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壹開始選擇置身事外。
1965438+2004年8月6日,北京政府宣布中立,希望歐戰不要影響中國。為了防止列強在中國開戰,北京政府還頒布了《中華民國境外中立規則》第二十四條:“交戰國不得占領或交戰中國領海;中國所有的陸地和海洋都不允許依靠它作為打擊敵人的基地。交戰國的軍隊、軍械和物資不得通過中國的領土和領海。違反前款規定者,應聽中國官員解除武裝。”“如果交戰國違反中國的規章制度,中國以各種方式制止,也不會被視為挑釁行為。”顯然,中國政府的規定完全符合國際法中的中立國原則。如果各方都尊重國際法原則,中國的主權應該得到保護。
那麽,選擇中立有什麽好處呢?從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來看,中國保持中立是很自然的選擇,符合中國國情。第壹,戰爭與中國無關。無論德、奧、英、法,都沒有人性和正義可言。都是侵略中國的強盜,中國沒必要為列強服務,中國參戰也沒有直接好處。第二,中國實力弱小,沒有力量加入任何壹方的戰爭,也沒有力量阻止任何壹方在中國胡作非為。第三是害怕與西方列強的戰爭。近代以來,在反抗外國列強入侵的戰爭中,中國屢戰屢敗,屢遭挫折,壹次又壹次的強國辱國,這使得中國人對西方列強有壹種潛在的恐懼,避之不及。
但是,無論是參戰還是中立,都需要能力。由於中國沒有力量參戰,很難通過中立來維護自身利益。在壹個弱肉強食的時代,中國置身事外是壹廂情願。
雖然歐戰雙方在中國都有少量兵力,但中國距離歐洲戰場的遠近並不會對戰爭的勝負產生重大影響,所以中國對戰區的限制得到了雙方的認可。按理說,既然歐戰雙方都有這個意願,遠東的戰爭似乎也就結束了。然而,中國限制戰區的希望遭到了日本的反對。此時,列強卷入歐洲戰爭,無暇東顧。日本希望戰爭盡快蔓延到亞洲,借機擴大對中國的侵略。
8月7日夜,日本內閣通過了參戰決定。8月8日,中國宣布中立的第二天,日本艦隊出現在德租界膠州灣沿岸,規模巨大,準備渾水摸魚。15年8月,日本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德國在8月23日前將膠州租借土地交給日本。8月23日,日本對德國宣戰。9月2日,日軍在遠離膠州灣的山東半島北岸龍口登陸。
為了限制戰爭在中國的蔓延,弱小的中國政府再次讓步,被迫在自己的領土上劃定戰區,限制日軍的活動範圍。9月3日,北京政府向各國公使發出聲明,將膠州灣附近的龍口、萊州等地劃為“戰區”。
然而,日本對此置若罔聞。最先登陸的日軍沿鐵路西進,占領濟南,控制吉焦鐵路,最終於165438+10月7日攻占青島。面對中國的抗議,日本甚至警告中國政府:“中國的任何抵抗都將被視為援日之敵,中國必須對由此產生的壹切嚴重後果承擔責任。”至此,中國政府的壹切努力化為烏有,避免戰爭的願望最終化為泡影,陷入了“中立而不能立”的境地。
中國政府判斷英法俄與德奧意的對抗對中國利益影響最大,充滿變數。當時日本對山東的覬覦是顯而易見的。
據英國《泰晤士報》駐京記者莫說,袁世凱曾預言日本可能借戰爭之機奪取膠州灣和鐵路。為了避免這種結果,袁世凱向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提出要參戰,願意提供5萬兵力與盟軍壹起圍攻青島,以收復膠州灣和吉焦鐵路。然而,朱爾典認為與中國合作是不必要的,並拒絕中國參戰的請求。當然,狡猾的日本人對中國的意圖壹無所知,他們堅決反對這壹計劃。
日本為什麽強烈反對中國參戰?因為如果中國開戰將德軍圍困在膠州灣,會阻礙日軍攻占青島進而控制山東的企圖;同時,長期親英美的袁世凱政府將與英國等國走得更近。這顯然不利於日本擴大對中國的侵略。
日本外相加藤隆誌警告中國駐日本大使陸,由於該地區是有限的,中國是中立的,沒有理由戰前。加藤隆之還對撒謊說,“這是為了永遠維持東亞的和平,並沒有侵占土地的野心。此外,我真誠地表達我對中國的友誼,所以我在此先宣布。我深深希望日本政府真誠地信任日本政府,萬壹遇到麻煩,力推真誠的生意是幸運的。”被英國的反對和日本的恐嚇蒙蔽了雙眼,加上雲南國防運動的爆發,袁世凱急於安身立命,於是不再考慮參戰的問題。
中國第壹次開戰的想法胎死腹中。
隨著戰爭的繼續,英法俄盟軍在巨大消耗後,意識到戰爭不可能在短期內結束,贏得戰爭面臨許多困難。因此,為了團結更多的國家反對德國,驅逐德國在中國的利益,同盟國想促使中國參加對德戰爭。1915438 2005+065438+10月7日,英國大臣朱爾典和俄羅斯部長庫彭斯基向中國提出,希望中國向盟國提供武器出口,條件是借給中國錢,幫助中國擴充軍火庫。
日本人得到消息,驚慌失措,幾乎動用壹切手段和力量阻止中國參戰。日本駐華大使日置·易立即被命令在中國外交部提出問題。北京政府畏縮不前,不敢如實直接回答。而是回復日本“經調查,此事不實,英俄沒有提出建議”。後來雖然承認俄羅斯確實希望中國能給它提供軍火,但因為妨礙中立而拒絕了。
面對日本的詢問,為了避免在關鍵時刻失去日本的支持,英國也表示沒有與中國協商參戰事宜。隨後,日本向英、俄、法三國政府宣稱,日本在中國處於特殊地位,西方三國在中國問題上采取行動必須獲得日本的同意。最後,同盟國不僅拒絕中國直接參戰,還讓日本主導同盟國的遠東政策。
中國第二次參戰也以失敗告終。
1917年初,德國宣布無論是交戰國還是中立國的船只都會受到德國潛艇的攻擊,史稱無限制潛艇戰。德國擴大戰爭的政策損害了美國在海外的利益。1965438+2007年2月3日,美國與德國斷交,並將此情況告知中國,希望采取壹致行動。美國的這壹舉動,讓中國參戰的話題再次擺上了臺面。
這壹次,日本態度大變,甚至敦促中國與德國斷交。在中國向德國提出抗議的當天,日本外相告訴日本駐華大使,沒有必要先抗議,也沒有必要等德國對抗議的反應,可以直接宣布斷交,並強烈鼓勵中國盡快參戰。
為什麽日本人對中國參戰的態度發生了根本變化?第壹,袁世凱死了,中國政府的實權掌握在軍閥段手裏。段是親日派。如果中國參戰,日本可以通過段加強其在中國的影響。第二,日本已經被西方列強許諾繼承德國在山東的利益,並且贊成中國參戰以換取列強的進壹步承認。
當列強以壓倒性優勢支持中國參戰時,中國國內掀起了壹場關於參戰的大辯論。外交官、政治家、軍事將領和各行各業都參與了這場辯論。雖然眾說紛紜,但主流意見還是建議中國參戰,認為中國參加對德戰爭是為了對付日本,在戰後和會上占據壹席之地;從長遠來看,是加入國際社會,走向國際化,讓中國在世界新秩序中有發言權。
1917八月14經過大約半年的鬥爭和爭論,德國政府向中國宣戰。此時壹戰結束後還有不到1.918.1.1.00 . 1.00..
中國雖然是參演國,但沒有向歐洲派出作戰部隊。1917 9月14日,中國正式宣布願意出兵法國參戰,提出中國可以在6周內向法國派遣2萬到3萬名士兵。但由於日本沒有為協約國向歐洲戰場派出壹兵壹卒,日本也不希望中國出兵。由於包括日本在內的西方列強的強烈阻撓,中國最終未能出兵參戰。
壹戰期間,中國向歐洲戰場輸送了大量勞工,為盟軍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因為中國未能出兵參戰,所以被稱為“不戰而宣”。至於盟國,有人嘲諷中國“參戰不力”,是“理論上的參與者”。參加巴黎和會的日本代表甚至指責中國“不出兵、不宣戰、不邀約、不設席”。
中國雖然沒有出兵參戰,但“以工代兵”,向歐洲戰場輸送了大量勞動力,向協約國的壹些國家輸送了大量糧食,為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說中國是壹戰的特殊參與者,在於它作為戰勝國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待遇,中國參戰的目的根本沒有達到。是屈辱的參與者,甚至是屈辱的勝利者。
在中國近代史上,日本壹直扮演著極其惡劣的角色。它是欺淩中國的列強中的頭號惡魔,也是中國最危險的敵人。壹戰爆發後,日本以對德宣戰為名,攫取山東權益,實現擴張野心。在中國參戰問題上,日本人壹再阻撓中國參戰。中國試圖通過參戰解決山東問題,為壹戰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但在巴黎和會上受辱,未能收回山東的主權,而山東的主權也植根於日本。在今天的中國,我們還是應該警惕日本。
任何壹個主權國家,面對戰爭,都應該有選擇何去何從的權利。中國參加壹戰不是自己決定的,而是被列強主導的,命運掌握在別人手裏。戰爭之路曲折、艱難、漫長,讓人心酸、嘆息、發人深省。弱國沒有外交,弱國在國際事務中沒有話語權。我們必須永遠記住這壹點。歷史告訴我們,富強才是硬道理,弱小被欺負,落後就要挨打。中國只有成為壹個強大的國家,才能維護自己的領土主權和國家統壹,才能與其他國家平等相處,才能在世界舞臺上占據應有的位置。
雖然中國參戰含有從眾因素,但他在巴黎和會上沒有受到平等對待,沒有達到預定目標。但是,中國的選擇本身是積極的、開創性的。通過參戰,廢除了與德奧的壹切不平等條約,開啟了中國近代廢除帝國主義在華特權的先河。庚子賠款和其他對德貸款的利息支付暫停或延期,在壹定程度上減輕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從廣義上講,中國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入場券,首次以戰勝國的身份參與國際關系體系的重新安排,成為國際聯盟的創始成員,並與國際社會建立了更加密切的制度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