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歲早教的內容,孩子的性格和思想受家庭影響很大。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要教會孩子克服這些困難,學會挖掘興趣。下面我分享壹下0-6歲早期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0-6歲早教內容1培養基本生存能力。
生存能力包括吃、喝、拉、散、睡、穿、梳、穿、擦、衛生、勞動、整理,缺壹不可。生活中,有的孩子就是缺乏這種基本的生存能力。
我在北師大實驗小學工作的時候,遇到過這樣壹件事:
有人問:為什麽不教孩子喝水?家長們,妳們的孩子不是6歲才學會喝水嗎?後來我通過觀察發現,孩子不能喝水是因為家長或者幼兒園沒有教好。
壹個人什麽時候需要喝水,渴了就喝?不對。渴了才喝,餓了才吃,憋了才排泄,累了才休息,困了才睡覺,胖了才減肥,生病了才去看醫生。在這七種狀態下,妳的身體已經透支,妳的細胞已經受損。所以家長壹定要教會孩子及時補充水分。
幼兒園的飲用水壹般是集體的。早上10:20,孩子們坐成壹排,老師給每個人的杯子裏倒滿水,讓每個人喝完。到下午3點20分,再喝水。
如果在幼兒園的課堂上沒有教孩子主動喝水,那麽到了小學老師組織喝水當然是必要的,但小學老師不會組織。
以“擦”為例。“擦”就是擦香的意思。冬春季節,尤其是北方,皮膚壹定要塗上保護性的東西,否則風壹吹就會皸裂。所以,壹定要教會孩子做好自己的保護。
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護膚品是2元壹袋的嬰兒霜。家長不用買幾十上百的產品給孩子擦。孩子需要油性的東西,那些粉狀的不行。
有的媽媽還會給女孩擦自己的東西,導致孩子在上學前就開始發育的現象。這是因為媽媽用的產品往往含有胎盤和激素,孩子千萬不要碰。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習慣壹旦形成,就很難改變。
大量的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壹個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習慣壹定會遷移到他上學後的學習習慣上。也就是說,如果他在幼兒園的時候生活習慣壹塌糊塗,就不要指望他以後的學習習慣會好。
習慣伴隨孩子壹生,好習慣是孩子壹生取之不盡的財富;壞習慣是孩子壹輩子還不清的債。
泰戈爾曾說,播種習慣,收獲生活;李嘉誠說,播種習慣成就事業。壹定要幫助孩子在6歲前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建立自尊和自信
美國心理學家埃裏克森對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人類生活的每壹個不同時期都存在著壹對矛盾。
4到6歲,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這個矛盾就是主動和內疚的矛盾。
如果孩子各方面發展得好,他會主動積極參與活動;如果發展不好,他會有罪惡感,會退縮,對壹切都是逃避的態度。
如何在這個關鍵時期激發孩子的主動性?
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在這期間,家長和老師要多給孩子鼓勵。
自信的孩子有驕傲和自尊,不需要鞭打自己。如果有些事情父母不用管,他會主動去做。這樣的孩子會自立,自立的孩子將來也會自立。
壹個自信的孩子,站在那裏,與眾不同,昂首挺胸;不自信,低頭,耷拉著肩膀,挺著胸的孩子,不願意看人。
自信的孩子說話,壹定要用文字跳出來,說得簡單;沒有自信的孩子,愛忽視,懦弱。
自信的孩子走路帶跳,仿佛腳下有彈簧;不自信的孩子走路無精打采,腳後跟總是拖在地上,頭耷拉得像霜壹樣。
自信的孩子有陽光、積極、樂觀、向上、有活力、有進取心、昂揚、積極的心態;壹個沒有自信的孩子,冷漠、陰郁、悲傷、消極、退縮、抑郁、痛苦。
壹個自信的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會遇到更多的挫折和困難。他內心強大,他有幸福感,有品質的生活。壹個沒有自信的孩子,無論父母留給他多少財產,他都沒有力量。他內心太軟弱,生活沒有質量。
學會合作,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
現在很多父母都是獨生子女,兩個獨生子女在壹起,又生了壹個獨生子女。沒有這種經驗轉移,孩子會缺少很多東西。
學習如何與同齡人相處是送孩子上幼兒園的壹個很重要的原因。在幼兒園,孩子們逐漸學會集體生活,學會與人相處。
我們家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連衛生紙都沒有。大家都用手帕,我們卻讓孩子每天帶那種卷手紙去學校。
我們會告訴她這東西不值錢。當孩子需要的時候,妳可以給他,或者幫他用,這樣我們會很開心。哪個孩子流鼻涕或者流汗,哪個孩子哭或者流血,隨便拿點紙給他擦。
尤其是孩子哭的時候,妳要做的就是用紙給他擦眼淚,然後抱抱他,拍拍他的背,在他耳邊輕聲說:“我知道妳現在很難過。我能理解。不要和我壹起哭。我們壹起想辦法,好嗎?”
這是我教給我孩子的。我從小就這樣做。她中途加入了幼兒園,但後來,她可以交很多好朋友。
小學的時候,她從幼兒園的中班直接上了小學。她也用同樣的方式和老大班的小朋友同學們交上了好朋友。因此,有些事情我們必須教給孩子。
我在小學或者中學工作的時候,經常遇到壹些學習成績好,體育好的孩子。但是選了“三好”的同學從來沒被選上,班幹部也總是差幾票。為什麽?因為沒有知名度和人氣,不知道怎麽和同齡人相處。
培養普世價值
為了孩子的終身可持續發展,我們應該幫助孩子培養普世的價值觀,也就是盡力讓孩子認可自己認同的東西,讓他的價值觀和別人的價值觀相似,這樣他才能被別人接受。
家長可能沒註意到這個問題。有些孩子孤獨,沒有玩伴,被同齡人邊緣化。在很多情況下,他們的價值觀與其他人不同。
培養熱愛生活中藝術美的積極情感
孩子知道愛美是壹種境界。母親們有時會在頭發上放壹個發夾或頭飾。這些裝飾品他們是看不見的,那為什麽還要戴呢?為了創造美,讓別人看到。女人取悅自己,給別人營造壹個好看的氛圍,是壹種境界。
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說,壹個人懂得每天花點時間給自己,說明他對自己並不吝嗇,也不寬容。他懂生活的品味,有情調,這是從小培養的。
我們經常看到有的人長得很好看,但是缺少東西和氣質,這不是買各種裝飾品穿在身上就能彌補的。
而有些人長得不好看,卻氣質出眾,我們能從他身上感受到生活的品味和品質。
除了引導孩子追求視覺美,還應該鼓勵他們追求聽覺享受,懂得欣賞優美的旋律和悠揚的節奏。
在體驗美的同時創造美,從小開始,他以後的生活就會有品位有品質,每天都活得有情調有意境。
雖然孩子看不到頭上的花或美麗的發夾,但她心裏有壹個美麗的發夾。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孩子永遠不會得抑郁癥,因為她心裏有幸福感。
培養壹個人的審美很難。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努力工作,積極幫助孩子培養。
培養運動興趣
讓孩子學習簡單的健康知識,教會他們如何關註自身健康,加強體育鍛煉。健康的身體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發展認知能力
認知包括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意願,豐富個人創造力和想象力,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了促進幼兒發展的五個領域: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壹個真正符合國家規律的幼兒園,必須沿著這五個領域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早期教育要立足長遠,切忌急功近利。
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所述,保育與教育相結合,促進幼兒感覺和運動能力的發展,形成和發展語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品質,了解社會規則,促進身體和人格的健康發展。
家長壹定要端正早教的目的,正確引導孩子的成長,讓早教回歸純粹的、全面的發展本位,為孩子的和諧發展、全面發展、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0-6歲早期教育的內容。早教什麽時候開始?
行為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曾經說過:“當壹個孩子在出生後的第三天開始早期教育時,兩個寶貴的日子就不見了。”所以,從孩子出生的第壹天起,就應該給孩子進行早期教育。也就是說,早期教育開始得越早,對孩子的發展越有利,但並不是說孩子出生第壹天就要讀書說話,而是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選擇孩子感興趣的內容,循序漸進地開發孩子的潛能。
大量的理論和實踐證明,幼兒教育的整體效應、長期效應和潛在效應都會對孩子的壹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作為家長,我們要緊跟時代發展的要求,更新教育觀念,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為孩子以後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如何進行早期教育
有些家長想給孩子做早教,卻不知道從何下手。如何給孩子早期教育,是很多家長關心的核心。
0-6歲,俗稱“學前班”,這個階段也是孩子早期教育的關鍵時期。家長說教育孩子壹定要掌握孩子發展的關鍵期。就像什麽季節種什麽作物壹樣,孩子的語言、動作、大腦發育也有特定的發展關鍵期。如果錯過了關鍵期,孩子各項機能的發展將會很困難,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彌補。
1.語言發展的關鍵期(0.5-3歲)
0.5歲左右的孩子有壹個語言敏感期,他能聽懂壹些簡單的大人的話。(比如孩子醒來,家人不在身邊,孩子哭,聽到媽媽的回應,孩子的哭聲慢慢平息)。
1.5-3歲是兒童口語發展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的兒童可以模仿大人說話。嘴巴可以發出“e-e-e-e-e-e”的聲音,從最開始只能說壹個詞(抱抱,吃東西等等。),到能說兩個字的重疊詞(爸爸,媽媽,狗,兄弟等。),再到三字四字等簡單句。這個時期是孩子學習說話的最佳時期。父母要多和孩子說話,有意識地教孩子說簡單的話(比如會說家庭成員的名字,知道孩子身體各部位器官的名稱,會說常見小動物的名字,會表達簡單的生活需求)。
2.動作發展的關鍵時期
10個月——3歲是孩子動作的敏感期。孩子從十個月開始就有走路的欲望,所以家長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在10個月左右學會站立和走路,鍛煉腿部力量和腿部肌肉的靈活性。不要怕孩子敲門摔倒,也不敢讓孩子上學。而是要做好保護措施,給孩子準備好護膝,大膽幫助孩子邁出人生的第壹步。
2歲的孩子走路已經很穩了,有的孩子甚至會跳。2-3歲期間,家長要著重訓練孩子身體動作的靈活性。讓孩子多運動,跑、跳、踢球、騎平衡車、滑板車等。這樣既能鍛煉孩子手、眼、腿、腦的協調能力,又能平衡孩子左右腦的發育,促進孩子平衡能力的發展。
3.秩序發展的關鍵期(1-4歲)
1-4歲的寶寶總是處於秩序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的孩子需要有秩序的環境。壹旦他平時的秩序被打破,他就會哭,壹定要讓父母恢復原來的秩序。比如家裏有些東西放在固定的位置,壹旦有人動了,孩子就要求必須放在原來的位置。哪怕壹件事的做法和原來不壹樣,孩子也會固執地要求按照原來的樣子再做壹遍。父母會覺得孩子太固執。其實孩子正處於秩序的關鍵時期。我們應該理解孩子的這種行為。
當孩子度過了秩序的關鍵期,他就會在內心建立起秩序感、規則感和安全感。如果妳能靈活掌握事物的獨立性及其相互關系,妳就不會像以前那麽固執,而是可以像成年人壹樣靈活。順利度過秩序的關鍵期,能讓孩子在以後糾正混亂的秩序,不喪失做事的原則。
所以,當家長了解了孩子秩序的關鍵期,就可以在這個時期對孩子進行合理的引導。首先,尊重孩子的秩序感,不要輕易破壞海子建立的秩序。其次,當孩子的順序因為某種原因被打破時,家長可以按照孩子的意思重新做壹遍,讓孩子找到被打破的順序。最後,當實在無法恢復原有秩序,導致孩子情緒失控時,家長也要盡力安慰孩子,盡量轉移孩子的註意力。
0-6歲早期教育的內容3首先,訓練感覺器官
視覺:新生兒所在的房間要寬敞明亮,到處都要有明亮的物體。
聽覺:不要避開人的聲音,要有音樂。
氣味:讓寶寶聞各種氣味。
口味:讓寶寶品嘗酸甜的味道。
觸摸:經常抱著寶寶,有意識地用軟硬等不同的材料觸摸寶寶,讓他能感覺到什麽。
第二,培養溝通技巧
這是寶寶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也是寶寶步入社會的開始。
家長要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讓寶寶與同齡的嬰兒和成人接觸,鼓勵他在公共場合表現得自然、禮貌;並創造機會,如鼓勵寶寶正確稱呼客人,給客人倒茶,帶寶寶參觀。這不僅培養了寶寶的語言能力,提高了他的自信心,也為他輝煌的人際交往奠定了基礎。
第三,培養觀察和提問的能力
教寶寶看世界。從衣食住行、花草樹木、磚石等日常觀察中培養寶寶的觀察能力,能夠對寶寶的問題立即做出反應。比如,如果寶寶指的是天上的星星,家長要馬上告訴他“星星”的概念,把事物和概念對應起來。等寶寶大了,觀察的東西多了,就要引導他去思考,去提問,激發他強烈的認識世界的欲望。
第四,體能訓練
平時多帶寶寶運動,有條件的家庭從寶寶出生的那壹刻就開始重視這種訓練,比如新生兒期學會遊泳,1歲半學會滑冰。根據對中國和美國兒童的調查,中國兒童在體育鍛煉和身體發育方面明顯不足。
家長要提高寶寶的體能訓練,讓寶寶在擁有強健體魄的同時,養成大膽勇敢的性格。
五、培訓勞動生產
從猿到人的標誌是:開始用手使用和制造工具。人的個體成長也需要勞動和生產。但是現在獨生子女的動手能力很差,原因就是父母的溺愛剝奪了寶寶的動手能力。所以,家長要鼓勵寶寶培養自我服務的能力,把力所能及的動手能力交給他,讓他在做文書工作、玩玩具的同時體驗創作的快樂。
第六,培養英語口語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巴甫洛夫稱之為“人類特有的第二信號系統”。在早期教育中,要增加語言信息量,向寶寶大腦輸入足夠的語言信息;使用規範的語言,比如每天花20分鐘給寶寶讀漂亮的文章。另外,如果妳想學壹門外語,那就讓寶寶盡早接觸吧。
七、學習音樂和舞蹈
這是美育的範疇。家長和寶寶壹起欣賞優美的音樂,唱兒歌,打拍子,讓寶寶感受音樂中的美,提高審美能力。而且家長會發現,演唱會會讓寶寶的表情、動作、外表都透露出優雅的氣質。然後,從美育方面,讓寶寶接觸壹下。
八、學習繪畫造型
這也是美育的範疇,對刺激寶寶右腦的發育,增強想象力,形象思維,提高審美有很大的作用。家長可以帶寶寶參觀攝影展、雕塑展,評論各種手工藝品、繪畫、藝術照。家裏的裝修也要美觀。普通人的精神生活是不能強求的,所以父母要做的就是去感染和熏陶寶寶,讓他自覺的去學習和追求。
九、給寶寶壹個好的玩具觀
玩具有很多種。如果買了,家長不要買了之後直接留給寶寶,也不要覺得玩具是在消磨時間。父母應該和他們的寶寶壹起玩。不買的話,還可以找到很多不是玩具的玩具,比如磁鐵、鬧鐘、卷尺等。最好的玩具是父母和寶寶壹起做的玩具,比如風箏、風車、燈籠等。,寶寶也會更感興趣。
父母在購買玩具時應該考慮寶寶的年齡。
0~1歲:感應觸摸玩具。顏色鮮艷,音質優美,容易抓握和投擲,但不能太小,以免寶寶吞咽。
1~2歲:拖拉玩具和能訓練手部精細動作的玩具。
2~3歲:能激發想象力的玩具。如小餐具、積木、可拆卸玩具等。
3~4歲:智力玩具。比如拼圖、算盤。
十、參與育兒教育。
參加社區的親子活動,可以鍛煉集體生活中的友誼、合作、競爭意識,形成良好的社會交往。
十壹、熱愛自然,融入自然
大自然是嬰幼兒精神營養的源泉,是集智育、美育、體育於壹體的大課堂。在這裏,寶寶們可以學習種植花草,辨別谷物,觀察天氣,感受勞作。
十二、了解社會
帶寶寶去工廠、農村、博物館、名勝古跡等。接受人文教育,擴大知識面。見多識廣的寶寶更聰明。
十三、提前識字閱讀
家長可以結合與寶寶生活相關的事物進行識字教學;將識字融入遊戲;制作各種特殊的識字卡等。,和寶寶壹起看繪本,講故事。
十四、建立空間、時間和數的概念,培養高超的數學邏輯智能。
十五、其他全方位活動
家長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健康的活動,如集郵、攝影、釣魚、種花、養魚蝦等。,視條件和人而定。這些活動不僅是學習,也是拉近親子關系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