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

創新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是當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主陣地。作為壹名合格的英語教師,我們應該通過自己的創新實踐,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何轉變教育觀念,推陳出新,培養壹代基礎紮實、具有創新精神和開拓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當今教師的首要任務。那麽如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呢?我想結合英語學科的特點和我這幾年的英語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實施創新教育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

奈斯比特曾經說過:“在大知識經濟時代,我們最需要的是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然而,傳統的英語教學以教學為中心,以學生為知識容器,嚴重壓抑了學生的創新欲望。由於缺乏對學生興趣和個性差異的關註,學生把壹堂極具教學美感的課當成了“苦差事”,毫無愉悅感。老師也希望通過“努力”取得成果。千篇壹律的語言分析和機械的模仿形成了壹個沈悶壓抑的教學環境。因此,教師改變舊觀念,樹立新觀念,是壹項重要而迫切的變革。

改變教育觀念不應該是壹個空洞的概念,而應該有具體的內涵。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切實的轉變:

1.改變學生的觀點。教師要以人為本,相信潛能,相信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地學習,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我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都是不斷變化、發展、進步的個體,都是有發展潛力、有獨立人格的人。

2.教師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更要重視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3.在教學內容上,要從單純的語言教學向語言、文化、科學知識並重的學習轉變,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培養人文精神;

4.在教學方法上,既要有中國特色,又要學習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既要研究教學方法,也要研究學習方法。這些方法應以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品質為基礎,從而真正實現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第二,創造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保證。

美國心理學家阿蕾蒂對個人創造力提出了非常獨特的看法。他認為,以集體活動為補充的“獨立”,與緊張的學習和工作相比的“閑散”,與理性思維相反的“幻想”,以及“自由思維”是培養創造力的重要條件。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關心、信任、尊重學生,形成民主、平等的師生人際關系,讓學生身心愉悅,有安全感,形成積極的精神狀態和健康的心理。只有不斷創造這種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學生的思維才不會被束縛,才會自主學習,才會去探索和創造。?試想,壹個嚴厲的老師,加上刻板、威嚴、命令、訓斥、懲罰的課堂環境,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交際欲望,發揮創新思維,挖掘創造潛能?因此,必須建立開放的師生關系,讓學生自信、積極思考、大膽發言,讓教學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和探索的基礎上。同時,積極的、鼓勵性的評價方法經常被用來激勵課內外的學生。對於學生回答的問題,註意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反饋。不要斥責或嘲笑糟糕的表現。妳可以說“簡單點”、“再試壹次”、“我相信妳下次能做得更好”等鼓勵的話。只有這樣,才能成功實施創新教育,使教學活動達到預期目的。

第三,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合作精神

教學中要註重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首先要給學生提供參與教學的機會,不斷激發和引導他們的學習興趣,給他們提供更多思考和創造的時間和空間。創設實踐教學活動,激起學生的躍躍欲試,學生在親身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其次,要加強課堂討論,強化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老師可以給學生壹些思考的時間,讓他們用英語討論。

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不僅僅是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在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中進行思維碰撞和新信息獲取的過程。開展班級小組工作、團隊工作、結對工作等教學活動,應以小組成員的合作活動為主體,以小組目標的達成為標準,以小組成果獎勵為評價依據。師生要在小組中互相討論,互相評價,互相啟發,互相激勵,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第四,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正確對待學生,實行“因材施教”,保證尖子生吃好,差生吃好。使全體學員自主參與,鼓勵競爭,形成“兵教兵,官教兵,軍教官”的統壹整體,全班提高。

其次,備課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重要環節。老師應該好好備課。

(1)巧設問題,培養學生英語思維能力。

問題是思考的起點,任何思考過程總是指向壹個具體的問題。問題是創新的前提,創新始於問題。科學的發展史就是探索奧秘和回答問題的歷史。中小學實施創新教育的課堂教學的重要策略之壹是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巧設疑點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萬的出發點是問。”壹潭死水,風平浪靜,扔了壹塊石頭,碧波蕩漾激起千層浪教師的教學在於善於設疑,善於設疑,善於激疑,擊中學生的思維火花。同時,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在沒有疑問的地方發現疑問,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精心設計壹組相似的問題,讓學生按照教師引導的邏輯思維循序漸進,達到恍然大悟、舉壹反三的目的,也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發現、探索、得出結論。

比如我在教亞伯拉罕·林肯的時候,就根據學生對課文的熟練程度來引導他們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他沒有被槍殺,林肯會做什麽?

學生們就此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各抒己見,既鞏固了課文內容,又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探索的欲望。

善於創設情境,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曾經在壹次口語課上,在黑板上畫了壹個簡筆畫,上面寫著:壹個男孩正在過橋,此時橋上有壹只狼,橋的另壹端是壹只老虎,橋下是壹條湍急的河流;給出情境,問問題“如果妳是那個男孩,妳會怎麽做?”學生們對這個話題充滿了興趣。這種口語課既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能力,又在表達新思維的過程中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3)利用英語教材的課文,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

1.創造性思維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根據壹些話語情節引導學生進行補充和延伸,比如討論結尾和續寫;把握課文情節中事物發展的多種可能性,引導學生聯想、改寫;抓住文中重點,進行壹般性思維訓練,如闡述作者寫作意圖,概括中心思想;利用文中的疑點,訓練評價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借助插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現問題能力、想象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2.邏輯思維能力和深度思維能力

邏輯推理貫穿於閱讀理解的全過程,是閱讀理解的核心。教師對學生推理能力的訓練應著眼於對語言深層含義的把握,使學生能夠根據特定的語境,在整體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推理,得到文本中沒有明確表達但包含的意思。

比如:作者給我們講這樣壹個故事想表達什麽?(SB1B L74-75)

為什麽我們要讓麋鹿回歸中國?(SB1B L66)

我們能從這部關於當時美國社會的小說中學到什麽?(SB2A L37)

這些問題有助於引導學生在認真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從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深層思維能力。

(4)註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自學能力。

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是優化教育的重要原則。古人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就是說,教師不僅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技能,以適應日益激烈的社會需求。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是為了避免教”,“不教是為了培養學生終身自學的能力”。因此,創新教育的關鍵是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途徑有:成立英語角、英語演講比賽、英語晚會等。通過這些形式,讓學生盡可能地用腦、用口、用眼、用手,使他們得到啟發、聯想和啟發,增加他們的創造意圖,訓練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激發潛在的創造智能,在意誌和信念的推動下主導自學探索活動,不斷更新、深化和豐富所學知識,為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奠定基礎。

總之,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符合時代需要的人才,21世紀需要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作為壹名跨世紀的英語教師,我們應該在教學中註重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學習品質,努力開創新時代英語課堂教學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