的事。有壹次因為沒洗手拿起筷子吃飯。我媽嚴厲訓斥,警告他,我手上有成千上萬的病菌。如果我不洗手,我會生病的。在媽媽的監督下,洗完手才允許我吃東西。從此我養成了愛幹凈的習慣,以為不衛生就會生病。這件事對他的生活影響不大。幫主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室友裏的壹個同學被查出肝炎。因為這件事,她和母親的訓斥聯系在壹起。她感到非常緊張,擔心自己會被感染。從那以後,她開始反復洗手,有時候十幾次,她也知道沒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為此耽誤了很多時間,學習也受到了壹定的影響。即便如此,成績還是不錯的,畢業時免試被推薦讀碩士。期間洗手的次數比以前多了,但還是不用完成學業。畢業後在壹家大公司工作,但還算稱職。因為表現好,兩年後我被提升為部門經理,至今已有壹年。壹年來,除了上述癥狀,還有反復檢查門窗是否關好,反復檢查怕做不好事情,盡量減少與人接觸怕別人知道,嚴重影響了工作和生活。我睡眠不好,多夢,註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急躁,愛發脾氣,工作中經常出錯,領導和同事抱怨,我感到焦慮,非常苦惱。
根據以上心理咨詢案例,請回答以下問題(有答案)
1.求助者的主要癥狀是什麽?(10分)
威爾:強迫(試圖用啞鈴打人)
行為:強迫行為(反復洗手、檢查試卷名稱、反復關門窗)
情緒:焦慮
社交功能:工作中經常出錯,領導同事意見很大。
2.這種情況下最有可能的診斷是什麽?診斷的依據是什麽?(15分)
這種情況下最有可能的診斷是強迫癥。
判斷的依據是:
首先,用三個原則來區分正常心理和異常心理。
(1)主觀經驗和客觀世界是統壹的,主觀世界可以對客觀世界作出反應。雖然反應的強度偏離了正常範圍,表現為反復核對試卷上的名字,但並沒有偏離統壹性原則。
(2)求助者具有與生俱來的知行壹致,表現為因擔心做壞事而回避與他人交流,感到焦慮痛苦,睡眠困難。
(3)求助者的人格比較穩定,符合穩定性原則。說明求助者年輕時性格內向,認真,追求完美,這與他長大後追求完美,害怕做不好是壹致的。
第二,區分神經癥和嚴重精神病
(1)求助者的自知力完好無損。表現就是求助者內心感到很痛苦,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超出了正常範圍,這是壹種完整的自我意識。
(2)求助者主動尋求咨詢師的幫助,有主動就醫的動力。求助者迫切希望心理咨詢師能幫他擺脫煩惱,恢復正常。
從以上兩點分析,求助者不屬於重性精神疾病。
第三,求助者的癥狀符合強迫性神經癥的診斷標準。
(1)符合神經癥的診斷標準。
(2)強迫意向和行為是主要癥狀。
(3)有意識的自我強迫和反強迫並存,兩者的沖突使求助者感到焦慮和痛苦。
(4)求助者的強迫癥狀源於自己的內心,並不是他人或外界影響強加的。
(5)當事人也意識到強迫癥狀的異常,但無法擺脫。
(6)當事人的社會功能受損。
(7)出現癥狀至少已有3個月。
3.求助者的問題是什麽原因造成的?(15分)
1.生理原因:沒有明顯的生理原因。
第二,心理原因
(1)內向性格
(2)追求完美的人格特征
第三,社會原因
(1)童年經歷和負面情緒體驗
(2)同宿舍同學發現肝炎。
4.妳通常從哪些方面判斷求助者心理障礙的嚴重程度?(15分)
通常根據以下幾點來判斷心理障礙的嚴重程度:
(1)臨床癥狀
(2)幫助者的自我認識
(3)社會功能受損的程度
(4)尋求幫助者的痛苦。
(5)問題的持續時間
(6)問題是否壹般化?
(7)心理測量量表的評價
5.根據這個案例,妳認為需要選擇什麽量表對當事人進行心理測試?(10分)
在這種情況下,選擇Scl-90和SAS測試。
6.擬議的咨詢目標是什麽?結合本案例,評價提出的咨詢目標的有效性?(15分)
與幫助者協商確定咨詢目標。如果協商不能確定,應以幫助者的目標為主要目標。擬議的協商目標是:
(1)短期目標:緩解焦慮,逐漸減少強迫行為次數(約定次數),直至強迫癥狀消失。使用SCL-90和SAS測試,焦慮評分和強迫評分降低到正常範圍。
(2)長期目標:使求助者正確看待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走向自知和自我實現的終極目標。
上述咨詢目標的有效性體現在:
(1)具體:近期重點消除癥狀。
(2)可行:對求助者來說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可行。
(3)可量化:以強迫頻率和心理測驗成績作為量化評價指標。
(4)符合多層次統壹:兼顧消除癥狀的短期目標和自我發展、自我認知的長期目標,並有效結合。
(5)符合心理學原理:解決求助者的情緒、意向和行為問題,屬於心理學範疇。
7.通常用哪些方面來評價咨詢效果(10分)?
(1)求助者對咨詢效果的自我評價
(2)心理咨詢師對咨詢效果的評價。
(3)當事人社會生活條件的改善。
(4)周圍人對幫助者提高的評價。
(5)心理測試結果輔導前後對比。
8.運用攝入式交談的方法與求助者交流時,需要註意哪些問題?(10分)
(1)態度壹定要中立。
(2)避免提問錯誤
(3)除了提問和引導,不要跑題。
(4)不要用指責和批判性的預測來組織或扭轉求助者的談話。
(5)攝入談話後不應給出絕對的結論。
(6)結尾語氣真誠禮貌,不能用生硬的話結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