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陜南海拔1200m,水產養殖和種植哪個好?

陜南海拔1200m,水產養殖和種植哪個好?

陜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陜南中藥產業發展的意見

各設區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全面振興陜南經濟,充分發揮陜南秦巴山區(含漢中市、安康市、商洛市和寶雞市豐縣、太白縣)中藥資源的獨特優勢,促進全省經濟跨越式發展,盡快打造西部經濟強省,現就加快陜南中藥產業發展提出如下部署:

壹、加快陜南中藥產業發展的戰略意義

?1.中藥的國際化和現代化為陜南中藥產業的崛起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隨著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利用天然資源生產的藥物是世界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國際認可度也在不斷提高。生物醫藥、天然藥物、中藥產業成為21世紀最具發展空間的戰略性產業。中醫藥已被介紹到世界上1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被許多國家納入醫保體系。中國入世為中醫藥走向世界開辟了廣闊的市場。為推進中藥現代化,國家先後頒布了《中藥科技產業現代化行動計劃》和《中藥現代化綱要》。全國各地正在興起中醫藥產業發展的新高潮,壹些中藥資源大省加快了中藥產業化步伐,搶占國內外中藥市場制高點。

2.獨特的自然條件和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為陜南中藥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秦嶺是中國自然地理的南北分界線,秦巴山區位於南北植物的交匯處。陜南中藥資源的開發具有中國其他地區不可比擬的先天優勢。其特殊的自然條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使陜南成為中國的“天然藥庫”、“生物資源基因庫”、“中藥材之鄉”。中藥材資源3000多種,其中列入中國藥典的主要品種580多種,常年收購經營的中藥材400多種。丹參、山茱萸、絞股藍、盾葉薯蕷、秦艽、葛根、天麻、杜仲、豬苓、西洋參、柴胡等30多種中藥材的種植面積、產量和質量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部分品種處於全國領先地位。

?3.做大做強陜南中藥產業具有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意義。壹是有利於打造陜南特色支柱產業,富民強縣,促進陜南經濟快速發展。二是有利於改善陜南秦巴山區生態環境,帶來良好的生態和社會效益,對漢江、丹江水源涵養和水質優化,保障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順利實施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三是對全省中藥現代化乃至整個醫藥產業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起到引領作用。第四,做大做強陜南中藥產業,提升相關產業的規模和水平,對全省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陜南中藥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4.在未來5-10年或更長時間內,陜南中藥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三個代表理論為指導,抓住全球天然藥物產業崛起和國內中藥現代化的歷史機遇,利用陜南中藥資源和生態環境兩大優勢,面向國內外市場,整合中藥產業資源,做大做強陜南中藥產業;以現代技術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產品為核心,努力形成若幹知名品牌,擴大市場份額,加快建設中藥源生產體系、中藥新藥研發體系、中藥炮制生產體系和中藥營銷體系,實現中藥種植基地化、標準化,醫藥企業現代化,醫藥生產標準化,中藥產品品牌化,醫藥市場國際化;通過中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已成為陜南經濟的重要支柱和新的增長極,促進了陜南經濟的全面振興,為全省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早日建成西部經濟強省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了貢獻。

?5.加快陜南中藥產業發展應堅持的基本原則:壹是因地制宜原則。根據中藥材種植和生產具有較強的地域性特點,因地制宜地對中藥材種植和加工進行合理規劃和布局,發揮區域在資源、產品、技術、市場等方面的比較優勢。二是技術創新原則。運用先進技術、先進設備和先進工藝研究開發新藥和新劑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工藝,促進產品升級。三是市場化原則。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適時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爭創優質品牌,大力拓展市場。四是標準化生產經營原則。嚴格執行《國家藥品管理法》,認真實施GAP、GMP、GSP,加快認證步伐,形成從藥材種植到藥品進入市場的暢通綠色通道。五是開放發展原則。堅持“公司+基地+農戶”、“公司+科研+基地”等多種產業化發展模式,整合區域內外無序競爭和生產力,促進中藥產業規模化發展和產業化經營。第六,可持續發展原則,加強瀕危和稀缺中藥材資源的保護和野生品種的人工培育,從而實現中藥材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積極開發利用資源的同時,促進生態環境的進壹步優化。

?6.發展目標。根據省委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三步走”規劃建議,陜南中藥產業發展擬分為三個階段:

第壹階段:起步階段(2003-2006年)為做大做強陜南中藥產業打下堅實基礎。加快中藥材種植、加工、R&D和營銷標準化建設,把陜南打造成中藥材資源開發的熱土,鞏固和提升陜西中藥材種植大省的地位。2006年,中藥產業增加值預計達到50億元,占陜南地區生產總值的10%。

?第二階段:快速發展階段(2007-2010),中藥產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加快,產業規模迅速擴大,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實力明顯增強。把陜南打造成國家重點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藥源基地和中藥材加工基地,把陜西打造成中藥材強省。2010年,中藥產業增加值預計達到10億元,占陜南地區生產總值的15%。

第三階段:穩步提升階段(2011至2020年)基本完成中藥產業的現代化和國際化,使陜南中藥優勢資源得到充分、科學、合理的開發,建成中國西藥谷。以中藥產業、食品加工業、旅遊業為主導的綠色產業帶已具相當規模,促進了陜南經濟的全面振興。2020年,中藥產業增加值預計達到300億元,占陜南地區生產總值的20%左右。

三、陜南中藥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主要任務

?7、建設壹批中藥材生產基地,為中藥材產業發展提供穩定的中藥材資源。按照中藥材種植(養殖)規範,抓好丹參、山茱萸、絞股藍、盾葉薯蕷、秦艽5個國家級種植示範基地建設,使其盡快獲得GAP國家認證,在藥源基地建設中發揮作用。選用天麻、豬苓、黨參、杜仲、葛根、西洋參、黃芩、柴胡、附子、紅豆杉等10品種。建設省級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力爭2010年獲得GAP國家認證。在建立國家級和省級標準化種植基地的同時,積極發展連翹、金銀花、桔梗、銀杏、元胡、全蠍、麝香等市場需求量大、歷史悠久的中藥材規模化種植和繁育,擴大市場份額,形成競爭優勢。

?8.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中藥加工生產體系,壯大中藥產業主體實力。根據陜南中藥資源特點和市場發展潛力,合理布局中藥加工產業鏈。近期以中藥飲片和原料提取為主,部分品種深加工為輔。重點打造盾葉薯蕷、絞股藍、葛根和杜仲、天麻、山茱萸、西洋參、盤龍七等五大系列中成藥產業鏈。對於產業鏈延伸、系列化產品生產條件尚不成熟的其他中藥材,應從中間提取物、飲片或中藥制劑入手,積極創造條件,與區內外企業進行系列化開發,逐步延伸產業鏈,提高加工附加值。以品種為核心,以資產為紐帶,以現有中藥骨幹企業為基礎,結合GMP改革和企業重組,加快培育壹批生產規模大、技術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的醫藥企業集團和專業化“小巨人”,建立特色鮮明、大中小企業布局合理、充滿活力的現代中藥加工企業體系。在大力發展中藥材加工生產的同時,不斷提高中藥材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能力和水平,積極發展非藥用食品、保健品、化妝品、化工原料、肥料、飼料等相關產業,逐步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水平。

?9、加快中藥研發體系建設,不斷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在政府宏觀指導下,以醫藥企業為主體,高校、科研機構等力量,通過整體布局、資源整合、機制創新,建立專業門類齊全、技術裝備先進、人才結構合理、創新能力強、管理科學規範的中藥研發創新體系。面向國際國內市場,打造* * *創新平臺,建立省級中藥重點實驗室、省級中藥現代制劑工程技術中心、省級中藥指紋圖譜和質量標準研究中心、省級中藥制藥質量控制技術中心、省級中藥藥用成分分離工程技術中心,使之成為陜南乃至全省中藥現代技術研究的核心。整合人才、知識技術、信息和資本等資源要素,提升中醫藥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力爭在三到五年內,開發出壹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療效確切、質量可控、使用安全的中藥新產品和關鍵技術。

?10.加強陜南中藥現代銷售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動“秦巴藥業”品牌走向世界。運用電子信息技術,建設物流信息平臺、物流配送中心和電子商務網絡。通過互聯網交易中心和銷售網絡平臺,為陜南中藥材和中藥產品銷售提供供求信息和交易服務。合資企業推廣秦巴醫藥產品品牌,支持各類生產經營企業在國內外設立秦巴醫藥產品連鎖店。各類中介服務組織和機構要以投資者多元化、服務對象社會化、運行機制市場化、服務方式多樣化為主要形式,為中藥生產經營企業提供新藥研發審批、投融資、市場信息、政策法規、成果轉讓、發展咨詢、創業指導等市場化、規範化的中介服務。各級教育、科技、農業、林業等部門以及中醫藥行業協會、研究會要在人才培養、技術推廣、信息服務、市場秩序等方面為陜南中醫藥產業發展搭建良好的服務平臺,提供優質的社會化服務。

四、加快陜南中藥產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11.加快體制創新,擴大對外開放,營造良好發展環境。面對經濟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新形勢,各級政府要有加快發展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按照支持體系健全、企業待遇公平、優惠政策透明、工作簡便高效、保障條件完備的要求,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世界貿易組織運行規則的要求,清理制定促進中醫藥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為中醫藥產業發展創造各種有利條件;進壹步擴大開放,通過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提升陜南中藥企業的生產規模、技術檔次和管理水平;各級新聞媒體要大力宣傳報道陜南中藥產業發展,宣傳陜南中藥和中藥名牌產品。陜南三市可聯合舉辦“中國秦嶺陜西中藥種源建設暨投資貿易洽談會”,進壹步提升秦巴藥業在國內外市場的影響力。

?12.加強政府對陜南中藥產業發展的宏觀調控和綜合協調服務。省政府成立了陜南中藥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由領導同誌任組長,成員有省計委、經貿委、省科技廳、財政廳、農業廳、林業廳、教育廳、衛生廳、省扶貧辦、省藥品監督管理局、地稅局、省醫藥總公司、 陜南三市和寶雞市的領導同誌負責,研究解決陜南中藥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省計委),負責陜南中醫藥產業發展的具體規劃、組織和協調工作。同時成立陜南中藥產業發展專家顧問團,為陜南中藥產業發展提供決策咨詢服務。陜南各級政府要把發展中醫藥產業作為壹項頭等工程和富民強市的大事來抓,健全機構,凝心聚力,切實加強領導。省政府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制定配套措施,提高工作效率,增強服務意識。

?13,加大對陜南中藥產業的引導和扶持。省計委、經貿委、省財政廳各撥付10萬元、省醫藥總公司2000萬元、* * * 5000萬元,設立陜南中藥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資金主要用於中醫藥產業信息網絡平臺建設、中藥質檢中心、中藥工程研究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醫藥企業技術改造貸款貼息、中藥種植GAP認證、SOP標準化操作規程、醫藥企業GMP認證、中藥產品出口國際認證、工程技術人員和高級管理人員培訓等。專項資金按項目列入計劃,每年安排。陜南三市和寶雞市政府也要設立相應的配套資金,支持陜南中藥產業發展。

?14,省政府有關部門也要集中資金,加大對陜南中藥產業的支持力度。省計委和經貿委要對產業化示範項目和技術改造項目給予支持;省科技廳在實施自然科學計劃和科技攻關計劃時,應當優先安排陜南中醫藥研發、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中心等建設項目;省扶貧開發辦、林業廳、農業廳、水保局要將陜南中藥產業發展與扶貧開發、退耕還林、小流域治理、農業綜合開發、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在規劃、項目設置、資金投入等方面對陜南中藥產業給予重點支持。

?15,吸引更多的國內、國外、海外、民間資金投資陜南中藥產業發展。鼓勵金融機構擴大科技貸款規模,對中醫藥高新技術成果商業化和產業化給予重點支持;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凡投入占銷售收入5%以上的,給予相應項目配套資金支持;政府積極支持和幫助企業發行債券或股票在境內外上市;積極培育和引導風險資本市場的建立,拓寬醫藥科技創新的融資渠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生產和重大產業化項目,經批準後可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的相關政策和政府支持。

?16,制定切實可行的扶持陜南中藥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對從事中藥材種植和生產的單位和個人,減按5%的稅率征收農業特產稅,促進中藥材規範化種植。對外商投資或合資的藥品加工企業,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西部大開發、新技術開發費加計扣除、國產設備投資所得稅抵免、土地使用等稅收減免政策;對新設立的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經營期超過10年的,從企業獲利年度起執行“兩免三減”稅收優惠政策。允許單位和個人在退耕還林地種植中藥材,享受退耕還林補貼政策。

?17,加快陜南中藥產業基地建設。要營造優良的投資環境,以優質的服務管理招商引資引智,積極接受“壹線兩帶”的技術輻射,實行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經營;要從實際出發,統壹規劃,相對集中,穩步推進,使之成為機制創新、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的綜合示範平臺,推動陜南中藥產業基地建設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