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天安門廣場在蘇州嗎?

天安門廣場在蘇州嗎?

天安門

天安門廣場的歷史演變

追溯天安門廣場的歷史,就不能不提古都北京的歷史和演變。天安門廣場和所有古老的地方

它們和城墻壹樣,都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北京,唐代為幽州,遼代為燕京,金代為都城,元代改為大都市,明清稱為北京。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上,先後有燕、、大燕、遼、金、元、明、清八個朝代以北京為首都。各個朝代在北京大規模建築,建造各具特色的古建築。最早對天安門建築產生間接影響的是元代的元大都。

元中統壹元年,忽必烈在元世祖的駐地是開平府(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公元1264年,元世祖詔令以燕京為首都,元九年,改燕京為首都。元大都的修建始於1267,直到1285才完工,歷時18年。元大都棄金前都城舊址(今北京西南蓮花池以東地區),使北京壹度遷都。這是壹座非常規整的城市,略呈長方形的大都市,南墻在長安街南側,北墻在德勝門、安定門以北的北三環附近。現在那裏還有斷斷續續的土墩,叫土城子,是最早的元代北墻。大都城從裏到外就是宮城、帝都、大成。大城周長60裏,有11個城門。南面三門:中間是李正陽門,東面是門,西面是順城門;東部從南到北依次是祁華門、崇仁、廣西門。在西部,從南到北,有平澤門,和壹門和青青。北面只有兩個門,東邊的安貞門和西邊的德勝門。皇城的南門叫淩興門,就在這個午門附近。在靈興門和李正門之間有壹個丁字宮廣場。後來的明清宮廷廣場基本都是利用舊址,修建在中間。

天安門廣場。元大都城墻四角有角樓,城外有橋墩,城內有宮殿,城後有廣場,50個街坊星羅棋布。當時,壹位名叫凱爾·波洛的意大利著名旅行家來到中國,當他看到“大汗之城”元代金碧輝煌的宮殿和美麗的花壇時,大為驚嘆:“這座城市太美了,布局之巧妙,我們無法形容她。”他後來寫的《馬可·波羅遊記》就有對大都城的描寫,使這座古城得以流傳,名揚天下。雖然天安門廣場不是元代修建的,但元代選址的建築格局和故宮、皇宮廣場的定位,使得明代修建天安門廣場具有可行性。

1368年(明洪武元年),元朝統治被推翻,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與此同時,明朝大將徐達率軍平定元朝,改稱北平。此時明朝統治者為了消滅前朝的“皇權精神”,滅了元朝,尤其是拆毀了元朝的精華——紫禁城,導致朱虎和丹丹藻所畫的元宮消失。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他的孫文健繼位。這時,明朝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皇位爭奪戰。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迪升至北平,奪得皇位,登上皇帝寶座。由燕王改明帝,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暫稱“杭宰”(皇帝不在時杭宰的都城)。

明朝開國皇帝朱迪上臺後,第壹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決定將都城從南京遷到他的“龍興之地”北京。他之所以遷都北京,主要是由於北京“左環海,右撐太行山,南受益河,北居雍”,“關隘不下百關”,“水運便利,天津能海運”的優越地理位置。另外就是控制北方和東北地區,維護國家穩定。於是,永樂四年(1406),朱迪派大臣到各地監督百姓拾柴燒磚,並從各地招募工匠、軍士、民工,開始了建京的準備工程。永樂十五年(1417),北京的大規模建設正式開始,直到永樂十八年(1420)才完成。永樂十九年(1421),朱迪正式遷都北京。

明代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吸收了歷代都城規劃的優點,並參考了南京條例而建的。“所有的寺廟、廟宇、祭壇、宮殿和(大門)都像南京壹樣受到管制”。事實上,北京新建的宮殿比南京的更宏偉。其外城為內城之南所圍,內城為皇城所圍,皇城為紫禁城所圍。整個城市形成壹個“凸”形。內城基本失去了元朝的舊址。明初北墻南移五裏,上至德勝門、安定門,後南墻前移至正陽門。內城九門,南有正陽門(即元代正門);皇城在內城的中心。有六個城門:東安,西Xi安,北安,廣場南面的大明門,承天門的長安左門,右邊的長安右門。宮城,也被稱為紫禁城,是北京的核心。有四個門:南面的午門,北面的玄武門,東面的東華門和西面的西華門。隨著南墻的南擴,皇城和故宮依次南移,皇城南移至長安街北側,也就是今天看到的位置。皇城中門根據明代南京城的名稱改名為承天門(今天安門廣場),端門根據南京城的布局建在承天門。宮城南移至現在的紫禁城所在地,正門由元代的淩星門更名為午門。

在修建紫禁城的同時,利用午門前中央禦道的左右兩側,按照“左祖右舍”的規定,修建了嚴格對稱的祠堂和社壇兩組建築。此外,在承天門前還開辟了壹個丁字宮廣場(清代改稱天安門廣場)。廣場的東、西、南三面都築有宮墻,所以廣場是封閉的。在東西兩翼凸出的壹側和南端,開了兩個門,分別是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和南面的大明門(清代改稱大清門)。

承天門是皇城的重要建築。永樂十八年(1420)承天門建成時,只是壹座三層的木牌坊,黃瓦飛檐,承天門的牌匾高掛在牌坊中間。承天之門,意為“承天之福”、“受命於天”,表示封建皇帝是“受命於天”,代表天行使權力,應該受到永遠的尊重。

明天,順義元年(1457),承天門遭雷擊,起火。當時並沒有立即恢復,直到成化元年(1465)才由工部大臣白圭主持重建。這次重建為今天的天安門廣場奠定了基礎。此後雖建於明朝180年間,但變化不大。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陷都城,承天門毀於戰火。清八年(1651),清朝始祖福臨下令大規模重建,將承天門改名為“天安門”。後來康熙二十七年(1688)和1952年進行了兩次大規模修繕,1970年進行了重建,基本保持了順治年間重建的形制。1970改建的天安門廣場比原天安門廣場高83 cm,整體高度34.7米(原高度33.87米)。

從天安門廣場500年的歷史軌跡可以知道,天安門廣場是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象征,是見證封建王朝興衰的歷史見證。

蘇州介紹-|萬寶路發布於2006年9月26日12: 50: 00。

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美譽的蘇州,位於江蘇省東南部的長江三角洲平原,東臨上海,南接浙江,西臨太湖,北靠長江。轄四區(平江、滄浪、金昌、郊區)和六市(常熟、張家港、昆山、吳江、太倉、吳縣),面積8488平方公裏,市區面積66萬平方公裏,總人口57654.38+0萬。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博士“嘗水於”並“似天地”為吳王建合呂城。城墻四周有八個地門,像天庭八風,八水門,法地八卦。這座古城的廢墟仍然依稀可見。城裏的衙門、營房、倉庫、作坊、集市、住宅、娛樂場所,都布置得很好。古城面積約14平方公裏,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白墻黛瓦,小橋流水,整體形狀為長方形雙棋盤。街道兩旁綠樹成蔭,景色宜人。隋開帝九年,原名蘇州。著名的京杭大運河流經蘇州,為東方威尼斯增添了新的魅力。此名自隋唐以來壹直沿用。蘇州城形成早,規模大,變化小,水陸並行,河流街道相鄰。古城還坐落在原址上,這在國內外都是罕見的。所以蘇州至今還保留著許多關於和伍子胥的歷史遺跡。

蘇州是中國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壹,其歷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在吳縣唯亭鎮以北兩公裏處,陽澄湖南岸的草鞋山發掘了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發現了陶、石、骨、玉等生活、生產、裝飾用品1100余件。尤為重要的是,出土了中國最早的紡織殘跡(葛),表明蘇州是中國紡織的發祥地之壹。

蘇州有69座古典園林,其中以王師傅園、拙政園、留園、環秀山莊最為著名。蘇州園林隱而不露,是壹個遠離塵囂的地方。他們融合了道家、佛教和孔子的思想,用巖石、水、花木、建築等基本元素再造了自然的縮影,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蘇州園林藝術充分代表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其造詣舉世無雙。

蘇州是壹個獨特的地方。獨特不完全是因為肥沃的土地和溫和的氣候,更是因為她深厚的文化積澱;地理的優勢來自天,文化的優勢來自人,天人合壹形成了蘇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

蘇州古城東臨上海,西臨太湖,是長三角壹顆璀璨的明珠。年平均氣溫15.7℃,屬溫帶,具有明顯的溫和濕潤氣候特征,四季分明,屬於平原丘陵區。古城面積14.2平方公裏,呈長方形,東西窄,南北寬。城四周有內外兩個護城河,周圍有七個水陸城門和1個水陸城門。雖然大部分古城墻已被破壞,城門已被拆除,但最古老的盤門地、水城門仍完好無損,護城河、水巷、小巷仍能並行看到。蘇州有許多河流,總長35公裏。在這些寬窄的河道上,有186座拱橋和梁式橋。所以13世紀意大利旅行家凱爾和波羅遊覽蘇州後,稱蘇州為“東方威尼斯”,這個名聲壹直沿用至今。

經過2500年的洗滌,蘇州古城有了鮮明的城市形象:房屋都是白墻黑灰瓦,模仿蘇州古典園林的建築特點,白墻黑瓦。蘇州園林是蘇州的驕傲。明清時期蘇州有2,765,438+0座園林,目前有60多座。為什麽蘇州有這麽多精致的園林?這和中國的歷史文化,蘇州的地理文化都有關系。隋唐時期蘇州經濟非常發達,僅次於長安,奠定了文化發展的基礎。隨著科舉制度的進壹步發展,範仲淹創辦了宋代歷史上第壹所也是規模最大的地方大學——蘇州文廟學堂。蘇州真正成為了文人薈萃之地。無論是衣錦還鄉,還是老有所養,很多都通過了科考。他們在蘇州創造了壹個與自然融為壹體,與天地同在的生活空間。他們把文學、書法和繪畫以及對生活的理解滲透到了花園裏。因此,蘇州園林不僅是壹個物質空間,更是古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與蘇州園林密切相關的是昆曲、評彈和吳歌。昆曲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壹,它以優雅的措辭、柔和的唱腔和舒緩的節奏與蘇州園林融為壹體。評彈是壹門綜合性說唱藝術,具有戲劇性、文學性和音樂性。它不僅唱功優美,而且講究用詞,可以雅俗共賞,深受各界喜愛。吳歌作為江南民歌的總稱,以其清新委婉的曲調和吳儂軟語的地方特色而著稱。

此外,蘇州還是壹個物產豐富的“富國”。蘇州土地肥沃,農業發達,種植水稻、小麥、油菜、蠶桑、豆類、蔬菜等作物。大米產量全國領先,米質優良,有蘇玉諾等名優產品。美麗的太湖流域物產特別豐富:洞庭紅橘、枇杷、楊梅、銀杏、茶葉、蒓菜等花果久負盛名,魚類種類繁多,其中以銀魚、白蝦、白魚最為著名,素有“太湖三白”之稱。此外,蘇州陽澄湖的大閘蟹因味道鮮美而享譽海內外,被譽為“蟹中之王”。章太炎的唐國禮夫人有詩贊道:“陽澄湖螃蟹若不好,此生何必住蘇州!”所以蘇州是典型的魚米之鄉。種桑養蠶是另壹件大事。“鄉下沒有開闊地,春夏之交,樹蔭美。”蘇州氣候濕潤,四季分明,蠶繭質量好。曾有“萬馬披衣”美譽的蘇州,絲綢產量占全國六分之壹以上,出口量占全國三分之壹,質量和產量都名列前茅,是著名的“絲綢之府”。

隨著蘇州經濟的發展,蘇州古城東西兩側擴建了兩大塊區域,即中新工業園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在《商業周刊》列出的全球九大新興工業城市中,蘇州是亞洲唯壹的壹個。蘇州已成為國際投資的熱土和高科技集聚區。只要走出古城,迎接妳的就是現代化的氛圍和與國際接軌的城市管理。所以蘇州現在很大,面積8488平方公裏,下轄五縣市八區,總人口580萬。昨天的小蘇州已經發展成為大蘇州,成為最具活力的年輕現代化城市。

總之,蘇州是壹本需要細細品味的書。蘇州的山、河、橋、塔、街、巷,都蘊含著美麗的傳說和人生哲理,會引起人們無盡的遐想。雄偉的虎丘記錄了吳越春秋時期的歷史事實。寒山寺的鐘聲把楓橋夜泊的韻致傳達給萬裏;範仲淹感人的故事會讓人想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假山假水城園”的古城和“真山真水園園林城”的新區新園,讓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相映成趣,展現蘇州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