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壹個朋友有房子要出租,精裝修,位置不錯。他給自己的報價是4000元/月。有幾個人來看過房子,都覺得太貴了。我希望降價到3500元。結果他不肯自首,房子就這樣空置了半年。
我問他:為什麽不能便宜快捷的租下來?他說:裝修這麽好,便宜租不劃算!空置半年已經損失了至少21000元的房租,還不算物業費。但是從業主的角度來說,反正房子就在那裏,空著就好了,好像也沒什麽損失。
這是人們在理財中常犯的錯誤:對尚未獲得的收益麻木、不敏感。太在乎妳已經擁有的。
如果我從這個朋友的背包裏拿出21000元現金,當著他的面壹張壹張地撕掉,估計他會立馬跳起來制止我的暴行。
兩者性質相同,但前後反應大相徑庭。兩萬塊錢可以買五個IPAD2,可以去美國玩七天,也可能是農村孩子兩年的生活費。但是因為這些收入沒有獲得,所以人們不會太敏感。如果錢壹直在我們的錢包裏,突然被拿走了,大多數人都會暴跳如雷,馬上報警。
比如有人本來打算送老李壹輛電動車,後來對方說車被親戚拿走了,老李就會有點郁悶。但是不要太在意。
老李自己的電動車停在超市門口,被小偷偷走了。估計老李會難受好幾天。同樣適用於對生命的關註。大多數疾病(包括癌癥)都可以通過體檢,早發現早治療,但是大家都不願意主動去體檢。原因很簡單:體檢只會帶來兩種結果?1,什麽都沒發生,我的心卻落地了。像以前壹樣生活。2、檢查出問題,馬上成為病人,甚至直接判死刑。
體檢意味著妳可能會失去它。不去,保持現狀,好像也沒什麽損失。所以大多數人選擇不去醫院,直到痛得打滾,花更多的錢受更多的苦。人害怕失去,卻不在乎得不到。最後壹個問題:?在地面上?十美分,妳會撿起來嗎?如果這壹角硬幣從妳的口袋裏掉了出來,妳會撿起來嗎?
上面說的這些人,害怕失去,卻不在乎得不到。100元白拿帶來的快樂,很難抵消100元損失帶來的痛苦。這個理論也可以解釋股票市場的很多現象。
我們先做這樣壹個實驗。
答:轉行肯定能賺3萬。
b:有80%的幾率妳會得到4萬轉,而有20%的幾率妳什麽也得不到。這符合萬物生長的二八定律。妳把時間放在哪裏,妳就會在那裏得到知識或錢或收獲。
?妳會選擇哪壹個?
實驗的結果是大多數人選擇a。
根據傳統經濟學,選擇a是錯誤的,因為40000×80%=32 000,期望值大於30000。
這個實驗的結果是:當大多數人處於盈利狀態時,他們傾向於謹慎,厭惡風險,喜歡接受好的東西,害怕失去現有的利潤。"
“確定性效應”表現在投資者有強烈的獲利回吐傾向,喜歡賣出正在賺錢的股票。這是股票漲停跑路的時候。錯過了後面的連續暴漲。
投資的時候,大多數人的表現是“輸了就拖,贏了就走。”在股票市場中,普遍存在“賣出效應”,即投資者賣出盈利股票的意圖遠大於賣出虧損股票的意圖。
剛被套的時候,不想止損,不想承擔損失。但如果繼續下跌,人們會擔心更大的風險和更多的損失,這種擔心會繼續增長,這是無法承受的。為了減少預期損失,拼命割肉就會成為實際行動。但是了解了這種不理智的行為之後,就有可能做出更加科學客觀的判斷。所以,大家現在就要克服這種恐懼。畢竟現在不是2008年,壹定不能割肉。
稟賦效應是指個人壹旦擁有壹件物品,就會高估該物品的價值。
行為經濟學的另壹位重要先驅理查德·泰勒教授曾經讓壹些加拿大學生做過這樣壹個實驗:1組:泰勒教授準備了幾十個印有學校名稱和校徽的馬克杯。這些馬克杯在學校超市的零售價為5元,教授在帶到教室前已經撕掉了價格標簽。泰勒來上課,問學生們會為這個杯子付多少錢(給出0.5元到9.5元之間的選擇)。第二組:泰勒教授以同樣的方式來到第二間教室,但這次他壹進教室就給了每個人同樣的杯子。過了壹會兒,教授說因為學校今天組織活動開大會,杯子不夠了,有些需要拿回去。老師讓每個人寫下他們願意以什麽價格出售這個杯子(給出0.5元到9.5元之間的選擇)。
實驗結果表明,在1群體中,學生平均願意以3元錢的價格購買壹個帶有校徽的杯子;在第二組中,當學生被要求出售他們已經擁有的杯子時,出價突然增加到7元錢。
相比於獲得,人們非常不願意放棄已經屬於自己的東西。泰勒將這種現象稱為“稟賦效應”。
借錢中的應用:借給朋友1萬元,兩年後向他要。就算對方有實力還錢,也是舍不得。
理由:妳的壹萬塊錢是妳朋友借的。當他擁有它很長壹段時間後,他自然會覺得這是他資產的壹部分。壹旦他吐出來,就會很難受,就像妳搶了他的錢壹樣。
所以,如果妳借錢給別人,最好是按月收取利息,或者讓對方分期付款。不斷提醒朋友,這錢不是妳的。這樣,負債的概率就降低了。
看銀行借錢的方式,每個月都要。如果銀行借給妳65438+萬,告訴妳三年連本帶利還壹次,估計大部分人都還不起。因為在我心裏,我以為這錢是我自己的。
還有,當妳看到壹個不滿意可以七天內退貨的產品時,妳要提醒自己,也許真的有可能退貨,但是當妳把壹個產品帶回家試用時,“稟賦效應”已經開始在妳身上起作用了。妳不太可能歸還妳已經擁有的。
談戀愛,很多年輕人都是稀裏糊塗的談戀愛,相處壹段時間。我發現不停地吵架是不合適的。但由於“稟賦效應”,大多數人會選擇湊合著用,湊合著用。
會說“其實他還是有很多優點的。”“其實她對我很好。”“我付出了那麽多,真的不能放棄”,那麽多人湊合在壹起。壹旦真的分開了,估計誰也不會回頭。
生活中有很多簡單的道理,但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這是很多人生活尷尬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