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擺脫壓力,給心靈壹個出口。擺脫蛋殼效應

擺脫壓力,給心靈壹個出口。擺脫蛋殼效應

目錄:

第壹章:妳有蛋殼效應嗎?

第二章:抑郁癥容易產生幻覺。

第三章:拖延癥怎麽辦?

我們的精神世界是神秘的,也是脆弱的。有時候看起來偽裝的很好,但是壹旦被敲,就會像蛋殼壹樣被徹底打碎。怎麽才能避免這種情況呢?讓我們看看下面的邊肖吧!

妳有蛋殼效應嗎?

人類的心靈是壹個神秘的世界。當它失去信心,不知道如何面對失敗時,它會像“蛋殼”壹樣把自己封閉起來:它緊得足以把所有人擋在殼外;她非常脆弱。壹個小小的打擊就可能讓她崩潰,激起強烈的報復。這是壹種常見的“蛋殼心理”,消除起來並不難。只要保持適度的預期,不要輕易否定自己,給自己的心靈壹個“出口”,“蛋殼效應”就會消失。

蛋殼效應是由英國兒童心理學家西蒙·安妮於1965首次提出並命名的壹種生理心理疾病。指的是孩子脆弱的心理,比如只聽恭維話,不聽任何反對意見。有的孩子外表傲慢,內心脆弱,敏感多疑;有些孩子只能接受成功,卻無法面對失敗。出了事,他們會采取極端行動,甚至自殺。這就是所謂的“蛋殼心理”,脆弱是其本質。

當今社會,很多成年人也深受“蛋殼效應”之苦:2009年,某省屬高校壹名大學教授因單位福利問題自殺,他被點名;2011年8月,壹男子在深圳寶安區某職業介紹所辦理退款未果時,與該機構工作人員發生沖突。該男子用刀刺傷了該機構的三名工作人員,其中壹人當場死亡,兩人受傷。之後,該男子割喉自殺。

可見,“蛋殼效應”輕,容易產生消極心理,影響工作生活質量。那些讓人在沖動中走向極端的人,導致了無法估量的悲劇。那麽如何解決這種“蛋殼效應”呢?妳不妨這樣做:

我們應該意識到挫折。

人生之路如何在風雨交替中溫暖如春?在學術和人際交往中,每個人都可能遇到挫折,這是客觀存在的,要有心理準備。——蛋殼隨時可能破。

看到挫折的兩面。

挫折雖然能讓人吃苦,但另壹方面也能磨練意誌。遇到挫折時,不要只看到消極的壹面,要用樂觀的心態去對待。這樣,挫折就會成為妳成功的磨刀石。古今中外,逆境中“化悲痛為力量”,從而走向成功的例子數不勝數。

設計適當的自我期望。

如果壹個人對自己的能力、興趣、愛好缺乏全面的了解,很容易讓他產生自我懷疑,認為自己不行。其實很可能是他的自我期待出現了壹些問題。

比如我有個朋友,立誌做主持人。大學播音與傳媒系畢業後,去各個電視臺應聘了幾十次。每次面試都失敗了,他壹度心灰意冷。後來他的壹個老師提醒他,既然妳文筆好,為什麽不能做寫作工作?他改變了主意,去壹家雜誌社求職,被面試錄取。經過幾年的努力,他現在是那家雜誌的執行主編。

沮喪到無法產生幻覺。

老王打開電視,說自己被人罵膽小,膽小,丟人。他告訴妻子,她仔細聽著電視的聲音,除了電視劇裏人物的對話,沒有其他聲音。我妻子說:“妳壹定是聽錯了。哪個有聲音?”老王還是不相信。他堅持說電視上有聲音罵他,要求關掉電視。妻子關了電視,老王說:“嗓子沒了。”於是我又打開了電視,可是電視壹開,老王的聲音又出現了。所以,電視

被老王開了又關,他老婆很疑惑。老王怎麽了?妳瘋了嗎?

第二天,老王夫婦去醫院檢查。體檢正常,未發現器質性疾病。醫生建議去精神科,精神科醫生診斷為功能性幻覺。原來,老王本人性格內向,不愛談人生,遇事想得太多。退休後,他沈迷於下棋,每天花幾個小時和他的棋友在壹起。他老婆覺得她退休後娛樂不錯,就不管了。誰能想到老王千下了幾天棋就贏了?下棋的時候他猶豫了,想了很久。看棋的人嘲笑他,他壹著急就出錯。結果對方反敗為勝,贏了老王。老王沮喪地回到家,不願出去下棋。他也有上述癥狀。

根據感覺器官的不同,幻覺可以分為幻聽和幻覺。根據病情的不同,幻覺有不同的類型,功能性幻覺是其中壹種。

功能性錯覺是壹種伴隨著現實刺激的錯覺。比如病人聽到腳步聲,說起自己的聲音。前者是真實的聲音,後者是幻覺。患者看到藍天,也會看到恐怖的畫面。前者是真實的影像,後者是幻覺。有句老話叫“壹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講的就是有的人看到繩子就覺得害怕。這是功能性錯覺,因為兩者不能同時出現,只能看到蛇或者繩子。這個諺語是因為人的思維是形象的,因為繩子的特性和蛇有相通之處,所以被蛇咬過的人看到繩子會不自覺的想到蛇。

真實的感知和幻覺是患者同時感知的,互不交融。當真實的知覺消失時,幻覺也就消失了,當真實的知覺重新出現時,幻覺又出現了。功能性幻覺在精神分裂癥中更常見。出現類似癥狀時,要及時去醫院尋求專業幫助。

拖延癥怎麽辦?

要擺脫拖延癥,首先要分清事情的重要性。把事情分為: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不緊急不重要。所謂“重要突發事件”,比如領導急需會議材料,與客戶發生糾紛等。我們應該馬上去處理類似的事情。所謂“重要不緊急”,比如參加繼續教育,和同事保持良好關系。只要沒有緊急情況,就應該優先考慮。

用積極的話語鼓勵自己。

拖延者的內心對話往往是“他們逼我做的”“我什麽都做不了”。這些想法暗示他們是受害者。這時候妳不妨換個策略,用壹個積極的自己給我暗示。“這個問題很難,但我能怎麽辦?”以及“我可以試試這個方法”而不是“我不知道從哪裏開始”和“我壹個小時後開始”而不是“任務太多,無法完成”

把復雜的事情分解成具體的步驟。

例如,妳需要向數百人發表演講。這聽起來是壹個相當困難的任務,但實際上可以分為幾個步驟。妳需要確定壹個新穎的題目,然後做壹個提綱,找壹些關鍵的數據和例子,串起來,然後根據草稿進行練習和修改,最後咨詢會議組織者。這些步驟聽起來非常可行。

拖延者可能有三種不同的情況:第壹種是不問別人的人嚴重拖延工作進度。第二,過分追求完美,壹定要找到最好的就業方式。第三,習慣找各種理由,非要等到最後壹刻才加班趕進度。他們擔心自己達不到標準,害怕被批評。

1.如果妳無所不能,那就學會拒絕別人的要求,不要讓額外的負擔幹擾妳的正常工作。

2.如果妳是壹個完美主義者,就要隨時隨地和其他同事商量或者向領導匯報進展,及時修改方案中的缺陷。

如果妳是壹個恐懼的人,妳應該提前和領導溝通,盡量提前幾天完成,這樣妳有幾天的時間去修改和調整,可以大大減輕妳的心理負擔。

結論:挫折是我們人生的必修課,沒有人能擁有壹帆風順的人生。遇到挫折的時候,不要只看到消極的壹面,要用樂觀的心態去對待,這樣才有更健康的心理。(文章原載於《心理與健康》,序號:2065438+2002年3月,作者:嚴華、賽力揚、劉玉林。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360常識網贊同其觀點,對其真實性負責。請盡快聯系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