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產業是基於前沿重大科技創新的產業,是面向未來、決定產業競爭力和區域競爭力的前瞻性產業,是支撐未來產業發展的主導性產業。”科技部副部長邵新宇表示,當前未來產業正處於爆發式增長初期或孕育階段,未來發展潛力巨大,對經濟社會具有全局性帶動和重大引領作用。
“十四五”規劃綱要描繪了未來產業發展藍圖,提出前瞻性規劃未來產業,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航天開發、氫能、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轉化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
從部委到地方都在積極部署具體的支持措施。邵新宇表示,下壹步要抓住機遇窗口,加大政策引導和支持力度,加快未來產業培育發展,為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支撐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加強科技創新,引領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圍繞未來產業培育的科技需求,整合產學研創新資源,加大基礎研究,攻關前沿技術關鍵問題,開展跨領域研究,以重大科技突破和應用為未來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同時,邵新宇指出,要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和未來產業培育的高地。未來產業具有前瞻性和高度不確定性,需要完善創新生態的支撐,在有條件的地方瞄準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打造符合未來產業發展規律的創新生態,探索包容性制度,統籌部署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產業化,開展培育示範,打造未來產業發展高地。
在本地,北京正在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前瞻性地布局基礎研究,加強未來產業的技術和知識源供給,平滑基礎研究與產業發展的融合,布局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重點領域,打造開放式創新平臺,為未來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根據未來產業的特點,深市將繼續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投入,以信息科學、材料科學等基礎科學為重點,建立壹流的開源平臺和R&D平臺。同時,通過龍頭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模式,充分發揮科技資源優勢,支持承擔省、部門重大科技任務,組織實施重點技術攻關項目。
許多前沿領域歡迎重點支持。
以納米技術為例,它是國家戰略性產業技術,具有支撐性和前沿性。包括原子制造、智慧醫療、新能源、納米催化、生物安全等等都與此相關。據悉,中國在納米技術的應用研究方面已經處於世界第壹方陣,SCI論文和專利數量均居世界第壹,而中國具備從0突破到1的基礎。“我們計劃建立壹個納米產業集群園區,包括納米制造和智能技術產業園、納米醫療健康技術產業園和納米超材料產業園。”中科院院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主任趙透露。
在推動人工智能與產業融合方面,中國加大了智能視覺、輔助醫療等領域的轉化應用,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以北京中關村為例,數據顯示,2020年,中關村人工智能產值達到654.38+086億元,同比增長9.8%,是2065.438+06產值的兩倍多,“十三五”期間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654.38+09.4%。
“下壹步,我們將圍繞人工智能發展二期規劃,重點推進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圍繞實體經濟需求和民生改善,在制造、交通、醫療等領域開辟新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科技部戰略規劃司副司長張旭表示,在提高人工智能原始創新能力方面,國家將大力發展芯片、操作系統等技術,前瞻性地布局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和交叉研究,大力推動人工智能科學發現,同時推動腦科學科學發展,進而加快人工智能技術理論突破。
加快完善配套政策
在專家看來,未來的行業具有前瞻性和顛覆性,同時也具有很高的不確定性。在做好頂層設計的同時,要進壹步完善配套政策保障。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賈敬敦表示,壹是要加快構建適應未來產業發展的現代體制機制,加快完善適應未來產業發展的精準政策措施,形成多元化創新生態,加快建立適應未來產業發展的科技和金融體系。為未來產業發展提供面向應用的場景,為未來發展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二是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特別是要把科技企業的孵化和成長作為重要的工作重點,為未來的產業發展奠定基石。三是創新政策和制度,完善和優化現有政策和制度,使其更好地適應新產品、新技術、新企業和新產業。
潘表示,要構建未來產業的培育體系,分層次、系統化、體系化推進布局。首先是要素布局,包括未來產業發展和知識產權保護需要的人才。其次,面向未來產業發展場景,拓展新壹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技術等典型新技術的應用,從而衍生出新的業態和模式。同時,做好創新平臺體系布局,貫穿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創新等環節。
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副主任方林認為,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積極發揮各級專項資金的作用。以未來網絡發展為例,需要在前沿研究、核心技術研究、應用示範等方面提供相應的資金保障,充分發揮各類政府引導基金撬動社會資金的作用,形成覆蓋產業全鏈條的資金支持體系。
“無論是未來產業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都必須基於全球合作體系。沒有全球信息對比,很容易出錯,這是未來行業的重要特征。”蒂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認為,未來行業有其不確定性,應建立相應的決策豁免機制。
編輯/範輝