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三秦文化、文化遺址、墓葬、都城和重要文化景區

三秦文化、文化遺址、墓葬、都城和重要文化景區

三秦文化、文化遺址、墓葬、都城和重要文化景區

(1)古樓觀與老子講學臺。古樓觀又名樓觀臺,位於陜西省周至縣東南15公裏的終南山北麓。它是中國最早的道觀。樓觀臺道教相傳認為樓觀臺是觀音傳法、老子著書的地方,因此被稱為中國道教的“仙都”和“祖庭”。樓觀道派就是在這裏形成的,壹直流傳至今。因為這裏自然環境幽靜,周圍都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所以經常有遊客來這裏參觀。

據道教文獻資料記載,朱祥光的《石聞傳》、《樓觀本傳》、《石聞傳》、趙的《殷傳》等記載,相傳古周琴(今甘肅天水)人殷是鐘南山北麓(今樓觀臺)的觀音,他不習俗禮,但善於在所居樓內觀天象、觀星鬥,故其居民樓名為“觀樓”。周康王聽說了這件事,成了壹名醫生。周昭王二十三年五月,殷觀察天象,看見紫氣從東方來,二十八夜天星沿茂興座經過晨星座。(茂興的位置在秦朝。)他用易數推理知道這個氣是吉祥的,這個星是光明之星,聖人之星,所以必然有聖人從東向西行進。於是殷在東西方必經之路函谷關做靈隱,等待這位大聖的到來。七月的壹天,我看到壹位不平凡的老人,童眼和發,壹身仙風道骨,騎著壹頭青牛來到關下。當尹看到他是壹個來自東方的聖人老子,他很快跪下來迎接他。殷舉行收徒儀式,邀請老子進官邸。待了壹段時間後,殷讓老子回樓觀傳經,於是老子就在古老的樓觀裏傳授他的道德經典。最後寫了壹部五千字的書,後來取名《道德經》。老子在古樓裏談經的地方,被後人稱為“談經”。老子不僅教了陰道德經,還教了他登高西天的計策,領悟奇妙真理的方法等等,比如太清上法,三東,靈寶浮圖,太玄。殷在接受老子的教導後,還撰寫了《觀音子》(九篇),以充分發揮《道德經》的義理。

老子在古樓觀裏講道,經書已畢,要向西方告別。弟子尹對他戀戀不舍。看到這種情況很難,老子如實告訴我:我走了。我走後,妳可以專心研究背誦我的《道德經》經典壹千天,然後妳可以在蜀郡青羊宮(今四川成都)見我。之後就看到老子帶著他的牽牛童子,騎著青牛慢慢上天。在樓觀臺附近的山腰上,留下了老子的肉身,弟子尹將老子的肉身葬在西樓觀臺,也就是今天的老子墓。老子升天後,殷按照老子的教導,整日修道念經。果然,三年後,他成仙了。後來在成都青羊宮遇到了老子。殷在青陽與老子會面後,老子被授予“金字玉書先生,無上真人”的稱號。後人尊稱殷為“九天仙始真人”。老子授予陰“入隱文”和“入景雲”的技能,使他隱身升天。從此,殷跟隨老子出西域,“化胡為佛”,老子和殷成為佛教和道教的創始人。

目前,古建築景觀中仍有50余處文物古跡,如:講經臺、鼓風爐、女泉、上善池、呂祖洞、宗聖宮、牛柏部、老子墓、道經碑刻等。歷代著名文人騷客在這裏留下了無數的詩詞、題跋、人名,如李隆基、李白、岑參、白居易、蘇東坡、蘇轍、韓琦、周雪、歐陽詢、趙孟頫、高文舉等,都在這裏留下了自己的墨跡。今天的古建景觀更加壯觀和寧靜,是人們遊覽的重要景點。

(2)太史公司馬遷墓。《史記·太史公序》說司馬遷“生龍門,耕河山之日”。“龍門”指陜西省韓城市高門村龍門村,也指韓城黃河渡口“禹鑿龍門”。據今韓城市許村人傳說,司馬遷後裔從南高門龍門村遷居許村同居村。這也可以證明司馬遷出生在龍門村。

司馬遷的祖墳建在高門塬支川鎮東南的高崗,東臨黃河,西臨梁山,南有魏長城,北有支水,雄偉如龍。

據北魏李道元《水經註》記載,司馬廟墓建於晉四帝懷帝司馬池永嘉年間(310),現廟內石刻60余件,最早為北宋趙書治平元年(1064)太常大夫所撰。碑文寫著,“荒祠鄰背土,孤冢壓黃河”。可見,北宋中期,太史廟是非常荒涼的。北宋惠宗年間,太史廟進行了修繕。宋徽宗趙霽宣和七年(1125),韓城縣令董魯銀陽所著《修太史廟碑》壹書,書中說:“建築十分蕭條,階級十分簡陋,坑道十分冷清。”於是當地群眾集資建了壹個“五架四層房”,也用於房屋的修復。據專家鑒定,認為現存的臥室和山門是宋代木結構的遺存。它有800多年的歷史了。臥室裏的太史公像也是北宋的作品,至今仍有價值。

明、清兩代多次修繕太師廟,使這壹珍貴文物得以保存至今。明朝嘉靖年間,太史殿年久失修。“風雨撼風,瓦片毀墻,樓房拆,山與草之間,棄了壹半,只剩下壹半。”其最北方危在旦夕,大權在握,旅者患之。“當地人民從四面八方聚集首都,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基本恢復了原貌。清朝康熙、嘉慶年間,太史殿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修繕。殿前鋪設了高大的殿基和“聖道”,用磚石砌成99級臺階,整修了睡堂和山門。

司馬慈祠後院有司馬遷墓遺跡。據說這可能是衣冠冢,因為據說高門原址上還有壹座真正的司馬遷墓。司馬遷墓在當時存在的朱中有記載。《水經註》說:“墓前有廟,前有碑。永嘉四年,漢陽太守尹姬瞻仰遺容,立下大功,於是建石室,立碑作樹。太史公在序中說:“遷龍門,是他墳遺址所在!“由此可以推斷,神廟和墳墓可能是同時建造的。也許這裏先有壹座墳墓,然後因為有了墳墓而建了壹座神社。相傳司馬遷的真墓位於許村西南鳳凰嶺下的鳳凰洞上。按照老習俗,以前每年清明,他的族人還在那裏唱戲紀念。筆者1986專程去過那裏,當地人也能指出司馬遷墓埋的地方,但是參考文物確實很難獲得,這是壹個值得考證的問題。

司馬遷與《史記》的研究壹直是史學界經久不衰的話題。不管歷史學家在壹些具體問題上的觀點有多麽不同,大家都高度贊賞他的貢獻。1958年春,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聞訊司馬遷祠廟修繕竣工,喜出望外,揮毫潑墨寫下五言律詩:“龍門有美龍,郁忠人中有龍。”學養空前,文章出眾。慈悲如斧,吐氣如霓虹。如果妳研究溫妮,妳會成為壹名偉大的歷史學家。“郭沫若的詩筆奔放,對司馬遷的成就作了最全面的評價。如今,這塊石刻矗立在太師廟前。

(3)張亮寺和孤東。張亮(漢代留侯)寺,又名留侯寺,位於陜西省漢中地區留壩縣北15公裏的秦嶺南坡白子山腳下。這座山因其眾多的古樹和青山,如龍躍雲而得名白子山,因此也被稱為“龍山”。這也是漢江的發源地之壹。張亮寺位於包河支流兩條溪流的交匯處,背靠白子青山,左右兩條溪流,被五座山(白子、韋陀、青龍、鳳凰、紫關)環抱。寺內建築、亭臺、殿宇、樓閣錯落有致,古色古香,與自然風光相映成趣。寺觀亭閣前後,都是古建築和亭臺樓閣。目前,在張亮寺後山有壹座“張亮避谷洞”,最初是為祭奠張良壁谷而建,後逐漸成為道士修道的清靜之地。張亮寺占地約14200平方米,有156個亭、堂、廊。現存碑刻39處,摩崖石刻51處,匾額50余塊,楹聯40余副。它是陜西省漢中最大、保存相對完好的古跡。

(4)諸葛武侯祠墓和定軍山。諸葛武侯祠和墓都建在陜西省漢中地區勉(勉)縣。武侯墓位於勉縣城南五公裏的定軍山腳下。因為山的原因,墓不能建。武侯祠在勉縣西郊,與武侯墓隔水相望。勉縣人民對這個書香十分崇敬。他們通常稱武侯墓為“祖父墓”,稱武侯祠為“祖父祠”或“祖父廟”。人們經常供奉祭品,祈求武侯之靈保佑所有的人。

據史料記載,武侯祠建於三國時期的景堯時期。到了六年,龍等人要求在墓上建廟,以順民意,詔封之,綿陽廟蓋由此開始。後世已毀於戰亂,現在該寺清代重修,民國時又重修。現在廟裏有壹尊武侯像,壹把葛羽扇,看起來像是壹件樂器。寺內古柏數十株,綠蔭環繞,畫檐鬥拱。在畫的屋檐下,至今仍有許多歷史名人題寫的詩句和匾額,著名的有“諸葛威名蓋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墓位於定軍山西南麓,地勢險要,與天蕩山隔漢江相望。是三國爭霸時劉備和曹操在漢中爭奪兵力的地方。陵園蒼松翠柏參天,郁郁蔥蔥,因山而建。雖然沒有人工墳墓,但是山丘自然高聳,很有氣勢。墓前立有石碑,為官書《漢書丞相諸葛仲之墓》,墓園常有人出入。墓前還有祭堂、廳。大概是因為歷史已經公認諸葛亮是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輝代表,歷代官民都崇拜他,從來沒有人來這裏盜竊文物和珍寶。

現存的定軍山諸葛武侯墓,據說有“真”有“假”。武侯墓有兩棵桂樹,為人們所稱道。因為它們被稱為雙桂墓,所以墓前有壹個萬歷二十二年(1594)金陵趙建的石碑。但後來又有傳言說,該墓附近還有另壹座“武侯真墓”。原來這個墓是為了掩人耳目而造的。自然就誕生了真假墓之謎。“武侯真墓”前矗立著壹塊由陜甘總督宋軍於嘉慶四年(1799)所立的石碑。還有壹種觀點認為,歷代綿地人的傳說不能輕易否定。“如果因為三尺土而導致訴訟無休無止,強行開會毫無意義。”.....養個定軍,養個山也可以,也可以說“侯墓”。如果是真的,那就要鑿了。“這種說法也有壹定的道理(日本19世紀著名漢學家井上武田記載的中文版《湛雲霞雨日記》)。

諸葛武侯墓是根據諸葛亮生前囑托,在定軍山修建的。這引起了很多猜測,也做出了很多解釋。有人用“風水學”理論解釋定軍山有“五氣”,侯墓可絕山,蓋不足。有人認為勉在陽平,其地三關控制。時為蜀道咽喉,武侯葬於此,精神猶強。這種說法不接近歷史。根據當時的歷史情況,更多的歷史學家認為,諸葛孔明晚年在五丈原打了最後壹仗,卻因積勞成疾而未能實現抱負,是壹大憾事。葬於定軍山,是因為他北探中原,曾在定軍山紮營,肯定軍法,建城為糧,達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目的。同時也可以宣布後人復興漢業,將在漢川。

(5)孫思邈和藥王山。孫思邈,唐代偉大的醫學家,出生於陜西省耀縣。他長期居住在王耀山,采集草藥,研究醫術,後來被譽為“藥聖”或“藥王”。王耀位於耀縣城東1.5公裏處,海拔812米。藥王山古稱“鳳空山”,唐以前稱“清玉山”,民間稱“東山”。《耀州誌》曰:“青石自山,清取自唐天寶,後廢郊廟樂。”說明這座山在唐代以前盛產青玉。因此有“玉山”之稱。在北宋,王耀被稱為“五臺山”。據宋元豐四年(1081)《耀州花垣縣五臺山真人寺》記載,中國原屬京兆,後建在縣城,稱“耀”,山那邊稱“五臺”者有五人。山中有五峰,頂平如臺。這五個車站都有自己的名字,即東部的瑞鷹,南部的雲起,西部的升仙,北部的花仙和中部的齊天。與長安的南五臺不同,它也被稱為“北五臺”。

耀州五臺山原為隋唐佛教勝地,寶雲寺、昭陽寺代唐而建。昭陽庵是唐太宗的姑姑昭陽公主出家修行隱居的地方,寶蘊寺曾是孫思邈隱居采藥的地方。據悉,唐朝貞觀年間,孫思邈應邀入宮治療長孫的頑疾,治好了百年來醫者難產,平平安安地生下了太子。唐太宗很高興,想封孫思邈為高官,但孫思邈願意為天下百姓采藥,卻不肯接受。唐太宗無奈,便封他為“真人”,並賜金質戰馬壹匹,讓他廣行名山大川采藥行醫。唐太宗對孫思邈不重視自己的位置,壹心為民治病的品德十分敬重。後來,唐太宗有壹次驅車前往玉華宮,路過花垣五臺山,上山拜見孫思邈,在寶雲寺前留下壹條“唐太宗禦路”,為後人所傳頌。唐武宗毀佛,五代叛亂毀五臺山寺廟,後來被道教占據。北宋初年,寶雲寺舊址建有“拜福”觀。北宋中期,嘉祐四年(1059),夷人發起了對孫真人舊居的遊園活動,見其荒涼、倒塌,感同身受,遂集資建堂,建成了第壹座“真人廟”。宋徽宗給現實的寺廟命名為“精英寺”。金元時期,修建了仙花臺(北洞)太玄洞、望仙門、木陣臺、聚生亭、徐靈亭、轅門等。

“五臺山”在清末改名為“王耀山”,民間流傳。首先,孫思邈被尊為王耀,然後它被稱為“王耀山”,因為它是王耀隱居的山。光緒二十五年(1899)陜西省地圖劃入境內為“藥王山”,已久為人所知。

王耀山林地面積600多畝,其中柏林303畝,成型柏樹10000多棵,1000年以上的有30棵,特別是王耀種的柏樹,據說高13.5米,腰圍3.95米。據專家稱,這棵柏樹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山野的藥材種類多達229種,占全縣藥材村種類的70%以上。

金山有青玉雕刻的牌坊十二座,牌坊上均刻有匾額、對聯,激勵後人,令後人驚嘆。藥王山現存最古老的建築是金代會館,建於宋嘉佑四年(1059),金大定九年擴建。它豐富古樸,經受住了明朝大地震的考驗。1985年,南安碑廊建成,收藏歷代遺碑30余塊。有北宋元豐四年(1081)、金大定九年(1169)、耀州花垣縣五臺山孫真人廟碑記、盛德年五臺山精英寺宋崇寧三年碑記。在南安元始殿的東西兩面墻上,有壹幅皇後出遊的畫。全國有十二個各種各樣的人的團體,80多人。它們色彩鮮艷,栩栩如生,是研究元代壁畫的藝術珍品。

北洞正門是“壹日門”,裏面是“藥王殿”。大廳裏充滿了古代的典雅和神韻,神秘典雅,令人神往。大殿正中端坐著壹尊彩塑的孫思邈像,是明代嘉靖年間塑造的。它高三米,慈祥端莊,人們經常來這裏燒香求藥,希望能延長自己的幸福。藥王山還有“醫方碑亭”、“海上仙方”等著名古跡,以及十大名醫雕像、藥洗池等重要歷史遺跡。藥王山石刻1961被國務院列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藥王山被陜西省列為第壹批風景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