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沈陽有哪些榮譽?

沈陽有哪些榮譽?

分類:區域> & gt廖玲> & gt沈陽

問題描述:

如題?

分析:

沈陽是東北的龍頭,東北的榮譽如下:

東北榮譽史

1.張學良當政。

張學良在東北的許多現代化工程,在當時都是全國第壹。張學良在東北建立的工業以重工業和采掘業為主。當時東北的鐵路、礦業、鋼鐵工業也是全國最發達的。在農業方面,他大力推行軍墾和民墾。在興安墾區,張學良從美國購買拖拉機,這是中國人第壹次使用農業機械進行大規模耕作。

張學良也開始通過整頓財政、穩定物價等措施限制日資企業,積極扶持民族工業,使在日本經濟侵略下瀕臨破產的東北民族工商業重新發展起來。在交通方面,張學良長期抵制日本的“鐵路談判”,加緊修建自己的鐵路。他主持修建了大同、奉海等鐵路和葫蘆島新港,使東北自建自營鐵路裏程居當時全國之首,沈重打擊了日本資本經營的壟斷,維護了國家利益。此外,張學良在電信、外貿和吸引華僑投資方面也采取了積極措施。他親自駕駛飛機從沈陽到營口投遞郵件,開創了中國的航空郵政。東北無線電總部開創了中國與歐美國家之間的無線電通信業務。

張學良不僅重視發展工業,還大力發展教育。1928年7月,張學良親自出任東北大學校長,三次捐資1.8萬元用於東北大學的建設,使東北大學成為正式的綜合性大學,設有七個學院。東北大學教授全國聞名,如張、黃侃等,月薪超過時任校長段。

張學良非常重視體育運動。他創造了中國現代體育史上的多個第壹。他在東北建立了中國第壹座現代化體育場。65438-0932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十屆奧運會上,贊助劉長春參賽,成為中國參加奧運會第壹人。

1931 5月,中國第壹輛自制汽車在沈陽下線,民生牌75。

2.***共和國的長子

東北老工業基地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為實現工業化,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而形成的以重工業為主要特征的工業基地。從“壹五”時期到上世紀90年代,東北老工業基地為中國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無愧於“中國長子”的稱號。現在老工業基地面臨後勁不足的困難,與其長期高投入有必然聯系。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建設和發展是中國構建完整工業體系的成功範例,人們永遠不會忘記,東北老工業基地就是中國的工業體系。

首先,它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為國家財政提供了豐厚的稅收收入。

東北工業基地的建成,促進了新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為中國經濟發展和工業化做出了突出貢獻。僅從下面企業的發展,就不難看出東北工業基地的重要作用。

(1)在經濟建設中發揮突出作用的典型企業。

1.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長春第壹汽車廠。長春第壹汽車廠是前蘇聯在第壹個五年計劃期間援助的第壹批重點項目。選址從4月1950開始,7月1953,壹汽舉行了隆重的開工儀式。從1956年3月開始,這裏誕生了第壹爐鐵水、第壹批鑄件、第壹臺發動機變速箱、第壹臺駕駛室。同年7月13,壹汽試制成功國內第壹輛轎車——“解放”牌轎車;10年6月5日,壹汽正式建成投產。當年制造解放牌轎車1240輛,組裝吉斯150輛。從此,中國的汽車工業開始起步。到1962,壹汽從單壹品種發展到多品種、多系列,形成了“解放”、“紅旗”、“越野”三大系列。僅從1956-1987,壹汽就生產了128多萬輛“解放”牌轎車,約占全國卡車保有量的50%。到1985,壹汽向國家上繳利稅和折舊費6160萬元,相當於建廠投資的10倍。

20世紀60年代,國家開始建設第二汽車廠。從1965到1970,壹汽承擔了11專業工廠和熱處理電鍍系統的設計任務,為二汽總成、後備箱、底盤零件、鑄件、鍛件、車架、車身、車輪、車軸、發動機。壹汽作為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也支持了許多兄弟汽車廠和機械廠的建設和發展,為中國汽車工業乃至整個機械工業的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為中國汽車工業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2.中國第壹個大型化工基地吉林化學工業公司。吉林化學工業公司的前身是吉林化工廠。“壹五”期間,前蘇聯援建的156重點項目中的吉林染料廠、吉林化肥廠、吉林電石廠都是在這裏壹起建設的。1954期間,前蘇聯援建的三廠壹期工程全面啟動。僅用了三年半時間,就建成了當時中國最大的染料廠和化肥廠,安裝了亞洲最大的電廠爐和壹系列加工設備。到6月25日,1957,吉化公司壹期開始投產。5438+0958年6月,吉林化工公司正式成立,下轄12個基層廠。壹五期間,這家以煤和石油為原料的大型聯合化工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700。它不僅成為吉林省的支柱產業,而且為支持全國化學工業的發展和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3.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面貌的大慶油田。研究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歷史貢獻,就不能不談周年油田。周年油田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上的超大型油田,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大慶油田不僅為中國提供了近1/2的原油,而且上繳了中國最多的利稅。1960-1987年,周年油田共生產原油9億噸,政府支付819億元,相當於同期國家對該油田投入的21倍。

(二)東北三省的利稅和物資轉移。

1.上繳利稅和調出黑龍江的物資。在第壹個五年計劃期間,黑龍江省上繳國家的利潤是國家給予工業投資的三倍多,有力地支持了國家的經濟建設。根據黑龍江省1981年投入產出表,當年全省轉移產品11.93億元,轉移產品91.3億元,轉移與轉移相抵,凈轉移產品28億元。這種情況基本反映了黑龍江省對國家的貢獻。從1953到1987的30多年間,全省* *調運煤炭3.06億噸、木材2.69億立方米、原油7.25億噸、糧食6475萬噸、發電設備2398萬千瓦以及大量冶金設備、采礦設備、機床、卡車、鋼材、鋁材、軸承、儀器等。1953-1987期間,全省上繳中央財政467.3億元。

2.吉林省上繳利稅,轉移物資。吉林省在1951實現了財政收支平衡,因此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第壹個實現財政略有結余的省份。1950-1952年,吉林省財政總收入7.54億元,三年上繳國家5.69億元,占全省總收入的75.5%,為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做出了貢獻。“壹五”期間,吉林省財政總收入達到27.53億元,上繳中央財政6543.8+0.655億元,占吉林省財政總收入的60.1%。此外,吉林省在汽車制造、石油化工、能源工業、煤炭工業、冶金工業等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不僅擁有壹批國家級大型骨幹企業,還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的相關材料和設備。

3.遼寧省上繳利稅,轉移物資。1953-1988年,遼寧省工業企業提供的利稅是同期全國投資的4倍多。在調入的原材料中,生鐵、鋼材、銅、鋁、鉛、鋅是最大的。1952-1988,生鐵凈調入6113萬噸,調入銅、鋁、鉛、鋅383萬噸;凈調入鋼材達7949萬噸,占全省總產量的52.9%。石油工業調入產品主要是石油產品,只有1981-1988,石油加工業調入產品凈產值269.9億元。化工產品中,遼寧純堿產量最大,轉移量也大。1952-1988中間凈轉移純堿達到1178萬噸(約為其產量的2/3),燒堿達到165萬噸。在此期間,水泥凈調出總量也達到5508萬噸。此外,還有大量的其他生產建設資料,大量的重工業產品被轉移出去,成為遼寧省工業的壹個顯著特點。僅統計1953-1994,遼寧省累計向中央財政上繳3234億元。

東北老工業基地為國家做出的傑出貢獻還有很多。例如,根據2001的統計,東北三省汽車總產量占全國的26.1%,其中壹汽集團生產的轎車占22.1%,重卡占50%,原油加工能力占29.3%,乙烯生產能力占365438+。此外,東北三省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林業基地。東北地區木材產量占全國木材供應量的50%,提供的商品糧占全國總量的1/3。橫跨黑龍江和內蒙古自治區的大興安嶺是中國天然林的主要分布區之壹,擁有中國最大的連片國有林區。自1964年開發建設以來,為國家提供商品木材1.2億立方米,上繳利稅41.3億元,是同期國家投資的1.4倍。為國家建設提供商品木材,保障東北、華北地區生態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

二是為我國工業企業管理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為* * *和中國的培養輸送了大批人才。

東北老工業基地不僅在物質方面為民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非物質領域也貢獻良多。

(壹)建立健全工業企業管理制度。

新中國成立後,不僅要改變反映官僚資本主義剝削壓迫、不適應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的企業管理制度,而且要建立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主義制度的企業管理制度,而這壹切都是通過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來完成的。在這方面,東北老工業基地也功不可沒。1951年2、3月,中央財經委員會召開的全國工業會議決定,國營工業企業的生產管理實行廠長負責制,但實行廠長負責制要與管理民主化相結合。在實行廠長負責制的條件下,實現這壹結合對於企業的民主改革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實現這種結合的壹個根本條件是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為此,中共中央於5月1951批準了中央東北局關於黨對國有企業領導的決議。這個決議根據黨管理東北廠礦的經驗,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在實行廠長負責制的條件下,如何與民主管理相結合,實現黨的保證和監督作用,作出了壹系列明確的規定。在決議的指導下,當時的東北五十三廠依靠工人,克服各種困難,改造老企業,建立社會主義管理制度,逐年超額完成國家計劃,逐步改善和提高了工人的勞動條件和物質文化生活,積累了壹套比較完整的經驗。東北五十三廠已經解決的很多問題,正是當時很多廠礦沒有解決或者正在摸索的問題。因此,《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推廣五十三廠經驗》。此外,還有沈陽第五機械廠的馬恒昌生產隊。短短1950,馬恒昌團隊改進了15種生產工具,創下25項新紀錄,提前完成了生產任務。1950以來,馬恒昌集團“鉆研技術,分工明確,幫助新工人”的經驗在全國推廣,舉辦了馬恒昌集團競賽,為適應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建立社會主義新的企業管理制度和人際關系,提高工人的主人翁意識和勞動積極性發揮了重要作用。盡管該決議是在初步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條件下作出的,但其中的壹些重要內容(如廠長負責制與管理民主化相結合,實現黨的保證和監督作用)在當前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中仍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從1956開始,中國中央和毛澤東探索建立適合中國具體情況(包括工業)的經濟管理體制,同時探索建立這樣的工業企業管理體制。3月1960,11,中共鞍山市委給黨中央寫了壹份題為《關於工業戰線技術創新和技術革命發展情況的報告》,介紹了他們在這方面的初步經驗。毛澤東在中央起草的批語中也高度評價鞍鋼的這些經驗,稱之為“鞍鋼憲法”,要求全國大中型企業學習這些經驗。根據毛澤東總結的“鞍鋼憲法”的主要內容,中國在建立適合中國具體情況的社會主義企業管理制度方面,進行了加強黨的領導、實行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堅持政治第壹、搞群眾運動、實行“兩參與、壹改革、三結合”的探索和實踐。在這方面的探索,黑龍江省清華工具廠率先獲得了經驗。對此,人民日報於4月25日1958刊登了清華工具廠黨委關於幹部參與生產、工人參與管理和業務改革經驗的初步總結,並在編者按中指出:“清華工具廠黨委關於幹部參與生產、工人參與管理和業務改革的經驗意義重大。這壹經驗應該在全國所有有條件的工業企業中推行。”這壹探索對新中國企業管理制度的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即使在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鞍鋼憲法》中的許多內容,如思想政治教育、“兩參與、壹改革、三結合”,對提高職工素質和積極性仍有其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在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時,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大量人才。

156東北地區的投資極大地促進了該地區的發展。圍繞這156重點項目,建設了上千個配套項目,奠定了東北作為新中國主要工業基地的地位。經過幾個五年計劃,東北地區形成了沈陽、大連、鞍山、本溪、撫順、吉林、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等壹批重要的工業城市。1987年,全國非農業人口占19.8%,黑龍江省占41.4%,是當時全國城市化水平最低的省份。到2002年,遼寧省城市化水平達到54%,居全國首位。東北老工業基地不僅為我國構建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國家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也使東北三省成為城市化比例較高的省份。

同時,東北三省還為各地培養和輸送了數十萬技術和管理人才,有力地支持了民國的經濟建設。例如,富拉爾基熱電廠建成後,為全國20多家高溫高壓電廠培養了運行管理人才,為國家輸送了大批技術和管理幹部。自1963以來,大慶油田先後向全國各油田輸送了8.6萬多名幹部、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為支持國家石油工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吉林化工公司作為中國最早的化工基地,為全國各地培養和輸送了大量人才。僅在20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就為同類企業、大學和壹些國家培養和輸送了56300多名管理幹部和工程技術人員。長春第壹汽車廠抽調4000多人支援第二汽車公司建設,其中幹部919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596人),老技師2888人。並為二汽培養了大批專門工人。到1985,壹汽向全國各地輸送了18000多名幹部和生產技術骨幹。由於現有資料有限,目前還無法具體統計東北老工業基地培養和輸送了多少管理幹部和技術人員,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數字是相當大的,這也是東北三省為中國經濟建設做出的重大貢獻。

從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歷史貢獻可以看出,東北在新中國建設史上具有突出而重要的地位。(1)改革開放前,石油、鋼鐵、煤炭、水泥等許多生產資料。東北老工業基地生產的,以極低的價格通過計劃調撥調出東北三省。時至今日,每年仍有大量廉價工業品轉出東北三省。(2)在當時的計劃經濟條件下,很多大型、特大型企業的大部分利潤都上繳給了郭頂,而東北三省的大型、特大型企業在東北工業經濟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因此其對國家的貢獻不言而喻。(3)新中國成立後,東北三省的稅收壹直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即使在20世紀80年代及其後很長壹段時間,稅收仍遠高於東部沿海地區。(4)東北老工業基地在其成長過程中,也有著優良的體制和制度創新傳統。20世紀50年代,東北工業基地向中國人民貢獻了當時最有效的計劃經濟體制,而這壹體制的形成,既是對前蘇聯經驗的照搬,也是結合了東北的實際情況。(5)在企業管理方面,東北工業基地也建立了壹套企業管理的辦法,包括曾經實行的“壹長制”。東北工業基地還為中國經濟建設創造了“周年經驗”、“鞍鋼憲法”等許多重要建設經驗,為建立和完善工業企業管理制度做出了突出貢獻,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大批管理幹部和技術人員。(6)由於工業化的發展,在東北三省推動了壹批新興工業城市,使東北三省成為全國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區,走出了壹條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獲得了許多成功經驗。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五大以來,東北三省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方針政策,大膽探索,迎難而上,下大力氣打好國企改革脫困攻堅戰,積極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積極探索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和資源枯竭地區經濟轉型。各項改革不斷深化,對外開放步伐不斷擴大,經濟建設加快,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從壹定意義上說,東北不僅是新中國前30年的重點建設和工業化基地,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大業的承擔者”。沒有東北的貢獻,就沒有* * *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