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善組織,構建高效管理網絡。
眾所周知,教育信息化是現代教育的需要,是教學改革的推進器,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為此,我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分管副校長為副組長,信息技術骨幹教師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定期召開信息化工作會議,制定信息化建設規劃,建立了從校長到各地、教研組乃至班級的信息化管理網絡,為紮實推進學校教育現代化進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2.加強管理,確保管理有序高效。
我校上下統壹認識,把教育技術工作放在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位置。在硬件建設逐步達標的基礎上,為使教育信息管理更加規範、科學、合理、人性化,我校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強化管理,落實各崗位職責分工,主要從三個方面做好管理監督工作:
壹是實行“三級組織、層層落實”的組織運行機制,確保管理到位,即學校——領導小組——教師;
二是制定了壹系列管理規定,完善了教育技術工作的管理制度,明確了責任,保證了管理的有序高效;
第三,數據管理標準化,有據可查,並與績效評估掛鉤,以確保有效管理。
“配”和“管”教育技術裝備的最終目的是“用”好它。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將有力地推動教學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的改革,促進教育方法的更新,有效地提高教育質量,產生最大的效益。
3.加強校務電子化管理和網站建設,增強學校對外交流。
為實現學校管理信息化,學校建立了校務管理電子檔案,學校及各辦公室的材料、檔案分門別類存放,並及時上傳到教育局電子檔案管理中心。
學校網站建設是學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壹個重要方面,是適應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發展,增加學校對外交流和宣傳,提高教學、科研和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徑。學校網站是學校對外宣傳的窗口。因此,充分發揮學校網站的宣傳功能,使校園網成為加強與外界聯系、相互學習、共同發展的陣地。我們有專人管理校園網,使之及時上報和更新。網站不僅為學校各部門提供了壹個交流的平臺,也為教研組或教師個人提供了壹個展示自己的舞臺。陽光校園、依法治校、教學之聲、德育之窗、教師風采、班級管理、家校互動、語言文字等板塊向社會展示了二中的特色和全校師生的才華,促進了家校互動,加強了與校外的聯系。
(二)、加強資源庫建設,提高教師信息素養。
1.挖掘資源,發揮資源庫的作用。
資源建設是永恒的主題,所以學校非常重視資源庫的建設,鼓勵教師在利用好縣教育局教育資源的同時,豐富和更新學校資源庫的內容。學校資源庫的容量每學期增加8G。到目前為止,學校資源庫已達250G,其中有大量精心編制的習題、教育教學課件、各種教學案例、教學設計、相關視頻資料等。都是由學校老師按照年級和學科來保管的,學校也投入了課件池。將這些校本資源鏈接到學校網站上,供全體教師學習、參考和使用,充分實現了資源共享,提高了教師的信息素養,給信息化教學的實施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2.加強培訓方法,更新教師教育觀念。
在現代教學實踐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建設壹支教育理念先進、信息技術先進、成熟的信息化教師隊伍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學校根據縣教育局和縣培訓中心的文件精神,組織全體教師參加繼續教育遠程培訓,合格率100%;適齡教師參加並通過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培訓考試,及格率100%;學校承擔互聯網未來教育講師培訓,畢業率100%。該校百名教師參加學生聯合助學在線培訓,參訓教師全部獲得證書,及格率100%。學校每年還派多名信息技術教師參加市縣研討會,寒暑假組織全體教師制作培訓多媒體課件。這些活動的開展,大大提高了教師的應用意識,提高了教師的應用水平。
(3)以信息化手段推進學生素質教育。
借助現代教育技術,通過各種教育教學手段,實施有效教學,創建高效課堂,進壹步推進素質教育,壹直是我校的出發點。
1.聚焦課堂,促進學科融合。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內容是教學信息化。教學是教育領域的中心工作,教學信息化就是使教學手段信息化,教學方法現代化。為了徹底改變壹支粉筆、三尺講臺的傳統教學模式,讓信息技術真正為教育教學服務,我們采取了壹定的措施:
首先,大力推進“四門課程”,即信息技術教育課程、信息技術整合課程、信息技術創新課程和網絡開放課程。學校在資源庫和網絡的支持下開展“四門課程”,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優先考慮“四門課程”,統壹安排課程,並使之制度化、規範化。在開展“四門課程”的過程中,學校教師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在教學實踐中擺脫傳統課堂教學的束縛。他們不僅在網上搜索,下載資料,自己制作課件,建立專門的學習網站,學生還可以通過自主學習查找資料,輔助學習。“四門課程”的實施改變了教師的學習方式、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了課堂教學的信息化。
其次,發揮視頻網絡系統優勢,開展高質量的直播課堂。優秀的公開課被限制在很小的範圍內,必然導致知識的嚴重浪費。因此,我們充分利用學校校園局域網,建設視頻應用系統,直播高質量的公開課,從而享受信息和資源。比如今年的九年級中考研討會,各個學校的視頻公開課,視頻網絡都發揮了它的積極作用。
2.致力於將54個班級變成多媒體教室。在新設備安裝之初,學校就制定了嚴格的管理制度和使用制度。新購置了78臺筆記本,按照每三名教師壹臺筆記本的標準發放給教師。投影儀是每三節課的標配。老師可以用課件上課,播放視聽資料。學校要求每個老師每學期至少上四節綜合或創新課,並把多媒體的使用責任落實到人,量化到班級,納入獎懲。今年班主任在教《弟子規》和《新八德教育》的時候,無壹例外都使用了多媒體,壹度造成投影儀使用緊張。這種簡單實用的安排減輕了教師的負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效率。
3.利用信息資源構建“導學自主”課堂模式,促進學生研究性學習。
“導學自主”的課堂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問題的設計必須有針對性地進行。在教學中,教師利用網絡資源查找資料、備課,精心設計學生的“學材”和教師的“教材”,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和探究的自主權,保證學習的目標軌跡。在利用信息資源構建“自主學習”課堂模式的過程中,90%以上的教師掌握了多媒體技術,每個人都可以制作和使用多媒體課件,下載網上資料,許多教師建立了個人網頁或博客。
“學導學自主”的課堂模式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平臺。自主探究是壹種挖掘學生個體自我潛能、促進學生更好學習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充分發揮其優勢,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以網絡為基礎,鼓勵學生針對課堂疑惑提出拓展性問題,利用網絡資源、專題學習網站、衛星資源、電子書、學生論壇等,圍繞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查閱信息資料,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和總結,完成對問題的理解和知識的應用。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信息技術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每個學生都會用電腦進行在線學習和在線互動,班級也有班級網站。學生制作的多媒體作品多次獲得省市級獎項。
目前,我校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已蔚然成風,100%從網上下載資料,自制教學課件。100%的學科采用現代化教育設備(主要是投影儀)進行教學,課堂教學依托網絡環境,使教學資源得以重組,教育時空得以拓展,課堂教學活動充滿活力。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正成為我校優化課堂教學、有效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四)借力信息平臺,全面提升教學科研水平。
教師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主導力量,建設壹支適應教育信息化需求的教師隊伍是推進教師科研信息化的關鍵。
1,集體備課
集體備課是提高備課質量的重要形式。它可以集思廣益,將個人才能轉化為集體優勢,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學校形成了收器械的模式,在全縣推廣。在此基礎上,我們要求教研組加強多媒體課件制作中的收集準備和相關資料的搜索。敦促教師盡可能地享受網絡資源,利用多媒體上課。通過“正常班”、“提升班”、“示範班”、“復習班”等不同的課堂類型,凸顯收集和準備的效率。
2.在線交流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上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信息資源改變了教師的學習、工作方式和地位。首先,教師可以利用縣培訓網的“六聯論壇”發布自己的教學設計,反思教學,提出教學中的問題。通過在線教研,增強了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自主性,實現了問題咨詢、互動交流和觀摩學習,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其次,倡導教師和教研組建立實名博客,將博客作為知識信息存儲、有效反思、課題研究和成果發布的工具。教師理性地將自己與自己的教育活動進行比較,審視和檢討自己的教學行為,積極反思自己的教學,形成了許多優秀的教育故事和論文,在博客這個平臺上進行展示和交流。
3.科研課題。
我校壹直把課題研究作為踐行新課程改革、推進新課程改革、紮實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的有效載體。目前,我校參與了3個省級項目和9個市級項目。其中,我申請了省科研項目“網絡教育模式與績效實驗研究項目”;劉副院長主持的省教育廳課題“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已結題並獲得好評。對於這些課題,我們特別註重規範研究行為,要求研究中的每個環節都要留下相應的數據和文字痕跡,從而規範課題的研究檔案。科研項目的研究為信息技術與學科的融合提供了有力的基礎,更好地提高了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