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調查目的
1.1通過綜合調查,了解規劃範圍內的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狀況、水土流失特點、水土保持現狀(成績、經驗、問題)。
1.2 .綜合調查的主要成果要用文字和圖表進行加工整理,並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列入水土保持規劃報告;全面系統地闡述規劃的科學依據和工作依據。
1.3水土保持規劃應通過綜合調查進行分區和類型劃分;根據各區的不同特點,分別采取不同的生產發展方向和防治措施。
2調查前的準備
2.1調查前要制定統壹的調查大綱和相應的調查表格,調查的項目和內容要緊緊圍繞編制水土保持規劃的需要來安排。
2.2 .當調查時間較長,參與人員較多時,應根據需要在調查前進行培訓。經過培訓,所有調查人員應明確調查的目的、要求、內容和方法。
3調查內容
3.1自然條件:包括氣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等。,重點考慮地形、降雨、風、土壤(地面成分)、植被等五個因素,以及溫度、霜凍等其他氣象因素。
3.②自然資源:重點是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光熱資源、礦產資源等。
3.3社會經濟狀況:重點關註人口、勞動力、土地利用、農村生產、糧食和經濟收入(總量和人均)、燃料、飼料、肥料、人民生活水平、人畜飲水等。
3.4水土流失:重點是分布、數量(面積)、程度(侵蝕量)、危害(對當地及下遊)、原因(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等。
3.5 .水土保持現狀:重點介紹各種治理措施的數量、質量和效益,水土保持的主要過程、經驗和教訓。
3.6水土保持信息庫建設:以信息采集、傳輸和存儲為重點。
3.7各種調查的具體內容和方法見本標準附錄A(資料性附錄)。
4調查要求
4.1我們要把主要精力和時間集中在策劃中需要的內容上,全面完整地收集,不能遺漏;對與規劃無關或關系不大的項目和內容,不得安排。
4.2在調查中,應逐項填寫問卷,並繪制相關草圖。調查中收集的信息應當真實可靠。
4.3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調查應根據調查項目和內容,逐坡、逐溝、逐村對流域內的主要流域、主要溝渠和主要支渠進行詳細調查,獲取第壹手資料。
4.4在大中型流域(或省、區、縣)水土保持綜合調查中,應根據有關資料將調查範圍劃分為若幹不同類型的區域,並在每類區域選擇壹個有代表性的小流域,根據上述要求,結合各區域的普查,取得綜合調查成果(大中型流域劃分的原則、方法和步驟將在第五章中規定)。
4.5 .在水土保持規劃綜合調查中,應充分利用有關科研和業務部門的專業調查成果或區劃成果。應分析這些部門取得的大尺度地形、土壤(地面成分)、植物、氣象、農林牧等成果,吸收其與水土保持規劃相關的內容。在全面調查初期,應要求提供上述相關結果,或邀請相關部門人員參與調查,並在調查過程中對原始結果進行核實和補充。
4.6邀請有關部門專業人員(地理、地質、土壤、植物、氣象、農業、林業、畜牧等)時。)參加綜合調查,應當按照統壹的調查大綱進行;如某些部門對本專業的調查內容有特殊要求,可根據調查大綱,在相關專業單項調查報告的基礎上,借鑒水土保持相關部分,補充不足部分。
5調查結果
5.1書面報告,包括綜合調查報告和專題調查報告。
5.2附表和附圖見附錄A(資料性附錄)。
5.3照片、視頻和錄音。
二、理解和實施
在水土保持綜合調查部分,介紹了水土保持綜合調查的目的、調查前準備、調查內容、調查要求和調查結果,為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提供依據。新標準與原標準的區別如下:
(1)新標準與原標準相比變化不大,主要是部分文字的調整,使內容更加簡潔準確。例如,新標準4。2.2, 4.4.3和4。4.6、與原標準中的對應部分(此處未列出)相比,內容基本相同,但新標準中的語言表達比原標準中的更準確、更有邏輯性。
(2)新標準刪除了原標準4.1中的“作為水土保持規劃的依據,使水土保持規劃符合客觀實際,更好地遵循自然和社會經濟規律,有利於實施,達到預期的目標效益”和原標準4中的“以免分散力量,影響工作進程”。4.1.
(3)與原標準4.3.1相比,新標準4.3.1增加了“包括氣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等”的重點調查要素。由原標準4項改為5項,並將原標準“農業氣象”改為“氣象因素”。
(4)新標準增加了新的解釋條款:新標準4.3(原標準4.3.6改為新標準4.3.7)的調查內容增加了“4.3.6建設水土保持信息庫,重點是信息采集、傳輸和存儲”。信息化是中國加快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隨著時代的進步,以信息化推進水土保持現代化已成為壹項重要的戰略任務。為了保證規劃的及時性和準確性,水土保持綜合調查需要收集、傳輸和存儲大量的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等基礎數據。水土保持信息庫的建設為這項工作提供了便利,可以及時調查和更新,為規劃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壹條款寫入標準是為了滿足實際需要,是恰當的、合理的。
第三,例子
以《嘉善縣水土保持“十壹五”規劃》第二章和第三章為例,簡要總結如下:
1.嘉善縣自然環境條件、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狀況(原規劃第二章)
(1)自然條件。
1)地理位置:嘉善縣位於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浙江省、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的交界處,東經120° 44 ' 22 " ~ 121 1 ' 45 ",北緯30° 45 '。東鄰上海市青浦區、金山區,南接嘉興市李安平湖城區、南湖區,西接嘉興市秀洲區,北接江蘇省吳江市、上海市青浦區。全縣總面積506.59平方公裏,其中土地占85.71%,水域占14.29%。湯唯鎮是縣城,東距上海90公裏,西距杭州110公裏,南距乍浦港35公裏,北距蘇州91公裏,是長江三角洲的中心。
2)地形:境內輪廓呈田野狀,地勢南高北低,自東南向西北平均海拔1.83m(85國家海拔,下同)。東南部的大同、大雲地區相對較高,地面標高壹般在2.46m左右;西北部的天寧、洪溪、陶莊地區地勢較低,地面標高只有1.36m左右,縣城地面高差小於1.2m,總體來說縣城地面坡度小於3°,較為平坦。
3)地質:嘉善縣位於杭嘉湖平原東部,屬於新構造運動的長期沈降區,區內已沈積了較厚的第四系。第四系松散沈積物分布廣泛,厚度50 ~ 300 m,巖相巖性變化大,整體上由西南向東北逐漸增加。
4)水文氣象:嘉善縣屬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溫暖濕潤,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5℃,極端最高氣溫38.2℃,極端最低氣溫-10.8℃。65438+10月為全年最冷月,多年月平均氣溫3.5℃,7月為全年最熱月,月平均氣溫27.7℃。年平均無霜期233.6天,初霜凍期壹般在165438+10月中旬,終霜凍期在3月底左右,年日照時數2008.2小時。平均風速2.6 ~ 3.4m/s,逐月差異不大,全年風向頻率以E和NW最大。
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150.5mm,年降雨天數135.2天。最大降水量年為1999,降水量達到1751.4mm,最小降水量出現在1978,為685.5 mm,梅雨期和臺風季是年降水量的兩個高點,約占全年的壹半。
根據1956後的實測資料,嘉善站(湯唯鎮)最高水位為2.32 m(臺風型1962),其次為2.27m(梅雨型1999),最低水位為1970 0 0.04m。
5)水系:嘉善縣位於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河網區,屬於運河水系。境內河流港口縱橫交錯,由西南流向東北,流入黃浦江,再流入東海,為潮汐河流。數百條支流蜿蜒曲折,首尾相連,將縣城分割成上千個圩區,自古被稱為“水鄉鄉村”。
全縣河流總長1693.7km,大型湖泊59個。河水流速平緩,水位季節性變化明顯。夏秋兩季的臺風和暴雨往往導致河水暴漲,而冬季水位較低。河網排水泄流總趨勢是由西南向東北,向上海金山、青浦排放,進入黃浦江。
該縣河流有以下特點:①河流分布密集但不均勻,走向無序;②河寬不壹,淤積嚴重,斷面小;③河底坡度平緩,流速緩慢,流量小;④河流流向受自然和人類活動幹擾較大;⑤水環境容量小,自凈能力差,河流汙染普遍嚴重。
6)土壤:根據《嘉善縣統計年鑒》(2007年),全縣總面積506.59km2,其中耕地面積269.19km2。該縣屬於沖積平原。根據土壤發生類型和巖性特征的差異,可將土壤劃分為2個土類、4個亞類、7個土屬和19個土類。
該縣土壤特點是土層深厚,各種有機質含量高,土壤承載力高,持力層好,土壤種類多,適合各種植物和果樹的生長。
7)植被:縣城屬於太湖平原植被區,大部分被人工栽培的植物覆蓋,主要有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和針葉林。種植的主要果樹有桃樹、梨樹、葡萄、柑橘、枇杷等。農作物包括:水稻、大麥、小麥、油菜、玉米、蠶豆、豌豆和各種蔬菜;綠色植被主要有水杉、柳樹、濕地松、歐美楊、桂花、樟樹、榆樹等。有各種天然植被,如狗尾草、蒲公英等;還有各種人工種植的花草。
(2)自然資源。
1)土地資源:嘉善縣總面積506.59km2,屬平原河網地區,人均土地面積約2.0畝;全縣* * *耕地面積269.19km2,人均耕地1.06畝,按農業人口計算為1.63畝。
2)水資源:根據《嘉善縣水資源綜合規劃》統計分析,從1956到2000年,該縣多年平均當地水資源量為2.36億m3。人均水資源量僅為619m3,不足全省人均水資源量(2100m3)的30%。該縣過境水資源豐富,但受降雨和上遊開發利用的影響,過境水量逐年變化較大。
降水和地表徑流的年內分布比較集中,峰值出現在5、6、9月。汛期(5月~ 10)徑流量約占年徑流量的60%,連續4個月最大徑流量約占年徑流量的50%,年內變化大,易造成平原河網洪水、枯水,造成水旱災害。
3)生物資源:
A.植物資源:全縣屬於錢塘江下遊植被和太湖平原。大部分都被人工栽培的植物覆蓋。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大麥和小麥,經濟作物主要是油菜、桑樹、蔬菜、瓜類和藥用植物。桃和梨適合在任何地方種植。有山茶、杜鵑、非洲菊、百合、天堂鳥、石榴、松針、玫瑰、海棠、梅花、桃花、牡丹等200多種花卉。
B.動物資源:嘉興黑豬為縣內地方畜禽優勢品種,包括金華豬、杜洛克、約克夏等引進品種;牛有黑白花牛、溫州水牛、海子水牛等。兔子有英國、法國和丹麥,德國安哥拉兔最受歡迎。家禽主要以雞鴨鵝為主。本地品種有蕭山雞、浦東雞、王店雞,進口品種有白洛克、羅斯、黃哲雞、宏宇。鴨主要是麻鴨和北京鴨;鵝主要是太湖白鵝,少數灰鵝和浙東白鵝。淡水養殖動物主要是淡水魚、蝦、蟹。
4)光熱資源:嘉善縣光熱資源豐富,年日照達2008.2小時,是全省日照高值區之壹。1 ~ 2月最少,125小時以下;最長時間是7-8月,230多個小時;4月中旬至5月中旬,多年平均日照224.5小時,日平均日照5.6小時。盛夏七月,多年平均日照233小時,日平均日照7.5小時。9月下旬至65438+10月中旬,多年平均日照119.3小時,日平均日照5.3小時。全年日照百分率為45%,8月最高為61%,3月最低僅為35%。
全縣年平均氣溫為65438±05.5℃,地區差異不明顯,但相差只有65438±0℃。多年平均無霜期233.6天,年活動積溫≥10℃為4950℃ ~ 5039℃,間隔232 ~ 236天,出現在4月上旬~ 165438+10月中旬。
5)風景旅遊資源:嘉善歷史悠久,人文資源豐富,自然風光優美,是古代吳越文化的發祥地之壹。嘉善旅遊資源豐富。水鄉如夢,古鎮如畫,田園如詩。有千年古鎮——西塘;有鄉村遊十裏榕溪河——大雲生態旅遊區;有壹種吳越著名的江南水鄉的感覺——規劃胡芬旅遊度假區等。
(3)社會經濟。
1)行政區劃:嘉善縣有11鎮:湯唯、西塘、姚淦、陶莊、天寧、大雲、丁柵、洪溪、姚莊、楊廟、惠民,26個社區(居委會),165438+。全縣總人口38.07萬。
2)土地利用結構:嘉善縣總面積506.59km2,以耕地為主,占總面積的53.1%,其次是居民點和工礦用地,見表1-1。
表1-1嘉善縣土地利用現狀表
3)社會經濟狀況:改革開放以來,嘉善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的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據統計,2006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1.51.32億元,人均GDP達到39748元。2006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71.4億元,財政總收入1.87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0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887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約為2∶1,遠小於全國3∶1,說明嘉善縣農村居民生活水平較高,為城鄉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了基礎。嘉善縣“三次產業”增加值見表1-2。
表1-2嘉善縣“三次產業”增加值表
4)人口與城市化進程:2006年末全縣總人口38.0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54.38+03.33萬人;全縣總戶數123600。經過近幾年的規劃建設,嘉善縣全面落實《嘉善縣城鄉壹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實施城鄉壹體化戰略,加大城鄉統籌發展力度,努力縮小城鄉差別和工農差別,形成了城鄉壹體化發展的新局面。
5)經濟發展趨勢:根據《嘉興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相關預測,“十壹五”末嘉善總人口將達到40萬。根據《嘉善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壹個五年規劃》的要求,“十壹五”期間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是加快推進富民強縣,基本實現全面小康。預計到“十壹五”末,全縣GDP將達到240億元,年均增長12%以上,人均GDP超過6萬元,城鎮化水平超過60%。
2.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現狀(原方案第三章)
(1)水土流失現狀。
1)土壤侵蝕類型。根據嘉興市水資源和水利區劃分析,2006年1985年全縣河網調蓄能力(正常蓄水位下)為15995萬m3,根據嘉興市水域調查報告結果,2006年為15303萬m3,河網累計淤積約690萬m3(不含)
嘉善縣土壤侵蝕類型為水力侵蝕。
2)土壤侵蝕的分布。水土流失在全縣呈點、線、面三種狀態分布,主要分布在河流兩岸和農村地區的面源水土流失區域,以及房地產開發項目、各類公園開發建設、城市市政建設、公路和管道建設等各類開發建設項目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區域。
3)水土流失的原因。第壹,自然因素。該縣地處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氣候溫暖,雨量充沛,雨量大而集中,地表徑流量大,臺風暴雨頻繁,為水土流失提供了動力。由於河岸沿線土體含水量高、土體抗剪強度低,且大部分河流兩岸缺乏護岸保護,在波浪的頻繁沖擊下,堤腳容易逐漸剝離並向內凹陷。上層土壤因為沒有受到波浪或較少的沖刷而保持完整,成為不穩定的陡坡。發展到壹定程度後,上層土因不穩定而塌陷,土崩入河。
海浪沖刷堤壩的同時,水和雨水也沖刷著土堤。壹場暴雨過後,地表徑流掃過地表疏松的土壤,攜帶大量的土壤顆粒進入河道並沈積在河道中,在地面上形成縱橫交錯的溝痕。
第二,人為因素。人為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A.航道和水上運輸經常受到船舶行波的影響,導致河岸侵蝕。對於已經護岸的河段,部分修建較早,造成基礎沖刷坍塌;無護岸河段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大量土壤崩入河道。
B.該縣各類開發建設項目在建設實施過程中缺乏水土保持意識,未編制水土保持方案,未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另外,施工後沒有及時恢復植被,失去地面植被保護的松散土壤,在雨水沖刷下,極易流失。
C.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棄土棄渣沒有專門的傾倒場,有的甚至直接傾倒到河裏,加劇了水土流失。
D.人為的水土流失不僅存在於地表,也存在於地下。大量地下水資源的開采導致地面不斷下沈,加劇了洪水的發生,加劇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E.在開發建設過程中,隨意占用水域、河道、河岸,使地塊水域面積減少,造成水土流失。
4)水土流失危害。水土流失對自然環境造成了嚴重危害,不僅造成了土地資源的破壞和流失,還加劇了水旱災害,嚴重制約了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主要表現在:
A.耕地、園地、林地表層土壤流失,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土層變薄,土壤質地變粗,導致土地生產力下降,水源涵養和生態保護功能減弱,對農林生產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B.河岸因船舶行波沖刷而嚴重坍塌,土地開發利用價值不斷下降,導致植被破壞,資源和生態環境惡化。
C.水土流失攜帶的大量泥沙和有機質淤積江河湖泊,降低了河流的泄洪和調蓄能力,加劇了洪澇災害,降低了河流的通航能力和自凈能力,直接影響了水資源的有效利用。
D.土壤侵蝕作為非點源汙染物的載體,是江河湖泊水質惡化的原因之壹。全縣河流水體普遍汙染嚴重。根據2006年嘉善縣地表水資源質量年平均評價報告,1.000%的水體超標,其中ⅴ類和劣ⅴ類水體占46%,特別是劣ⅴ類水體占40%以上。
E.水土流失不僅造成土地退化和植被破壞,還導致河流湖泊萎縮,野生動物棲息地減少,生物群落結構和自然環境遭到破壞,繁殖率和存活率下降,甚至威脅到種群的生存,極大地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了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安全,對城鄉人民的生活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2)水土保持現狀。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水土保持工作,特別是自6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頒布實施以來,1991,社會各界對水土流失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水土保持意識進壹步增強和提高。嘉善縣政府更加重視水土保持,對水土保持基本建設的投入不斷增加,維護和改善了全縣的生態環境。幾年來,該縣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開展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水土流失控制。
A.從2003年到2007年,全縣疏浚河道800公裏,疏浚土方約600萬立方米;新建護岸***300km。
B.灌區改造工程,累計控制面積150km2。
C.分期分批整治淘汰小土窯和粘土磚輪窯。其中,2007年已淘汰關閉22家小土窯和8家粘土窯企業。
2)水土保持宣傳和監督執法。
A.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廣播、電視、張貼標語橫幅、在鄉鎮召開水法和水土保持法宣傳會、走上街頭開展水法和水土保持法宣傳咨詢活動、發放宣傳冊和資料等方式,廣泛宣傳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增強全社會的水土保持意識。
B.加強監管。縣級水土保持監督員采取檢查監督等措施。根據嘉善縣人民政府[2005]82號《關於印發嘉善縣粘土磚瓦產業整頓實施意見的通知》,經過三年努力,全縣磚瓦產業結構調整基本完成。全縣水土保持監督員采取檢查監督等措施,保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等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的實施,增強了防治水土流失的自覺性。
C.加強執法。為促進全縣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的開展,對造成水土流失而不治理的生產單位和個人。通過查辦案件,起到了“查處壹個,影響壹個”的社會效果。
(3)有問題。
1)水土保持意識和法制觀念亟待提高。《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等水土保持法律法規頒布實施以來,各級領導、公民和法人的水土保持意識和法制觀念有所提高,但壹些單位和個人對水土流失這個我國頭號環境問題、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缺乏認識, 水土保持基本國策意識和法制觀念不強,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問題。
2)水土流失治理任務艱巨。該縣地處杭嘉湖平原,河網密布,流失的土壤隨地表徑流流入江河湖泊。因此,水土流失的治理涉及面廣、量大,治理措施相對簡單。
3)開發建設項目新增水土流失嚴重。在開發建設過程中,人們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人類活動不時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有的地方,治療伴隨著破壞,甚至破壞大於治療;壹個治理,多個破壞;在點控制上,地表破壞依然存在,壹些地方的人為水土流失還在擴大。在交通運輸、土地開發利用、開發區、工業園區、市政設施建設和房地產等開發建設活動中,大量土石方挖填對地表植被造成嚴重破壞,開挖面、填築面、料場、渣場未得到保護,水土保持方案實施隨意,造成強度以上水土流失,成為新增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竣工驗收工作需要進壹步加強。
4)水土保持投入不足。《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第七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水土保持規劃確定的任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安排專項資金並組織實施。但目前縣財政沒有固定的投入渠道,沒有水土保持專項資金,每年資金投入少,與水土流失防治任務不匹配。當前建設開發項目中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不到位的現象較為突出。
(來源:嘉善縣政府信息公開網/art/2008/7/2/art _ 200 _ 21 . html)
水土保持工作涉及土壤、大氣、地貌、植被和人類活動等諸多因素,其信息具有明顯的時空性,而傳統的數據采集和分析方法影響了水土保持效益的充分發揮。隨著自動化控制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數據庫技術、無線通信技術、3S技術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水土保持工作也實現了自動化、數字化和高效化。例如,RS可以實時、快速地記錄流域的空間信息和各種變化參數,已經成為獲取流域信息的主要手段;地理信息系統具有強大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是小流域管理規劃的必要工具。數字信息的實時處理和綜合分析可以使小流域治理規劃更加規範化和科學化。
目前,許多水土保持綜合調查都涉及到水土保持信息庫的建設。許多省(自治區、直轄市)在水土保持基礎信息資源建設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2001為使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更加科學,西藏自治區啟動了投資6000多萬元的水土保持監測網建設,對全區水土流失進行全面監測。2001年底,西藏自治區制定了《西藏水土保持規劃》等多項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規劃,頒布了《西藏自治區水土保持工程管理辦法》,使西藏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成效顯著。
2001,深圳市城市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統建成並投入運行。該系統是以信息庫為基礎,以網絡為媒介,以分析和管理為手段,以城市水土保持應用為目的的管理信息系統。該系統為水土保持管理服務;整合並快速處理各種土壤侵蝕數據;實現水土保持信息傳輸的網絡化;實現全市水土保持部門網上辦公,逐步過渡到無紙化辦公。
2004年,北京市水土保持監測站完成了北京市山區小流域水土保持基礎信息庫建設,在1∶1,000 DEM的基礎上,建立了北京市山區水土保持單元小流域地理信息數據庫,完成了小流域標準化編碼,已被北京市規劃委采用,成為北京市基礎空間信息標準。
為了適應和推廣先進的信息管理系統,新標準增加了4.3.6水土保持信息庫建設:強調信息的采集、傳輸和存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