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商道十絕:
中國人經商歷史悠久,商業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商人在長期的商業活動中所養成的“保守秘密”的經營策略,可以概括為“做生意的十大要訣”。
第壹,知道在哪裏贏,選擇賺錢的地方
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秦國滅趙國後,實行移民政策。當時很多人賄賂官員,不願意搬遷,要求留在原地,但富商卓要求去更遠的“文身山下”,看中了那裏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民風淳樸,居民熱衷買賣,生意好發展。幾年後,卓成了舉世聞名的富翁。鳥選擇好木居住,商人選擇土地居住。這種“不僅要選對時間,還要選對地點”的觀念,被後來的商人所接受。
“淮左之地,竹溪之美”的江蘇揚州,地處南北十字路口,交通發達,水運便利,貨物運達頻繁。它的土地盛產茶、鹽、絲、帛,許多商人紛至沓來。曾經,秦朝和山西省的商人聚集在這裏定居和經營。大名鼎鼎的徽商就是從這裏起步,稱霸江湖,發展到與晉商分庭抗禮,最終成為明清時期中國十大商幫,成為商道中的“龍頭老大”。
第二,便宜的時候買,貴的時候賣。
範蠡和商祖白圭認為:“便宜的時候買,雖然貴;貴了就賣貴了,雖然已經貴了。”強調商人要善於捕捉商機,抓住機遇,不失時機地買賣。生意的利潤來自買賣的差價。
在魏文侯,中國人註重農耕,而白圭則對時機的改變持樂觀態度。收成好的時候,他買糧賣絲漆。當絲綢上市時,他買了大量的絲綢並出售谷物。他曾說:“在商言商,我如伊尹、足智多謀,如孫臏、吳起善於判斷,言出必行,如商鞅執法。有些人很聰明,但不會隨機應變;勇敢但不果斷;雖然愛著,卻無法恰當選擇;很神奇,但是堅持不了原則。所以我不會教這樣的人怎麽跟我做生意。”白圭的商業原則和經驗為後來的商人所稱道。他用自己的經營策略,精心經營,以至於把家裏搞得精疲力盡。
第三,見好就收,提前賺錢。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以亡國為恥,終日勞苦。當我得知吳國幹旱時,我從吳國買了許多糧食。第二年,吳國缺糧,人民生活困難。饑餓的人們沒有食物吃,他們痛苦地抱怨著。越國趁機揭竿而起,滅了吳國。這裏的越王勾踐,生意做得很大。他發財的目的不是為了金銀財寶,而是為了復興國家,稱霸世界。這是商人之道政治應用的成功範例。據誌記載,宋代臨安曾發生過壹次火災,“殃及池魚”,商人裴的店鋪也著了火。但他沒有救火,而是隨身帶著銀幣,招募人力出城購買竹木瓦和蘆葦椽子籌集建材。大火過後,壹切都很匆忙,市場上的建築材料供不應求。這時候,裴的商人趁機大賺了壹筆,賺的是店鋪價值的十倍,也滿足了市場和百姓的需求。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是商人財富的源泉,也是商人必備的能力之壹。
四、薄利多銷,不敢住貴的。
先秦時期的理論家計然認為“貴則反賤,賤則反貴”,主張“貴則如糞土,賤則如珍珠玉”。範蠡的“逐利”和“省錢”是永恒的美麗故事。司馬遷曾經說過,“貪婪地賣三元,便宜地賣五元”,也就是說,貪圖重利的商人只能獲得30%,薄利多銷的商人可以獲得50%的利潤。
漢高祖劉邦的謀士張亮,早年師從黃石公,白天賣剪刀給人,晚上回來讀書。後來他覺得學習時間不夠,就把剪刀分成了上中下三個檔次。壹檔價格不變,中檔比原價少壹便士,低檔少兩便士。結果只花了半天時間,賣的剪刀比平時多了壹倍,賺的錢比以前多了壹倍,學習的時間也比以前多了。因此,民間有句諺語:張亮賣剪刀——貴的便宜。
五、雕琢紅綠,與客戶為伴。
《燕京雜記》載“京城店鋪,總談形勢,雕紅雕綠,繡金窗戶。”有些店鋪招牌掛得高高的,晚上家家戶戶門口都點著五顏六色的織錦燈籠,弄得街上如同白晝。有的店鋪陳列懸掛商品,推銷字畫,掛名人字畫,附庸風雅,以此升華店鋪品味,提高顧客回頭率。還有專門安排樂器和講故事招待客人的茶葉店、餐館和旅館。經營者對豪華裝修深有體會,體現了壹個店鋪的實力,所以店鋪設計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富麗堂皇,盡可能迎合達官貴人、貴婦人“求雅”的消費心理。在服務中,我微笑著和妳打招呼,然後出去打瞌睡。這些畢恭畢敬的做法,高貴典雅的裝飾,讓很多顧客“坐在春風裏”,“壹見鐘情”,從而流連忘返,不離不棄。
第六,以義為利,追義避財。
清朝時,黟縣商人舒尊剛精於算計和權衡。在生意上的業余時間,我喜歡讀四書五經,把書中的道理運用到生意上。他曾經說過,“金錢就像彈簧。源頭若有流,將以狡詐為生者,自當自足。”他還說:“聖人說,生財之道,義為利而不為利,國家如此。”徽州商人李大浩告誡後繼者:“錢從道出,利從義出。”這樣,我們就應該嚴於律己,“視不義之財如浮雲。”徽商黃在禮儀之邦鄒魯經商。因為他“財賤而學義”,被譽為“不但是大家閨秀,還是大家閨秀”。
子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取義則德興,舍義則利,失“義”則得不到“利”,商人應深以為戒。“如果有好房子,就會有余慶。有壞房子的,不止壹個。”易曰:“霜緊,冰緊。”如果壹個經營者有長期的理性和智慧,他就不會用惡劣卑鄙的手段做任何生意,否則,他最終會失去已經取得的利潤。
七、善於長袖善舞,善於理財。
《後漢書·費李》說:“俗話說‘長袖善舞,多錢好妻’,意思是錢多容易幹活。”這裏強調的是“善”字。資金不足,就要善於利用,利用的目的也是為了盈利。只有資金和商品不斷流通,利潤才能滾滾而來。對待商品要“萬無壹失”,即儲存的商品要完好無損,“不要留下腐敗變質、被吃掉的商品”;和資金打交道要“無息”,就是錢不能停滯,“錢要流動”,錢貨流通,交易才會活。比如宋代的沈括說:六億五千四百三十八+萬元的本錢不上繳,就是“雖百歲十萬”;如果通過貿易流通,將“益於壹百萬”。
八、謀勝兵,謀財。
軍事家常說“三軍將無法寶,不能與人爭利”,“誰勝誰負,出奇制勝。”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說:“治命之道也正,富必用奇勝。”書中還列舉了賣油脂的雍伯、,賣肉制品的濁史。他們都是通過掌握壹門技能和經營舶來品致富的。後世的“張小泉剪刀鋪”也是如此。清代,山西太谷縣的壹個曹氏商人,看到高粱莖長得又高又大,非常茂盛,卻覺得有些奇怪。當他折斷幾根時,他發現害蟲在莖中滋生。於是,他連夜安排大量收購高粱。當時大多數人都以為豐收在望,於是大量出售成年高粱。結果高粱成熟時大多被害蟲咬死,高粱歉收。而曹氏商人,卻因為沒看到而大賺了壹筆。
九、居安思危,做好盈余的準備。
《詩經》上說,“居安思危,居安思危。”韓曙《Xi武功傳》中有壹句話:“天下雖安,忘戰則危。”商人程山民”寫了白圭的《論人生》壹書。忍過癮,省過衣,與物同甘共苦,節儉勤儉,棄異事,在家吃好飯,享素封之樂”;商人李祖禮“細致勤懇,竹屑之小,堪用。業起於日,家焚於地。”秦朝末年,壹個石人商人“為了省錢偷工減料”,要求他的家人“停止飲酒和吃肉,直到生意結束”。古代關於經商和理財的記載中有雲:“經商要勤快,不可懶惰,懶惰會浪費壹切;節儉地消費,不要奢侈,奢侈會耗盡妳的金錢。“可見商人居安思危,勤能補拙。”註意安全,不要忘記危險”。少壹些快樂,多壹些煩惱,會讓商務人士進入壹個更好的地方。
十、揮權力,用人以誠
孫子曰:“取其利而聽之,用其勢而助人。”。那些掌權的人,因為利益而控制權力。所以,壹個好的鬥士,壹定是求勢而不怨天尤人,才能選人,順勢而為。"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有個叫道賢的商人。當時的商人壹般都不願意雇傭頭腦靈活的人做事。只有道專門用了這樣的人,給了他們豐厚的報酬和充分的信任,讓他們大膽去做。這些員工工作非常努力和出色。明代蘇州有壹家叫孫春陽的雜貨鋪,分南北貨房、海貨房、臘肉房、醬貨房、蠟燭房。“賣票的從櫃臺上拿了壹張票,送到各個房間,經理負責。壹天壹個總結,壹年壹個大結。從明朝到清朝的二百多年間,後代依然享受著他們的好處,沒有壹個叫定代的。”像蘇州這樣店鋪眾多的地方,孫春陽的雜貨鋪生意能興盛200多年,其成功的秘訣就是用人的誠意和嚴格的店規。
胡是清代貴州商人,在江西經商50余年。他以真誠和不忠實著稱。他晚年罷工回鄉時,有人要他“用壹大筆錢租他的名字”,他卻壹口回絕,說:“他要是老實,憑什麽用我的名字!”可見,“以誠為本”是中國人做生意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