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章:走近農民工的內心世界。
第二章:欠錢不要被憤怒沖昏頭腦。
第三章:奢侈品追求的背後。
農民工是壹個怎樣的群體?他們生活在城市裏,卻不被城市接納。很多人甚至會遇到欠薪這種事情。農民工的心理問題已經上升到了必須重視的程度。
走近農民工的內心世界
隨著農村生產效率的提高和城市建設的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湧入城市從事建築、服務、制造等行業,從而形成了只有農村戶籍但長期離開農村到城市打工的“農民工”這壹特殊群體。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報告,2009年,中國農民工總數達到22978萬人。他們大多是中青年,文化程度低,工作時間長,收入水平低,社會保障差。這樣壹支快速成長、龐大的隊伍,在發揮城市建設生力軍作用的同時,也面臨著來自個人發展、工作環境、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壓力。他們的心理健康是否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關系到作為社會重要成員的農民工的幸福。
農民工也有特殊的心理資源。
雖然農民工這壹豹子群體的整體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但應該看到,農民工本身也擁有壹些積極健康的心理資源,可以幫助他們應對生活壓力,保持內心平靜,其保護作用不容忽視。
有研究者指出,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農民工更加勤儉節約;面對問題,多采取思考、解決等積極應對方式,少采取回避、等待、想象等消極應對方式。不得不說,農民工的健康潛力讓我們看到了光明的壹面。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不斷看到處於社會底層的農民工積極面對生活、改變命運的“大眾化”案例。比如旭日陽剛和西單姑娘,堅持理想,克服困難,最終走上星光大道:新工人藝術團為勞動歌唱,互助合作,推動農民工社會文化教育權益的全面提升:壹個沒有文化,收入低,沒有安全感的收垃圾奶奶,卻用壹個“小人物”的平凡良心做了壹個年幼的孩子。
當然,農民工面臨的心理健康挑戰是主要的,這些問題的解決有賴於他們自身的努力和社會環境的改善。特別要關註敏感群體和弱勢群體,讓他們有更多的心理咨詢渠道,有愛的靈魂陪伴。同時,農民工的努力和積極響應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健康的陽光。也許農民工本身的心理潛力才是真正對他們有效的良藥。
農民工心理問題綜述
近年來,農民工這壹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或精神幸福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註。農民工的心理困擾以及由此引發的各種社會問題不斷湧現,已經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尤其是由80後、90後組成的新生代農民工,他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比老壹代人更高,更勇於表達內心的感受。當他們遇到不適時,會更強烈地表現出失落或憤怒,甚至以自殺、搶劫等極端形式表達不滿。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研究者的關註和廣泛討論。
國內研究者以SCL-90作為研究工具,在齊齊哈爾、重慶、海口等地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農民工的抑郁、焦慮、強迫等多項心理癥狀高於全國成年人平均水平,而部分農民工的負性心理癥狀比留在農村的農民更為嚴重。
農民工是壹個寬泛的標簽。在關於農民工心理健康的報道和討論中,我們往往先看到他們的性取向。但是實際上有很多小團體,情況各不相同,無法概括。比如農民工中,女工就很特殊。她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低於男生,帶父母和孩子外出生活的比例較高。再加上其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女性勞動者往往面臨更大的壓力甚至社會歧視。
許多研究表明,女性農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於男性農民工,尤其是人際關系敏感、恐怖、抑郁等心理癥狀強於男性,生活滿意度低於男性。因此,女性農民工的心理健康需要得到社會更多的關註。
另外很多因素,比如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收入,行業等等。對農民工的心理健康有影響。2005年的壹項研究發現,與年齡較大的傳統農民工相比,20-29歲的新生代農民工在價值尊重和權益保護方面感受到更大的壓力,他們對此深感不滿。已婚農民工的心理問題明顯少於未婚者,感受到的積極情緒明顯多於未婚者。可見,婚姻可以促進農民工的心理健康。
農民工苦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們的心理壓力來自廣泛。2005年湖州的壹項調查顯示,農民工認為他們的心理壓力主要來自權益保障、經濟負擔、工作量和城市適應。2005年浙江省的壹項調查發現,83.29%的受訪者認為子女教育是他們外出工作時最擔心的問題。50.29%的受訪者抱怨收入太低,對同工同酬的分配制度不滿意;41.27%的受訪者感到“感情空虛”,82.5438+0%的受訪者未婚,多為男性,已婚。
欠錢的時候不要被憤怒沖昏頭腦。
我現在什麽都沒有了!壹個40歲的男人,還沒結婚,坐過牢,回家還被歧視。現在做了別人都不願意做的臟活,老板拖欠工資。為什麽老板要吃喝,讓我們喝西北風?我不會讓我的老板感覺更好。我會殺了他,然後自殺。我有個計劃。這是壹件大事。"
作為壹名危機幹預接線員,當我聽到壹個老農民工的電話時,我真的很震驚。這是壹個有過交通事故經歷的男人。出獄出社會的時候,他已經40多歲了,還沒有結婚。不敢呆在家裏,怕被嘲笑;出去打工,卻遇到不發工資的混蛋老板。我意識到,在這種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他可能真的會選擇殺人或者自殺,對社會的危害將是無法估量的。
面對弱勢群體的聲音,考慮到他們在社會上很少找到傾聽自己聲音的人,我有必要接受和尊重他們。
我說:“非常感謝妳在這麽困難的時候信任我。告訴我妳的心聲,我感到非常榮幸。聽了妳的經歷,感覺妳在工作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妳的老板拖欠工資傷害了妳,讓妳很生氣:妳想選擇壹種方式報復他。”
馬勞說,“實際上,壹開始,我並沒有打算那樣做。”他的話裏有無奈。
我趕緊問:“妳壹開始是怎麽想的?”
老馬憤慨地說:“老板背信棄義,說要付錢,卻壹拖再拖。我覺得很痛苦。出獄後,我幹了很多很多人不願意幹的臟活。但是為什麽上帝對我這麽不公平?”
我溫和地說:“妳覺得上天不公平,因為妳努力了,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
馬勞說:“是的,如果老板能付我們錢,我不想走這條路。”
我啟發他說:“這是唯壹的選擇嗎?有沒有想過其他辦法,比如通過法律手段拿回工資?”
老馬疑惑地說:“能有用嗎?我們屬於偏遠地區,上面主管部門不會關註。我真的很討厭。老板有車有房,我們卻住在最破舊的房子裏。我討厭它。”
在交談中,我壹直在思考馬勞是真的想自殺還是只是在抱怨,以及我該如何化解他的極端想法。老馬殺人的動機是為了工資嗎?他為什麽拒絕用其他方式討薪?他選擇復仇是因為他討厭富人嗎?我覺得有必要讓他知道極端行為會給他帶來什麽後果。
我說:“如果報復,妳覺得最後會得到什麽?”
馬勞坦言:“至少讓那些黑心老板知道,我們農民工不好欺負。”
我問:“妳覺得會花很多錢嗎?”
老馬回答:“嗯,雖然價格高了點,但是老板出的價錢更高。”我死了,我媽沒人養,但是帶著孩子結婚的老板比我損失更大。所以還是賺到了。"
我問:“妳真的認為妳成功了嗎?白發人送黑發人多慘。”
老馬陷入了長時間的沈默。
我耐心的等待老馬的反饋,因為他正在經歷壹場內心的鬥爭。
幾分鐘後,老馬嘆了口氣說:“我唯壹放不下的就是我的老母親。那時候我在監獄,除了我媽,所有人都放棄我了。”講到這裏,老馬的聲音哽咽了:“後來我出獄了,每個月都給我媽寄錢。無論我的生活有多艱難,我都不希望我的母親再受苦了。”
只要我在乎壹個人,我就不會選擇極端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我似乎看到了希望。“是啊,如果妳走了,妳媽媽怎麽生活?她等了妳這麽多年,現在是妳報答她的時候了。老板欠妳的錢,能通過壹些法律途徑追回來,只是時間問題。”
老馬說:“我再考慮壹下。可能我在工地沒事幹。沒人會說話,所以我這麽認為。”
聽了這話,我心裏壹塊石頭落了地,至少老馬開始反思自己的沖動行為了。我趁熱打鐵說:“妳在工地的生活很無聊,又恰好被老板拖欠工資困擾,妳要采取這麽極端的方式嗎?”妳能給我壹個保證,妳不會殺了妳的老板,然後自殺來獲得報酬嗎?”考慮了十幾秒鐘後,馬勞說,“我會考慮的。那樣真的是得不償失。我有老母親等著我養。"
我鼓勵他說:“妳這樣想是負責任的。我為妳高興。如果妳有新的問題,希望妳能告訴我們。我們很樂意為您服務。”
老馬輕松地說:“是的,謝謝妳聽我說。真的,有時候我很難遇到壹個說話的人!”
心理危機幹預後,我們進行了回訪。得知馬勞和其他同事邀請律師和媒體與老板爭論,老板被迫全額支付欠款。現在,人王正在找新工作,壹個老鄉介紹了他。從老馬的語氣中可以看出,他的心情已經平靜下來,對未來有了新的規劃。
面對不公有很多選擇。
農民工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他們離開家園,從農村來到城市,希望他們的生活會變得更好。然而,由於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他們往往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他們內心的憤怒和壓抑無法向親人訴說,心理壓力得不到有效緩解,只能獨自承受。久而久之,他們形成了自我封閉的性格。當出現強烈的矛盾時,壹些人的情緒可能會突然爆發,最終導致無法挽回的局面。
對於農民工的痛苦,心理咨詢師希望也有能力提供壹些緩解心理壓力的方法。
停止向妳的密友訴說妳的煩惱。
中國的家庭文化往往不允許家庭成員表達自己的感情,尤其是對於男性來說,在父母、妻子、孩子面前表達感情會被認為是不成熟或者軟弱。所以經常會有壹些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自覺的壓抑自己的情緒,不願意告訴家人或者朋友。
用文字表達情緒,對月子有宣泄作用,可以減少心理壓力帶來的傷害。農民工,當妳被生活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時候,請告訴妳認為妳安全的親朋好友。這是緩解壓力的首選方式之壹。
跳出自己的“死胡同”
農民工朋友在外打工多年,經歷的很多事情都是無法預料的。面對困難,人往往會發呆,獨自思考解決辦法,所以心胸狹窄,容易把自己逼入“死胡同”,做出壹些極端的事情。
其實農民工朋友可以選擇在業余時間離開單調的生活,參加壹些集體活動和誌願者活動,結識壹些會說話的“外人”,拓寬自己的思路,找到更多處理事情的方法,避免進入思維的“死胡同”。
積極利用社會資源。
近年來,農民工的生存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註,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紛紛向農民工伸出援手。農民工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不公平待遇時,應積極向有關部門反映,通過法律途徑爭取自身權益。不要把自己的不滿藏在心裏,容易積累抑郁生病,也不要用壹些極端的手段去解決糾紛,這樣會傷害到別人和自己,得不償失。
當然,如果農民工朋友遇到感情糾紛,或者感覺不舒服,也可以向當地的心理咨詢機構尋求幫助。
追逐奢侈品
“我的衣服都是名牌。”
蘭花初中壹畢業就來北京工作了。她壹直在壹家服裝廠做衣服。雖然她學到了很多,但她掙的錢非常有限。在北京街頭,看著同齡的女孩穿著名牌衣服,背著名牌包,蘭花很羨慕。但考慮到自己微薄的收入,她連奢侈品店的門都不敢進。
今年春節回老家,蘭花真的是全軍覆沒。她壹改往常的打扮,穿了壹件迪奧外套。這件衣服花了她好幾年的積蓄!其實蘭花只是想用這件衣服告訴村裏人,我在北京過得很好,同時也能更好地讓父母放心。
大年初壹,幾個大媽回家拜年。他們粗糙的手不停地摸著幾萬塊錢的衣服說:“這是我們在縣城商場買不到的好衣服!以前在女兒帶回來的雜誌上看過。”壹個上大學的女生看到自己的衣服,趕緊穿上,對著鏡子看了半天,然後說了壹句差點讓她暈倒的話:“這貨模仿的這麽好,恐怕要三四百吧!”
在蘭花制衣廠工作了幾年,自然知道A貨的意思。好在那些大媽們只是互相聊了壹會,忽略了這句話:蘭花回京後,有意無意地問廠裏的好姐妹們,試探她們對這件衣服的看法。沒想到大家無壹例外的認為是模仿。最後,她的壹個女朋友說:“我告訴過妳不要穿這件衣服。想想吧。每天不是累得走在街上,就是被線卡在公交車上,滿身是汗,手背開裂。在公共汽車上,妳的衣服皺了,鞋子也臟了。誰會把妳的衣服當正品?”
渴望融入這個城市
經過壹番努力,農民工朋友口袋裏或多或少都有了積蓄。在各種商業廣告的“狂轟濫炸”下,農民工很難抵擋這種誘惑。有些人甚至更熱情,他們願意花錢購買從未涉足的奢侈品。
有人說,在消費社會,商品的意義不僅在於對人的實用性,還在於滿足感。
許多農民工從事著城市裏最苦、最累、甚至最危險的工作。在很多職業中,農民工大多處於底層,他們的價值最容易被忽視。基於種種無奈,他們試圖顛覆和重塑自己在消費領域的形象,發泄內心的不滿,從而達到內心的平衡,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所以消費反映了農民工朋友融入城市的願望。他們不再像他們的父母那樣自我剝削和節儉。除了把收入花在食物上,他們還會把大部分收入花在服裝、電子產品、娛樂等方面。
同時,由於農民工年齡越來越小,且大多未婚,撫養孩子的壓力尚未顯現,家裏的負擔都是上壹代人分擔的。總的來說,他們的負擔更輕,對各種消費的擔憂也更少。
而很多新生代農民工,由於涉世未深,對復雜商品的判斷能力較低,購買對情感因素的作用更為突出,思考不夠理性,難免出現壹些盲目性。因此,他們非常容易盲目地跟隨城市青年的消費觀念和追趕潮流,他們更容易受到商業廣告和其他促銷活動的影響。
賣家永遠比買家聰明。
商家喜歡抓住農民工消費者的心理來促銷,吸引農民的二次顧客。壹家大型商場的總監列舉了目前商家流行的“優惠券退款促銷”戰術。比如先提價再打折。商家先提價,再威脅“打折”再原價銷售,而消費者則認為自己以較低的價格買到了優質商品,不管是否真的需要或喜歡,先撿了這個“便宜貨”。
商家很清楚,農民工也想體面,但大多並不富裕。這些促銷手段旨在抓住農民工消費者希望以“低成本”獲得“高滿意度”的心理,在重大節日來臨之前,通過廣告宣傳,促使農民工成為最具潛力的消費群體。
讓消費回歸理性
雖然商家善於抓住消費者的心理,“煽動”買家的購物欲望,但只要明碼標價,雙方都願意也無可厚非。而農民工消費者也需要掌握“購物心理”,使其消費回歸理性,避免”;通過動態消費。”畢竟妳口袋裏掙的是辛苦錢,不要想著快點花掉。
原則1:
我們經常會因為別人的購買行為而影響到自己,而沖動購買之後,往往會發現自己買的東西對自己並不實用,或者說很少用到壹邊。所以,在購買壹件商品之前,先問問自己:我真的需要這件商品嗎?買了之後可以用來做什麽?盡可能不要無計劃的消費,不要為了攀比而消費,不要為了新奇而消費。
原則2:
壹家報紙刊登了壹條新聞,說壹個電腦城的工人在偷自己的工作。經理說,這位工人平時工作表現不錯,平均壹個月能掙4000元。
明明收入不錯,卻依然選擇通過非法手段獲取額外財產,讓人為他感到惋惜,也不得不對他的日常消費模式感到驚訝。他的收入都去哪了?據知此人經常盲目與身邊人攀比,導致信用卡債務過多,只好用偷來的錢還款。
與過去相比,農民工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與城市居民的收入相比,仍有壹定差距。與此同時,農民工群體也出現了分化。有的農民工收入高,有的收入低。
面對商品,要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來操作!身體健康,買的商品價格要在自己的承受範圍內,不要壹時超支。
原則3:
市場上的商品種類繁多,價格高意味著質量高。各種商品的賣點不壹樣。有的賣品質,有的賣外觀,有的賣時尚,有的買品牌。同時,商場促銷的商品也不壹定實惠。商家的廣告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所以不要指望有免費的“餡餅”。
同時需要明確的是,知名品牌的消費並不能直接提高人們的地位和認同感,消費者只是感受到壹些心理安慰。
在商業領域,人們往往強調人的“財富智商”。有人說,壹個人的財商和他賺多少錢無關,和他能留多少錢有關。農民工朋友收入來之不易,要學會合理規劃自己的血汗錢。要改變自己的位置,獲得別人的認可,只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比如投資自己,學習專業技能,接受職業培訓。
用另壹種方式表達愛意。
壹些農民工朋友的非理性消費,大部分來源於“愛面子”的心態。他們總認為開著豪車,穿著體面,給家人帶回各種禮物是成功的標誌,能讓家人感到驕傲。
其實家人真正需要的可能很簡單,就像《回家看看》這首歌裏唱的:跟家人說說話,幫媽媽刷筷子洗碗,打爸爸的背,揉揉我的肩膀。
這其實是在提醒人們,花光所有的錢很容易,但是生活條件好了之後,就很難維持過去那種無所謂的心態了。能體現我們優雅的不是花錢,而是做對大家更有意義的事情。
結論:遇到欠薪怎麽辦?這是農民工最想知道的問題。很多人這個時候通常會選擇兩件事,要麽妥協,要麽瘋狂報復。其實合法的方法是正確的。(文章原載於《心理與健康》,序號2065438+2002年5月。作者:吳勝濤、周嬋、陳雅麗、王偉鴻、肖靜,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360常識網贊同其觀點,對其真實性負責。請盡快聯系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