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出國的時候躊躇滿誌,想著將來回國的時候意氣風發。
現在回國,發現求職之路並不平坦。
《晨報人才周刊》走近幾位海歸,聽聽他們的求職故事。無論成敗,對於正在經歷這個過程或者將要經歷這個過程的人來說,他們的經驗和教訓都是值得學習的。
失敗案例
英雄:小美留學國家:新西蘭留學專業:MBA。
小美兩年前大學畢業不久就去了新西蘭讀MBA。現在她已經學成歸來,卻在為找工作發愁。
“剛回國的時候,我給自己定了壹個找工作的‘三不政策’:非跨國大企業不去;年薪不到65438+萬元;不要去城外打工。”但幾次面試後,她發現海歸並不那麽吃香。“前幾天,我收到了壹個部門主管職位的面試通知。雖然月薪3000元低於我的心理價位,但我還是去了。”沒想到那天有兩個海歸壹起面試,大家壹見面就覺得很欣賞對方。結果很意外——三個海歸都不成功,壹個本地本科生得到了這個職位,“因為他有多年的工作經驗。”公司hr事後說。
經過這壹系列的磕磕碰碰,小美發現,她手裏的這張外國文憑並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當我決定出國留學時,我只是跟風。當時國內留學生市場行情看漲,出國潮壹浪高過壹浪,沒多想就出去了。但是投入了這麽多錢,總想有高回報,所以無形中提高了目標工資。其實現在想來,應該是先工作壹段時間再出去,這樣在選擇專業的時候會更有針對性;或者在國外找個專業對口的,先適應壹下,這樣有了工作經驗,進外企總會有些優勢。”
小美知道,這樣下去,成本只會越來越高,唯壹的解決辦法就是降低期望值,從基礎做起。“我曾經很自負,把所有的職位都定位在主管級別以上。現在想想,即使我得到了這份工作,我也不壹定能勝任——因為我沒有工作經驗,也不知道如何處理企業內部事務。”
最終,小美決定去小企業積累壹些國內企業的經驗,然後跳槽去外企。“我的強項是外語和學歷。現在我先把工作經歷補上。”
成功案例
主角:王小姐,留學日本,自動化控制專業。
王小姐作為上海大學和日本的交換生去日本留學。本科學習的最後壹年,正好學校有這個機會,我就去了日本繼續我的老專業——自動化控制。壹年本科結束後,考慮到自己在日本的時間會少壹些,無論是知識還是能力都沒有太大的提升,王小姐選擇了繼續讀碩士。
讀碩士期間,王小姐除了勤於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也開始有意識地尋找壹些工作機會。王小姐的選擇目標非常明確。“壹個是和她的專業有關,壹個是公司應該在上海有分公司。”這樣的工作可以充分發揮自己在跨文化交際方面的優勢,如果有可能,畢業後可能會被正式錄用到中國工作。
目標確定後,王小姐開始通過朋友和網絡,無時無刻不在關註這個消息。好事多磨。他碩士畢業的時候,正好有個公司在中國區分部招人。幸運的是,王小姐壹次申請成功。在日本,技術人員畢業後申請就業簽證比較容易。於是,畢業後,王小姐又在日本工作了兩年。今年,正當公司準備擴大在中國的投資時,公司總部派她去上海工作。王小姐的每壹步成長,都完全在她的計劃之中。
失敗案例的主角:趙小姐留學新西蘭,人力資源管理專業。
趙小姐高中畢業後出國留學。現在,她回國已經兩三個月了,但是她投出去的求職簡歷都石沈大海,壹點回音都沒有。
其實臨近畢業,趙小姐就開始找工作了。但是因為我在國外,父母只能替我做,期間我得到了壹些面試機會但是不能參加。壹切都要等她畢業回來才能做。
今年4月,趙小姐畢業回國,但已經錯過了外資企業招聘應屆畢業生的階段。
趙小姐參加了幾次招聘會。招聘人員壹上來就問她有沒有上崗證或者工作經驗。趙小姐無言以對——剛從國外回來,怎麽會有時間考國內的證?後來趙小姐通過網絡或者親朋好友找工作,兩三個月過去了,還是沒有消息。
趙小姐說:“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我現在的想法是,哪怕去大型外企實習。”在談到未來的發展定位時,趙小姐表示自己其實很茫然。
等待大海的專家診斷
在用人單位眼中,海歸的吸引力有多大?海歸如何避免成為海歸?想出國留學,如何規劃留學生活更有利於妳未來在國內的發展?針對這壹系列問題,記者采訪了董鵬(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總監陶藝、上海國際人才交流協會德法美矽谷三位理事、上海行政與人力資源學院王毅。
正視用人單位的用人觀念:現在用人單位選人不是根據妳是不是海歸,而是根據崗位的要求。任何職位都有相應的知識和能力要求。誰符合這些要求,符合企業的用人成本,誰就會被企業錄用。所以海歸和非海歸的標簽是隱性的,只有能力和素質才是主導。
調整心態,降低期望值:上海國際人才交流協會巴黎聯絡處主任蔣小東認為,求職中遇到的主要困難是那些在國外讀本科的年輕海歸。與國內大學畢業生相比,沒有太大優勢。如果他們的心理價位太高,考慮到用人成本,企業不傾向於使用海歸。所以他們必須調整心態,放下所謂的社會地位,與國內大學生在同壹起跑線上競爭。
王毅也認為,不要過於看重前期投入,期望在短時間內收回成本。而應該把在中國的起步階段作為投資的延續。
出發時間
不要因為出國而出國。選擇出國,壹定要有自己的發展目標,不要為了留學而留學。選擇管理類或文科類專業時,壹定要慎重。這些專業對人的潛力和能力要求很高。讀完這些專業就當不了經理了。如果沒有工作經驗,留學並不能增加求職的砝碼。陶藝建議,出國留學,要選擇壹些專業技能強的專業,否則可能留學回來,只能做翻譯等工作。上海國際人才交流協會德國聯絡處主任盧說,專業的選擇必須符合市場的需求。比如德國的制造業和化學工業都很強,這也是上海未來重點發展的產業,但是很多留學生都擠著去學管理,太盲目了。
出國留學
建立自己的社交網絡陸認為,出國留學不應該是死路壹條,而是可以利用工作的機會,多接觸外面的世界。海外人脈很可能是未來回國的優勢。結合專業工作和實習,在國外工作的經歷可以極大的提供回國的競爭力。陶藝強調,妳必須選擇妳的工作和實習,而不僅僅是為了賺錢,否則妳不能為妳的工作能力加分。在實習的過程中,要多了解外企的理念、運作方式、行為規則,這些都是非常有價值的求職砝碼。
申請工作時
明確自己的優勢。海歸在求職過程中,不要壹味強調身份,要用素質和能力說話。
上海國際人才交流協會駐矽谷聯絡處主任褚海瓊認為,海歸最大的優勢在於溝通能力。說壹口流利的英語只是對溝通技巧的膚淺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夠和外國人正常交流,讓雙方都能了解對方的真實想法,不會產生誤解。這就是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國際化視野也是海歸的壹大優勢。此外,“外國插隊”也說明海歸有很強的自理能力,以及在陌生環境中的適應和生存能力。看企業需求,“投其所好”
海歸要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優勢,瞄準企業的需求。蔣小東認為,海歸求職成功率高的企業是外資企業、有誌於國際化的企業和有國際業務的企業,尤其是後兩者,他們非常希望有海外背景的人能搭建壹座走出國門的橋梁。另外,試試那些對外語要求比較高的崗位。不要分散求職目標。陶藝認為,求職時壹定要根據自己的工作能力、專業和水平,以及自己的興趣來確定求職目標。如果短時間內很難確定未來的職業發展規劃,至少在求職的時候要明確壹個短期目標。所有的工作信息都圍繞這個目標。
不要分散妳找工作的註意力。如果妳今天投了這個職位,明天就會覺得也不錯,會大大降低求職的成功率。不要氣餒,持之以恒,最後是求職的決心和態度。其實求職某種程度上是能力和運氣的結合。如果妳想獲得好運,妳必須有毅力和不怕失敗的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