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廣東吳川模式的興衰

廣東吳川模式的興衰

新中國即將迎來60華誕,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30年。改革開放以來,吳川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廣大吳川人民走上了奔小康的康莊大道。但與珠三角等發達地區的快速發展和騰飛相比,吳川經濟發展長期徘徊在低谷,經濟地位相對落後。如果現在不發奮趕超,差距會更大,落後會更遠。面對滾滾的歷史車輪,我們有必要理性思考過去的歷史和未來的走向,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尋找規律,積極探索吳川經濟發展的新軌跡,讓鑒江平原綻放出豐富而美麗的花朵。以下是在春風不吹的情況下,對吳川經濟發展的壹些粗淺思考,首發於吳川商務網,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首先,歷史和文化悠久而深厚

吳川歷史悠久。據考證,從石器時代開始,人類就在鑒江平原繁衍生息。魯美古鎮有1000多年的歷史。由於內河交通發達,經濟腹地大,很早以前就成為商品經濟發展最肥沃的土壤。宋元時期,該鎮已發展成為南粵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嶺南大都市,與佛山、石龍齊名。清代《高州縣誌》記載“有吳家地,接三川之水,故稱吳川。”所謂“三江”,就是鑒江、梅花江、三雅江。三江之水來自山中老林,流經高州、化州,從吳川市武陽鎮流入大海。經過無數年的洗禮和沖積,鑒江下遊形成了800多平方公裏的鑒江平原。

二建江平原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古代有粵西唯壹狀元林昭堂,有中國第壹任駐美大使陳蘭彬,有黃州直隸廳將軍林。近代有愛國將領張炎、李漢魂,近代有前外交部副部長、中外事辦主任劉華秋。如今財力雄厚的吳川商人遍布全國,培養出雲卿這樣的才女也就不足為奇了。吳川壹代又壹代的浪漫人物,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的文化遺產。現存文物有巫山貝丘、金代茅山書院、宋代積蒲亭、元代吳川書院、明代雙塔、南城門、清代古街、林兆堂故居、狀元坊、狀元井、陳蘭彬故居、張炎故居、李漢魂故居、廣東農會南路辦事處等。

第三,民間藝術獨特精美。長期的歷史文明孕育了吳川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堪稱南粵奇跡。吳川的傳統民間藝術“三絕”——浮色、泥塑、花橋聞名中外。花塔、陶鼓、布偶、獅龍都獨具特色,令人嘆為觀止,被國家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等榮譽稱號。

二、“吳川模式”的興衰

早在1978年,王村崗漁業公社農民潘漢金等13戶農民,利用當地“葵鄉”的資源優勢,每人50元出資100元,共投資800元,建立了廖琴大隊葵廠,是廣東第壹家股份制企業。隨後,王村港第壹家電廠、吳川市宏達電器有限公司(廣東豪特電器有限公司的前身)、吳川市環球電器實業有限公司相繼成立,創造了吳川“小作坊做家電產業城”的奇跡。同時,荔浦、魯美、大山江逐漸形成了“十裏鞋街”,被譽為“塑料鞋都”,被國家授予“中國塑料鞋之鄉”稱號。此外,秦巴的針織手套、中山的林屋機械廠也頗具規模,遍布吳川的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隨著吳川市民營經濟的異軍突起和快速發展,逐步形成了“壹企帶動四鄰,壹村帶動壹廠”和“鄉鎮企業、集體企業、聯合生產企業、個體企業”的發展模式,被省委和媒體譽為“吳川模式”,並得到大力推廣,以“溫州模式”享譽全國。這時候順德出現了,東莞雜草叢生。然而,好花不常開,好時光不常存在。90年代,吳川人未能充分利用鄉鎮企業和小商品經濟的優勢,未能抓住國家大力發展市場經濟的黃金機遇,未能進壹步發揚“吳川模式”,經濟發展日益落後,已成為當代吳川人心中永遠的痛!此時,珠三角、江浙等地已經以壹日千裏的速度遠去,把吳川、湛江遠遠甩在身後。當時享譽世界的溫州也發展成為重要的國際輕工業基地和集散地,產值超億元的企業超過500家。“溫州模式”至今仍享譽世界,溫州財團足跡遍布全球,而“吳川模式”卻漸行漸遠,偶爾壹轉身,抖落滿地的塵土。

回顧歷史,“吳川模式”的輝煌令人驕傲,衰落令人遺憾。要走出失敗的陰影,就要找出失敗的原因,並加以改進,避免重蹈覆轍。吳川的鄉鎮企業為什麽成長不起來?吳川模式為什麽衰落了?時至今日,人們仍有不同的看法,而春風並沒有吹那至少有以下幾個原因:

小農意識強烈,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觀念“吳川模式”是依靠大量農民洗腳下田創辦小企業滾動發展形成的。但是,早期的企業家的觀念跟不上改革開放的發展進程。千百年來在農民中形成的“小農經濟”、“小富即安”的觀念根深蒂固,缺乏憂患意識和對企業發展的長遠眼光和戰略思考,最終制約了吳川的經濟發展。不進則退。當全國經濟蓬勃發展,全國各地的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不斷改革創新,發展壯大,逐步占領全國市場,走出國門的時候,吳川的民營經濟卻卡在了自己的位置上。比如吳川的鞋業,壹度領先全國,上世紀80年代初步形成產業集群,但至今沒有出壹個省級名牌,大部分還是生產最低端產品的手工作坊,甚至因技術含量低、質量不高而被稱為“周鞋”。

二是管理水平低,沒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吳川早期的鄉鎮企業壹般都是家族式的手工作坊,經營者文化水平比較低,管理水平不高。大多數企業沒有建立規範的企業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甚至沒有在工商登記註冊,也沒有品牌商標和銀行賬號。比如博普的鞋業和秦巴的針織手套業幾乎是壹個廠,生產銷售主要由家人負責,幫工的多是鄰居或者親戚朋友。就是所謂的“阿姨護理,哥哥打工”“老公生產,老婆管賬”的管理模式,“父子工廠”“兄弟公司”比比皆是。這是“吳川模式”企業的先天不足。由於管理水平低,缺乏資金和技術,這些企業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制約了企業的升級,導致企業越來越小。由於壹些企業沒有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不同的股東在資金管理、經營決策、利潤分享等方面容易產生沖突。,企業解散或分拆的風險較大,制約了企業的進壹步發展,錯失了發展壯大的良機。

3.當地政府管理不善,缺乏服務。“吳川模式”是民間自發產生的,是具有敏銳商品意識的吳川人長期積累推動的。吳川模式最初形成時,當地政府發揮了壹定的作用,大力支持鄉鎮企業的建立,並對各鄉鎮的產業布局進行規劃和引導,使吳川模式得以迅速發展。但地方政府未能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對改革開放的重要性和長期性認識不足,缺乏危機觀念和戰略意識。吳川的鄉鎮企業發展到壹定程度後,很多官員忙於對外宣傳和謳歌,卻沒有很好地履行政府部門管理和服務經濟的職能,沒有對鄉鎮企業的進壹步發展進行科學的規劃和引導,沒有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軟硬環境,沒有順應改革開放的潮流進行深入的經濟管理改革,沒有為產業轉型升級打造政策平臺。而是形成了“吃、拿、升級”比如吳川的糖酒工業企業壹度繁榮,產品暢銷全國。除了部分因經營不善倒閉外,至少有數十家企業轉移到珠三角、石家莊等地發展,導致原有的紅糖酒工業企業樓房空空如也,群眾因欠薪鬧事。

第四,國家和省的經濟大氣候不利於吳川。中國和廣東都有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文化多樣、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特點。改革開放過程中,每壹輪經濟增長極都是由國家戰略決定的,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圈的經濟騰飛都有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改革開放初期,吳川人抓住國家商品經濟開始啟動和國家鼓勵興辦鄉鎮企業的政策機遇,壹舉樹立了“吳川模式”。但到了90年代前後,國家和廣東的發展都集中在珠三角,經濟體制逐漸走向市場經濟,粵西的戰略地位迅速下降。但吳川並沒有得到上級的政策關懷,資金、技術、人才的支持,甚至缺乏珠三角地區和僑鄉的優勢,逐漸與發展如火箭般的珠三角拉開距離。這也是吳川資金和人才流向珠三角的客觀原因,逐漸形成了資金、人才流失和吳川經濟發展停滯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