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新興縣域經濟

新興縣域經濟

新興縣以農耕為主,農業生產歷史悠久。在唐朝,農民種植水稻有兩種方式。宋代時,該縣曾建有社墟,灌溉土地5000畝。到清朝時,草樹石頭48宗,灌溉農田3萬多畝。乾隆年間,農民耕種農田214596畝,吸煙者91470人,人均耕地2.35畝。農業的發展促進了工商業的興起。當時,全縣有大小商店300多家,經營大米、土布、藥材、土糖、米酒等。全縣有39家銀行和典當行,從事典當、借貸業務。清光緒年間,新興縣的對外貿易已達到壹定規模,每年出口縣外的產品有稻谷、大米、土糖、豬、煙葉、臘鴨、葛粉等。

民國初年,縣內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很大發展。農產品主要是大米、木薯、甘蔗、花生、紅煙草、豬、家禽和池塘魚。除了耕作,農民還從事采礦和伐木。縣城裏有染布、線香、金銀首飾、餅食、車衣等小作坊。還有木薯澱粉、蔗糖、煙絲、制作座椅等。出口產品包括稻谷、大米、土糖、荔枝幹和煙葉。民國6 ~ 7年,新興縣人李耀翰任廣東巡撫時,全國各地商人雲集各縣、樂園,在全國各地開設煙館、錢莊、柴米油鹽雜貨鋪。商業日益繁榮,促進了農業生產和對外貿易的發展。21 ~ 23年(1932 ~ 1934),該縣每年出口的農產品為:大米33萬石(每石等於現在產量的54公斤),占全縣產量的三分之壹;生豬1.5萬頭;荔枝幹2.5萬公斤,占全縣年產量的50%;土糖9萬公斤,占全縣年產量的60%;煙葉28萬公斤,占全縣年產量的70%。出口的大米以“新興優占”和“新興白”品質尤佳,產品銷往廣州、佛山、肇慶、港澳、名縣內外,並載入《番禺縣誌續誌》。

民國二十七年(1938),廣州淪陷,西江羚羊峽禁航,各地道路被毀。成為佛山、廣州、新會、臺山、開平、恩平之間新的貿易通道,商業經營壹時興盛。但民國27年至34年八年間,境內被日軍飛機轟炸9批***63架次;33年9月,日軍從南路和東路侵入縣城,給縣城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民國32年,全縣水稻總產量比民國24年下降9.7%。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軍156師467團、468團對縣城新興的人民武裝多次進行“圍剿”和“掃蕩”活動,使工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造成“貧者不食,富者不安生”。到民國38年,全縣僅有私營小型工業企業37家,商戶522家。市場價格暴漲,市場流通靠“易貨”,或者各大商號發行谷票代替貨幣。全縣人口220339人,只比30年前的民國八年多了8919人。年均人口自然增長率僅為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縣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雖然經歷了曲折的歷程,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別是1978以後,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國民經濟的速度和效益有了新的突破和新的發展。在農業方面,形成了“以糧為主,農林牧漁副業全面發展”的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成為肇慶地區著名的糧食、塘魚、生豬、家禽、水果等商品生產基地,農業由自然經濟逐步發展為商品經濟。在工業方面,初步形成了電力、食品、建材、五金機械、服裝加工等五大產業,工業由生產型、內向型向生產型、外向型轉變。商業、服務業、旅遊業等第三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的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顯著改善。該縣的手工業生產始於唐代,但發展緩慢,基礎設施薄弱。到1949,全縣有私營小規模工業37個,手工業者480人,僅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8.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人民政府重視發展工業。1949至1985,全縣工業固定資產投資5634.7萬元,占全縣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61.96%。1985年國有工業企業41個,集體工業和個體企業144個,村以下兼營工農業的個體工業742個。全部固定資產原值5162.3萬元,凈值4234萬元,主要工業設備2875臺套,其中水力發電裝機65。水泥5.8萬噸,日用陶瓷654.38+0.93萬件,服裝200萬件,碾米5.2萬噸,蔗糖7.8萬噸,家具654.38+0.4萬件,初步形成電力、食品、服裝加工、建材、五金機械五大產業。當年全縣工業總產值63107400元,可比價格比1949高出26.89倍。建國後37年,工業產值年均增長9.4%,上繳縣地方財政利稅總額5928.4萬元,占縣財政地方總收入的365.438+0.09%,占同期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65.438+005.2%。工業企業在縣域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全年工業產值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7.7%,1952占27.8%,1965占42.9%。但在1978之後,國有工業的發展速度低於集體和個體工業以及農業。198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42.9%下降到28.4%,降幅超過14個百分點。壹些國有工業企業設備利用率低,原材料不足,職工素質低,影響了企業的經濟效益。當年全縣國有工業企業利稅稅率為12.68%,比1980年下降了14.31%。成本收益稅率為13.08%,比1980低2.86%。產值和銷售值出口率為4.41%,比全縣平均水平低5.49%。全面發展全縣工業,提高企業素質,增強產品競爭力和經濟效益,仍有很大潛力。工業的生產和管理面臨著許多新課題,需要進壹步探索、研究、開發和發展。

2013,1-13年2月,全縣經濟平穩發展。規模以上工業生產、投資快速增長、消費加速增長、外貿和出口增速回升、實際利用外資增長、財政收入持續快速增長、金融運行穩定。經初步核算,2013年(經市局初評批準)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92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增速快於全國7.4個百分點,快於全省6.6個百分點,快於全市1.8個百分點。

工業生產繼續快速增長。2013年,全縣實現工業總產值2878479.5萬元,增長31%(現價)。1-65438+2月,全縣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37369.7萬元,增長26.5%(按可比價格)。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加值475523.4萬元,增長22.8%,重工業增加值261846.3萬元,增長33.5%。按工業企業類型分,集體企業增加值增長56.3%,股份制企業增加值增長31.7%;外商及港澳臺商企業增加值增長15.9%,其他經濟企業增加值下降23%。規模以上私營工業快速增長。2013年,民營增加值5291059萬元,增長31%,比全縣規上工業增加值快4.5個百分點。產銷基本是連在壹起的。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產值28197743萬元,增長31.5%,產品銷售率達到98%。

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2013,1-65438+2月,全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74488萬元,增長35.3%。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8863165438+萬元,增長30.3%;農村固定資產投資134532萬元,增長61.1%;房地產開發投資153645萬元,增長47.3%。

消費市場增速加快。2013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971.052萬元,增長13.9%。其中,批發業15839.2萬元,增長12.0%;零售業327724.8萬元,增長14%;住宿業9480.2萬元,增長65.438+06%;餐飲業440665438+萬元,增長13.8%。

外貿出口增速加快,實際利用外資增加。從1到12,全縣進出口總額達到58865萬美元,同比增長2.81%。其中,進口總額8330萬美元,下降23.11%;出口總額50535萬美元,同比增長8.86%。外貿出口中,壹般貿易出口2365438美元+0.79萬美元,增長16.86%,加工貿易出口27356萬美元,增長2.89%。2013年,全縣實際利用外資2013萬美元,同比增長9.76%。

財稅收入繼續快速增長,金融運行平穩。2013、1-65438+2月,全縣公共預算收入110579萬元,增長25.36%;公共預算支出2071.64萬元,增長15%。1-65438+2月期間,全國稅收總收入1788494萬元,增長25.9%。其中,國稅收入64869.4萬元,增長12.4%;地方稅收收入11398萬元,增長35.2%。65438+2月末,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161933萬元,比年初增長10.54%;居民本外幣儲蓄存款余額1119179萬元,比年初增長12.56%;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798027萬元,比年初增長19.79%。

註: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指人民幣和外幣。水稻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其次是小麥、馬鈴薯和雜糧。

全縣各地均有水稻種植,主要分布在車崗、洞口、環城、東城、仁村、水臺、上沙、集成、樂園。

民國二十四年(1935),全縣水稻種植面積38.24萬畝,平均畝產114.77公斤,總產量4388.54萬公斤。民國32年水稻播種面積37.66萬畝,總產量3920.9萬斤,平均畝產1.004 . 1斤。

建國後,從1950年到1957年,全縣水稻年產量和總產量連續八年增長。

1958後期,縣、社、隊幹部層層開展所謂的“萬斤高產試驗”,實施“糧食衛星”,將壹些種了壹個多月的秧苗移動密植,有的達到畝產百萬苗以上,導致大部分“高產試驗田”或“連片高產田”爛死,減產或絕種。當年全縣水稻實收面積59.79萬畝,比1957減少5.65萬畝,總產量比1957減少8.35%。

1959 ~ 1962期間,由於農民生活困難,水稻連續4年減產,全年總產量比1958分別減產6.44%、10.72%、8.06%、1.45%。

1964全面將水稻“高稈品種”改為“短稈良種”,變粗耕為精耕,大面積種植冬季綠肥,推廣潮汕地區培育壯苗、合理施肥、適時露地晾曬的高產經驗。水稻平均畝產183.5公斤,總產量首次突破1億公斤。

1970年至1977年,在“以糧為綱”思想的指導下,各地經濟作物的發展受到限制,全年水稻種植面積60萬畝以上,其中1971年全縣水稻種植面積63.28萬畝,占全縣水田總面積的98.3%,平均畝產100畝。

1978以後,以提高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和總產量為目標,有計劃地減少水稻生產面積,實現水稻生產和各種經濟的全面發展。與水稻總種植面積1979 ~ 1985相比,全縣水稻總種植面積減少11.97%,但水稻總產量增加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