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長江在中國有多少公裏?

長江在中國有多少公裏?

長江(英文名:The Changjiang揚子江)發源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唐古拉山格拉丹冬峰的西南側。幹流流經青海、西藏自治區、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省級行政區(八省、兩市、壹區),在崇明島以東匯入東海,全長6387公裏,是世界上僅次於尼羅河和非洲河的第二大河流。[1][2]

長江幹流自西向東貫穿中國中部,位於東經90° 33′~ 122° 25′和北緯24° 30′~ 35° 45′之間。數百條支流匯聚南北,延伸至貴州、甘肅、陜西、河南、廣西、廣東、浙江和福建等八個省區的部分地區。流域面積654.38+0.8萬平方公裏,約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654.38+0/5。淮河的大部分水也通過大運河流入長江。[2]

長江幹流宜昌為上遊,全長4504公裏,流域面積654.38+0萬平方公裏,其中枝門到達宜賓,稱為金沙江,全長3464公裏。宜賓至宜昌段通稱川江,長1040 km。宜昌至湖口為中遊,全長955公裏,流域面積68萬平方公裏。壺口以下是下遊,長938公裏,流域面積654.38+0.2萬平方公裏。[2]

中文名

[河流]長江

外國名字

長江/長江

另壹個名字

長江,天險,九校

河流總長度

6300多公裏

重要的沿海城市

重慶、宜昌、武漢、南京和上海

快的

航行

分段排水系統的水文特性;流域概況;控制和發展政策。

歷史變遷

中國長江

古長江形成於古代,長江流域大部分被海水淹沒。兩億年前的三疊紀時期,長江流域還被古地中海(特提斯海)占據。當時的西藏、青海、雲南西部和中部、貴州西部都是汪洋大海。鄂西是古地中海向東突出的壹個巨大海灣,壹直延伸到今天的長江三峽中部。長江中下遊的南半部也淹沒在海底,華北、西北的中下遊北部和歐亞古陸東部地勢較高。印支造山運動發生在654.38+0.8億年前的三疊紀末。當時昆侖山、可可西裏山、巴顏喀拉山、橫斷山、秦嶺開始上升,長江中遊南半部上升到陸地,雲貴高原開始出現。在橫斷山脈、秦嶺山脈和雲貴高原之間,形成斷陷盆地和槽窪。同時,雲夢澤、西昌湖、澱湖串聯,由東向西流經滇西南澗海峽,流入地中海,與現在的長江方向相反。

今天長江的形成源於1.4億年前侏羅紀的燕山運動,唐古拉山形成於長江。青藏高原緩慢上升,形成了許多高山、深谷、窪地和裂谷。長江中下遊川鄂之間的大別山、巫山隆起,四川盆地凹陷,古地中海進壹步西退。1億年前白堊紀,四川盆地緩慢上升,夷平繼續發展,雲夢、洞庭盆地繼續下沈。3000-4000萬年前的始新世,有強烈的喜馬拉雅運動,青藏高原隆升,古地中海消失,長江流域普遍間歇性上升。其上升程度是東部適中,西部劇烈。金沙江兩岸山脈突起,青藏高原、雲貴高原明顯隆起,同時形成壹些斷陷盆地。由於河流強烈的下切,出現了許多又深又陡的峽谷,原本由北向南流動的水系相互匯合,向東流動。長江中下遊略有擡升,形成中低山丘陵,窪地下沈為平原(如兩湖平原、南翔平原、都陽平原、蘇皖平原等。).到300萬年前,喜瑪拉雅山強烈隆起,長江流域西部進壹步擡升。在地形的作用下,向西流的古代長江開始向東流,形成了現在的長江。[4]

黃陂盤龍城遺址出土文物

分水嶺分割

長江的發源地脫脫,山高岸險,終年積雪數十米,全長374公裏。

馬家濱文化

當曲河口到達青海省玉樹縣巴壽河口時,稱為通天河,全長815公裏。水勢平緩,河谷寬闊,但多沼澤,日照充足,草灘茂密,山峰高聳,兩側積雪深厚,景色壯麗宜人。是長江流域重要的畜牧業區。

巴口河入四川宜賓岷江口稱為金沙江,全長2308公裏,因產金而得名。明朝末年,宋在《天工開物》壹書中記載,金沙江(原名澧水)長500多公裏,開采黃金數年。金沙江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水面坡度大,總落差約3公裏。險峻的虎跳峽只有16公裏長,水位落差200米,平均落差12.5‰,可見水資源是多麽豐富。

長江宜賓至吳淞口岷江長2803公裏,其中湖北宜賓至宜昌長1030公裏,又稱川江,湖北枝江至湖南城陵磯長340公裏,又稱荊江,分上下荊江。上京江:枝江至藕池口全長160公裏。下荊江:湖南藕池口至城陵磯全長180公裏。

***9件

美麗的長江

江蘇省的下遊也被稱為長江。江陰以下的河道逐漸變寬,向河口呈迷宮狀發展。江陰附近的水面只有壹公裏寬,但到了入海口就有80公裏寬了。有學者認為,6000年前,長江在揚州、鎮江入海。由於江面寬闊,坡度平緩,河水與潮汐相遇,由於水流緩慢,海水中鹽分凝結,聚集了大量泥沙,河口內外的懸浮物沈入河底。長江口的崇明島是由長江的泥沙構成的。這個島的出現只有壹千多年前。崇明島南端的黃浦江是長江的最後壹條支流。[5]

長江流域地形圖(來源:長江水系誌)

水系組成

來源

長江鄭源是壹個廣闊的地理單元,包括昆侖山和唐古拉山之間的廣大地區。東西長約400公裏,南北寬約300公裏,總面積超過654.38+萬平方公裏。區內地勢平緩,平均海拔4400-4700米,年平均氣溫在-4℃以下,氣溫低,植被稀疏,凍土分布廣泛,動物種類簡單,多為高原特有,有野驢、白唇鹿、野牛、雪豹、藏羚羊、棕熊、狼、青羊等。長江的源頭由北部的楚瑪河、南部的當曲河和鄭源的脫脫河組成。楚瑪爾河發源於可可西裏自然保護區深處的可可西裏湖,藏語意為“紅水河”,全長約515公裏,流量較小。源頭往往在夏季斷流,最終流入長江上遊的通天河。[7]

長江的源頭

主流

向上遊

長江幹流宜昌在上遊,全長4504公裏,占長江總長度的70.4%,控制流域面積654.38+0萬平方公裏。宜賓,上稱金沙江,全長3464公裏,落差約5100m,占全河落差的95%。河床坡度很大,海灘水流湍急。加入的主要支流是雅礱江。宜賓至宜昌全長1040公裏,主要支流北岸為岷江、嘉陵江,南岸為烏江。[8]

長江三峽

中遊

宜昌市至湖口縣為中遊,全長955公裏,流域面積68萬平方公裏。該段主要支流為湖南、資、元、李等清江、洞庭湖水系四水,江西、撫、新、秀、饒等鄱陽湖水系五水。北岸有漢江。這壹段是著名的荊江枝城至城陵磯,南岸有松滋、太平、大內、饒。[8]

下遊

湖口縣位於河口下遊,長938公裏,面積654.38+0.2萬平方公裏。主要支流有青衣江、水陽江、太湖、巢湖。[8]

支流

長江水系發達,由數千條支流組成,其中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裏的有437條,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裏的有49條,流域面積超過80000平方公裏的有8條。其中,雅礱江、岷江、嘉陵江、漢江流域面積均超過654.38+萬平方公裏。嘉陵江支流流域面積最大,岷江年徑流量和年平均流量最大,漢江長度最長。[8]

長江流經的省區

雅礱江

雅礱江發源於巴顏喀拉南麓,在攀枝花市匯入金沙江。流域面積約1.3萬km2,幹流長度1.637km,河口年均流量1.91.4立方米/秒。全流域水電理論儲量3372萬千瓦,水力發電可開發裝機容量24941萬千瓦。甘孜稱上遊,長約610公裏,落差1.330m,平均比降2.18‰。甘孜至大河灣為中遊,長約600公裏,落差1790m,平均比降2.98‰。大河灣以下是下遊,長約360公裏,落差750米,平均比降2.08‰。全流域可開發水電資源2494萬千瓦,年均發電量6543.8+0525億千瓦時。[8]

[河流]長江

岷江

岷江發源於岷山南麓,流經川西盆地,穿越成都平原,在樂山接受大渡河,在宜賓匯入長江。幹流全長735公裏,冠縣以上稱為上遊,長340公裏,落差約3000m,平均比降8.82 ‰。冠縣至樂山稱為中遊,長約232km,落差372m,平均比降1.6 ‰。樂山至宜賓為下遊,長約163km,落差97m,平均比降0.59‰。流域面積654.38+0.33萬平方公裏,年均流量2850米每秒,總落差3560米。水電儲量4886.6萬千瓦,可開發容量3056萬千瓦。多年平均發電量為654.38+0672億千瓦時。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支流,發源於青海省果洛山南麓,在樂山與岷江匯合。流域面積910000平方公裏[8],幹流全長1062公裏,多年平均流量1570米每秒。水電資源主要蘊藏在雙江口至銅街子河段,全長600公裏,天然落差約1800m,水電資源儲量1748萬千瓦。青衣江流入河口。[8]

[河流]長江

沱江

沱江發源於岷山山系九頂山南麓,流入瀘州市川江。流域面積27800平方公裏,全長702公裏,多年平均流量519立方米/秒。水電理論儲量654.38+0.52萬千瓦,可開發容量26萬千瓦。幹流金塘,稱為上遊,長約200公裏,落差210m,平均比降1.07‰。金堂至內江為中遊,長約300公裏,落差147m,平均比降0.49 ‰。內江以下為下遊,長約202公裏,落差67米,平均比降0.33‰。[8]

嘉陵江

嘉陵江發源於秦嶺西段南麓,在合川區接受涪江、渠江後,在重慶匯入長江。流域面積16萬平方公裏,幹流全長1120公裏,多年平均流量2120m3/s,總落差2300m。水電理論儲量1522萬千瓦,可開發水電資源870萬千瓦。幹流趙華稱為上遊,長約394公裏,平均比降約3.8 ‰。昭和至合川為中遊,長約633公裏,自然落差189.9m,平均比降0.30‰。合川至重慶為下遊,長約93公裏,自然落差23米,平均比降0.25‰。[8]

烏江

烏江發源於烏蒙山東麓,分為南源三岔河和北源柳沖河兩個源頭,後稱烏江。它流經貴州省中部和東北部,穿過四川盆地的東南邊緣,在涪陵與長江匯合。流域面積87920平方公裏,幹流全長1.037公裏,多年平均流量1.650米每秒,總落差21.24米。水電理論儲量1042.6萬千瓦,可開發容量880萬千瓦。主流指的是屋基以上的上遊,屋基到思南的中遊,思南以下的下遊。[8]

清江

清江發源於鄂西黎川縣齊嶽山龍洞溝,在宜都市匯入長江。流域面積16700平方公裏,幹流全長423公裏,多年平均流量414米每秒,總落差1430米。水電理論儲量250.4萬千瓦。恩施以上是上遊,從恩施到秋子是中遊,秋子以下是下遊。[8]

[河流]長江

漢江

漢江發源於秦嶺南麓,在武漢流入長江。流域面積15.9萬平方公裏[8],幹流全長1577公裏,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710米/秒,總落差639m .水電理論儲量654.38+00.93萬千瓦,可開發665.438+04萬千瓦。主流丹江口稱上遊,長約925公裏,落差555m,平均比降0.60‰;丹江口至鐘祥為中遊,長約270公裏,落差50米,平均比降0.19 ‰。鐘祥以下為下遊,長382公裏,落差34米,平均比降0.09‰。水電總理論儲量654.38+00.06萬千瓦,可開發水電資源600萬千瓦,多年平均發電量243.9億千瓦時。[8]

湘江

湘江是洞庭湖水系中最大的河流,發源於廣西靈川縣的海陽山,在湖南省湘陰縣浩河口匯入洞庭湖。流域面積94660平方公裏[8],全長844公裏,年平均流量2370米每秒,總落差756米。零陵老碼頭以上為上遊,長約240公裏,落差110 ~ 220 m,比降0.9 ‰ ~ 0.45 ‰。老布頭至衡陽中遊長約284公裏,比降0.29 ‰ ~ 0.18 ‰。衡陽至濠河口為下遊,長約320公裏,比降0.083 ‰ ~ 0.045 ‰。[8]

紫水

資水,發源於廣西資源縣嶽城嶺北麓,在湖南益陽甘溪港註入洞庭湖。流域面積281.42萬公裏,幹流全長71.3公裏,多年平均流量759米每秒,總落差972米。水電理論儲量224萬千瓦,可開發654.38+0.49萬千瓦。邵陽市在小廟頭以上為上遊,小廟頭至馬跡塘為中遊,馬跡塘以下為下遊。上、中、下遊長度分別為250、276、187 km。[8]

元江

沅江的主要源頭馬尾河發源於湘黔交界的吳韻,在常德市漢壽縣流入洞庭湖。流域面積891.6萬平方公裏[8],幹流全長1.022公裏,多年平均流量21.70米每秒,總落差1.462米,水電理論儲量794萬千瓦,可開發593.8萬千瓦。洪江市以上幹流為上遊,長537公裏。上遊的金玲灘從洪江市到桃源縣是中遊,全長389公裏。淩津灘至德山下遊長96公裏。[8]

麗水河

澧水發源於湖南省桑植縣的杉木(南苑),在天津小渡口流入洞庭湖。流域面積18496平方公裏,幹流全長390公裏,多年平均流量574米每秒。水電理論儲量205.2萬千瓦,可開發容量1.41.000千瓦。桑植之上,幹流為上遊,上遊河段長約94.2公裏。桑植至石門為中遊,長226.8公裏。石門以下為下遊,下遊河段長約69公裏。

贛江

贛江是江西省的母親河,是江西省最大的河流,也是鄱陽湖水系最大的河流。發源於江西省石城縣贛江源鎮鴛鴦底鄉,江西與福建交界處,在南昌市附近分四支流入鄱陽湖。流域面積8.35萬平方公裏,全長766公裏,年均流量21.30米/秒。水電理論儲量364萬千瓦。贛州上遊長255公裏。贛州至新幹為中遊,全長303公裏。新幹以下為下遊,下遊河段長約208公裏。[8]

福和

撫河發源於江西、福建兩省交界處的武夷山,經青蘭湖流入鄱陽湖。流域面積1.5811萬平方公裏[8],幹流全長349公裏,多年平均流量480米每秒。幹流在程楠以上為上遊,程楠至福州為中遊,福州以下為下遊。上、中、下遊長度分別為158、77、114km。[8]

新疆

新疆發源於浙江、江西兩省交界的懷玉山,在余幹縣流入鄱陽湖。流域面積1.5941萬平方公裏[8],幹流全長329公裏,多年平均流量579米每秒。[8]

饒河

饒河是長江和樂安河的總稱,以樂安河為主要源頭。兩條河流在鄱陽縣姚公渡匯合,在龍口匯入鄱陽湖。流域面積1.5428萬平方公裏,幹流全長309公裏,多年平均流量489米每秒。[8]

何秀

何秀是九江市最大的河流,發源於湘鄂交界的幕府山,在婺城匯入鄱陽湖。流域面積65438+4793千平方公裏,幹流長357公裏,多年平均流量390米每秒。[8]

全流域面積大於1 km2的湖泊760個,總面積17093.8 km2。其中,江源地區湖泊總面積為758.4km2,雲貴高原地區為540.8km2,最大的湖泊為滇池,面積為297km2。中下遊有642個湖泊,總面積1579.6km2..這些湖泊不僅是灌溉水源,也是排水和蓄洪的天然水庫。由於淤積、圍墾等原因,它們的面積日益縮小。[8]

洞庭湖

洞庭湖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壹,是長江中遊重要的吞吐湖泊。洞庭湖的名稱始於春秋戰國時期,以湖中洞庭山(今君山)命名,沿用至今。[9]

鄱陽湖(在江西省)

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位於北緯28° 22′至29° 45′,東經115° 47′至116° 45′。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中下遊南岸。鄱陽湖以松門山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為入海口,長40公裏,寬3至5公裏,最窄處約2.8公裏。主湖在南部,長133 km,最寬處74 km。[10]

太湖

太湖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壹,位於江蘇省南部和長江三角洲的南部。所有水域都在江蘇省,湖的南部與浙江省相連。它是華東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11]

巢湖

江淮丘陵中部的巢湖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壹。東西長54.5公裏,南北平均寬度15.1公裏,環湖172公裏。按照潮縣、廬江、肥東、肥西、合肥四縣壹市的情況,面積753平方公裏。巢湖被縱橫交錯的河流和溝渠所吸收。它和英國、霍爾山壹樣歷史悠久,湖中有豐樂河和杭。

長江流域水系圖(來源:長江水系誌)

水文特征

水的體積

長江是我國最豐富的河流,水資源總量為9616億立方米,約占全國河川徑流總量的36%,是黃河的20倍。亞馬遜河和剛果河(紮伊爾河)僅次於赤道雨林,居世界第三。與長江流域緯度相近的南美洲的巴拉那河-拉普拉塔河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面積大於長江,但用水量卻遠小於長江,前者約占長江的70%,後者約占長江的60%。[2]

由於流域人口眾多,人均用水量276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用水量的1/4。長江水資源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河川徑流的時空分布上,流域地表水資源占水資源總量的99%。在地表水資源中,河流徑流占96%以上。汛期河流徑流量壹般占全年徑流量的70% ~ 75%。徑流區分布也很不均勻,單位面積產水量金沙江和漢江水系最少,鄱陽湖和洞庭湖水系最大。[8]

旱澇災害

長江流域各地區的旱澇歷史記載由來已久。最早的幹旱記載在漢惠帝第五年(公元前190年),“夏為大旱,江河荒,谷絕”(《漢書·五行誌》)。高厚三年(公元前185年),“夏,江河漢水泛濫,流民四千余人”(《漢書·高厚記》)。有詳細記錄、可比性好的歷史時期典型幹旱年有1671、1679、1778、1835。典型洪水年為1586、1663、1788、1831、1853、1867和1870。上述典型旱澇年多集中在清代,這主要是由於清代距離最近,歷史文獻保存完好,描述詳細,並不代表清代旱澇災害最頻繁。清朝以前的壹些旱澇年的嚴重事件,在文獻中要麽敘述簡略,要麽敘述不全,大部分從未入選。近百年來,長江流域也有嚴重旱澇災害的典型年份,有大量實測數據和分析研究文獻可供參考,此處不作贅述。所選取的11典型旱澇年根據歷史文獻記載的災害嚴重程度分為三個等級,即:幹旱、嚴重幹旱、嚴重旱澇、嚴重洪澇、嚴重洪澇。

長江流域旱澇災害的地理分布很強,不同地區不同程度的旱澇災害差異很大。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現為中國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所編輯的《中國近500年旱澇分布圖集》),旱澇系列分為五個等級表示:ⅰ級-澇、ⅱ級-局部澇、ⅲ級-正常、ⅳ級-局部旱、ⅴ級。長江流域100E以東有37個站,整理得到長江流域歷史旱澇(ⅴ級)頻率分布圖流場嚴重幹旱的平均頻率為5.55%,中下遊幹旱的幾率高於上遊。長江三角洲、幹流中下遊和洞庭湖幹旱頻率高達9.0%,是整個流場幹旱頻率最高的區域。其次是嘉陵江上遊,中部最高幹旱頻率在7.0%以上。流域洪澇災害平均頻率為7.97%,明顯高於幹旱。洪澇災害的區域分布與幹旱基本壹致,即中下遊普遍高於上遊。幹流和兩湖中下遊存在壹個東西向的高頻洪澇災害帶,其中鄱陽湖北部和沅江、漓江至洞庭湖中遊是洪澇災害的兩個高頻中心區,中心頻率高達12.0%。長江上遊的嘉陵江和漢江是第三大高頻洪災區。上述洪水高頻帶和中心與初夏中下遊梅雨帶、盛夏上遊集中雨帶和流域主要暴雨中心基本壹致。

長江的源頭:脫脫

長江歷史旱澇也是時間分布不均。根據中國科技藍皮書第5期《氣候》公布的1000多年的“旱澇年表”數據,通過補充分析得出長江流域歷史幹濕氣候和旱澇周期變化規律。近1000年來,長江流域經歷了3次大的幹濕氣候循環,最短的豐水期和枯水期為120年,最長的220年,分別包括3-5個小的旱澇期。20世紀80年代以來,長江進入新的濕潤氣候。

河流流域調查

地形學

從河源到河口,整個地形西高東低,形成三個巨大的臺階。第壹級由青海南部和四川西部的高原和橫斷山區組成,壹般海拔3500~5000m .第二級是雲貴高原的秦巴山區、四川盆地和鄂黔山區,壹般海拔500~2000m..第三階梯由淮揚山、江南丘陵和長江中下遊平原組成,壹般海拔在500米以下..盆地內地貌類型多樣,有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

江源位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多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終年積雪。金沙江的河流強烈切割,形成了壹個大約2000公裏長的高山峽谷。河床比降大,灘多急流,水力資源十分豐富。其中著名的虎跳峽長17km,落差210m。金沙江在四川省的新城之上,只有部分河段可以季節性通航。進入新城下面的四川盆地。兩岸為低山丘陵,河谷加寬,水流平緩,壹年四季均可通航。

金沙江在攀枝花市左岸有壹條支流雅礱江。雅礱江上遊海拔4000米以上,為高原地貌,河谷寬闊,徑流主要由雪水補充。高山峽谷中下遊,兩側山體高達1000 ~ 1500m,河寬100 ~ 150m。

宜賓至重慶的川江段接納岷江、沱江、嘉陵江。這些河流的源區地勢較高,有的海拔3000 ~ 4000 m,在四川盆地邊緣突然下降到200 ~ 600 m。岷江上遊屬於高山峽谷,河道多呈V形,寬50 ~ 100 m..中遊江口鎮至樂山段進入丘陵地帶,水流平緩,河漫灘發育。部分河段河谷寬數公裏,江面寬155 ~ 500 m,灘密,水流分岔。下遊為低山寬谷,河寬400 ~ 1000m。岷江支流大渡河除源區為寬闊的高原河谷,下遊為銅街子以下寬闊的丘陵河谷外,其余均為典型的峽谷河流。大渡河瀘定西南的貢嘎山海拔7566米,是長江流域最高的山峰。與大渡河河谷直線距離不到30公裏,相對高差超過6500米。沱江上遊有很多淺灘。流經成都平原時,水網縱橫,中低山河流彎曲,灘、坨相間,水流平緩。嘉陵江上遊山深谷窄,水流湍急,暗礁多。從廣元到合川,河道逐漸開闊,先流經盆地北部的深丘,再過渡到淺丘。曲流和階地非常發育,坡度較緩。從合川到重慶,河流經過盆地東部平行的脊谷區,形成峽谷河段,谷寬約400 ~ 600 m,水面寬150 ~ 400 m,其中有穿越華鎣山脈形成的“小三峽”(李穎峽、溫塘峽、觀音峽)。

川江從宜賓至江津流經四川盆地南緣,兩岸為紅色砂頁巖構成的平緩起伏的丘陵,河谷較寬,壹般達2000~5000m..河寬500 ~ 800米,沿河發育階地。江津以下河段進入川東平行嶺谷區,由近東北至西南的20多條帶狀背斜山脈和向斜寬谷組成。川江穿越背斜時,形成了貓兒峽、銅鑼峽和黃草峽。黃草峽峽口江最窄處只有250米寬。川江穿向斜時形成寬谷,最寬江面1500m。從奉節白帝城到宜昌南津關近200公裏,是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即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峽谷南岸山峰海拔1000 ~ 1500米。

烏江流入重慶下方的南岸。烏江流域位於雲貴高原東部,以石灰巖地層為主,山巒起伏,巖溶地貌發育,溶洞多,地下河多。

長江出三峽,過宜昌後,清江流入右岸。清江流域除了利川、恩施、建始三市在大流域和河口附近有小山丘外,其余都是山區。河岸大部分是石灰巖,小部分是應時砂巖,巖溶發育,是壹條高山峽谷河流。

長江經過丘陵過渡,進入荊江河段,北岸是江漢平原,南岸是洞庭湖平原,有三個港口(過去有四個,現在有壹個被封鎖)與洞庭湖相連。長江洪水通過三個出口分流到洞庭湖,洞庭湖是天然的調洪水庫。但由於多年泥沙淤積,洞庭湖正在萎縮,蓄洪作用明顯減弱。荊江蜿蜒曲折,水流平緩。它屬於蜿蜒的河流,經常發生自然彎曲,留下許多牛軛湖。荊江兩岸受洪水威脅嚴重,兩岸均有堤防保護,北岸就是著名的荊江大堤。

長江在北岸流入長江,湘、資、沅、澧四水經洞庭湖在南岸流入長江。漢江上遊縱貫秦嶺、大巴山,山與谷之間有河谷寬闊的盆地。中遊流經丘陵和盆地,河床寬淺,屬遊蕩型分叉河段,下遊蜿蜒於沖積平原上。四大河流上遊壹般為高山地區,山高1000 ~ 2000 m,河谷狹窄。中遊為丘陵地帶,中間有盆地,下遊進入洞庭湖平原,為沖積河流。其中,水原最長的沅陵-五強溪峽谷長達90公裏。

長江流經九江市,右岸有鄱陽湖,經那幹河、撫河、信江、鄱陽湖、修水“五水”後匯入長江。贛江上遊為高山峽谷,兩岸山高1000 ~ 1500m。中遊河谷狹窄,形成贛江十八灘。萬安以下為山區寬谷,下遊為湖濱平原湖泊沼澤。

長江城陵磯至江陰1168 km河段,大部分流經平坦的沖積平原,河湖密布。部分河流穿山越嶺,河谷寬闊,階地發育。河流呈蓮蓬狀,有聚有散,多洲灘分支。

江陰以下是長江口,全長約200公裏,呈喇叭狀。長江口潮汐屬於不規則淺海半天周期,平均周期為12小時25分,平均潮差為4.62米..汛期平均總進潮量為53億m,枯水期為6543.8+0.3億m。長江的潮汐分界線,汛期到江陰,枯水期到鎮江。潮界在汛期達到大同,枯水期達到安慶。長江年輸沙總量為4.86億噸。平均含沙量為0.54k8/m3,壹部分泥沙來自口外,全潮平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