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潛山縣社會事業

潛山縣社會事業

光緒二十六年(1900),潛山縣設立官辦高等小學堂,開啟了安徽初等教育的先河。光緒三十年(1904),縣內士紳允準,將試驗棚改為高等小學,學生44人。年收入3443元,年產量3888元,資產11332元。2年,因為缺乏資金而關閉。光緒三十三年(1907),士紳周發起建立新的小學堂。校址設在小李崗周氏宗祠,學生21人。資金由周家捐贈,年收入100元,年收入125元,資產265元。民國7年,學校遷至尤壩王昭公廟,由公沖和李亮的士紳接管,經費在地方附加稅下撥出。光緒三十四年(1908),增設正始高等小學。學校設在壹個輔助的主廟裏,有42名學生,經費從這壹帶的地方附加稅中撥出。宣彤元年(1909),南翔士紳安、李創辦德裕小學,學生20余人,在秦鐵安家。老師是校長聘請的,經費是秦和李捐的。後來由於生源增加,民國二年,他搬到了馬道頭,由附近的士紳接管。這個地區是由各個家庭建立和捐贈的。邱智廟被拆除,以建立壹個學校建築和擴大班級,它仍然被稱為德裕小學。

民國元年,大才的高度還不到吳渺佛子廟,崇正的高度還不到五棵楓樹。民國二年,新民中學在劉家畈創辦,南翔士紳林在創辦小學。4年,在老嶺頭建立邱智小學,在衙前鎮建立崔新小學。在黃柏河建立明心小學。民國6年,崇信小學成立。民國7年,整合高度小於香場河。到目前為止,全縣有9所小學,全部位於四個鄉鎮。民國8年,五四運動爆發。在安慶、武漢、六安等地求學的前山進步學生王步文、俞大華、王冠之、俞良鰲、梅竹松等先後回鄉任教辦學,促進了民族教育的發展。2002年實行新學制,所有小學分為四、二段。第二年,增加了文薇和綜合高中。在15年,有1所石崇高中和11所國立學校。到目前為止,全縣有15所高中,22所民族學校。36-37年,壹些大牌法院因為不想把租的糧作為農保教育基金,就辦起了私立小學,全縣有五所。建國前夕,國民黨政府財政空虛。除了民辦小學和少數民辦小學,全縣幾乎所有的農保民族學校都停辦了。

1949潛山縣人民民主政府成立後,建成梅城、黃泥、玉井、源潭、茶水等5個小集鎮,分別命名為第壹、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小學,26個班,750名學生,39名教職工。那年夏天,很多校舍倒塌。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全縣公辦小學仍發展到15所(其中公辦小學9所,民辦小學5所),100個班。學生3962人,教職工147人。

1950以來,隨著經濟的復蘇,群眾迫切要求文化上的轉機。1951年,合理調整學校班級,在全縣建立9個中心小學輔導區,轄15所小學,31所單班小學。從65438到0952,接管了5所民辦小學和35所民辦小學。全縣有65個輔導區,有338所小學(含公辦和民辦)585個班,學生18483人,占適齡兒童的47%。

65438年至0953年,國民經濟第壹個五年計劃開始,人民政府提出了“整頓鞏固,提高質量,重點發展,穩步前進”的方針。4月,該縣成立了壹個文化教育委員會,領導小學教育的整頓和改進。通過整改,全縣有312所小學。

1954年,潛山遭遇特大洪水,全縣人民堅持災區教育,所有學校如期開學。那壹年,全縣有287所小學,567個班,16933名學生。1957年,按照“兩條腿走路”、勤儉辦學的方向,全縣新建校舍43棟,新建118教學宿舍,改造教學宿舍80間,耗資5.63萬元。除政府撥款2.9萬元外,其余均為農業合作社投入。反右鬥爭後,教育受到影響。

1958年,大躍進達到高潮,全縣小學全部停課煉鋼,興辦農場,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同時,全黨全民搞辦學,提出了“努力壹年,普及初等教育”等咄咄逼人的口號。全縣小學數量激增至447所,學生42955人。

1961年後,落實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縣文教局調整全縣小學布局,充實班額,按照1: 23的師生比核定教師編制。全縣減少教師167人。落實《全日制小學工作暫行條例》,恢復各項規章制度,建立正常的教學秩序。1963年,該縣實行中央提出的“兩個勞動制”和兩個教育制,實行“雙軌制”,極大地促進了初等教育的普及。

1966,“文化大革命”開始了。7月,學校停課“鬧革命”,教學秩序混亂。這種情況在縣城的小學持續了兩年。

65438至0977,該縣制定“抓綱治校,撥亂反正”措施,全縣小學恢復正常教學秩序。1978,公社輔導區小學恢復,民辦教師考核。考試合格者授予聘書。小學在秋季復課。調整小學網點,豐富辦學場所,努力提高教學質量。那壹年,全縣有732所小學,學生77921人。

1979年,中共中央肯定了建國17年來的教育成就,在教師身上摘掉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帽子。從此,全縣小學教育有計劃地發展起來。1980,該縣進壹步調整小學布局,逐步去掉小學帶初中的標簽,有利於普及小學教育,提高小學教育質量。設有初中的小學由1979年的51減少到31。1981年,降為15。

65438-0986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制定《潛山縣小學管理辦法》,進壹步加強小學建設,鞏固提高小學教育水平。全縣有668所小學,1930個班;在校學生63274人;民辦小學1所,學生32人。全縣適齡兒童入學率98.5%,鞏固率99.4%,畢業率95%,普及率93.3%,升學率49.9%。65438-0987實施縣教委制定的《潛山縣全日制小學量化評價標準》,使全縣小學在“七率”標準、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向普及小學教育新標準又邁進了壹步。

2012年末,全縣有學校155所,教學點182個。中等職業教育4所,普通教育151,其中普通中學44所。年末在校生95261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16940人,初中在校生21712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13965人。小學入學率100%;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小學畢業生入學率為107%,初中畢業生入學率為103%。全縣各類學校共有專任教師5303人,其中中等職業教育專任教師707人,普通高中專任教師951人。1949-1950,全縣只有三家私人診所,五個醫生。

9月,1951,黃白、水後、玉井、源潭四區設立民辦衛生所。1952年春,梅城、官莊、龍山、周庵、葉寨、茶水、黃泥7個區衛生院成立。

1956年共有公立衛生室7個,民營衛生室4個,民營聯合衛生室27個,工作人員114人(其中中醫52人,西醫19人)。1957年,該縣重組為7個公共區中心衛生診所和31個聯合診所,共有48張床位。1958年,建立了19個人民公社醫院,每個醫院約有10名衛生人員。在1964,有7個區醫院,27個社區醫院,132張病床和310名醫務人員。

1977年,區醫院8個,公社醫院26個,醫務人員470人,占全縣醫務人員的71.7%。區醫院壹般20-25人,公社醫院15人。床位總數為427張。到1986年末,區醫院8個,鄉鎮醫院31個,從業人員394人,床位440張。

自1979起,安慶市衛生主管部門確定潛山縣黃白、水後、源潭、王河四家區級醫院為重點區級醫院,1986後上報省衛生廳審批。

1950年春,江、楚、在源潭鋪老街(中街)修建源潭衛生室,1951年改建為政府援建的源潭區衛生院。1955 10,原龍山衛生院、婦幼保健院遷至源潭並與之合並,地址遷至街道,職工11人。1956年招聘16社會醫務人員,新建棋盤和三廟衛生室。1958,改為源潭區醫院。1962年從公有下放給集體,1967年從公有收回。1979,改為源潭中心衛生院。1986,省衛生廳批準為中心衛生院。

建院以來,設備不斷添置更新,技術實力也不斷增強。1958年開始使用下腹部手術器械進行闌尾切除和疝氣手術,床位14張;1960手術室擴建,縣衛生部門發放1壹級刀包和立式滅菌器;1963建實驗室,開展三項常規和血型鑒定項目;1965,縣局發放L張萬能手術臺;1967,進行了上腹部手術;65438-0969,駐安慶衛校醫療隊,講授醫療技術,進行胸部X線和攝片。第二年,大規模進行了四次節育手術。65438-0980,上腹部手術6例,下腹部手術63例。1977-1984期間,縣衛生局陸續發放麻醉機、電吹風、保溫箱、200mm X光機、心電圖機、A型超聲波機、九孔無影燈等設備。1986後,進行了骨折復位、乳腺癌根治術、胃大部切除術等手術,以及b超、心電圖、肢體造影、胃腸造影等檢查,醫術水平不斷提高。

截至2011,潛山縣醫院、中醫院門急診樓住院樓竣工投入使用;村級標準化診所實現全覆蓋,鄉鎮衛生院實現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支付新農合補償2.2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