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之路又寬又長。三十五年來,在語文教學和語文教研的道路上,我跋涉著,追尋著,對語文課程和語文教學中的許多問題進行著研究、實踐和思考,從懵懂,到慢慢清醒,再到反復探索,逐漸對語文有了壹些認識、體會和理解。在漫長的中國道路上,我是壹個長途跋涉者,只憑著我的愛、信念和堅持,在中國道路上壹點壹點地跋涉了很久,很慢。
?壹個
從教之初,我對語文教學的認識也是迷茫的。沒有指導,沒有培訓,教研活動只是安排工作的會議。所以,就像其他人壹樣,我必須用教科書來談論作者,背景,段落的主要思想,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只要我把課文和教材做完,我壹個學期的教學任務就完成了。壹篇課文給學生講什麽,主要是以教學參考書為主,基本上只有教學參考書才是有遠見的。就這樣,我大學畢業就開始教高壹的語文,壹直教到高二結束。在學生即將進入初三的時候,校領導認為我教學時間太短,沒有進步,就讓我回到初壹從頭開始教。
沒有和學生壹起升入高三對我來說是壹個極大的打擊和羞辱,說明我沒有能力教高三,不能勝任高中三年的教學。從高壹開始,壹個班主任有兩節語文課,從零開始,逐漸學會自己解讀課文。他雖然經常閱讀教學參考資料,但並沒有照搬壹切,而是有選擇地使用教學參考資料,力求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雖然還是以講課為主,但不再是那麽死板的“五個環節”,而是在重點和難點的選擇上有所突破。就這樣,學生漸漸覺得我講課還可以,成績也在不斷提高。高二快結束的時候,學校領導居然讓我繼續當高三,把我的班級整合進了學校唯壹的重點班。第壹次考高三,嚴重性可想而知。到高考結束,班裏將近壹半的學生考上了大學,學生都在清華、復旦等名校的名單上。我班語文成績高於重點高中,在全市名列前茅。
就這樣,我確立了高三看門人的地位,然後我連續教了高三七年。我刻了很多試卷,做了無數道試題。那時候我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特別註重語文知識。我的語法、修辭、邏輯等大部分語文知識都是在這個時候背下來的。為了分析句子成分,特別是復雜的單句成分和多個復句的層次關系,我編了厚厚的語法句子圖來解決問題。在這個時期,語文對我來說,就是編題,刻字,考試,做題,分析評論,然後提高成績。日復壹日,年復壹年,雖然想法很多,但還是以考試大局為重,以提高語文成績為己任。就這樣,我成了高三最好的語文老師,還沾沾自喜地被列為“八大金剛”(全校各科最好的老師)之壹,擔任學校語文教研組長。
?用這種方式教語文,我也覺得很無聊很無趣。於是,我回到了高壹,從頭開始。只是那時候我們幾乎沒有教研,沒有名師的高端指導。我們都是自己慢慢摸索,慢慢實踐,慢慢領悟。我在想:為什麽語文這麽無聊?語文知識對學生來說主要是語法、修辭、邏輯嗎?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什麽?語文教學步驟能不能不按固定的“五個環節”進行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帶著這麽多問題,也會有很多自己的實踐探索。
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盡量先設計能吸引學生的重點問題,用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盡量打破課堂上枯燥單調的氣氛;關於語文知識的教學,我盡量和閱讀教學、寫作教學融為壹體,而不是單純的講語法、修辭、邏輯。我認為語文教學的目的不是讓學生離開學校和老師後,靈活地閱讀、寫作和運用語言。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我試圖找到壹個更好的切入點,然後引導學生進入文本閱讀理解,打破固有的教學模式;為了引起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寫作水平,我寫了水作文,改革了作文批改方法,增加了寫作次數,註重寫前指導和寫後點評,並要求學生重寫兩遍。此外,我還創辦了雛菊文學社,刻了《雛菊》雜誌,並推薦學生的作文在官方報紙上發表...由於這種探索,我在學校、區、市的各種課堂教學比賽中獲得了壹些榮譽。
二
調到市教研室後,我的地位、角色、工作性質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不再備課,給學生上課,批改作業,處理班級事務...但我依然和語文在壹起,依然關註著語文教學的動態,依然研究著教材,依然走進教室聽課,依然思考著語文教學,偶爾還會重操舊業,上講臺聽課。
這個時候我發現自己最大的缺陷就是基本沒有教育教學理論的積累,只有壹點教育學和教學方法的知識還是在大學學的。也就是說,我大學畢業當高中語文老師的這十年裏,只學會了講課和做題,基本沒看過教育教學理論著作。所以,我只有實踐,沒有理論。即使我在實踐中有壹些感受、壹些反思、壹些體會,也不能用教育教學理論來解釋,更不能上升到理論層面來總結。
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我開始把閱讀興趣從過去的文學作品轉移到教育教學理論書籍上。而教育理論書籍的閱讀卻不像文學作品那樣輕松愉悅,給人以審美享受。往往越是專業的理論書,越是枯燥難讀。讀葉聖陶、呂叔湘、張誌公的語文專業書,讀葉聖陶的《語文教育隨筆》,感覺親切易懂。重讀語文教學設計論、語文教學情境論、語文教學藝術論、語文教學策略論等專業書籍,雖然讀起來也很費力,但基本可以理解;等我看了《課程論》、《學習論》、《課程與教學論》、《教育目標分類》等專業著作,基本上是壹知半解,壹知半解。盡管如此,我還是硬著頭皮繼續讀下去。雖然讀的很慢很吃力,但還是堅持讀了這些專業書。後來我的工作室成員告訴我,專業的理論書讀起來太枯燥了。我跟他們說,妳們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不是完全不理解。關鍵是要堅持讀下去,說不定以後就頓悟了。理論書看多了,積累多了,自然就懂得多了。只要堅持閱讀,我們會收獲很多。在閱讀理論專著的同時,訂閱了《語文學習》、《中學語文教學》、《語文教學通訊》、《中學語文教學參考》等各類專業雜誌,及時了解中學語文教學的研究動態,拓寬研究視野。
?有了幾十本專業理論著作墊底,再加上語文專業雜誌的閱讀,再回頭看語文教學,就不會盲目跟風,不會跟風,對很多問題都會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甚至和過去大相徑庭。
語文課程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它沒有完整的知識體系,而且作為課程載體的語文教材不是篇章式的,而是選本式的,語文知識散見於壹篇篇課文中,充滿了豐富的人文內涵。所以有工具論和人文論。漢語是專門研究民族語言使用的課程。但是,它不是孤立的、簡單的對語言文字運用的研究,而是對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文本中語言文字運用的研究。至於其豐富的人文內涵,“要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註重熏陶和感染,把這些內容滲透到日常的教學過程中。”(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所以,語文是在豐富的人文內容中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味、學習和運用來理解和表達豐富的人文內涵。
?課堂教學目標不明確,用課程的三維目標來設定課堂教學目標,導致課堂教學目標的空泛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課程目標設計的三個方面,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很多人機械地理解三維目標,生硬地套用到課堂教學目標上,導致壹節課的教學目標多達七八個甚至十個。課堂教學目標多而雜,隨意擴大教學範圍,沒有明確的方向。教學目標壹般討論,難以衡量。如此模糊籠統的教學目標,其實和沒有目標是壹樣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可想而知。
?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各有利弊。不能把壹種教學方法當成最好的,排斥其他的教學方法。比如小組合作探究是壹種很好的教學方法,但不是唯壹的教學方法。任何壹節課,不管問題是否有合作探究的價值,是否有足夠的時間,是否能探究出結果等等。,只是壹味的小組合作探索,忙活兩三分鐘,帶來的是浮躁的學習。只有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的風格來選擇教學方法,師生都喜歡,教學有效,這才是最適合、最好的教學方法。
?教學拓展是在完成教學任務後,延伸學生相似或相近的方面,開闊學習視野,強化教學效果。但如果連課文都沒看懂,認真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就貿然去拓展延伸,那就是為了拓展而拓展,為了延伸而延伸。這是壹種本末倒置的做法。或者說所謂的延伸與本節課的學習關系不大,或者說是課堂上的壹種“表演秀”,就像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法的亂用壹樣。
三
?2015陜西省教育廳、陜西省人社廳聯合命名並授牌陜西省第壹批中小學名師工作室,曹工作室也在其中。工作室的成立標誌著我工作重心的轉移。我和工作室的成員壹起讀書、思考、學習、寫作。工作室成員來自全省各地,基本都是省級教學專家,省級學科帶頭人。他們年輕、敏銳、熱情、有活力,是壹群對語文著迷的青年教師。和他們壹起學習了《語文教學內容重構》、《閱讀教學設計精要》、《葉聖陶語文教育隨筆》等理論專著,壹起思考語文教學,通過研討會、公開課、觀摩課等多種形式實踐教育理論思想,寫出了自己的反思和體會。在名師工作室這個平臺上,我們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對語文教學中的很多問題有了新的認識,也取得了很多成績。
?語文就是要引導學生紮紮實實地學習語言的運用,就是要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受到人文情懷的熏陶。分散語文教學的核心素養和重點教學目標,過度追求文本解讀的新奇、陌生和相異,壹廂情願地為語文教學承擔過多的任務,盲目追求語文教學的新形式,重視表演和展示,都是偏離語文教學軌道的表現。我們需要回歸語文的正常軌道,堅持語文的真實性,發展學生運用漢字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能力,培養學生高雅的審美品質和能力,傳承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
?因此,首先要解決語文教學“教什麽”的問題,即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問題。我和工作室成員壹起,從理論著作中獲取營養,立足教學實踐,從每壹篇課文、每壹節課的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研究入手,首先根據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課程標準、教材編寫風格、課文體例特點和學生學習情況,解決語文教學中“教什麽”這個最基本的問題。這樣,語文教學就不會出現以“文字內容”代替“教學內容”的現象,也不會總做“種別人的田,毀自己的地”之類的事情,也不會總想著用各種“形式和伎倆”迷惑學生。只有精選語文教學內容,進壹步研究“怎麽教”的藝術,才能在堅實的基礎上高屋建瓴,使語文教學真正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文本解讀是語文教師的壹項基本能力。每壹位語文教師都應該能夠根據自己的閱讀、理解和體驗,理解文本的內涵,獲得閱讀的美感。課堂教學中的文本解讀是語文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標誌。性格解讀很重要,但凡事都有個“度”,超過這個“度”反而適得其反。過度解讀,過度深入解讀,過度偏頗解讀,過度陌生解讀,不註重語言文字的學習,不註重學生語文學習良好習慣的培養,不註重學生實際的理解和認識,只追求所謂的“新奇”和“陌生”,這只能說明教師解讀的獨特性。這樣的文本解讀充其量是壹種“人格解讀”,但並不是我們中學語文教學所需要的文本解讀。教學文本解讀是在學生認知水平的前提下,根據文本的表達,進行仔細閱讀、深入思考、反復鑒賞,從而理解文本內涵的教學過程。
?語文學習離不開考試,但考試不是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語文教學不能從盯著考點大量做題開始,把讀書的樂趣變成枯燥的解題訓練,把快樂的寫作體驗變成人人害怕的技能分數。語文素養不是做很多題就能提高的。語文教學應著眼於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而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如果堅持遵循語文教學規律,引導學生認真廣泛地學習,紮紮實實地積累語言文字,積極引導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那麽考試成績就水到渠成了。所以,雖然語文教學離不開考試,但我們也不必壹直以考試為目標。而是要按照正常的語文教學秩序,帶領學生在語文的汪洋大海中自由暢遊,在語文的藍天中翺翔。
漢語的路很長,有上有下。我只是壹個徒步旅行者。我在中國道路上走了30多年。雖然我沒有什麽大出息,但總有壹些經歷,壹些經歷,壹些感悟。這些或許可以給年輕教師壹個參考,讓他們少走壹些彎路,早日明白語文教學的真諦。所以,我會和我工作室的年輕成員們壹起,繼續在中文的道路上跋涉,不斷前行!
(發表於《語言學習》第3期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