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楚文化,顧名思義,顯然不是壹元的,不是按線性套路說話的。哪怕只求定性分析,幾句話肯定無濟於事,而不是多層次全方位的分析。
(1)我們說的巴楚文化,包括考古文化——主要是秦漢以前,歷史文化和地域文化——主要是魏晉以後。總之是從古至今存在於巴楚與楚之間過渡地帶的壹種人類學文化,壹般稱為人類學,當然也包括體質人類學、考古人類學、語言學、文化人類學或社會人類學。
(2)就考古文化而言,巴文化是巴文化,楚文化是楚文化,兩者的內涵和外延不同,所以無疑是兩種文化。而且巴文化是蠻族文化的壹個分支,楚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壹個分支,屬於不同的文化體系。在考古學領域,巴楚文化可以理解為在壹定的時空框架下,既是巴文化,也是楚文化。巴文化和楚文化都不能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更不能追溯到舊石器時代。
無論城北西型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米井溝型文化,都不是巴文化或楚文化的前身。
從語系來看,巴人是藏緬語族祖先的壹個或幾個分支。他們從漢水上遊來到黃河上遊,並向長江上遊以東和長江中遊以西遷移。清江流域只是林俊曼的發源地,而不是包括林俊曼在內的巴人的發源地。至於楚人,有錢姓和雜姓之分。前者是中原諸戎的後裔,後者是長江中遊故人三苗的後裔。
清江流域有早期巴文化遺存,但早期巴文化遺存並不局限於於清江流域。正如張炬流域有早期楚文化壹樣,早期楚文化也不僅限於張炬流域。
(3)巴族與楚族的交往,巴文化與楚文化的交往,歷史悠久,影響深遠。所以不管民族文化,楚有壹個巴,巴中有壹個楚。
至遲,自雄渠統治時期,巴與楚就有了文化交流關系。
最遲從統治時期開始,巴國和楚國就已經互為使節。
最遲自楚王* * *,巴公族與楚族通婚。
在巴蒂,有楚移民和士兵。移民如夔國士紳,士兵為駐紮巴郡(吳縣)的楚兵。在楚國,巴人和楚人雜居。江陵沱江寺發現東周巴人聚落,荊門橋發現與楚墓同地的巴墓。
偶有巴墓出土楚器,偶有楚墓出土巴器。
可以斷言,巴文化與楚文化的關系不是板塊結構,更不是雙魚形的太極圖結構。它們相互交織,相互纏繞,相互滲透,相輔相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4)巴文化和楚文化都是多源文化,具有融合和傳承的優勢。相互交流時,容易產生非此即彼的文化事件,融合遺傳的優勢更明顯。
楚式虎紋常見於接近巴人的地方。在遠離巴人的地方極為罕見,無疑脫胎於巴式的虎紋。巴式鐘鈸無疑是以楚式鐘鈸為基礎的,但年代相對較晚,工藝粗糙,形制簡單。
巴人把甘蘭作為他們的客廳,現在被稱為“吊腳樓”。楚人錢來自中原,起初與沒有接觸。後來開發了“臺亭”,肯定是仿照幹欄的,但是很精彩。巴人的甘蘭大概是學越南人的,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巴人遺存的"吊腳樓"在鄂西南、湘西北、川東南、黔東北均有,其中以鄂西南最為突出,其原因應該是離楚、郢故都最近,或多或少帶有梯田、亭臺樓閣的遺存。在建築上,巴與楚的影響是雙向的。
荊門車軸出土的青銅齊,造像奇特,極難解開。巴蒂也有類似的青銅齊出土,但上面沒有類似的神像。因此,車軸上的銅像是源於巴人還是楚人的信仰,還是源於巴人和楚人的信仰,尚不能確定。
戰國時期,杜英有流行歌曲《李霞》和《巴人》。學者們普遍認為是楚歌,巴人是巴歌。但楚歌與巴歌同時、同地流行,必然相互影響,即楚歌有巴風,巴歌有楚風,尚無定論。
有些文化事件與楚人相似,早晚難分,難辨出處。比如巴人有鹹水(清江)女神的傳說,楚人有巫山神女的傳說。兩者有很多相似之處,有些方面相當混亂。究竟是巴人傳到楚人,還是楚人傳到巴人,純屬巧合,因線索不清,證據不足,至今仍是懸案。
無論在巴文化還是楚文化中,用人類學的術語來說,都有跨文化的成分,也就是雜交文化或者混合文化,它的基因優勢就來源於此。
(5)作為歷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巴楚文化壹直是巴楚的二元復合文化實體。復合,先耦合,再融合。
支竹詞是巴楚文化融合與傳承的產物,具有雅俗共賞的優勢。
鄂西南近現代民間歌舞也是巴楚文化的產物,具有古樸、匠心的優點。
(6)“巴楚文化”壹詞既涵蓋了歷史和現實,又表現出了大度和開放。
“中國的地形,從西到東,從高到低,大致可以分為三個臺階。長江上遊與中遊的交界地區位於第二階梯中段的東緣和第三階梯中段的西緣。這裏是崇山峻嶺的險峽急流。地狹人窮,易守難攻。歷史節奏比東部大平原和西部大盆地慢很多。如果妳在山的最深處,這個人就像桃花源裏的人,說文化,說文化產品,為中國文化史寫下了輝煌的壹頁。”
說到這裏,可能有人會問巴楚文化的成因。譚維思先生認為,其“主要原因”如下:
“1,民族融合的結果;2.文化交流的結晶;3.國家運動和聯盟做出了貢獻;4.自然地理條件和生態環境。”可以說是對的。但從民俗文化的角度來看,似乎可以延續兩個貂皮:壹是自秦漢以來的封建統治者,對湘鄂川黔巴人後裔采取“羈縻”政策;第二,土家族,巴基斯坦人的後裔,在這種封閉的環境下繼承了巴楚文化。源遠流長的巴楚文化從未中斷或消失,成為壹種歷史文化。當然,我們今天看到的活態巴楚文化,主要存在於土家族(及其與古楚交界地區)的民俗文化中。
總之,巴楚文化是壹種區域性的歷史文化,主要分布在川、陜、鄂、湘、黔四省交界地區,以長江三峽為活動中心。根據《光明日報》的《三峽宜昌地區的巴楚文化》壹文,巴楚文化具有以下特點:壹是區域上的重疊與交叉;第二,核心深度融合;第三,民族間通婚;第四,習俗的混亂。
愚以為,巴楚文化研究要以壹城(宜昌)為依托,兩江(張炬和清江——分別是楚文化和巴文化的發源地和繁盛地),以三峽為依托,輻射各地。宜昌既是巴楚文化的交匯地,又是古文化沈積帶和長江經濟發展帶的交匯地,是巴楚文化的腹地。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人才聚集。巴楚文化研究占用“天時、地利、人和”,更何況我們在巴楚文化資源開發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以土家族婚俗為題材的舞劇《土氣巴人》獲得文化部“文華獎”、宣傳部“五個壹工程”獎;以仿制出土巴楚音樂文物為主的巴楚音樂宮,每年接待遊客數十萬人次。長陽土家族民間歌舞享譽海外;三峽民間文學集《歌謠、故事、諺語》好評如潮...
所有這些有利的當地條件,加上來自湖南、湖北和四川省的專家學者的支持和建議,使我們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建立巴楚文化項目、進行學術研究和編寫壹本書的夙願。在此,我要向支持和幫助我們的專家學者表示誠摯的感謝。
萬事開頭難,尤其是學術的第壹步。因為是第壹步,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教訓可以借鑒,所以壹定不能憋著。路是人走出來的,至於旅途的好壞,只有“旁觀者清”。被社會肯定,自然讓人枯萎或者枯竭。
無論是在文化沈積帶的腰部,還是在經濟發展帶的腰部,宜昌都面臨著獨特的挑戰和機遇。無論是挑戰還是機遇,都是運氣。
那些還能找到的文化事件,是珍貴的文化資源,應該搶救利用。搶救是壹項系統工程,通過調查研究,可以培養出壹批宜昌的著名學者。利用是在搶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意味著壹切都不應該像搶救壹樣是原創的,而應該是繼承和創造,才能化腐朽為神奇,出壹批宜昌自己的文化精品。
宜昌的經驗表明,文化沈積帶和經濟發展帶是相輔相成的,壹個質樸的巴人就是令人信服的證據。鄉村巴人的文化價值遠遠高於其經濟效益。對於宜昌同誌來說,“土氣巴人”可能只是“蕭何只是露出了他的尖角”,更多的文化產品會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