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的植物
鐵線蕨科。多年生草本蕨類植物,高5-20厘米。根狀莖短並且直立。葉橢圓形,腎形,寬2-6厘米。上半部分深綠色,光滑,有1-3條同環線。下部疏生褐色長柔毛,長孢子葉的葉緣有鋸齒。長孢子葉的葉緣卷成假胞膜。孢子囊呈長方形或短線狀,生於葉緣。中國特有品種。僅分布於四川省萬縣,生於海拔205m左右溫暖濕潤無遮蔭的巖石表面的薄土、裂隙或草地上,該變種是鐵線蕨屬最原始的類型,最早發現於亞洲大陸。國家二級保護瀕危物種。桫欏。樹蕨,高度1-6cm,樹幹高度1-3m,DBH 10-20cm。葉羽狀分三次,長1-3m,生於莖頂端,幼葉卷曲。主要分布在東南部和西南部地區,生於海拔400-900m的溝壑和溪邊向陽處的濕坡地,有時散生於林邊的灌木中。東南亞和日本南部也有分布。中元古代曾經在地球上廣泛分布,現在分布面積縮小了。國家壹級的瀕危物種保護。峨眉蜘蛛藤屬鱗毛蕨科。多年生草本蕨類植物,高25-35厘米。根狀莖短,具稀疏的鱗片和葉柄。葉片羽狀分成三四個周期,最後壹個周期窄窄的只有1個細脈。分布於雲南、貴州和四川,生於海拔800-1500m的潮濕巖石或溪邊樹幹上。鹿角蕨,鹿角蕨。多年生附生草本蕨類植物。葉型ⅱ,基生葉附於樹幹,葉片可不規則分叉成鹿角3-5次。中國新發現和分布的珍稀植物。僅分布於雲南西南部的盈江,生於海拔210-950m-950 m的熱帶雨林中,多附著於樹幹和樹枝上。印度支那半島也有分布。國家二級保護珍稀物種。鱗毛蕨屬水龍骨科植物。大型多年生附生蕨類植物,通常附生於大樹的樹幹上。根狀莖短,密被細長狹窄的紅棕色鱗片,邊緣有纖毛。葉長50-60厘米或更長,無柄,中間有深羽狀半裂,全緣且裂片增厚,頂部可育,羽狀縊痕呈小珠狀。在中國,僅分布於臺灣省。在菲律賓也有分布。扇蕨水龍骨科。多年生草本蕨類,高達75厘米。葉呈扇形,鳥足狀,裂片披針形,中央裂片長10-30cm,兩側漸短,葉背面疏生褐色小鱗片,葉柄長30-45cm。中國特有。分布於我國西南地區,生於常綠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下或海拔2000-2700 m的溝壑中,屬國家三級保護的瀕危物種。棒形鱗毛蕨水龍骨科。草本蕨類植物,高20-45厘米。根狀莖是橫向的,密被暗褐色的鱗片。葉片寬卵形,基部深羽狀半裂兩次,裂片狹長,寬0.8-1.5厘米,由窄翅相連。僅分布於貴州、四川,生於山谷、灌木下的陰濕處。水龍骨科,截形鳳尾蕨。草本獨特,高約36cm。根狀莖長而橫,粗約2.5毫米,具稀疏的淺棕色鱗片。葉卵圓形三角形,或多或少向下,全緣,側脈明顯,側脈間葉肉美麗黃綠色,寬帶。分布於貴州、廣西、湖南,生於潮濕的地方和森林中。回答者:請幫我回答問題——助理二級9-1 20:53中國珍稀動植物的分布、數量和保護1。保護野生動物資源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野生動物資源豐富。例如,中國有3萬多種高等植物,7000多種木本植物。陸棲脊椎動物1800多種,其中爬行動物300多種,鳥類1100多種,哺乳動物400多種,占世界陸棲脊椎動物的10%。已記錄的淡水魚類近600種,海魚1500余種,約占世界魚類種類的10%。此外,還有許多世界特有的珍稀動植物,如動物中的大熊貓、金絲猴、揚子鱷、白暨豚,植物中的銀杏、水杉、珙桐等。由於過去我們對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缺乏了解,我們在這壹地區的寶貴資源遭到了嚴重破壞。有近10種鳥獸因亂捕濫殺而基本滅絕,如野馬、高鼻羚羊、白腰葉猴、白鶴、黃腹雉等。長臂猿、鹿、老虎、白鰭豚、儒艮、鱷魚和大象也瀕臨滅絕。許多珍貴藥材的來源也因無計劃采集而枯竭。野生動物的滅絕也是壹個普遍的國際問題。根據兩千年來記錄的統計,哺乳動物110多種,鳥類130多種,已經從地球上消失。目前,世界上有2500種植物和1000多種脊椎動物瀕臨滅絕。2.中國部分珍稀動物介紹(1)大熊貓:又名熊貓。哺乳動物。胖,形似熊,長約1.5米,肩高約66厘米。眼睛、耳朵、前後肢和肩膀為黑色,其余為白色。生活在海拔2000-4000米的竹林裏,喜歡吃竹子,有時也吃小動物。擅長爬樹,性孤獨,不合群。僅產於我國四川、陜西、甘肅少數地方。是中國特有的珍稀動物,國家壹級保護動物。(2)朱:鳥。雄性近80厘米長,雌性略小。羽毛多為白色,部分為粉紅色,頸部有壹些長而下垂的柳葉狀羽毛。前額、眼睛、頭頂、口腔底部、跗骨和裸露的小腿是紅色的。生活在沼澤和山澗附近,棲息在高大的樹上,以螃蟹、青蛙、小魚、蝸牛和甲蟲為食。中國壹類保護動物。(3)金絲猴:又稱仰鼻猴。哺乳動物。體長約70厘米,尾長等於或長於體長。背部有閃亮的長毛,臉、胸、後腿兩側的毛是紅色的。生活在海拔2500-3000米的高山密林中,群居,以野果、嫩芽、竹筍為食。分布於四川、甘肅、陜西南部。中國壹類保護動物。(4)白頭葉猴:哺乳動物。它長約50厘米,頭小,尾長,四肢細長。頭部為白色,有發冠,體背的毛比腹部的毛長且密。生活在熱帶、亞熱帶闊葉林中,生活在群居樹上,很少下地,以野果、樹葉、花為食。產於雲南、廣西南部和越南北部。中國壹類保護動物。(另外還有葉猴,也是保護動物的壹種。)(5)羚牛:又名叉角羚。哺乳動物。長1.7m ~ 2.2m,肩高1m ~ 1.3m,最大可重達350kg。尾巴短,兩性都有短角。全身褐色或深褐色,眼睛是黑色的。壹般生活在海拔3000-4000米,夜間外出覓食,吃草、樹枝、竹筍等。分布於中國四川、雲南、陜西、甘肅等地。中國壹類保護動物。(6)白鰭豚:又稱白鰭豚。哺乳動物。體長1.5m ~ 2.5m,頭圓,口長,約30cm。體背淡藍灰色,腹部白色,鰭白色。生活在中國長江中下遊,洞庭湖,錢塘江。中國特有動物,國家壹級保護動物。(7)黑頸鶴:鳥類。大型涉水鳥,長約1.4米。頭、頸、飛羽都是黑色的,尾羽也是黑色的,體羽是灰色的,外表黑白相間,很容易辨認。主要棲息在水草較高的沼澤中,以魚、蛙、螺、蝦為食,在青海和川西海拔3500m ~ 5000m的高山沼澤中繁殖,遷徙至四川、貴州和雲南越冬。鶴類中唯壹的高山物種,是我國壹類保護動物。(8)揚子鱷:爬行動物。身長2米多,背部有6排角質鱗片。背部深褐色,有黃色斑點和黃色條紋;腹面為灰色,有黃色斑點和條紋;尾巴上有灰黑色的環。前肢五指,無蹼;後肢有四指,有蹼。它們在池塘和沼澤中打洞,以魚、青蛙、鳥和老鼠為食,冬天住在洞穴裏。分布於安徽、江蘇、浙江、江西。中國特有,壹類保護動物。3.中國部分珍稀植物(1)銀杉:常綠喬木,高達20米。分枝平行,小枝有毛。兩類葉,長枝上的葉子呈放射狀散開,長4厘米~ 5厘米;短枝上的葉輪,長2.5厘米,線形,下部有白色氣孔。球果產於廣西、四川、湖南、貴州等地。發現於1956,是中國特有的珍貴樹種。(2)水杉:落葉喬木,樹高35米,DBH 2.5米。側枝對生,羽狀。葉呈條狀,扁平,長1.3 mm ~ 20 mm,交替成對形成兩排,為羽狀。錐體呈下垂形,近四角球形或短圓柱形,長約18 mm ~ 25 mm。產於四川、湖北、湖南。發現於1941年,是中國特有的珍貴樹種。(3)珙桐:又名水梨。落葉喬木,15m ~ 20m高。葉寬卵形,先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鋸齒。球形頭狀花序,花序基部有兩片乳白色大苞片,長圓形或橢圓形,長約7厘米,寬3厘米~ 5厘米。中國特有種,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開花時,白色苞片覆蓋樹梢,宛如壹群鴿子,故又稱為“中國鴿子樹”。世界著名觀賞植物。(4)人參:多年生草本植物。30厘米到60厘米高。紡錘形或圓柱形肉質根,莖短,掌狀復葉,三到六輪。花小,黃綠色,傘形花序。果扁球形,紅色。產於中國東北、朝鮮等地,藥用價值極佳。是“關東三寶”之壹。為了保護自然和自然資源,特別是珍稀動植物資源,保護自然環境和代表不同自然區域的生態系統,國家劃出壹定的保護區,這種保護區稱為自然保護區。中國指定了400多個自然保護區,其中10多個主要是為了保護大熊貓。1983年5月以後,萊山、岷山、秦嶺等地竹子相繼開花死亡,嚴重威脅大熊貓的生存。國務院已撥出專項資金救助大熊貓,並指示相關省份做好保護工作。林業部和四川、陜西、甘肅等省先後成立了搶救大熊貓領導小組,組織了52個巡邏觀察組。國家還建立了壹些大熊貓養殖場來安置和飼養受影響的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不僅保護了珍貴的動植物資源並使其得到發展,而且利用自然保護區研究珍稀動植物的生態和生物學特性,為引種馴化提供科學依據,為大量繁殖和培育新品種提供種源。由於自然保護區保存了完整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它對人們研究自然資源、自然歷史、自然條件、生物與非生物的關系以及環境保護監測活動具有重要價值。它是人們進壹步探索和深刻認識自然規律的重要基地。自1995開始,分別開展野生動物資源和濕地資源調查;有計劃地保護大熊貓、金絲猴、朱桓、揚子鱷、華南虎、野馬、雪豹、野驢、白唇鹿、麋鹿、海南坡鹿、丹香鶴、黑頸鶴、黃腹雉、高鼻羚羊等60多種瀕危珍稀野生動物,以及銀杉、紅豆杉、攀枝花、蘇鐵、山茶、瓚等。研究了候鳥的遷徙規律;開展了中國主要森林氣候帶生態多樣性調查、生態系統演變趨勢和受損生態系統恢復研究,建立了11森林生態系統長期定位研究站。推廣大熊貓人工繁殖、丹頂鶴人工孵化、揚子鱷人工繁殖、鳥類環誌、森林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制定並推廣自然保護區工程總體設計標準、林木種質資源保護標準和自然保護區管理檔案管理模式。國家林業局還舉辦了多次自然保護區管理、水禽濕地保護管理、野生動物保護管理、野生動物進出口管理、野生動物資源調查、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自然保護區特色旅遊、自然保護區信息系統管理等培訓班和講習班,提高在職人員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管理水平。自然保護區信息系統也已初步建立。自然保護區是指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自然集中分布區、具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和其他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體或者海域,並依法劃定壹定區域進行特殊保護和管理。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對於保護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中國的自然保護區建設始於20世紀50年代。經過近50年的努力,到2003年底,中國自然保護區數量已發展到1999個,面積1439.8萬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14.37%,在全國範圍內初步形成了類型齊全、布局基本合理的自然保護區網絡。在已建立的1999個自然保護區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26個,面積88712900公頃,省級自然保護區655個,面積39977200公頃,市級自然保護區339個,面積42691000公頃,縣級自然保護區779個,面積1650公頃。共有長白山、鼎湖山、臥龍山、武夷山、範靜、錫林郭勒、博格達峰、神農架、鹽城、西雙版納、天目山、茂蘭、九寨溝、林峰等自然保護區14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紮龍、向海、鄱陽湖源頭、東洞庭湖、東寨港、青海湖等6個自然保護區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這些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使我國70%的陸地生態系統物種、80%的野生動物和60%的高等植物,特別是絕大多數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在自然保護區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同時,這些自然保護區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穩定區域小氣候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1.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位於吉林省安圖、撫松、長白三縣交界處的白頭山地區。1980於1980年初被聯合國列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該保護區占地20多萬公頃,是中國溫帶森林生態系統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自下而上有四條垂直結構明顯的自然景觀帶。針闊混交林帶、暗針葉林帶、白樺林帶、高山冰蓋帶依次為。長白山有植物1400多種,被稱為“溫帶生物資源基因庫”,有野生動物400多種。主要珍稀動植物有東北虎、梅花鹿、紫貂、金錢豹、紅松、長白落葉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