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在壹篇文章中描述,她三歲時被父親從廈門帶到鼓浪嶼外婆家,但不到兩個月就被壹直疼愛她的外婆接回廈門,因為不習慣那裏的生活。這應該是舒婷人生中第壹次來到鼓浪嶼,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個月。
舒婷真正接觸鼓浪嶼,應該是在她插隊回來之後。那時候她的奶奶和媽媽都已經去世了,於是她來到了住在鼓浪嶼的爸爸身邊,在鼓浪嶼當工人。這段時間是她文學創作的全盛時期。大概從這個時候開始,舒婷就很久沒有離開過鼓浪嶼了。
舒婷稱鼓浪嶼為她的生命之源,那是發自內心的。雖然她不是出生在鼓浪嶼,但她的根,她的生活,她的詩,她的散文,都在鼓浪嶼。從這個意義上說,鼓浪嶼的確是舒婷的生命之源。
舒婷壹家從爺爺開始就定居在鼓浪嶼。舒婷祖籍泉州,是書香門第。他爺爺從上海法學院畢業後,被表哥家錄用做會計,大概相當於現在的會計。這個表哥不簡單。她是鼓浪嶼“新莊花園”原主人的第壹任妻子。現在“新莊花園”已經成為鼓浪嶼上的壹個著名景點。從此,舒婷的爺爺隨家人定居鼓浪嶼。舒婷的爺爺壹直沒有買房,壹直在鼓浪嶼租房子住。
起初,我借了壹套房子住了很多年。借款人是被舒婷稱為“餃子大媽”的人,是南陽富商,早年喪偶。是舒阿姨的壹個手絹朋友(現在所謂的閨蜜)。借來的房間是壹個小廂房。舒婷的父親在這裏結婚,哥哥在這裏出生。人口逐漸繁榮後,原本安靜的居所變得有些嘈雜。舒婷的爺爺不忍心家裏過多幹涉餃子阿姨的生活,此時的經濟條件比壹開始要好。舒婷出生前,在鼓浪嶼中華路租了壹層樓。
舒婷在《真水無香》壹書中寫了壹篇散文《餃子阿姨壹家》,詳細描述了這個住所對自己的影響,可惜沒有提及具體地址。否則,她可以去參觀鼓浪嶼。但它可能已經被摧毀了。
舒婷爺爺在中華路租的房子,在中華路45-47號院內。醫院裏並排有兩棟樓,六層。有六個家庭。我爺爺家就是其中之壹,住在左樓45號二樓。解放前到70年代,月租10元。三樓,右樓四十七號,住著張原籍,舒婷寫了壹篇《壹手拿著聖經,壹手拿著槍》的文章。
舒婷的爺爺住在二樓,面積約200平方米。但由於人口發展快,孩子多,相當擁擠。據舒婷的散文《曾經的閨房》記載,奶奶的大床全用上的時候,除了那個摸著床沿的老人,五個孩子都是頭尾相接地睡。舒婷三歲時,被父親從廈門帶到鼓浪嶼外婆家,晚上睡在旁邊。本來,這是最優惠的位置,但小不懂得珍惜。她哭了壹夜,甚至口吐白沫,不停地喊著奶奶的發髻有味道。父親沒辦法,只好抱著舒婷,在沙發上等天亮。奶奶從此不喜歡這個孫女了。舒婷說,奶奶的頭發泡得很厚很密,每天只用剃須水梳梳子,不洗頭。這應該是舊時代壹些女性的常態。
舒婷從小被奶奶寵著,和奶奶關系特別好。奶奶看到舒婷住在奶奶家,很不習慣。不到兩個月,她就把舒婷接回來了。舒婷在散文《壹根幸運的棍子》中說,她小時候總問奶奶,為什麽會在鼓浪嶼這樣的地方長大。奶奶的回答簡潔明了:天意。
1972插隊三年後舒婷回來的時候,奶奶和媽媽都已經去世了,她只能回到鼓浪嶼的爸爸身邊。父親疼愛女兒,多次懇求房東秀英姑搬出右樓底樓壹間帶獨立門戶的六邊形房間,讓其成為舒婷的“閨房”,每月租金2元。舒婷就是在這裏讀書、寫詩、會客,度過了她最旺盛的青春。最後舒婷也是從這裏出嫁的。這些內容在舒婷的散文《曾經的閨房》中有詳細的描述。
舒婷在她的壹篇散文《親愛的家裏的朋友和家人》中詳細描述了她的“六角形閨房”:
舒婷婚後居住的中華路13號陳家園,是她丈夫的祖業。這是壹座建於20世紀30年代的二層小紅樓。這座小樓的地址曾被標註在鼓浪嶼的旅遊地圖上,給舒婷帶來了很多麻煩和不便。每天早上,舒婷還沒起床,就有人來這裏,要求和主人合影。後來在舒婷的抗議下,這個標記終於從地圖上消失了。不過舒婷說,經常看到導遊帶著壹群人在她家門口聊《致橡樹》。似乎舒婷和她的To Oak已經和鼓浪嶼密不可分,成為了鼓浪嶼上的標誌性風景。
中華路13號的房子在著名的日光巖下。在舒婷的散文集《失落的故事》壹書中,舒婷是這樣描述她和日光巖的:“就像紐約港的自由女神像,巴黎的凱旋門,日光巖是鼓浪嶼的坐標。早開門晚蓋窗,迎接日光巖。巖石的頂部總是擠滿了人,遠遠看去就像壹頂皇冠。”
去鼓浪嶼的時候,我也搜索了壹下,找到了中華路13號舒婷的家。但那時舒婷已經搬到廈門生活了。那裏只剩下壹個荒廢破敗的院子。我在院子裏溜達了壹會兒,面對對面的日光巖,想著詩人的詩句,看壹眼荒蕪的院子和雜草叢生的樹木,這是我從小紀念自己的壹個夢想。參觀了舒婷在鼓浪嶼住過的房子,在我的另壹篇文章《夢在鼓浪嶼——舒婷與詩》中有詳細的說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壹下。
對了,舒婷家隔壁的楚佳苑這個名字也是名宅,好像比舒婷家早建了好幾年。它是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著名小提琴家楚吳耀的故鄉。楚家人和舒婷的丈夫陳家是多年好友,是鄰居。
舒婷結婚後,父親和家人搬到了安海路52號。這棟樓是舒婷的大姑父家的祖產,長期無人居住。“文*”號之後,舅舅回中國找親戚去了。因為他在中華路的老家人滿為患,他不得不住酒店。於是,他提出幹脆把安海路的三棟老樓修繕壹下,委托給父親。於是舒婷的父親帶著兒子和家人來到安海路52號,舒婷的父親最後死在了這裏。舒婷中華路13號的房子在裝修的時候,曾經帶著兒子去安海路52號的父親家住過壹段時間。
鼓浪嶼是壹個只能步行的小島。舒婷在鼓浪嶼生活多年,有相對固定的行走路線。舒婷在她的文章《快拍》中詳細解釋過,現摘錄如下:
舒婷粉絲去鼓浪嶼遊玩的時候,如果有興趣,可以沿著文中提到的路線走壹趟,也挺有意思的。
舒婷已經不住在鼓浪嶼了,或者可以說鼓浪嶼上已經沒有舒婷了。但舒婷其實已經成為了鼓浪嶼的壹道風景,很多人登上鼓浪嶼都會想到舒婷。鼓浪嶼是舒婷的生命之源。我想舒婷搬離鼓浪嶼的時候壹定是百感交集。
當鼓浪嶼因為舒婷而增添了許多詩意的時候,越來越嘈雜的鼓浪嶼讓舒婷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它。不知道詩人的離去會不會讓鼓浪嶼感到壹絲落寞。雖然鼓浪嶼每天都充滿了精彩,但我們能知道的是,離開鼓浪嶼的舒婷,心中壹定還留著那個給了她“生命之源”的美麗小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