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潘教授您好!看了您即將出版的專著《中學階段的職業規劃》,真的很受啟發。請告訴我們妳參與這項研究的背景。
潘恒希:上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大學畢業生的工作是由國家分配的。盡管許多年輕人抱怨他們不能自由選擇職業、工作單位甚至生活方式,但他們發現,當他們可以選擇時,他們不會選擇。進入21世紀後,廣大青年有自己獨立、自主、個性化發展的需求,有條件可以實現。然而,由於缺乏專業指導,大多數青年學生直到大學階段才意識到自己的專業並不是自己喜歡和擅長的,甚至在工作多年後才發現自己“入錯行”。中國進入了文化、經濟、個人多元化發展的時代。青少年越早全面了解自己,就越早全面解剖自己,在客觀認識自身條件和相關環境的基礎上,對自己的性格、特長、興趣、智商、情商、思維方式進行全面的自我分析,從而盡早設計自己未來的職業,實現自己的價值,過上精彩的人生。我已經指導了數萬名畢業生在我共同創辦的大學工作。我深刻認識到,中學階段是人生的黃金時期,各方面還沒有定型,可塑性很大。所以要有意識的接受專業的指導,搞清楚自己想做什麽,能做什麽,應該做什麽,面對很多職業該如何選擇。因此,我想在這個研究領域做壹些有益的嘗試。
記者:看來青少年在中學就應該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了。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具體內容有哪些?
潘恒希:了解自我、了解職業、了解教育與職業的關系、學習職業決策是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內容。自我意識是指中學生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和價值觀,並據此確立自己的職業目標,樹立“學習就是為了實現職業理想”的觀念,在長期的學習和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技能和綜合素質。
認識職業,就是中學生要通過探索和體驗職業的過程,知道自己需要什麽知識和技能,需要什麽樣的教育,在哪裏可以得到相應的教育,在哪裏可以找到相應的工作等等。通過對職業的探索和體驗,感受自己是否真的喜歡和適合這樣的職業,在探索和體驗的過程中鍛煉自己查找信息、分析解決問題、與人溝通、與人合作、適應社會的能力。
了解教育與職業的關系,就是知道如何將現在的學習與未來的職業發展聯系起來,根據自己的職業目標選擇合適的學校或機構接受教育。
職業決策是指了解影響決策的因素,知道職業決策的步驟,根據所了解的相關信息做出科學的決策。
記者:老師、家長和學校有必要了解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嗎?
潘恒希:很緊急!老師可以把現在所學的知識和學生將來工作的領域聯系起來,讓學生把學習和生活緊密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還可以通過職業規劃全面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價值觀,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為學生實現職業理想提供有力的幫助。
父母通過了解壹些職業規劃的專業知識,可以更好地與孩子溝通,可以與孩子探討感興趣的話題,找出孩子的閃光點,為孩子提供更多感興趣領域的信息,讓孩子的視野越來越開闊,知識越來越豐富。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家長要引導孩子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找到相應的職業,引導孩子做壹些探索,讓孩子把現在所學的知識和未來的職業目標聯系起來,從現在開始做壹些必要的準備。
學校在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過程中發揮指導作用,可以引入專家舉辦專題講座和研討會,讓學校教師面對面與專家交流,從而快速提高教師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水平。同時,學校要積極與家長聯系,得到他們的配合和支持,形成雙向互動關系,將家長的疑慮轉化為助推力,提高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有效性。
記者:妳覺得現在的中學生在職業規劃上存在哪些問題?中學生做職業規劃是否為時過早?
潘恒希:首先是職業規劃的簡化。大多數中學生認為中學的唯壹任務是取得好成績。很多學生到了高三還沒有設定人生目標,學習的唯壹目的就是考上大學。很多學生為父母和老師學習,卻不考慮自己的需求和人生理想,整體上表現為被動學習。其次,職業生涯規劃的功利性。這表現在學生更關註專業是否熱門,考慮學校和專業對未來薪資福利待遇的影響。很多學生的自知力與專業認知不匹配,沒有把長期發展目標與短期學業目標統壹起來;信息來源狹窄,沒有未來發展前景。導致無法有效匹配所有資源,做出令人遺憾的決定。
所以中學生規劃職業生涯並不算早。在壹些發達國家,職業規劃從幼兒園就開始了。特別是在美國、德國等職業體系非常規範和發達的國家,職業規劃指導貫穿小學、中學、大學。通過職業模擬、觀看視頻、實際操作,讓孩子從小對自己和自己的職業有了壹定的了解,在知識、技能、綜合素質等方面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做準備,並通過參加各種誌願者活動、職業經歷、兼職等來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而在我們國家呢?往往很多人大學畢業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麽。
教育部專家認為,大學生能否找到合適的工作,應該把工作放在前面。如果初高中有職業規劃相關的內容,我們系的壓力可能不會像現在這麽大。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關系到國家未來人才的素質。當前,高校職業指導發展迅速,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著眼於基礎教育階段。
記者:中學生職業規劃的最佳時機是什麽時候?妳對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具體實施有什麽建議?
潘恒希:第壹天是最好的。學生到了初中階段,自我意識逐漸增強,開始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獨立探索能力。我們可以引導他們做壹些對他們未來職業發展有幫助的事情。因為職業規劃是壹個不斷探索和循環的過程,妳不可能壹下子就知道自己的職業目標。它需要妳做大量的職業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感受是否適合自己。如果不適合,可以進壹步調整,進壹步探索,以此類推,直到。
直到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目標。所以越早探索,越早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索,收集大量的信息,這樣在做職業決策的時候,就更有依據去選擇自己喜歡的、適合的職業。如果到高三才開始探索,因為考試的壓力,妳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去收集大量的信息,所以做決策難免會有偏差。
對於高壹學生來說,對教育的認知度相對較高,但對職業規劃的認知度相對較低,這說明高壹學生天然信任學校教育的知識傳遞功能。他們需要培養對學習的專註和學習習慣,形成合適的學習方法,把態度變成習慣,把熱情變成方法。在保護他們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可以適當加大職業規劃的引導力度,結合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現實可能,形成遠大而又切實可行的目標。但也要註意方式,不能助長,否則容易把高二的選擇焦慮提前到高壹,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對於高二學生來說,他們對教育價值的評價低於高壹學生,說明他們還沒有清醒地認識到學校教育的知識傳承功能和社會化功能之間的關系。面對選科等焦慮,他們越來越發現自己不了解人才的社會標準和社會職業的類型,不了解社會對人才和專業信息的需求,容易陷入抑郁。在這個階段,可以加大擇業知識的引導,包括重新認識自己和學校教育,加深對社會的認識,努力將兩者聯系起來。在學業規劃方面,高二也是壹個關鍵階段。要通過各種方式解答高中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幫助他們走出學習困境,以飽滿的姿態步入高三。
對於高三學生來說,職業規劃意識較高二有所提高,證明高三學生在經歷了高二的迷茫後,已經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職業選擇和未來發展方向。但要搞清楚學生設定的目標是否切實、堅定。最壞的結果是高二選科匆忙,高三沿著選科方向倉促確定熱門專業,沒有做充分認真的選擇,隨波逐流。因此,我們可以在選擇專業和學校方面提供更多的指導。壹方面,學校可以通過個別咨詢的方式,為遇到學業困難的學生提供心理支持,比如學習方法的支持;另壹方面,通過小組活動或其他方式展示生活的各種發展可能性,讓學生的焦慮得到降溫,讓他們在遇到失敗時,依然能找到繼續學習生活的勇氣,堅定地面對生活。
記者:就我國目前的教育體系而言,如何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學校課堂教育有效結合?
潘恒希:職業規劃教育和其他教育目標並不沖突。學校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升學,還要幫助學生充分了解自己未來的職業,幫助他們制定計劃,逐步實現職業理想;通過適當的職業指導,把現在的學習和未來的工作聯系起來,引導學生有效地學習。我們的任何學習活動都應該與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相關。我有以下建議:
(1)大力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從2007年的高中新課程改革可以看出,國家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下了壹定的決心。壹學年綜合實踐活動包括108學時的研究性學習,不少於5個工作日的社區服務,參加1周的社會實踐。我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輸入學生的職業規劃思路和方法,引導學生認識自我和職業,明確職業理想,通過研究性學習和社會實踐進壹步探索職業;職業探索可以看作是研究性學習的壹個課題。學生可以在探索自己感興趣的職業的過程中掌握壹些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同時對自己未來的職業有壹定的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理念的引入,可以使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更有針對性,使研究性學習更具實踐性。我們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為了解決我們迫切的問題而做必要的研究,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
(2)把職業規劃作為選修課。新課程改為學生選修課,我們可以在目前選修課的基礎上開設職業規劃課程。
(3)定期舉辦職業規劃講座。邀請專家到校授課,與學生面對面交流,讓學生得到系統的專業指導。
記者:現在中學生課業負擔很重。開設職業規劃課程會增加他們的負擔嗎?
潘恒希:中國的父母為了高考,可以從6歲開始學英語,7歲開始學奧數,卻很少為孩子壹輩子要從事的職業做哪怕是壹點點的準備。現在學生的課業負擔確實很重,但是我們為什麽要花那麽多時間和經歷去學習呢?終極目標不就是從事自己喜歡並擅長的工作嗎?沒有專業意識的引導,沒有專業探索的驗證,怎麽知道自己喜歡什麽,擅長什麽?學生花壹點時間去探索自己未來的職業,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有了明確的目標,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會更強,學習效果也會更好。所以開設職業規劃課程不是增加學生的負擔,而是增加學生未來在職場的就業競爭力。
記者:我國中學的情況是以高考這個“指揮棒”為基礎的。如果大學失敗了,花時間做職業規劃是不是浪費時間?
潘恒希:人生的終極目標是快樂,但快樂與否與是否上大學沒有必然聯系。妳的人生能不能幸福,有沒有意義,取決於妳心裏有沒有目標,有沒有強烈的動力去實現它,有沒有采取行動去實現它!中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是要引導學生發現自己內心的渴望,並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來實現內心的渴望,在學習和實踐中鍛煉自己,為實現職業理想做最好的準備。我們應該選擇合適的教育,以實現我們的職業理想,如就讀中專,高職,進入大學,參加入學考試,考博士或出國留學。這些都是我們實現職業理想的途徑,不應該成為我們的人生目標。目前,中國有幾十萬大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這實際上已經證明,沒有明確的職業目標,上大學是真正的浪費時間。
記者:職業規劃要求的“專業化”會不會與學生的“全面發展”相沖突?
潘恒希:這是壹個誤解。職業規劃不要求“專業化”,而是強調找到自己的潛力和長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設定明確的職業目標,並圍繞這個目標培養實現這個目標所需的壹切能力。這也是“全面發展”,是有個性、有目的的“全面發展”。這和我們傳統教育中強調的“全面發展”有點不同。傳統教育中強調的“全面發展”是以國家標準為標準,而不考慮個人特點。這樣的“全面發展”往往會導致全面平庸,因為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妳壹生都應該專註於自己要做的事情。壹位學者說:人壹生只做壹件事。貪多嚼不爛,妳會肚子疼。如果錢學森壹邊研究原子彈壹邊寫小說,袁隆平壹邊研究雜交水稻壹邊拍電影,我們還能聽到他們響亮的名字嗎?
記者:中學生的職業規劃會不會制約他們的人格發展?
潘恒希:很多學生和家長認為職業規劃就是很早就給學生設定壹個職業目標,讓學生按照這個職業目標去學習,以至於害怕這樣做會限制學生的個性發展。其實職業規劃就是引導學生認識社會,認識自己的職業,這是壹個開闊學生視野的過程;同時也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自己的興趣和能力,發現自己內心的渴望,找到自己真正的職業目標。在整個過程中,我們非常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而不是把家長和老師的意誌強加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職業規劃非常重視學生的個人實踐和體驗。在職業探索和職業體驗的過程中,可以鍛煉學生獲取信息、分析解決問題、與人溝通、態度積極、主動進取的能力。這些綜合素質是社會對人才的核心要求。
記者:如果以後不喜歡現在的職業,投入那麽多時間做職業規劃是不是浪費?
潘恒希:中學階段是探索職業的階段。任何改變都是正常的,妳投入的時間永遠不會浪費。在探索職業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判斷自己是否適合這個職業,還可以學習更多的相關職業,為自己提供更廣泛的職業選擇。根據相關專家的經驗,在中學階段,壹個人的愛好基本定型,不會出現與原有愛好無關的變化。即使有壹些變化,也壹定和之前的愛好有或多或少的聯系。因此,中學生應該努力探索自己目前最感興趣的職業,廣泛的探索可以為自己最終的職業決策提供更科學的依據。
因為時間有限,為了更系統、更全面地了解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和方法,在記者的要求下,潘教授向記者展示了《贏在職場——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初稿)等專著。
通過與潘恒喜教授的交談,記者深刻體會到中學生迫切的職業規劃的重要性。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發展迅速,但中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還很模糊。國家有關部門開展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已有多年,但從未正式走進課堂。無數的事實證明,如果孩子在中學期間就能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知道自己將來要從事什麽職業,對這個職業和涉及的專業進行壹些探索和研究,那麽在選擇專業和職業時就不會盲目,職業發展就會少走彎路,同時也不會浪費我們的教育資源。希望這次采訪能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