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余上元的人物評價

余上元的人物評價

壹個

李商遠是誰?面對名人故裏尋訪系列中殘存的上元,我覺得很奇怪。在搜索引擎中,我輸入“剩余上元”,找到了506個條目,其中“剩余上元”作為人名,與張道藩、趙泰謀、聞壹多、曹禺、宋智、沈希齡、梁實秋、沈從文、羅隆基、徐誌摩等人聯系在壹起,而與剩余上元聯系最緊密的作品是國劇運動。

我給武漢某大學中文系打電話問: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壹場文學革命,和很多名人都有關系的烈尚元是誰?對方壹聽說我們要找的人是李商隱,居然回復:我們部門沒有李商隱。

當歷史的塵埃淹沒了歷史中的人物,只有傑出者閃耀的光芒才會進入後來者的眼中,指引他們看到燃燒的軌跡。我在趙先生寫的《文壇往事追憶》裏看到了余上元的光芒:是余上元先生成就了現代戲劇,有了發電機的驅動力。同時從《中華民國之名》中得知,俞先生是湖北省江陵縣(今荊州市沙市區)人,畢業於美國壹所大學。曾任國立北京藝術學院、國立東南大學和光華大學戲劇學院教授、上海心悅書店經理、國立北京大學英語系講師等。

在仲春,可能沒什麽不同。同樣的草在生長,鶯在飛翔。只是32年前的春天余先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而我在32年後的春天來到了他的故鄉,尋找他的蹤跡。

烈上元出生於1897,從小喜歡看戲。他家很窮。7歲時,他就讀於他的室友劉守林經營的壹所私立學校。12歲輟學,在壹家布店當學徒。65,438+05歲,考入武昌文華書院。五四時期,他認識了陳獨秀,並由陳獨秀介紹給胡適。1920年,李商遠到北京大學英語系就讀,畢業後到清華學堂任教。1923獲得清華學校半公費赴美留學。從1921到1924,烈尚元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對戲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訪美前夕,他不顧當時社會上看不起演員的傳統偏見,公開宣稱我熱愛文學,尤其是戲劇。

余上元赴美留學的另壹半費用由父親的朋友資助,條件是必須學政治。余上元和熊佛西到美國後,先在匹茲堡卡內基大學戲劇系學習,後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讀研究生,專攻西方戲劇文學和戲劇藝術,拒絕學習政治的李上元失去了經濟資助,只好在趙太謀和聞壹多的陪同下,於1925提前回國。

回國後,李商隱與趙太謀、聞壹多壹起在北京藝術學院成立了戲劇系。這是中國第壹次在正式的學校裏設立戲劇系,也是李商隱為中國戲劇教育付出畢生努力的開始。吳祖光先生回憶起叔叔俞上元時說:他的壹生也證明了他實現了自己的宣言。但他沒有走戲劇藝術家的道路,而是走了戲劇教育家的道路;他從不缺乏作為戲劇藝術家的素質和才華,只是他看得更高、更深、更遠,他著眼於更廣闊的戲劇事業。只有充滿犧牲精神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家。

致力於戲劇教育園的俞上元於1935在南京創辦了國立戲劇學校,並任校長。學校原本是兩年制,經常結合教學舉辦演出。除了教學,李商遠還兼任導演。第壹批學生畢業於1937,畢業劇是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由余上元執導。抗日戰爭爆發後,戲校遷移,沿途開展抗日宣傳演出。從65438年到0940年,戲劇學院改為國家戲劇學院,歷時三年。這是中國第壹所戲劇學院。於上元14年主持國立戲劇學院,支持左翼戲劇家在學校開展革命戲劇活動。在那艱苦的歲月裏,我以忠恕勤儉的精神留在上元,不惜賣書賣衣,堅持戲劇教育。14期間,戲劇學院畢業的學生數百人,當今中國戲劇影視領域的許多知名人士都曾在戲劇學院工作或學習過。曹禺是戲劇學院的院長,、焦菊隱、洪深、馬、吳祖光、、陳麗婷、、、楊、、黃等都曾在這裏任教。淩子峰、謝晉、劉厚生曾在此求學。

解放後,爾上元在上海滬江大學、復旦大學任教,但業余時間仍關心戲劇活動。他曾為壹個學生劇團導演過《阿q正傳》。作為第壹屆上海文學大會特邀代表,於上元於1950在北京訪問學習。這時他又遇到了周總理(抗戰時在重慶認識的),總理跟他說,妳歸隊搞話劇吧。1959後,尚遠被調入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擔任教授,開設西方戲劇理論等課程,後進入研究室,主要從事戲劇理論名著翻譯及相關教材編寫工作。30年後,俞先生復旦大學的老同事先生仍然記得俞先生書房裏的長明燈。他說那是余先生的閃光的心。

1955年,李商遠受潘、楊無罪案牽連,壹度鋃鐺入獄。約翰·楊(石雲華飾)曾是余先生的學生,在壹所戲劇學校工作。後來文革,上元又受到打擊。1970年4月30日,因癌癥衰竭去世,享年74歲。

作為中國現代戲劇(吳祖光方言)的奠基人之壹,爾上元在戲劇理論上也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戲劇是西方的產物,於先生是中國引進和移植西方戲劇的第壹人。20世紀20年代,他和壹批著名的文藝家倡導國劇運動,在當時和後世都有很大影響。俞上元在《國劇運動集》的序言中說:中國人基本上是希望中國人用中國的材料把中國的戲給中國人看。這種劇叫‘國劇’。這是他對中國戲劇的註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戲劇民族化。

余先生對源遠流長的傳統戲曲也充滿了熱愛和深刻的理解。在《舊戲評價》壹文中,他分別對西方戲劇和中國戲劇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分析,把中國戲劇理解為強調寫意是最純粹的藝術,在《中國戲劇之路》中,他熱情地把不期而遇、以浪漫激情合力的期待寄托在象征性的中國戲劇和現實主義的西方戲劇上。他說:我不希望大家站在平等的立場上。絕對的象征主義和絕對的現實主義不能得到同樣的東西。幸運的是,平行線是理想的,當所謂的平行線延伸到很長的長度時,它們的端點仍然會相交。現實主義和象征主義是壹樣的,有相互傾斜的傾向,這是他們不期而遇的動力。等到時機成熟,宇宙、人生、藝術、戲劇、壹切終於和解,那麽從古到今的大夢就會實現。

傳統的戲劇觀壹直以戲劇文學為中心,所以大多是以戲劇文學成就著稱的劇作家。余上元先生壹生留下了相當數量的戲劇作品,包括劇本,但更多的是戲劇理論的翻譯。正是由於李商隱等人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國劇運動從壹開始就相當自覺和積極,沒有了話劇剛引進時的倉促無序和饑不擇食。他們不僅從事戲劇教育,還創辦戲劇雜誌,註重戲劇宣傳;他們不僅對戲劇理論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而且孜孜不倦地組織劇社,致力於戲劇實踐。整個國劇運動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戲劇觀念的壹次覺醒。

在黃書中尋找上元的蹤跡,我覺得有兩點是應該提到的。壹、1935年余先生陪同梅蘭芳先生出訪蘇聯和歐洲。他們壹起參觀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欽科和蕭伯納,參觀了莎士比亞故居,觀看了許多著名的戲劇。另壹個事件是1948,余上元代表中國出席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舉行的國際戲劇家協會年會。這是中國第壹次正式參加國際戲劇組織。

中國戲劇的開創者俞上沅,由於種種原因,在文學和戲劇史上受到了明顯的冷遇。中國戲劇的壹個明星,在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之後,陷入了孤獨。我們試圖在他的家鄉尋找壹些他的蹤跡,但似乎少年離家的余先生在地方誌中也只有不到壹千字的介紹。我們也找了很多相關部門和人,都沒有人認識余先生。余先生的妻子陳衡翠(陳衡哲的妹妹)曾說,余先生小時候住在沙市舊鋪。經當地人指點,我們來到了原來的舊鋪,在沙市區紅門路壹帶,當時還沒有壹家布店學徒的家。

此行要感謝俞上元先生的學生先生。他壹直關註我們的采訪,也幫過我們幾次。雖然余先生壹生貢獻卓著,他本人也像流星壹樣滑過中國劇壇的天空,他的光芒被有意無意地掩蓋了,但他燃燒時釋放的能量卻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